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文字作為一種反映歷史最真實的載體,自然也成為了專家們研究的重點。例如,甲骨文出現於殷商時代,距今約3600多年,被稱之為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但您想過嗎?在5000多年的華夏文明中,距今3600多年以前有文字嗎?答案是肯定的,究竟是什麼文字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上世紀50年代,山西省的文物專家們,到襄汾縣做文物普查,結果在縣城外的一處山坡上,發現了一片面積巨大的史前文化遺蹟,並經過後期的勘察和研究,確定其年代距今約6300-3900年,還將其定命名為陶寺遺址。後來,為對陶寺遺址做更深入的研究,專家們便陸續地展開了清理和發掘:
最初的發掘於1978年開始,共歷時十年,到1987年結束。此次發掘,專家們收穫頗豐,出土了大量的道路,房屋,城牆和宮殿等遺蹟,推測陶寺遺址可能就是傳說中堯的都城所在地,還與歷史上的夏朝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也出土了種類豐富的文物,如彩繪龍盤,大玉鉞和各類陶器等,並且還發現了完善的禮樂制度,因此推斷當時已經形成了等級分明的社會結構。
不過令專家們都意想不到的是,在遺址中,竟然還會發現一種古老的文字。當時,專家們在清理一處灰坑,發掘出了幾片大小不一的陶罐殘片,本以為沒有多大價值的,結果翻過來一看,卻發現殘片內壁上赫然寫著一個字——文,形如甲骨文的寫法一般。專家們都驚呆了,於是都丟了下手裡的活,迅速地圍在一起開始討論和研究。通過仔細觀察,可知該文字呈現紅色,推斷應該是用硃砂寫的,若不然也不可能會保存至今。另外,「文」的書寫還帶有筆鋒,可見並非是古人胡亂畫上的,而一定是經過了認真的思索和考量。專家們又經過清洗,還發現在外部也有一個顏色較淺的硃砂文字,不過一時間無法辨析是什麼意思。
專家們無法識讀的這個文字很奇怪,它上面是「○」,中間是「一」,然後下面是倒過來的「u」和一個「、」,因此專家也就各有各個的推斷和見解。第一種推斷:是「陽」,「O」代表太陽,「一」代表大地,意外陽光照耀大地。第二種推斷:是「邑」,因為和「文」聯繫在一起就是「文邑」,是古代的一個地名。第三種推斷:是「堯」,專家們認為該地可能是堯的都城,所以寫「堯」表示國家所屬。
除此之外,還有專家推斷這一難解的文字,可能和《周易》有關係。因為《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書籍,在古代社會文字有限的情況下,可以解釋很多文化含義,比如孔子的一些言論和思想感悟,就源於多《周易》解讀。在《周易·乾卦》中是這樣說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專家們解釋,「君子」最初指代的是夸父,而「終日」也就是逐日。如果更深入的理解,夸父逐日其實就是追逐一種鳥,因為在當時人的思想觀念中,還沒有「太陽」的概念,都認為太陽是一種神鳥,即三足金烏。
如此一來,您再看陶片上的文字,是否就如同一個人在追逐一隻鳥兒呢?因此專家們推測,該文字的意思就是「追日」,如果說「一」表示隔開,或者否定的意思,那就是「不追日」。與此同時,專家們還發現,「晉」也和太陽有關,如「晉,進也。日出,萬物進」(《說文》)。因此專家們還推測,陶片上的文字是「晉」的原始形態,畢竟山西自古以來便稱之為「晉」。
陶寺朱文的意思還沒完全破解,2006年時考古專家們又在河南鄭州小雙橋遺址,發現了一種和陶寺朱文類似的文字,也是用硃砂寫在陶片上,而且筆畫也同樣都有筆鋒。專家們發現,小雙橋遺址是商代晚期的,當時甲骨文已經出現,因此和甲骨文也頗為相似,不過專家們可以確定的是,甲骨文就是由陶寺朱文一類的文字演化而來,而在甲骨文之前,應該有了一種成熟的文字。 歷史總是疑雲密布,故此才顯得深不可測,令人萬分著迷。至於陶寺朱文的含義,堯帝都城的位置,以及充滿爭議的夏朝謎團,或許總有一天,考古專家們定會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