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是堯都?專家:立論的基礎有疑問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彩繪龍紋盤(陶寺遺址出土)

  彩繪陶簋(陶寺遺址出土)

  陶寺觀象臺復原圖

  有朱書陶文的扁壺  (陶寺遺址出土)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卜松竹

  在新聞發布會上,王巍綜合陶寺遺址的一系列考古成果指出:「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規模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與堯都的歷史記載相當契合。後世歷史文獻、當地民族志資料、地名甚至方言等,都共同指向堯都在晉南臨汾一帶。所以,學術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的都城。雖然對於陶寺遺址一系列考古發現的性質和功能,還無法下定論。但毫無疑問,堯都正通過我們的考古發掘和研究,走出傳說時代,逐漸向信史轉變。」然而,針對這一成果的公布,考古學界卻存在著一些更為審慎的聲音。

  日前,在山西召開的關於陶寺遺址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指出,陶寺已經可以確定為堯的都城,因此中國的歷史教科書可以改寫了。那麼陶寺遺址究竟是什麼?它的發掘過程怎樣?在中國考古中到底具有怎樣的地位?本報記者專訪了長期從事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具有豐富田野經驗的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許永傑教授。

  陶寺的器物一看就

  是給「有錢人」用的

  廣州日報:請您先介紹一下陶寺遺址。

  許永傑:陶寺無疑是國內很有名的一個史前時期的遺址。遺址面積很大,原來是遺址,後來發現了城牆,變為城址了。1979年,我們吉林大學考古班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實習,返校路過北京,在北京參觀學習10多天。1978年發掘陶寺,1979年陶寺出土的器物就帶到了社科院考古所,我們在考古所就看到了。那時我們的感覺就是陶寺的東西精美漂亮,器型大而周正,陶衣的黑皮陶亮光光的。我們當時在蔚縣也發掘了一個龍山時代的遺址,叫篩子綾羅。挖的東西和陶寺的一比,明顯陶寺的規格高,是「有錢人」用的。

  陶寺遺址的發掘從1978年之後就沒停過,一直陸陸續續做到現在,中間也換過領隊。從現在陸續公布的資料來看,陶寺肯定是我們國家史前時期最重要的遺址之一,因為有那些重要的發現,比如原來沒有發現城,現在發現城了,而且面積很大,280萬平方米——280萬平方米有多大?現在好幾個自然村那麼大;有大型「貴族墓」;城內還有分區,分大城和小城,像殷墟那樣的,有宮殿區、貴族墓葬區、平民居住區、倉儲區、手工業作坊區等等。另外出土的東西也比較震撼,比如彩繪龍紋盤、銅齒輪形器——研究者將其與觀天象聯繫在一起,還有一米多高的大陶鼓和大石磬,鼓、磬在史前時期作為敲打樂器,都是跟古樂相聯繫的,是在祭祀等重大場合演奏的。此外還有精美的玉器和彩繪陶器等等。所以說陶寺遺址肯定不是一般的居住遺址。

  陶寺正式報告未出版

  說什麼都是「無本」之見

  廣州日報:前不久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消息是說陶寺已經被認定為堯都了,並且專家提出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也該修改了,您怎麼看?

  許永傑:說修改教科書那是專家對其重要意義的一種表述。王巍所長是我大學同班同學,他的許多學術觀點都很有見地,我都是贊同的,他在新聞發布會的最後所說的:「陶寺遺址一系列考古發現的性質和功能的認識,在學術界還存在一些分歧,目前還沒有到下定論的時候,還需要通過今後的工作,繼續尋找可以一錘定音的確證。」下面我就一些還沒「一錘定音」的分歧問題,講一點自己的意見。

  陶寺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正式的發掘報告沒有出來。雖然從1978年發掘到現在,陸陸續續發表過一些簡報,但畢竟不是匯總的、整體的、權威的發掘報告。而且陶寺不同時期、不同的發掘人所講的、所寫的東西又不太一樣。對於我們這些「外人」來說,頗有些無所適從,要想說得確切,就得看發掘報告,得有所本。

  就說陶寺的分期和年代問題。陶寺大的年代應該相當於龍山時代,現在發掘者認為陶寺遺址分早、中、晚三期,這三期具體是什麼內容,外人搞不大清楚。按照考古學界對龍山時代分期的共識,龍山時代分為早晚兩期,早期是以廟底溝二期文化為代表,晚期是以典型龍山文化為代表。目前,多數龍山時期的考古遺存都屬於晚期,比如陝西的客省莊文化、晉南的三裡橋文化、豫西的王灣三期文化、豫北的後岡二期文化以及山東的典型龍山文化等。從現在的發掘材料來看,陶寺基本是跨整個龍山時代的,那它的三期跟龍山時代的兩期怎麼對應?發掘者不交代,別人不好臆測。年代問題是考古學最基本的問題,陶寺遺址現在這麼多的重要發現——城牆、貴族大墓、彩繪陶器、精美玉器、青銅器、朱書的文字,還有特殊遺蹟觀象臺,這些東西都是哪個時期的?是從頭到尾,三期都有還是分布在其中某一時期?如果陶寺城址是都城的話,是早、中、晚三期都是都城,還是其中的某一時期是?新聞發布會上也沒細講。

  若說是堯都 橫跨多少年?

  廣州日報:年代問題的不確定是否對它定性為「堯都」也有影響?

  許永傑:是的,如果陶寺分早、中、晚三期,從考古學文化上來說,三期遺存是不是同一個考古學文化?是同一譜系考古遺存的延續嗎?還是在中期或晚期的時候文化性質變了?如果文化性質變了的話,我們的一般理解是文化的主人就變了。那麼,陶寺遺址的三期是不是同一族群的人一直住在這裡?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對其全部遺存進行考古學的層位學、類型學和年代學的分期研究。

  回到「堯都」問題上來說。按照中國傳統史學的觀點,堯、舜、禹三代是「禪讓」制。按照我們的知識體系,當時在中原有一個大的部落聯盟,聯盟內哪一部落實力強,就由其執政,按著名考古學家、我的導師張忠培先生講,這有些像聯合國和聯合國的秘書長。從中國古史文獻看,堯、舜、禹及其所代表的部族,雖然都出自黃帝部族——這是其組成一個部落聯盟的血緣和地緣基礎,但堯、舜、禹不同姓,不是同一個小的部族。因此,他們三個部族是不是同一個考古學文化,也有問題,張忠培先生和我個人傾向於不是。如果說陶寺是堯都,是不是早、中、晚三期從頭到尾都是堯都?都是堯部族文化?總不能說從龍山時代的早期一直到龍山時代尾聲都是堯生活的時期吧?現在考古學界很多人都認為,二里頭文化「不是最早的夏」,龍山晚期已經進入了夏紀年。如此說來,禹和啟所屬的時代應該是龍山時代晚期,那屬於龍山時代晚期的陶寺遺址晚期階段也應相當於禹、啟的時代,而超出了堯的時代。從考古學文化看,陶寺遺址的早期相當於廟底溝二期文化時期,和後來的考古學文化之間,文化性質發生了變化,早期是斝代表的遺存,後來是鬲代表的遺存,文化的譜系是斷檔的。那還能說陶寺自早至晚一直都是堯都嗎?

  用商代文字體系認定陶文科學嗎?

  廣州日報:發布會上說在陶寺遺址中的器物上發現了跟堯有關的「文字」,這能成為堯都的有力證據嗎?

  許永傑:現在學者多相信文獻上講的「堯都平陽」,堯的活動地域就是今天山西境內。現在陶寺是堯都所在最有力的證據,就是陶寺發現了「文字」,在陶器上見到了朱書的陶文。但是第一個問題:這個陶文是寫在一個繩紋陶器——扁壺上的。這件東西並不是陶寺遺址最漂亮的陶器,不好理解為「重器」。假如這個器物只是一般的生活用具,那這麼重要的文字——表明「文明」和「堯都」——會寫在一般的器物上?第二個問題:這件寫有兩個文字的器物是繩紋扁壺,具有黃河下遊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因素,「文」、「堯」寫在「山東貨」上?很難理解!第三個問題:陶壺上的兩個字,其中一個是「文」,大家基本認可了。另一個字怎麼認?發掘人何駑現在說是「堯」;學者羅焜說是「易」,也就是陽光的「陽」,「易」或「陽」都跟堯相聯繫,「堯都平陽」嘛;《考古學報》執行主編馮時認為是「邑」,邑是指無城牆的聚落,「文邑」與夏代相聯繫,夏代的都邑叫「夏邑」,「文邑」就是「夏邑」。這個說法有問題,因為陶寺遺址發現城牆了,現在是「城址」,很難說是「邑」。第四個問題:現在我們不管把這個字認成什麼,認定的基礎都是跟甲骨文對比,以甲骨文「隸定」的。從甲骨文到今天的漢字,肯定是一個文字系統。但是商代以前的文字和甲骨文是不是一個文字系統?說不清楚。商晚期殷墟的甲骨文是大量的,但商代早期的文字是什麼樣?商代早期的二裡崗遺址現在說是發現了文字,但就數個,和殷墟時期連接還有困難,也就是說文字目前能不能追到商代早期還不是很肯定。另外,夏代的文字怎麼樣,沒有考古發現可以說明。夏族和商族不是同一部族,他們的語言相同嗎?記錄語言的文字相同嗎?沒有能夠說明的證據。早於夏代的陶寺遺存假定是堯部族的遺存,堯部族和夏部族、商部族是同一部族嗎?他們的語言、文字一定是一脈相承的嗎?龍山時代與商晚期中間隔著商代早期和夏代,大幾百年,用商部族的甲骨文去「隸定」「堯部族」文字可以嗎?到了東周時期文字從大的方面來看是一個體系,但各國還有各國的文字,有不一樣的地方。那麼用商的文字系統來給夏之前的龍山時代的文字定位,應當說是有問題的。我這樣講不是完全否定,只是說有問題。

  許永傑最後總結說,「假定陶寺是都城的話,如果一定要我說是誰的都城,我也傾向於是堯都,但也只能是早期可能是堯都。就像『曹操墓』一樣,如果有人問我,安陽西高穴大墓的墓主是誰,我只能說是曹操的可能性最大。『信不信』和『信實了』是兩回事。我不反對說它『是』,但我反對把它說成『一定是』。因為立論的基礎是有疑問的。用有疑問的基礎材料來得出肯定的認識,這不行。現在一定要把它說死了,恐怕不妥,學術這東西是不能著急的。」

相關焦點

  • 陶寺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堯都從傳說走向信史
    6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國新辦舉行山西陶寺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稱「堯都平陽」正從傳說走向信史,多年考古形成的一系列證據指向陶寺很可能就是堯的都城。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王偉光,山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蘇平出席並講話。來自考古發掘地的山西省和臨汾市有關領導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研究機構相關專家應邀出席發布會。
  • 陶寺是4000年前堯都?沒那麼簡單 特稿
    12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舉辦「陶寺遺址與陶寺文化」研討會,考古報告主編、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高煒介紹,《襄汾陶寺》是由多位考古學家參與編寫,通過15個專題對陶寺遺址考古資料做了科技檢測分析,代表了中國史前考古與現代科技手段聯合攻關的學術範式。其實,山西陶寺的考古工作早就引起過眾人關注與輿論熱議,這是因為考古工作者根據出土發掘,推斷該遺址為「堯都」平陽。
  • 陶寺遺址——「最早中國」從這裡走來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遺址中發現一片扁壺殘片,殘片斷茬周圍塗有紅色,殘片上朱書兩個文字符號,其中的一個字為「文」,另外一個字專家們有「堯」「易」「命」等多種解釋。遺址早期文化層中,曾發現過同樣形制度陶器。整個陶寺遺址中共計發現類似樂器26件。
  • 陶寺遺址真的是堯帝都城嗎?
    原來,文中提到去年的一條舊聞: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舉行的「山西·陶寺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一系列考古成果表明,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規模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各方面,都與堯都的歷史記載相當契合。
  • 「陶寺遺址是堯帝都城」,該不該這麼快就一錘定音?
    陶寺遺址的發掘與研究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探源工程正是對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承續。在發布會上,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說,目前,沒有哪個遺址像陶寺這樣與堯都的歷史記載等如此契合。後世歷史文獻記載、當地民族志資料、地名甚至方言等,也都指向堯都在臨汾一帶。所以,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陶寺遺址很有可能就是堯的都城。
  • 陶寺遺址:不知驚奇宮闕,今夕是何年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南部的襄汾縣陶寺鄉,地處汾河岸邊、臨汾盆地。考古發現,這裡有一處面積約280萬平方米的城址,距今4300年前至3900年前。當時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是怎樣的場景?考古過程中有哪些震撼、有趣的細節?陶寺遺址的最新發現又是什麼?近來,新華社記者走近陶寺遺址和它的考古發掘者。
  • 臨汾:陶寺考古隊高江濤說|陶寺遺址,4000多年前一座聖都的前世與今生
    航片清晰地顯示,千百年來,附近的村莊不管怎樣發展變遷,一直呈包圍狀把陶寺遺址緊緊地環抱起來。冥冥之中,仿佛有種神奇的力量保護著這片古老的都城舊址。經過40年的發掘,陶寺一次又一次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墓地、城牆、手工業作坊、宮城、城門、宮殿,世界最早的觀象臺,陸續被發現。
  • 牛年第一講:陶寺遺址,4000多年前一座聖都的前世與今生
    航片清晰地顯示,千百年來,附近的村莊不管怎樣發展變遷,一直呈包圍狀把陶寺遺址緊緊地環抱起來。冥冥之中,仿佛有種神奇的力量保護著這片古老的都城舊址。許多學者認為,陶寺就是典籍裡記載的「堯都平陽」,根據多年的發掘成果來看,陶寺社會貧富分化懸殊,少數貴族聚斂了大量財富,形成了特權階層。社會發展到這個時候,國家雛形已經形成,邦國時代已經來臨。陶寺遺址,就是早期中國的典型代表。
  • 陶寺遺址:「最初中國」的樣貌
    從目前發掘與研究的情況來看,陶寺遺址在陶寺文化中期達到了鼎盛,出現了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大城,是迄今在全國範圍內已經發現的這一時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都邑遺址之一。高江濤介紹,陶寺城址內部基本上有了嚴格的功能區劃,東北部是宮城和宮殿群所在的核心區,宮城西南近處為下層貴族居住區,宮城南部近處是倉儲區,城址南部偏東是早期墓地所在。
  • 陶寺遺址,「中國」與「中原」的肇端
    尤其是2002至2016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陶寺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2013至2017年,陶寺遺址發掘與研究又納入了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考古項目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項目」。
  • 考古界:陶寺遺址—「最初中國」的樣貌
    從目前發掘與研究的情況來看,陶寺遺址在陶寺文化中期達到了鼎盛,出現了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大城,是迄今在全國範圍內已經發現的這一時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都邑遺址之一。高江濤介紹,陶寺城址內部基本上有了嚴格的功能區劃,東北部是宮城和宮殿群所在的核心區,宮城西南近處為下層貴族居住區,宮城南部近處是倉儲區,城址南部偏東是早期墓地所在。
  • 陶寺遺址發現比甲骨文還古老的朱書,專家說:確定不了文字的意思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上世紀50年代,山西省的文物專家們,到襄汾縣做文物普查,結果在縣城外的一處山坡上,發現了一片面積巨大的史前文化遺蹟,並經過後期的勘察和研究,確定其年代距今約6300-3900年,還將其定命名為陶寺遺址。
  • 陶寺:一座聖都的前世今生
    長期工作于田野考古發掘第一線,參加發掘的遺址先後有河南新鄉周宜丘、鄭州小雙橋、偃師二里頭、新密新砦、淅川下王崗等等。現正主持著名的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考古發掘工作。著有《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的考古學研究》、《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等專著,曾獲第六屆胡繩青年學術獎,在《考古》、《文物》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陶寺遺址,一向被稱為早期中國。
  • 【文化】山西臨汾陶寺,「帝堯的古都」?這位偉大的君王究竟建造過一個雛形的城市沒有
    陶寺遺址出土的銅齒輪形器。資料照片  說起陶寺考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陶寺考古隊領隊高江濤有著說不完的話。「今年是考古隊建隊40周年,我們將在完成宮門考古任務的基礎上,按計劃開展宮殿區考古工作。」
  • 《前進》刊文:最初中國緣起陶寺遺址
    老天一定有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天帝在統治。天帝居於天庭,天庭是老天的中心所在。他們觀察到北極星始終如一地圍繞著北天極在旋轉,就想當然地把天看作是圓形如穹蓋一樣,而北天極就是天的中心,是天帝所居的天庭。原始人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發揮想像,既然天帝統治天庭,進而統治整個天上天下,那麼大地也一定有個帝王居於大地中心,代替天帝統治人間。
  • 從陶寺文化看「最初中國」
    處於晉南盆地這一古老文化,被現代考古學家定名為陶寺文化。陶寺遺址就坐落於崇山向汾河過渡的黃土塬上,遺址面積可達400萬平方米。作為陶寺文化的核心聚落,該遺址涵蓋了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在其中期時達到鼎盛,修築了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巨大城址,一座4000多年前的古代都城完美呈現。2018年,陶寺考古工作已經持續了40個年頭。
  • 襄汾縣組織召開陶寺遺址博物館景觀設計匯報會
    據「襄汾縣人民政府網」消息,近日,襄汾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建廷主持召開陶寺遺址博物館景觀設計匯報會。陶寺遺址發展中心主任楊江濱出席會議。楊建廷對天津大學設計院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謝,希望設計方進一步優化設計方案,突出設計主題,持續挖掘陶寺文化,把陶寺遺址博物館景觀做好做活。他強調,陶寺遺址博物館是全縣旅遊發展重中之重,是宣傳襄汾的重要窗口,是陶寺遺址公園一項重要基礎工程。
  • 淺論:從陶寺遺址看中國龍山時代王權的形成
    近年來,我國學術界關於陶寺文化進行了很多研究,有學者認為該文化屬於早期夏族文化,也有學者認為該文化與唐堯有關或屬於唐堯文化,雖然該文化的族屬問題至今還無定論,但它的絕對年代屬於龍山時代,即文獻所說的五帝時代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而龍山時代正是我國早期王權形成的關鍵時期,本文擬以陶寺遺址為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對中國早期王權的形成做一簡要論述。
  • 魅力臨汾(歷史篇)|襄汾陶寺遺物知多少,隨便一件都是無價之寶!
    陶寺遺址位於黃河中遊晉南地區,年代為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早期城址面積56萬平方米,中期城址面積280萬平方米。遺址中發掘的早、中期王族墓地、陶寺早中期宮殿區、陶寺中期觀象祭祀臺、下層貴族居住區、大型倉儲區、普通居民居住區等,顯現出階級對立的特徵,使得陶寺作為都城的基本要件全部具備,成為研究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和中華文明核心形成的關鍵熱點。考古探索中國早期國家的核心是都城遺址。
  • 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對話
    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因其地域的相鄰性、時代的接近性,常被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近幾年兩個遺址以及與兩個遺址相關聯的遺址都不斷有考古新發現,持續引起學界和社會公眾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