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專家:還有比它更早的,只是很難讀懂

2020-12-15 上遊新聞

山東莒縣出土過一件文物,它不想成為國寶,結果還是被國家鑑定為一級文物。因為,它的出現,把中國文明向前推了1500年。它就是日月山大口尊。

一、蘇老的傳奇

說起山東省一個小縣城——莒縣,大家可能都很陌生。周朝時這裡可是一個諸侯國,叫莒國,建國於公元前1046年。《羋月傳》裡蔣欣飾演的莒姬,就是莒國的公主。莒縣歷史文化悠久,坊間流傳莒縣有三寶:羊湯、銀杏和蘇老。

《羋月傳》:蔣欣飾莒國公主

這位蘇老,是莒縣文化館老館長蘇兆慶。他不是學院派出身,不像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那樣有著深厚的學理,但他卻是莒縣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草根學者。沒有他,我們就不知道中國還有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蘇兆慶老先

凡是幹考古的,沒有不希望挖到大墓的,一是能迅速在江湖上揚名立萬,二是從專業角度來講,能夠揭開一段歷史的真相,也算不枉此生了!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草根派蘇老可真是個福人!

1973年,他在陵陽河邊洗了個手,從河裡拽出一片陶瓷片,竟然順蔓摸瓜,牽出全國同時期最大的墓葬群,解決了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區別。

1999年,他都退休了,結果又在莒縣東莞挖出了薄如紙、黑如漆、硬如瓷的蛋殼陶。

2012年,他又發現了原始巖畫,填補了山東沒有原始巖畫的空白!

這三件考古盛事,隨便拎出一件,都讓蘇老足慰平生。但是,還有比這更轟動的,轟動程度不亞於甲骨文的發現。

殷墟發現了大量甲骨文,但甲骨文還不是最早的文字。還有一種文字,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1960年,莒縣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下面這幅畫,就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文字。可它讀什麼呢?

「日月山」文字

二、洪水衝出了國寶

1960年,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莒縣文化館的寧靜。

「河崖裡衝出三個大『炮彈』來!」陵陽鄉文書趙明祿打來電話。

莒縣文化館專家蘇兆慶接到消息後,馬上趕往現場。

這年春天,莒縣旱魃為虐,老百姓苦盼46天,都未盼來甘霖。至夏,暴雨如注,山洪翻滾,莒縣陵陽河發了大水。就是這一場暴雨,衝出來幾個陶罐子!

蘇兆慶來到現場後,拿走了幾個完整的陶罐。當時剛發大水,路不好走,為保險起見,他就把這些陶罐子放到一戶村民家裡保管起來。

「日月山」大口尊

這三個「炮彈」,是夾砂灰陶,敞口直腹,尖底,高60釐米,口徑30釐米,壁厚3釐米。上面刻著圖畫,根據圖畫的形狀,分別稱這三件文物為「錛」大口尊、「斧」大口尊和「日月山」大口尊。先人們好像有約定俗成的刻畫規則,這些圖畫都刻在了大口尊腹上部的同一位置。

這些大口尊都看來不是普通的生活器皿,應該有某種特殊的用途,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徵。

這三件大口尊為什麼下部尖尖,有什麼用途?上面的圖畫是文字嗎?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它們的來歷。其實,甚至連蘇兆慶當時,也未能意識到它們對中國文明意味著什麼。

三、進京展覽

直到到1971年,國家在北京故宮的慈寧宮裡,舉辦了出土文物展。特殊時期,博物館的工作基本癱瘓了,連外國人都說你們中國人破壞古蹟和文化,於是乎我們就舉辦了這個文物展,博物館的工作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復甦的。據說,基辛格訪華時還去看了這個展覽。

蘇老先生趁著這個時機,把3個「炮彈」裝到箱子裡,前胸掛一個,後背背一個,手裡提一個,逃難似的坐車去了北京。3個「炮彈」加起來重達200斤!

這次文物展可不得了,國寶如雲,名器薈萃!甘肅省博物館參展的「馬踏飛燕」銅奔馬,就是從此開始四海巡展,人們紛紛盛讚它栩栩如生的造型。可是,專家們的視線卻被莒縣來的「炮彈」所吸引。

其中一個「炮彈」上的「日月山」圖畫,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這個陶文,從山東諸城、到日照莒縣、再到安徽、南京等地都有發現,這麼大的區域內發現相似的陶文,絕不是偶然。它應該是某一地區人們通行的符號。

專家都說這個圖畫是文字。可是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古人想表達什麼意思?

四、文字解疑

歷史學家把三個「炮彈」正式命名為大口尊。

古文字學家於省吾說,日、雲、山組成,早晨雲氣承託著太陽,出在山上,形容早晨宛然如繪的旦明景象,釋為「旦」。

文字學家唐蘭說,這個字應該是「炅」的繁體字。

歷史學家田昌五先生說,這可能是一個氏族部落的標誌,山上有明月,月上有太陽。

文字是文明史開始的一個重要標誌。如果大口尊上的日月山圖畫是文字,那麼中國文明史就被足足上推了1000餘年。依據對陶器文字的研究,專家們提出「中國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的觀點,掀起了一陣討論中國文明史的熱潮。

這個時候,蘇老才開始後怕,他當初進京,背扛肩挑的竟然是中國6000多年文明的見證。他就隨隨便便裝在箱子裡擠車,要是碰碎了可不得了。

這個字的釋義還沒有確定下來,蘇老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這個字應該是「春」,表示春季的開始,是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員「司分者」觀測到春分時所看到的景象。如果在部落居住的地方有突出的山峰,只要選擇恰當的觀測地點,在山峰的正西方向選擇一個觀測點,在春分時就能看到陶文中所示的景象。

為此,蘇老還親自去了陵陽河遺址觀察日出現象,結果證實,在陵陽河和朱家村東方,分別聳立著寺崮山和屋樓崮兩組山峰。每當春分、秋分的早晨,太陽就從山峰上冉冉升起,那圖景和圖畫上刻畫的一樣。

一般來說,地方上出土了什麼國寶級的文物,上級各大博物館都虎視眈眈。為此,在鑑定文物上,蘇老存著一點「私心」。他說:「如果定上級,各級博物館都會順著檔案來調。博物館是以實物為基礎的,莒縣空了,還叫什麼博物館?」就在這種矛盾心理中,蘇兆慶和鑑定的同志打了「招呼」,儘量別定一級文物。

莒縣博物館新館

《文物藏品定級標準》規定:文物藏品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一、二、三級。具有一定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一般文物。莒縣博物館館藏12973件,僅珍貴文物就有120件。

無奈的是,日月山大口尊意義太重大了,還是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在是莒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不過幸運的是,這件大口尊還是留在了莒縣,應該也讓蘇老等人鬆了口氣吧。

其實,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等,都發現過陶器和玉器上刻畫符號,有的研究者就把這種符號當作文字來考證。但是,目前發現的文字中,時代最早、最成系統的是甲骨文,而只有大汶口發現的陶文,全部與甲骨文存在可比性。

特別強調的是,大汶口文化中,尤其以莒文化為典型。在莒地出土的許多大口尊上,已發現原始陶文共8種類型20個復字。所以說,莒文化應該是創造發展中國文字的最重要的文化類型。

參考文獻

蘇兆慶:《山東莒縣陵陽河陶文研究述要》,選自中國先秦史學會、政協莒縣委員會編:《莒文化研究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郭天佑主編,山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山東重大考古發掘紀實》,齊魯書社1998年版。

俄軍編著:《文物法學概論》,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相關焦點

  • 中國發現早於甲骨文的早期文字 解釋漢字起源
    新華網濟南10月23日電(記者劉寶森許劍銘)中國考古專家最新考證表明,4年前在中國東部山東省昌樂縣集中出土的100多塊獸甲骨上所刻的600多個符號,結構和布局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應為距今約4500年的中國早期文字。
  • 山東昌樂骨刻文比甲骨文早千年 可能改寫文字史
    中新網10月21日電 以安陽甲骨文為代表的殷墟的發現,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殷墟甲骨文亦被認為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不過,香港《文匯報》發自山東的消息稱:近日,在山東省昌樂縣發現的一種神秘骨刻圖案引起考古界的關注。有關專家表示該文字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並正式命名其為「昌樂骨刻文」。
  • 文字還是符號?專家熱議平湖莊橋墳遺址考古新發現
    ——專家熱議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考古新發現光明日報2013年7月9日刊發的消息《中國最早原始文字在浙江被發現》引起史學界高度關注,各大媒體與網站紛紛轉載。針對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的考古新發現,有專家認為這次考古發現「為文字起源提供新的線索」,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原始文字」。
  • 嘉興考古發現特殊文字符號,比甲骨文還早1400多年,驚動考古界
    比如在發掘的陶器、玉石和鹿角上面刻畫的符號,代表了一定的意義,經古文字專家鑑定確認是良渚時期的原始文字。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文字歷史博大精深,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尤其是在很多人眼裡,都認為「甲骨文」是中國文字的祖先,其實這種想法是不科學的。
  • 甲骨文:世間最美的「文字」,這些「字」,驚豔了時光!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且不說不同文字構築的每一篇詩詞美文,流傳千年。單是一個個方塊字,背後都蘊藏著無窮的魅力和智慧。大家都知道,上古時期,有一個叫倉頡的人,創造了我國最早的文字。倉頡造字之前,所有的紀事,基本上都是靠結繩記事的。
  • 有一種比甲骨文歷史更悠久,被稱為「昌樂骨刻文」
    以安陽甲骨文為代表的殷墟的發現,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殷墟甲骨文也被認為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並且使中國與以紙草、泥板、石板為文字載體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並列世界文明古國。
  • 陶寺遺址發現比甲骨文還古老的朱書,專家說:確定不了文字的意思
    在社會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文字作為一種反映歷史最真實的載體,自然也成為了專家們研究的重點。例如,甲骨文出現於殷商時代,距今約3600多年,被稱之為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但您想過嗎?不過令專家們都意想不到的是,在遺址中,竟然還會發現一種古老的文字。當時,專家們在清理一處灰坑,發掘出了幾片大小不一的陶罐殘片,本以為沒有多大價值的,結果翻過來一看,卻發現殘片內壁上赫然寫著一個字——文,形如甲骨文的寫法一般。
  • 史籍中最早的中國在哪裡?最早的漢字在哪裡?這座遺址有重大發現
    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陶寺遺址就是帝堯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國」。根據發掘的成果來看,陶寺社會貧富分化懸殊,少數貴族大量聚斂財富,形成特權階層,走到了邦國時代的邊緣和方國時代。 除陶寺類型的遺存外,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陶寺遺址的發現,對於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堯舜時代的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 世界古代文明中的文字,究竟誰是最早出現的?
    經過放射性同位技術的鑑定,這些文字的約出現在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3100年間,考古學家還認為部分文字甚至在更早之前的公元前3400年就出現了。並且這些文字已經被科研人員解讀了2 /3左右,也就是200多件的文物。這些文字儘管和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文字存在非常多的相似之處,但是看上去這些文字明顯比蘇美爾文字更加的成熟與完善。
  • 中國傳統 文化,書法文化,上古書法甲骨文
    如遠古器物上的線紋,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這些符號跟甲骨文中不少字都很相似,這些線紋圖案符號,表明從漢字產生初始形態。上反映了華夏民族對自然美法則認識和對美的體驗和創造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博採眾美,合而為字」,這是中國文字產生的雛形。下面再讓我們跟隨文字發展的脈絡走近文字。
  • 世界最古老的5種文字,2種來自中國,甲骨文僅排第五
    首先得明確「文明」這個詞,文明與文化不一樣,文明誕生的標示是文字,而一般認為的成熟文字不超過5500年。也就是說,人類文明不會超過這個期限。但現實中並非如此,因為隨著考古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古老文字重現天日。而下列的5種文字便是世界上古老的5種,其中2種來自中國,商朝的甲骨文上榜。
  • 為甲骨文字創造新活法——甲骨文活化利用的故事
    在聚焦甲骨文發現研究120年所取得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的同時,如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的要求,更好地做好甲骨文的傳承弘揚和科普工作,推動甲骨文走出實驗室、走出書齋,走向千家萬戶,走近廣大青少年?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訪了有關專家以及從事甲骨文活化利用文創研發的各界人士,發現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 「地評線」甲骨文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根基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向長期致力於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的祝賀,並致以誠摯的問候。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甲骨文的源頭,不是常規文字,而是記載人類終極科學的特種圖示
    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甲骨文,其實都是站在後世常規文字字義的角度去倒推出來的。這樣認識出來的甲骨文,對現代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並沒有什麼決定性的作用。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樣的認識,甚至淹沒了甲骨文包含的真正內涵。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甲骨文,最早起源的時候,並不是作為一種常規文字被造出來的。
  •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最早的應該是古中國,我們有五大「證據」!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最早的應該是古中國,我們有五大「證據」!第一點,最早的文字,賈湖契刻符號我國考古人員在蔣湖遺址當中,發掘出了陶器和石器上,它們上面分別發現了17個契刻符號,這個符號有很多的筆畫所組成,類似於商場的甲骨文的文字,賈湖文化距今應該有8000多年了,經過當時的專家解讀和辨認,賈湖契刻符號應該是屬於最原始的文字,也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符號,他們用此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比起古代埃及
  • 漢字是文字發展的主流,拼音文字只是支流
    巖畫是荒古人類遺留在巖石上的畫面,最早的據說已有四萬年的歷史,綿延至現代的原始部族仍有製作,今天被人們發現的巖畫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的印度和中國。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符是八千年前的賈湖刻符,就目前發現來看,這種刻符的數量較少,處於文字的萌芽狀態。
  • 教你用三千年前甲骨文寫名字
    很多人都知道甲骨文,但是除了知道它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知道它是已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文字外,您還知道更多的甲骨文知識嗎?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我們平時常說的甲骨文主要是指殷墟甲骨文,又稱「殷墟文字」、「殷契」。120年前,金石學家王懿榮從中藥「龍骨」中發現甲骨文,此後無數學者對其展開研究和破譯,直到今天。甲骨文絕對是對頭腦王者的挑戰,破解一個字,獎勵10萬元。因此,甲骨文也有「一字萬金」的說法。
  • 我國驚現上古文字,被證實是失傳已久的《連山易》,專家開心不已
    因此,學術界也開始對這兩書是否存在產生了疑問,不少學者認為,《連山》和《歸藏》或許只是古人杜撰出來的「莫須有」書籍。但在不久前,我國文物工作者發現了一種古老的上古文字之後,夏代《連山易》中的5冊重現天日。
  • 玩甲骨文對對碰體驗雕版印刷 中國文字博物館《漢字》展亮相兒博館
    原標題:玩甲骨文對對碰體驗雕版印刷 中國文字博物館《漢字》展亮相兒博館圖片說明:孩子們正在進行甲骨文對對碰遊戲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攝(下同)  十二生肖木雕版印刷、古詩詞活字印刷、甲骨文對對碰、甲骨考古挖掘和拓印……從即日起至6月18日,這些好玩的漢字體驗活動就將帶著幾千年的文化積澱
  • 古文字達人黃蛉,憑甲骨文作文被四川名校破格錄取,現狀如何?
    原來,四川有一位考生竟以甲骨文寫了一篇作文。網友對此褒貶不一,有的認為此考生是為了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值得鼓勵;有的則認為這是譁眾取寵,博人眼球。 那麼,這位考生到底是誰,後來又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