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陰沉沉的,也許是天氣的原因,整個人也感覺懶洋洋的。正準備小睡一會,突然刺耳的警報聲傳來,難道我們市被空襲了,後來才猛然想起今天是「九·一八」事變紀念日。80多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臺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臺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夜22時20分左右,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一個小分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奉天(現瀋陽)北面約7.5公裡處,離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炸毀了小段鐵路,並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作為東北軍破壞鐵路的證據,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北大營。事變發生之後,中國東北軍遵照上級命令,採取不抵抗政策。由此,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三省1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被日軍佔領。
到底是誰下的不抵抗命令,從事變開始到今日,一直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張學良下達的命令,一種說法是蔣介石命令張學良不抵抗。那到底是誰下達的命令呢?
首先,儘管張學良1928年「東北易幟」,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更是借中原大戰,張學良乘機奪回平津,把大本營遷到北平,拉攏傅作義、商震、韓復榘等華北實力派,消滅牆頭草石友三,逐步加強對華北地區的整合和控制,成為北中國的實際主人,只是名義上聽從國府,國府的命令在他那裡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如1931年11月23日,蔣介石致電張學良:「警衛軍擬由平漢線北運,以駐何地為宜?中(正)如北上將駐於石家莊,兄駐北平,則可內外兼顧,未知兄意如何?」大家可以看到蔣介石並非用命令的口氣,而是商量的口氣,而且近乎於試探的口氣。張對此未予響應,也許張學良害怕蔣介石順勢吞併自己,佔領地盤。有這種想法也挺正常,因為蔣介石那時確實是那樣幹的,還提出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所以張對此不予回應。
從以上可以看出,假設不抵抗的命令是蔣介石下達的,我認為不足信,因為蔣介石的命令在張學良那裡沒有任何作用。
還有史料證明,蔣介石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後才知道事變發生的,因此不可能是蔣介石下達的命令。九一八事件發生當夜,蔣介石正在去江西南昌的船上,9月19日才由上海報紙得知事變發生,但並不了解相關情況,因此19日晚間蔣致電張學良:「限即刻到。北平張副司令勳鑑,良密,中(正)刻抵南昌,接滬電知日兵攻瀋陽,據東京消息,日以我軍拆毀鐵路之計劃,其藉口如此,請向外宣傳時,對此應闢之,近情盼時刻電告。中正叩皓戌。」 可見蔣當時並不知道東北事變詳情,故要張「近情盼時刻電告」。而且大家可以看到蔣介石還是那麼的客氣,不是命令匯報,以請求口吻。但張學良仍未回應。
假設蔣介石當晚收到「九·一八」事變消息之後,蔣介石會如何電令張學良呢?我們從一份批示中可以看到端倪。1931年9月22日,熊式輝自龍華向蔣介石呈報請示:「淞滬為通商巨埠,日艦駐舶甚多,交涉萬一不能迅速解決,日方擴大行動,對我要塞、兵工廠及重要機關施行威脅襲擊時,我陸海軍究如何行動?」9月23日蔣介石批示:「應正當防範。如日軍越軌行動,我軍應以武裝自衛可也。」 同日蔣介石致電軍政部長何應欽,指示對日方略:我應採取正當防範。如日軍有越軌行動,我應以武裝自衛。由此可見,如果是蔣的命令,那麼只能是武裝自衛。
在事變發生之後,蔣介石是如何命令張學良的呢?黑省淪陷後,1931年底,日軍繼續進逼錦州。1931年12月8日,蔣介石致電張:「錦州軍隊此時勿撤退。」 大家注意,此時蔣介石是命令,而不是以前的請求之類的,可見事情已十分危急,蔣介石的口氣也變了,但正如剛才講的,蔣介石的命令絲毫不起作用,張學良不予理會,由此也驗證了即使蔣介石在9月18日當晚知道事變發生,會嚴令張學良勿撤退,武裝自衛。隨後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在粵方的逼迫下下野。1931年12月25日和1931年12月30日,接替蔣上任的以孫科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兩次電令張學良「對於日本攻錦州應盡力之所及,積極抵抗」、「惟日軍攻錦緊急,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 ,但是均為張學良拒絕,張擅自率各部於1932年1月2日撤出錦州。日軍隨即佔領錦州及綏中一帶,實現了對東三省的完全佔領。
接下來大家看看張學良是如何說的呢?1991年其重獲自由後,張學良在各種場合多次承認「不抵抗」決策完全是自己和東北地方高層的行為,與蔣介石無關。1990年,日本廣播協會採訪張學良時,張學良說:「九一八事變」時,「我認為日本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這個事件能和平解決。……我對『九·一八事變』判斷錯了。」「有很多學者認為是國民中央政府下達過不抵抗指示,中央不負責任,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中不抵抗的責任推卸給中央政府。」從張學良的談話中,證實不抵抗的命令確實是張學良下的,與蔣介石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