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不抵抗,命令是誰下的,蔣介石還是張學良?

2020-12-24 騰訊網

一提九·一八,人們總會想到張學良不抵抗的懦弱。不過,近些年來的又一說法讓大家更為迷茫,因為很多人開始相信,當年張學良之所以不抵抗,是聽了蔣介石的命令。於是,這段關於國恥的成因便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紛爭。那今天我們不妨一起來探秘一下,東北軍當年拒不抵抗,其源頭到底在誰身上。

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日本對東北三省的垂涎由來已久。只不過當時張作霖坐陣,他們始終沒有找到切入口。而至皇姑屯事件之後,日本便開始不斷製造事端,打起了東三省的主意。

這個時候的張學良做了什麼呢?事實上,他非常清楚日本人的想法,也為此氣憤不已。只不過,他剛剛上臺,雖然有父親的眾老將幫忙撐著場面,可自己新主的位子還是倍受壓制的。

所以,他一直希望找個機會樹立自己的威風。關於這件事,他在老年時就如此表達過:當時我想樹立自己的威權,總要把日本打敗,或者是趕走俄國人,只能說那時的我有些不自量力,一心想施展自己的能力給大家看看而已。

正是因為這樣的現實,張學良做了一件蠢事:發動中東路事件。當時張學良是想打日本的,但他覺得日本的實力太強,如果失敗了,那自己就更丟臉了。因而選擇俄國這個軟柿子,把矛頭直指過去。

很快,張學良在1929年對中東路的蘇聯商貿公司、國家貿易公司等駐華機構進行查封,而且還抓了很多俄方的人。為此,俄方大怒,立刻與中國斷了外交,並於當年九月在東北邊境攻打中國。俄國實力我們是知道的,張學良完全不敵,最終,他不但輸了,而且還籤下了《伯力協定》。

如此一來,張學良東北之主的面子盡失,而且還留下了心理陰影,覺得連俄國都打不過,就更不要說日本了。當日本攻打進來時,他選擇了逃避,他選擇了不抵抗。

可這時的蔣介石呢?不能說他沒責任,因為他一直希望國際社會看到這樣一個事實:我們與日本開戰是日本先動手的,在理上我們中國是佔先的。同時,他這樣做還希望得到美國的認可,這樣就可以偏向自己這面。可事實是西方社會對此完全不在意,不抵抗的結果是,把東北三省拱手相讓於日本了。

所以,九·一八事變是悲慘結局既有張學良的個人內因所在,也有蔣介石政治格局的錯誤起始。因而,我們只站在一個角度來看待此事是有失偏頗的,它不是一個人的錯,而是來自時現狀堆砌之下的結果。

相關焦點

  • 「九·一八」事變發生以後,到底是誰下的不抵抗命令?
    到底是誰下的不抵抗命令,從事變開始到今日,一直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張學良下達的命令,一種說法是蔣介石命令張學良不抵抗。那到底是誰下達的命令呢?首先,儘管張學良1928年「東北易幟」,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
  • 「九·一八」事變時是誰下令「不抵抗」
    [摘要]張學良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 在「九·一八」事變中,東北軍及其少帥張學良執行「不抵抗政策」,多年來都定義說:是蔣介石下令讓張學良不抵抗,張學良替蔣介石背了黑鍋,張學良也被人們罵做「不抵抗將軍」。
  • 九一八事變不抵抗究竟是不是蔣介石下的命令?誰才是不抵抗將軍?
    下達不抵抗命令的人是張學良,因此他獲得了「不抵抗將軍」的稱號,一度被義憤填膺的中國人口誅筆伐,然而後來坊間傳聞張學良之所以不抵抗,是因為遠在南京的蔣介石嚴令他不許和日本人發生衝突。那麼到底是張學良不抵抗,還是蔣介石不抵抗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張學良本人晚年的回憶以及一些史實來解開這個歷史的謎團。
  • 張學良:我對「九·一八」事變判斷錯誤了
    面對這一突發事變,中國的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東北地方的最高長官張學良,他們作出了什麼樣的反應和決策?不抵抗主義如何出籠?多年以來,一直流傳著是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下令不抵抗,張是代人受過的說法,張到底有沒有為蔣背黑鍋?張下令不抵抗的背後原因是什麼?本文將依據史料提出看法。
  •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這樣「收拾」東北軍,難怪誰都救不了張學良
    張學良認為自己的熱情會影響蔣介石,但他沒想到蔣介石會保持不動,他別無選擇,只能先關押他。必須知道,楊虎城和張學良當時冒險了。儘管國內仍然被軍閥分割,但蔣介石名義上還是國民政府的最高統治者。從當時的中國來看,日本給的壓力越來越大。蔣介石一旦發生事故,就沒有人會擔任起領袖。
  •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
    但面對日軍的進攻,東北軍最高統帥張學良卻下令不得抵抗,身負家很國讎的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就有人提問:「大陸拍攝的電影《西安事變》裡演到:蔣介石下手諭,令你對日本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沒有這道手諭呢?」張學良立即回答:「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儘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想以後讓國聯來主持公道。
  • 熱河事變:張學良決意抗日,東北軍為何一敗塗地,蔣介石什麼態度
    九一八事變,日軍開始全面侵華,此後還有一場熱河事變,標誌著我國東北地區的全面淪陷。熱河事變時,張學良帶領的東北軍慘敗於日軍和偽軍,失去了洗刷九一八事變恥辱的最好機會。
  • 探尋歷史懸案真相:「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誰下達的?
    多年來,圍繞著「九一八事變」的「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誰下達的問題爭論不休。今天,就讓我們來探尋這一歷史懸案的真相。是我下的指令,與蔣介石無關。」張學良在晚年談及「九一八事變」時「不抵抗」問題,他都是這樣說的。他不僅公開答記者問這樣說,即使在私下對他所信任的人也是這樣講的。按照張學良的自述,「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下達「不抵抗」命令的正是他自己,而非蔣介石和中央政府。這樣一來, 「不抵抗」命令是誰下達的好像已經有了定論。
  • 松花江上——令張學良「不抵抗」的密電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90年祭。1931年,日本關東軍進攻瀋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軍嚴守不抵抗命令,致使富饒且軍事雄厚的東北三省迅速淪陷,三千萬人民淪為亡國奴,慘遭日軍蹂躪14年之久。汪精衛說:「去歲(1931年)放棄瀋陽,再失錦州,致三千萬人民,數十萬土地,陷於敵手……」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備受爭議的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誰下達呢?大陸的版本一致是蔣介石,這個說辭流行了半個多世紀。但是,隨著張學良口述歷史及相關史料的解密,不抵抗命令的真相也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向我們展示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 九一八事變後,如果張學良率東北軍抵抗,日本還能佔領東三省嗎?
    九一八事變後,如果張學良率東北軍抵抗,日本還能佔領東三省嗎?提到中國近代愛國將領張學良這個人,不少人對他是既敬又恨。敬佩的是他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的危難關頭積極主張抗日,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囚禁了蔣介石,促成了國共二次合作。恨的是他在九一八事變後,沒打不放一槍一炮就將整個東三省拱手送給了日本人,就連他父親耗盡心血創建的兵工廠也被日本人佔領。如果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能率領東北軍去抵抗,那麼日本還能佔領東三省嗎?
  •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是他率部還擊,成為「九·一八」抗戰先聲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一部分東北軍愛國官兵,出於民族義憤,拒絕執行不抵抗的命令,奮起武裝抗日。9月18日當夜,面對日軍發動的進攻,駐守瀋陽北大營的東北軍獨立第7旅部分官兵,忍無可忍,被迫自衛還擊,成為「九·一八」抗戰的先聲。
  • 張學良晚年道出918事變「不抵抗」原因,直言怕打不過
    918事變「不抵抗」原因「九·一八」事變當晚,張學良招待宋哲元等將領,攜于鳳至及趙四小姐觀看梅蘭芳的演出。在觀劇途中,他得知了「瀋陽(918)事變」。但但張學良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只是命令部下:「日軍此舉,不過是尋常挑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不允許抵抗。」事變次日,張學良告訴記者:「吾已令我部士兵,對日挑釁,不得抵抗……仍望國民冷靜隱忍。」
  • 九 一八事變後,東北軍有30萬人,飛機260架,張學良為何率軍入關
    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因為沒有兌現給日軍的既得利益,所以日軍便蓄意要除掉這個眼中釘。於是他們在皇姑屯埋下炸彈,炸死了東北王張作霖,張作霖死後,東北群龍無首,在張作相等人的極力推薦下,少帥張學良當選東北最高指揮人。張學良因為父親的死,與日本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在很多方面一直不給日本人好臉色看。這也加劇了日本人想要除掉張學良,攻佔東北的念頭。
  • 張學良愛國家放棄東北獨立 背上「不抵抗」黑鍋
    他立即請示南京,得到的回答是:「不予抵抗」,「訴諸國聯」,相信「公理會戰勝強權」。這是蔣介石實行不抵抗政策的遁詞。張學良聽從命令,不作抵抗,東北淪陷。不明真相的國人,都罵張學良「不抵抗」,「丟掉了東北」,實行「不抵抗主義」。其實,當時的張學良心如刀絞。不抵抗,遭國人痛罵;抵抗,又怕破壞了中央政府救東北於危難的全盤計劃。
  • 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如果堅決抵抗,抗日戰爭將會如何發展?
    而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放棄抵抗,不戰而逃,將東北大地拱手讓於日寇,在「送」給日本一個巨大的後勤基地的同時,也讓日本人的侵華信心急劇膨脹。所以一直以來,中國人都有一種不甘的「假設」——如果張學良當初能拿出一個血性男兒的勇氣,率領東北軍與日軍抗爭,結果會怎樣呢?
  • 李敖縱談西安事變 張學良和東北軍不願再做混蛋
    9.18事變後,日本媒體造謠打擊張學良的聲譽。  問:在臺灣,你是最早為張學良翻案的人。你最早寫文章指出,9.18事變是蔣介石命令張學良不抵抗的。而張學良由此遭到一片聲討。聽說許多責罵非常荒唐,對嗎?  答:嘲笑和責罵中最傷他的是國民黨馬君武的兩首《哀瀋陽》的詩,原文是: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如瀋陽。
  • 西安事變後東北軍群龍無首 分裂成兩派自相殘殺
    他參與了那場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凌晨槍戰」,他親睹了曾經兵強馬壯的東北軍一夜之間的四分五裂……  只一個鐘頭蔣介石衛隊全被幹掉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凌晨4時許,酣睡中的蔣介石突聞槍響,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倉惶從華清池五間廳後窗逃跑,藏於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的石峽洞後,後被搜山部隊發現扶持下山。
  • 「九·一八」事變的8個真相:不忘記憶才能捍衛正義
    除有小部分進行軍事抵抗外,東北軍奉行「不抵抗政策」。事變發生後,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傳達張學良的命令: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由於奉行不抵抗政策,日軍300人就擊潰了北大營的8000守軍,9月18日當夜很快攻佔北大營,第二天佔領了整個瀋陽城。短短4個多月的時間裡,東三省大好河山淪入敵手,3000萬父老成了亡國奴。
  •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為何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
    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東北軍張學良和十七路軍楊虎城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毅然聯合發動「兵諫」扣留了蔣介石,隨即通電全國,提出八項救國主張。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事變當天,張學良即電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變和平解決。
  • 張學良:以前蔣介石不讓我說,現在可以自由說了
    張學良聞言很惱怒地說,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當時棄守就是服從你的命令造成的。接著就是兩人爭吵,聲音越吵越高。▲華清池後山蔣介石被抓的地方,後來蓋了一座涼亭,被稱為「兵諫亭」在新城大樓被扣押兩天後,蔣介石就被轉移到了高桂滋的公館,當時張學良也住在高公館內,負責看押蔣介石的人輪換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