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發生以後,到底是誰下的不抵抗命令?

2020-12-24 阿明聊歷史

今天天陰沉沉的,也許是天氣的原因,整個人也感覺懶洋洋的。正準備小睡一會,突然刺耳的警報聲傳來,難道我們市被空襲了,後來才猛然想起今天是「九·一八」事變紀念日。80多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臺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臺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夜22時20分左右,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一個小分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奉天(現瀋陽)北面約7.5公裡處,離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炸毀了小段鐵路,並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作為東北軍破壞鐵路的證據,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北大營。事變發生之後,中國東北軍遵照上級命令,採取不抵抗政策。由此,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三省1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被日軍佔領。

到底是誰下的不抵抗命令,從事變開始到今日,一直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張學良下達的命令,一種說法是蔣介石命令張學良不抵抗。那到底是誰下達的命令呢?

首先,儘管張學良1928年「東北易幟」,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更是借中原大戰,張學良乘機奪回平津,把大本營遷到北平,拉攏傅作義、商震、韓復榘等華北實力派,消滅牆頭草石友三,逐步加強對華北地區的整合和控制,成為北中國的實際主人,只是名義上聽從國府,國府的命令在他那裡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如1931年11月23日,蔣介石致電張學良:「警衛軍擬由平漢線北運,以駐何地為宜?中(正)如北上將駐於石家莊,兄駐北平,則可內外兼顧,未知兄意如何?」大家可以看到蔣介石並非用命令的口氣,而是商量的口氣,而且近乎於試探的口氣。張對此未予響應,也許張學良害怕蔣介石順勢吞併自己,佔領地盤。有這種想法也挺正常,因為蔣介石那時確實是那樣幹的,還提出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所以張對此不予回應。

從以上可以看出,假設不抵抗的命令是蔣介石下達的,我認為不足信,因為蔣介石的命令在張學良那裡沒有任何作用。

還有史料證明,蔣介石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後才知道事變發生的,因此不可能是蔣介石下達的命令。九一八事件發生當夜,蔣介石正在去江西南昌的船上,9月19日才由上海報紙得知事變發生,但並不了解相關情況,因此19日晚間蔣致電張學良:「限即刻到。北平張副司令勳鑑,良密,中(正)刻抵南昌,接滬電知日兵攻瀋陽,據東京消息,日以我軍拆毀鐵路之計劃,其藉口如此,請向外宣傳時,對此應闢之,近情盼時刻電告。中正叩皓戌。」 可見蔣當時並不知道東北事變詳情,故要張「近情盼時刻電告」。而且大家可以看到蔣介石還是那麼的客氣,不是命令匯報,以請求口吻。但張學良仍未回應。

假設蔣介石當晚收到「九·一八」事變消息之後,蔣介石會如何電令張學良呢?我們從一份批示中可以看到端倪。1931年9月22日,熊式輝自龍華向蔣介石呈報請示:「淞滬為通商巨埠,日艦駐舶甚多,交涉萬一不能迅速解決,日方擴大行動,對我要塞、兵工廠及重要機關施行威脅襲擊時,我陸海軍究如何行動?」9月23日蔣介石批示:「應正當防範。如日軍越軌行動,我軍應以武裝自衛可也。」 同日蔣介石致電軍政部長何應欽,指示對日方略:我應採取正當防範。如日軍有越軌行動,我應以武裝自衛。由此可見,如果是蔣的命令,那麼只能是武裝自衛。

在事變發生之後,蔣介石是如何命令張學良的呢?黑省淪陷後,1931年底,日軍繼續進逼錦州。1931年12月8日,蔣介石致電張:「錦州軍隊此時勿撤退。」 大家注意,此時蔣介石是命令,而不是以前的請求之類的,可見事情已十分危急,蔣介石的口氣也變了,但正如剛才講的,蔣介石的命令絲毫不起作用,張學良不予理會,由此也驗證了即使蔣介石在9月18日當晚知道事變發生,會嚴令張學良勿撤退,武裝自衛。隨後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在粵方的逼迫下下野。1931年12月25日和1931年12月30日,接替蔣上任的以孫科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兩次電令張學良「對於日本攻錦州應盡力之所及,積極抵抗」、「惟日軍攻錦緊急,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 ,但是均為張學良拒絕,張擅自率各部於1932年1月2日撤出錦州。日軍隨即佔領錦州及綏中一帶,實現了對東三省的完全佔領。

接下來大家看看張學良是如何說的呢?1991年其重獲自由後,張學良在各種場合多次承認「不抵抗」決策完全是自己和東北地方高層的行為,與蔣介石無關。1990年,日本廣播協會採訪張學良時,張學良說:「九一八事變」時,「我認為日本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這個事件能和平解決。……我對『九·一八事變』判斷錯了。」「有很多學者認為是國民中央政府下達過不抵抗指示,中央不負責任,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中不抵抗的責任推卸給中央政府。」從張學良的談話中,證實不抵抗的命令確實是張學良下的,與蔣介石無關。

相關焦點

  • 「九·一八」事變時是誰下令「不抵抗」
    要弄清史實真相,首先要搞明白不抵抗命令究竟是誰下的。 2006年3月底,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室公開了蔣介石的日記(部分)。 9月18日:「早起批閱。與妻竭陵告辭。九時半登永綏艦,下關街中水深三尺,甚為憂慮。艦中無侶伴,寂寞不堪。下午研究地圖,看中山全集,籌劃對粵對匪策略。……」 9月19日:「雪恥,人定勝天。
  •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不抵抗,命令是誰下的,蔣介石還是張學良?
    一提九·一八,人們總會想到張學良不抵抗的懦弱。不過,近些年來的又一說法讓大家更為迷茫,因為很多人開始相信,當年張學良之所以不抵抗,是聽了蔣介石的命令。於是,這段關於國恥的成因便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紛爭。那今天我們不妨一起來探秘一下,東北軍當年拒不抵抗,其源頭到底在誰身上。
  • 九一八事變不抵抗究竟是不是蔣介石下的命令?誰才是不抵抗將軍?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華戰爭的正式開端,人數僅在500左右的日軍居然輕鬆打敗了瀋陽北大營數萬名東北軍,次日就佔領了整個瀋陽城,瀋陽的老百姓一夕之間變成了亡國奴,電影都不敢這麼演的劇情,就發生在1931年9月18日,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無比恥辱的,而更加令中國人憤怒的是,並非東北軍的戰鬥力不如日軍
  • 張學良:我對「九·一八」事變判斷錯誤了
    這種做法立即受到國人的指責和痛罵,張學良也因此被罵為「不抵抗將軍」。但多年以來,一直流傳著是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下令不抵抗,張是代人受過的說法。但直到今天,歷史研究者們都始終無法找到任何一份蔣在「九·一八」事變當時命令張不抵抗的電報或手諭,這不能不讓人產生疑問,而考察蔣在「九·一八」事變前後的行蹤,就可以發現所謂蔣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下令不抵抗的說法站不住腳。1931年9月18日,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匆匆登上永綏號軍艦,離開南京沿江西航。
  • 探尋歷史懸案真相:「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誰下達的?
    多年來,圍繞著「九一八事變」的「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誰下達的問題爭論不休。今天,就讓我們來探尋這一歷史懸案的真相。是我下的指令,與蔣介石無關。」張學良在晚年談及「九一八事變」時「不抵抗」問題,他都是這樣說的。他不僅公開答記者問這樣說,即使在私下對他所信任的人也是這樣講的。按照張學良的自述,「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下達「不抵抗」命令的正是他自己,而非蔣介石和中央政府。這樣一來, 「不抵抗」命令是誰下達的好像已經有了定論。
  • 戰史今日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以其製造的「柳條湖事件」為藉口,大舉進攻瀋陽。當時,國民黨政府正集中力量進行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對日本侵略者採取賣國政策,命令東北軍「絕對不抵抗」,撤至山海關內。日本侵略軍乘虛而入,於9月19日佔領瀋陽,接著分兵侵佔吉林、黑龍江。至1932年1月,東北三省全部淪陷。
  •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是他率部還擊,成為「九·一八」抗戰先聲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一部分東北軍愛國官兵,出於民族義憤,拒絕執行不抵抗的命令,奮起武裝抗日。9月18日當夜,面對日軍發動的進攻,駐守瀋陽北大營的東北軍獨立第7旅部分官兵,忍無可忍,被迫自衛還擊,成為「九·一八」抗戰的先聲。
  • 「九一八」事變88周年 「九·一八」事變主要內容
    「九一八」事變主要內容: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瀋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 「九·一八」事變的8個真相:不忘記憶才能捍衛正義
    除有小部分進行軍事抵抗外,東北軍奉行「不抵抗政策」。事變發生後,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傳達張學良的命令: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由於奉行不抵抗政策,日軍300人就擊潰了北大營的8000守軍,9月18日當夜很快攻佔北大營,第二天佔領了整個瀋陽城。短短4個多月的時間裡,東三省大好河山淪入敵手,3000萬父老成了亡國奴。
  • 當年九·一八事變的主謀,為何在1937年,反對日軍全面侵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事變發生後,圍繞對事變的處理方針,日本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分歧,出現了所謂「擴大派」和「不擴大派」之爭。
  •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
    但面對日軍的進攻,東北軍最高統帥張學良卻下令不得抵抗,身負家很國讎的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9月至11月,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與東北邊防軍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東北軍戰敗。12月22日,東北地方當局代表蔡運升受張學良委派,與蘇聯代表談判,達成《伯力協定》。 3,張學良判斷失誤,以為日本人只不過是小打小鬧。後來也證明九一八事變確實是關東軍部分軍官的私自行為,也就是所謂的「下克上」,日軍高層並沒想搞那麼大。1991年5月,張學良在紐約回憶起這段歷史。
  • 張學良晚年道出918事變「不抵抗」原因,直言怕打不過
    看啊,石原莞爾不就搞了一次918就升官了。他行,我為什麼不行。可以說,918的影響力絕不僅僅只在東北,更是影響到了後來全國的抗戰形勢,而這一切,只因為當初一句:我方應堅決不抵抗。不抵抗的直接結果就是整個東北淪陷,也同時也間接造成日本內閣的倒臺,由主戰派上臺掌握軍事大權,戰略也高度地統一起來,重新燃起了他們全面吞併中國的野心。
  • 紀念九一八事變演講稿精選
    74年前的昨天,東北軍在「絕對不抵抗」的命令下不戰自退,日軍輕易拿下瀋陽城……從那一天起,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拿起槍,扛起炮,開始保衛自己的家園。人們總說抗戰八年,可是抗戰共經歷了十四年!  同樣的昨天,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一個合家團圓的日子。
  • 松花江上——令張學良「不抵抗」的密電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90年祭。1931年,日本關東軍進攻瀋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軍嚴守不抵抗命令,致使富饒且軍事雄厚的東北三省迅速淪陷,三千萬人民淪為亡國奴,慘遭日軍蹂躪14年之久。汪精衛說:「去歲(1931年)放棄瀋陽,再失錦州,致三千萬人民,數十萬土地,陷於敵手……」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備受爭議的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誰下達呢?大陸的版本一致是蔣介石,這個說辭流行了半個多世紀。但是,隨著張學良口述歷史及相關史料的解密,不抵抗命令的真相也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向我們展示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首次展示《支那事變戰史》,揭露日本侵略行徑
    7月7日上午,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與全國多家抗戰類紀念館,同步舉行「銘記歷史 共祈和平」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主題活動。此次活動包括:「頌歌英雄、共憶英雄魂、英雄心中記、輕聲的訴說」四項主體內容。10時零8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電視臺在瀋陽向全國進行了現場直播。
  • 回放 銘記歷史 紀念「九·一八」事變88周年
    回放 銘記歷史 紀念「九·一八」事變88周年
  • 株洲中小學開展「九·一八」事變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
    昨日,我市各界在烈士紀念園舉行「九·一八」事變紀念日活動 記者 何春林 攝影為紀念「九·一八」事變89周年,弘揚愛國主義,我市中小學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從『九·一八』事變到14年的艱難抗戰史再到新中國成立,從羸弱到富強,從挨打到昂首挺立在全世界,中華民族一路走來,靠的是團結奮進、自強不息、偉大而堅定的民族精神。」該校校長陳嵩說,新時代少年應當牢記歷史,勿忘國恥,銳意進取,振興中華。活動最後,全體學校領導和學生在「警鐘長鳴、勿忘國恥」的橫幅上簽名。
  • 「九·一八」的黑色記憶(全文)
    給這塊石碑撰文的日本關東軍司令本庄繁,就是策劃那場戰爭的主謀者之一,碑文上提到的「滿洲事變」,就是震驚世界的「九· 一八」事變。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拉開了日本軍國主義者又一次武裝侵略中國的序幕。
  • 九·一八事變|銘記歷史 奮發圖強
    九·一八事變|銘記歷史 奮發圖強
  • 真實的「九·一八事變」87周年:您不能不知道的4個真相
    提起「九一八事變」,人們都會想起日軍侵略中國的慘痛歷史。這件事發生在1931年9月18日,在那天晚上10點20分,日本關東軍秘密炸掉日本修建的鐵路,之後讓中國軍隊背鍋,藉機發動戰爭。看似只是鐵路遭到破壞的事件,卻是日軍侵華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