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不知驚奇宮闕,今夕是何年

2021-03-05 史志山西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南部的襄汾縣陶寺鄉,地處汾河岸邊、臨汾盆地。考古發現,這裡有一處面積約280萬平方米的城址,距今4300年前至3900年前。

當時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是怎樣的場景?考古過程中有哪些震撼、有趣的細節?陶寺遺址的最新發現又是什麼?近來,新華社記者走近陶寺遺址和它的考古發掘者。

2005年至2007年,考古人員在陶寺遺址發掘出宮殿建築基址,在海內外考古界引起轟動。

       陶寺遺址宮城內宮殿一處大規模考古探方上的立柱遺蹟

著名考古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山西隊隊長何駑介紹說,宮城位於城址東北部,面積有13萬平方米,是遺址的核心區,也是上層貴族生活區。宮城內有大量殘留的宮殿建築基址,其中一處宮殿僅柱網結構就有286平方米之大。今天的人們可「腦補」其宏偉程度!

宮城東南200米處是倉儲區。在這裡,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灰坑,直徑在8米到10米、深4.5米。坑的邊緣有環形坡道,沿著坡道轉行就能到達坑底。令人吃驚的是,這種窖穴的環形坡道設計與2500年之後隋唐時期的窖穴如出一轍。

陶寺遺址出土的陶鼓

城址西南處、遠離核心區一帶是手工業作坊區。2010年,考古工作者對這一區域勘探發現,這裡至少分布有陶器製造、石器製造等手工業。讓人感到震撼的是,無論哪個製造品種,都有相應配套的房子、灰坑等。

在這一區域,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個回字形夯土建築,面積有1000多平方米。在周圍十幾平方米的眾多「小房子」中,它顯得特別「高大上」。考古人員推測,這可能是管理手工業生產的機構,同時能說明官營手工業作坊已出現。

此外,陶寺遺址內還分布有平民區、墓葬區和祭祀區等,功能十分完備。

陶寺遺址出土的銅齒輪

「陶寺遺址整體布局體現出一種規劃有序的狀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高江濤說,即使具體到各個區域,也都有規劃。

4100年前,這裡就擁有了世界先進的天文學技術。

考古人員張官獅等人向記者講述了觀象臺的發掘故事。

觀象臺復原模型

最初,人們只是發現了13根有弧度的夯土柱,但它們排列獨特,「牆不像牆,路不是路」,這引起了考古隊領隊何駑的注意。當時,許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陶寺遺址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堯都平陽」,而《尚書·堯典》三分之二的內容講的都是如何觀象授時的天文學知識,因此何駑認為陶寺城址理當有觀象臺建築。

此後,考古人員用了兩年多時間去反覆求證、模擬觀測。有一次,一位考古人員站在觀測點上,清清楚楚地看到一道光從土柱狹縫照進來。「那一刻真是很神奇,觀察天象是一門科學,古人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掌握,非常了不起。」張官獅說。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和天文學家初步得出的結論,陶寺觀象臺形成於約4100年前,是目前考古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觀象臺。

除了這樣的重大考古發現,考古人員還在陶寺遺址發現了不少生動有趣的遺蹟。

陶寺遺址出土的彩繪陶簋

2006年至2010年,考古人員發現了一種小型直立「窯爐」,旁邊有橢圓形「操作坑」。窯分上下室,中間是鏤空的窯篦。窯內有石頭,明顯被燒過。此外,還發現了封窯用的泥。考古人員會同飲食考古專家研究認為,這是一種做特殊美食的「窯爐」。

「先把石頭燒至高溫,將火取出,把食物放置於上室,再把窯密封起來,是一種燜熟的做法」,何駑說,這種飲食方式不是中原傳統,而是「異域風味」,且僅限於宮城內製作、享用,可見陶寺政權視之為一種高級的生活方式。

距「窯爐」不到10米遠處,考古人員發現了一處宮廷「廚房」夯土基址建築群,面積有200多平方米,位置在宮城主殿東側、東南方位,夏商周三代「東廚」的宮室制度疑由此開創而來。

此外,陶寺遺址早期王族墓地和中期王族墓地都有王墓、中型墓和小墓,階級分化明顯。

陶寺遺址發掘者認為,陶寺王墓、宮城等所體現的「王權」社會,各類禮樂器所反映的「禮制」文明,以及最早出現的「銅器群」,均與夏商周三代文明以及逐漸形成的華夏文明有明顯傳承關係,是華夏文明眾多根脈中的「主」根。

2018年,在陶寺遺址宮城的城牆上,考古人員最新發現了一種「闕樓」式建築。

陶寺遺址宮殿區微縮景觀模型

「闕樓」從宮城南東門的南城牆上延伸出來,共有兩處。「平面圖看上去就像靴子一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特級技師馮九生說,它有防禦功能,也有禮儀作用。讓考古人員驚詫不已的是,隋唐時期洛陽城應天門闕樓竟然與這種城門樣式一脈相承。

從1978年首次發掘至今,陶寺遺址陸續發掘出城牆、宮殿區、大型宗教禮制建築、王陵區、管理手工業作坊區、政府掌控的大型倉儲區和普通居民區。考古實證表明,4000多年前,這裡是一處政治、經濟、軍事和宗教中心。

陶寺遺址出土的玉器

「一系列考古證據鍊表明,陶寺遺址就是堯舜之都。」何駑說,它提供了一個以政治為中心的國家都城遺址的範例,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化核心形成的起點。

考古人員也進一步證實:截至目前,陶寺遺址發掘面積僅為總面積的千分之五,仍有諸多謎題待解。

責編:燕   萍

相關焦點

  •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處「天上宮闕」,深藏在心之隅,矗立在雲之端,可仰望,亦可登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陶寺遺址,「中國」與「中原」的肇端
    為了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與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自1978年起,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近四十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都城性質、興衰年代、社會組織、宏觀聚落形態、精神文化等諸方面,均有很大收穫。
  • 陶寺遺址:「最初中國」的樣貌
    陶寺遺址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正式發掘則始於1978年,迄今已有40年。在這項歷時40年的考古發掘中,出現了規模空前的城址、氣勢恢宏的宮殿、大型的王墓、以及中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觀象臺,一個沉睡於地下數千年的都邑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陶寺遺址的使用年代距今約4300到3900年,遺址面積達400萬平方米,城址面積280萬平方米。
  • 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對話
    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因其地域的相鄰性、時代的接近性,常被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近幾年兩個遺址以及與兩個遺址相關聯的遺址都不斷有考古新發現,持續引起學界和社會公眾關注。
  • 考古界:陶寺遺址—「最初中國」的樣貌
    ▲陶寺古觀象臺遺址復原(邱小林攝)陶寺遺址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正式發掘則始於1978年,迄今已有40年。在這項歷時40年的考古發掘中,出現了規模空前的城址、氣勢恢宏的宮殿、大型的王墓、以及中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觀象臺,一個沉睡於地下數千年的都邑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陶寺遺址的使用年代距今約4300到3900年,遺址面積達400萬平方米,城址面積280萬平方米。一系列發掘成果,使陶寺遺址作為都城的構成要素和特徵逐漸顯現出來。陶寺成為迄今發現的中國史前時期「都城要素最完備」的一座大型城址。
  • 《前進》刊文:最初中國緣起陶寺遺址
    按中國這個概念所蘊藏的兩層涵義考察,我們會發現,位於晉南襄汾縣的陶寺遺址就是曾經的最初中國我們先從中國第一層涵義上進行考察。陶寺遺址位於晉南地區襄汾縣城東北7公裡處,遺址總面積達280萬平方米。據碳十四測定數據,陶寺遺址年代距今4300~3800年。陶寺遺址有早、中、晚三個城址。早期城址並不大,面積有160萬平方米,距今4300~4100年。
  • 陶寺遺址——「最早中國」從這裡走來
    導讀:12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文物局和臨汾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舉辦《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出版暨陶寺遺址與陶寺文化學術研討會
  • 陶寺遺址真的是堯帝都城嗎?
    原來,文中提到去年的一條舊聞: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舉行的「山西·陶寺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一系列考古成果表明,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規模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各方面,都與堯都的歷史記載相當契合。
  • 臨汾:陶寺考古隊高江濤說|陶寺遺址,4000多年前一座聖都的前世與今生
    ▲玉璧 夏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山西陶寺遺址出土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遺址面積400多萬平方米,距今約4300年到3900年,是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已經進行了四十多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
  • 陶寺遺址是堯都?專家:立論的基礎有疑問
    所以,學術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的都城。雖然對於陶寺遺址一系列考古發現的性質和功能,還無法下定論。但毫無疑問,堯都正通過我們的考古發掘和研究,走出傳說時代,逐漸向信史轉變。」然而,針對這一成果的公布,考古學界卻存在著一些更為審慎的聲音。
  • 「陶寺遺址是堯帝都城」,該不該這麼快就一錘定音?
    時至今日,仍然沒有確證的夏朝都城遺址,一些如二里頭遺址等被認為是夏文化的考古遺址也沒有發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字,「夏朝」在實證上也就同樣不夠有力。然而,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的15年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舉行了「山西·陶寺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稱中國最早的國家社會不是夏朝,而是帝堯邦國,並且認定陶寺遺址與五帝中堯帝的都城存在高度聯繫。
  • 陶寺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堯都從傳說走向信史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先後與臨汾行署文化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對隸屬臨汾市的襄汾陶寺遺址,進行了長達37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初步揭示出陶寺遺址是中國史前功能區劃最完備的都城,興建與使用的時代距今4300—4000年。
  • 淺論:從陶寺遺址看中國龍山時代王權的形成
    而黃河中遊地區在中國古代各文化區域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這裡發現了很多史前時代的遺址,陶寺就是其中一處重要的文化遺址,由於該遺址的文化內涵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被學界命名為陶寺文化。 一、陶寺遺址的文化內涵及所反映的社會分化 陶寺文化是近年來我國考古的重要發現,以山西陶寺遺址而得名,是我國龍山時代的一個獨立的考古學文化。其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的臨汾盆地一帶。目前在這一地區共發現陶寺文化遺址75處,其中以陶寺遺址最具有代表性。
  • 襄汾縣組織召開陶寺遺址博物館景觀設計匯報會
    據「襄汾縣人民政府網」消息,近日,襄汾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建廷主持召開陶寺遺址博物館景觀設計匯報會。陶寺遺址發展中心主任楊江濱出席會議。楊建廷對天津大學設計院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謝,希望設計方進一步優化設計方案,突出設計主題,持續挖掘陶寺文化,把陶寺遺址博物館景觀做好做活。他強調,陶寺遺址博物館是全縣旅遊發展重中之重,是宣傳襄汾的重要窗口,是陶寺遺址公園一項重要基礎工程。
  • 牛年第一講:陶寺遺址,4000多年前一座聖都的前世與今生
    經過40年的發掘,陶寺一次又一次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墓地、城牆、手工業作坊、宮城、城門、宮殿,世界最早的觀象臺,陸續被發現。400多萬平方米的遺址內,城址就佔據了280萬平方米,宮城近13萬平方米。整個遺址區域劃分清楚,布局講究,墓葬等級分明,儼然已經具備了國家的基本形態。
  • 山西文物--陶寺遺址:中國現存最早宮城--山西青年報2020年01月06日...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正式發掘則始於1978年,是中國黃河中遊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
  • 蘇東坡嚮往的「天上宮闕」,竟然在金村?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東坡沒有想到自己曾嚮往的「天上宮闕」、「瓊樓玉宇」,在他過世後,竟出現在晉城市澤州縣金村鎮東南村!小木作鬥拱        這座」天上宮闕「位於晉城市東12公裡處澤州縣金村鎮東南村北的二仙廟, 該廟創建於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
  • 【鳳麟】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中國「天眼」紀行
    沒有手機,不知時間。工作人員上車清點人數,我們亟切的詢問時間。真是新奇可嘆的經歷!我突然覺得有點陶淵明《桃花源記》描述隱士的感覺:今是何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還要加上一句,晨昏看天,不知時間。此後的幾個小時大概都將這樣稀裡糊塗度過吧。工作人員還特別提醒,要帶現金,山上花費,非現金不能。是啊,手機沒了,還怎麼能用微信、支付寶嘞。
  • 「天上宮闕」——甘谷天門山!
    文︱牛勃       讀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至「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對高處不勝寒並未多少恐懼,卻是對瓊樓玉宇的天上宮闕格外神往。天賜之地,奇果如此,甘谷自明代始即為甘肅三大文化縣之一,翰林進士摩肩接踵,文人學士不勝枚舉,至當代,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高考升學率和上線人數連續十九年名列天水之冠;文化上以戲曲創作而言,不演則已,一演直奔國家大劇院而去,讓人不刮目相看都不行。以山為筆架,甘谷人有這種想像,更有這種氣度,可謂天門不負甘谷,甘谷自然亦不負天門。
  • 陶寺、大柴遺址分期及其他——兼談山西夏代考古學文化諸問題
    通過對陶寺、大柴二遺址的夏代遺存分期,並以此為標準論證了感軍H1、曲村西DⅠ的時間歸屬,終於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臨汾盆地夏代考古學文化分期方案,對山西夏代考古學文化諸問題的深入研究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由此帶來很多問題,擇其要者有6點。1.明確了陶寺H365是夏代遺存,所謂的陶寺「中期」遺蹟和遺物就得重新考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