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發現比甲骨文還古老的朱書,專家說:確定不了文字的意思

2020-12-21 歷史店

在社會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文字作為一種反映歷史最真實的載體,自然也成為了專家們研究的重點。例如,甲骨文出現於殷商時代,距今約3600多年,被稱之為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但您想過嗎?在5000多年的華夏文明中,距今3600多年以前有文字嗎?答案是肯定的,究竟是什麼文字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上世紀50年代,山西省的文物專家們,到襄汾縣做文物普查,結果在縣城外的一處山坡上,發現了一片面積巨大的史前文化遺蹟,並經過後期的勘察和研究,確定其年代距今約6300-3900年,還將其定命名為陶寺遺址。後來,為對陶寺遺址做更深入的研究,專家們便陸續地展開了清理和發掘:

最初的發掘於1978年開始,共歷時十年,到1987年結束。此次發掘,專家們收穫頗豐,出土了大量的道路,房屋,城牆和宮殿等遺蹟,推測陶寺遺址可能就是傳說中堯的都城所在地,還與歷史上的夏朝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也出土了種類豐富的文物,如彩繪龍盤,大玉鉞和各類陶器等,並且還發現了完善的禮樂制度,因此推斷當時已經形成了等級分明的社會結構。

不過令專家們都意想不到的是,在遺址中,竟然還會發現一種古老的文字。當時,專家們在清理一處灰坑,發掘出了幾片大小不一的陶罐殘片,本以為沒有多大價值的,結果翻過來一看,卻發現殘片內壁上赫然寫著一個字——文,形如甲骨文的寫法一般。專家們都驚呆了,於是都丟了下手裡的活,迅速地圍在一起開始討論和研究。通過仔細觀察,可知該文字呈現紅色,推斷應該是用硃砂寫的,若不然也不可能會保存至今。另外,「文」的書寫還帶有筆鋒,可見並非是古人胡亂畫上的,而一定是經過了認真的思索和考量。專家們又經過清洗,還發現在外部也有一個顏色較淺的硃砂文字,不過一時間無法辨析是什麼意思。

專家們無法識讀的這個文字很奇怪,它上面是「○」,中間是「一」,然後下面是倒過來的「u」和一個「、」,因此專家也就各有各個的推斷和見解。第一種推斷:是「陽」,「O」代表太陽,「一」代表大地,意外陽光照耀大地。第二種推斷:是「邑」,因為和「文」聯繫在一起就是「文邑」,是古代的一個地名。第三種推斷:是「堯」,專家們認為該地可能是堯的都城,所以寫「堯」表示國家所屬。

除此之外,還有專家推斷這一難解的文字,可能和《周易》有關係。因為《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書籍,在古代社會文字有限的情況下,可以解釋很多文化含義,比如孔子的一些言論和思想感悟,就源於多《周易》解讀。在《周易·乾卦》中是這樣說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專家們解釋,「君子」最初指代的是夸父,而「終日」也就是逐日。如果更深入的理解,夸父逐日其實就是追逐一種鳥,因為在當時人的思想觀念中,還沒有「太陽」的概念,都認為太陽是一種神鳥,即三足金烏。

如此一來,您再看陶片上的文字,是否就如同一個人在追逐一隻鳥兒呢?因此專家們推測,該文字的意思就是「追日」,如果說「一」表示隔開,或者否定的意思,那就是「不追日」。與此同時,專家們還發現,「晉」也和太陽有關,如「晉,進也。日出,萬物進」(《說文》)。因此專家們還推測,陶片上的文字是「晉」的原始形態,畢竟山西自古以來便稱之為「晉」。

陶寺朱文的意思還沒完全破解,2006年時考古專家們又在河南鄭州小雙橋遺址,發現了一種和陶寺朱文類似的文字,也是用硃砂寫在陶片上,而且筆畫也同樣都有筆鋒。專家們發現,小雙橋遺址是商代晚期的,當時甲骨文已經出現,因此和甲骨文也頗為相似,不過專家們可以確定的是,甲骨文就是由陶寺朱文一類的文字演化而來,而在甲骨文之前,應該有了一種成熟的文字。 歷史總是疑雲密布,故此才顯得深不可測,令人萬分著迷。至於陶寺朱文的含義,堯帝都城的位置,以及充滿爭議的夏朝謎團,或許總有一天,考古專家們定會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相關焦點

  • 陶寺遺址是堯都?專家:立論的基礎有疑問
    所以說陶寺遺址肯定不是一般的居住遺址。  陶寺正式報告未出版  說什麼都是「無本」之見  廣州日報:前不久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消息是說陶寺已經被認定為堯都了,並且專家提出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也該修改了,您怎麼看?  許永傑:說修改教科書那是專家對其重要意義的一種表述。
  • 發現神秘文字 解碼古老文明——山西陶寺遺址朱書「文」字扁壺出土經過及其意義
    通過遺址發掘,確立了陶寺遺址的文化性質和早、中、晚三期的文化發展序列,並在遺址中發現了早於陶寺文化的「廟底溝二期文化」的早期遺存。與墓地發現大、中、小型墓葬相映成趣的是,遺址內發現有天井式的窯洞院落,發現具有神秘韻味的幾何形圖案的白灰牆皮(壁飾——應是後來發現的當時宮殿的牆壁裝飾),還發現了多口水井。
  • 「陶寺遺址是堯帝都城」,該不該這麼快就一錘定音?
    圍繞著陶寺遺址堯都說,其核心的質疑不在於到底是不是堯都,而是在於能不能、應不應該這麼快下定論。「沒有一個說這不是堯都,只是說現在不要急於下結論,不要急於定案。」何駑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比如許永傑就說,「我不反對說它『是』,但我反對把它說成『一定是』。」
  • 這座遺址有重大發現
    陶寺遺址全貌陶寺遺址觀象臺遺址陶寺遺址是中國黃河中遊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東西約2000米,南北約1500米,面積280萬平方米。是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之一。
  • 陶寺遺址——「最早中國」從這裡走來
    此書是對陶寺遺址第一階段考古工作的成果總結。遺址位於山西南部臨汾市襄汾縣城東北的陶寺鎮,遺址面積300萬平方米以上,中國黃河中遊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
  • 陶寺遺址真的是堯帝都城嗎?
    那麼,為什麼說陶寺遺址很可能就是堯都呢?陶寺遺址位於山西南部臨汾市襄汾縣城東北的陶寺鎮,是史前東亞最早的都城,這一點已經毫無疑問。遺址面積很大,原來是遺址,後來發現了城牆,變為城址了。迄今,陶寺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龍圖騰、最早銅製樂器、最早「天文臺」和最早「漢字」等。
  • 從陶寺文化看「最初中國」
    處於晉南盆地這一古老文化,被現代考古學家定名為陶寺文化。陶寺遺址就坐落於崇山向汾河過渡的黃土塬上,遺址面積可達400萬平方米。作為陶寺文化的核心聚落,該遺址涵蓋了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在其中期時達到鼎盛,修築了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巨大城址,一座4000多年前的古代都城完美呈現。2018年,陶寺考古工作已經持續了40個年頭。
  • 臨汾:陶寺考古隊高江濤說|陶寺遺址,4000多年前一座聖都的前世與今生
    航片清晰地顯示,千百年來,附近的村莊不管怎樣發展變遷,一直呈包圍狀把陶寺遺址緊緊地環抱起來。冥冥之中,仿佛有種神奇的力量保護著這片古老的都城舊址。經過40年的發掘,陶寺一次又一次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墓地、城牆、手工業作坊、宮城、城門、宮殿,世界最早的觀象臺,陸續被發現。
  • 陶寺遺址:「最初中國」的樣貌
    陶寺遺址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正式發掘則始於1978年,迄今已有40年。在這項歷時40年的考古發掘中,出現了規模空前的城址、氣勢恢宏的宮殿、大型的王墓、以及中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觀象臺,一個沉睡於地下數千年的都邑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陶寺遺址的使用年代距今約4300到3900年,遺址面積達400萬平方米,城址面積280萬平方米。
  • 尼雅遺址發現神秘木牘,專家說:文字一旦破解,必將揭開尼雅秘密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尼雅遺址中,專家們曾發現過一種古老的文字,而這種文字如果一旦被破解,就能揭秘尼雅的千古謎團。究竟是什麼文字,又是什麼謎團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一一揭秘:尼雅遺址位於現在的民豐縣境內,最早由英國探險家斯坦因於1901年發現,因此斯坦因也算是推開尼雅大門的第一人。在此後的30多年間,斯坦因及其他西方探險家們,曾多次往來於尼雅遺址,同時也出土了大批珍貴的歷史文物。
  • 考古界:陶寺遺址—「最初中國」的樣貌
    在這項歷時40年的考古發掘中,出現了規模空前的城址、氣勢恢宏的宮殿、大型的王墓、以及中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觀象臺,一個沉睡於地下數千年的都邑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陶寺遺址的使用年代距今約4300到3900年,遺址面積達400萬平方米,城址面積280萬平方米。一系列發掘成果,使陶寺遺址作為都城的構成要素和特徵逐漸顯現出來。陶寺成為迄今發現的中國史前時期「都城要素最完備」的一座大型城址。
  • 文字還是符號?專家熱議平湖莊橋墳遺址考古新發現
    ——專家熱議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考古新發現光明日報2013年7月9日刊發的消息《中國最早原始文字在浙江被發現》引起史學界高度關注,各大媒體與網站紛紛轉載。針對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的考古新發現,有專家認為這次考古發現「為文字起源提供新的線索」,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原始文字」。
  • 陶寺是4000年前堯都?沒那麼簡單 特稿
    此前約一千餘年,文獻中還保存一些傳說,年代不很可考,我們只能把它叫作傳說時代。」將這些列舉的名詞與陶寺遺址的發掘一起放到這個時間範疇內來看,可以發現,在同一時間、事件框架內,使用的是兩套話語系統,一則是帶有濃重神話色彩的「歷史描述」,一則是質樸的考古出土,而我們現在就在兩者之間尋找相互印證的證據,以期說明這些人物與事件確實存在於某個地點。
  • 【文化】山西臨汾陶寺,「帝堯的古都」?這位偉大的君王究竟建造過一個雛形的城市沒有
    陶寺遺址出土的銅齒輪形器。資料照片  說起陶寺考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陶寺考古隊領隊高江濤有著說不完的話。「今年是考古隊建隊40周年,我們將在完成宮門考古任務的基礎上,按計劃開展宮殿區考古工作。」
  • 牛年第一講:陶寺遺址,4000多年前一座聖都的前世與今生
    航片清晰地顯示,千百年來,附近的村莊不管怎樣發展變遷,一直呈包圍狀把陶寺遺址緊緊地環抱起來。冥冥之中,仿佛有種神奇的力量保護著這片古老的都城舊址。經過40年的發掘,陶寺遺址已經是很多學者認定的「堯之都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認為:沒有哪一個遺址能像陶寺遺址這樣,全面擁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標誌。
  • 嘉興考古發現特殊文字符號,比甲骨文還早1400多年,驚動考古界
    在出土的器物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這些器物上面都刻畫著非常特殊的符號。比如在發掘的陶器、玉石和鹿角上面刻畫的符號,代表了一定的意義,經古文字專家鑑定確認是良渚時期的原始文字。
  •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專家:還有比它更早的,只是很難讀懂
    他不是學院派出身,不像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那樣有著深厚的學理,但他卻是莒縣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草根學者。沒有他,我們就不知道中國還有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2012年,他又發現了原始巖畫,填補了山東沒有原始巖畫的空白!這三件考古盛事,隨便拎出一件,都讓蘇老足慰平生。但是,還有比這更轟動的,轟動程度不亞於甲骨文的發現。殷墟發現了大量甲骨文,但甲骨文還不是最早的文字。還有一種文字,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
  • 陶寺:一座聖都的前世今生
    航片清晰地顯示,千百年來,附近的村莊不管怎樣發展變遷,一直呈包圍狀把陶寺遺址緊緊地環抱起來。冥冥之中,仿佛有種神奇的力量保護著這片古老的都城舊址。經過40年的發掘,陶寺一次又一次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墓地、城牆、手工業作坊、宮城、城門、宮殿,世界最早的觀象臺,陸續被發現。400多萬平方米的遺址內,城址就佔據了280萬平方米,宮城近13萬平方米。
  • 陶寺遺址發現了堪比故宮三大殿的大型宮室建築說明了什麼?
    位於山西臨汾的陶寺遺址的發現,無疑是近年來我國田野考古事業的重大收穫之一,這個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規模之大、文明內涵之豐富足可以與浙江良渚、陝北石峁並駕齊驅,刷新了人們對史前中國文明發達程度的認知。更重要的是,陶寺所處的位置與石峁或良渚都不同,這裡從史前時代開始就可以稱得上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雖然不像中原的伊洛之間那樣是公認的王者之居,但也是屢見於三代史料的重要區域。所以人們曾期待對它的研究,能解開傳說中的夏代之前那些上古聖君們的事跡之謎。
  • 中國發現這遺址讓西方驚訝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中外出現兩種不同意見,中國歷史專家認為是夏朝,而西方歷史專家非要眼見為實,以出土的文物為準,只承認商朝,為了努力證明夏朝的存在,說服西方專家,咱們國家開啟了夏商周斷代工程,沒想到有了一份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