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神秘文字 解碼古老文明——山西陶寺遺址朱書「文」字扁壺出土經過及其意義

2021-02-08 掌上微襄汾

20世紀50年代末,著名學者徐旭生(徐炳昶)先生率考古調查隊跋涉豫西禹縣、登封、偃師諸縣,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從而開啟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隨著二里頭遺址發掘的深入,確立了二里頭文化。「文革」期間,二里頭遺址的發掘曾一度中斷。1972年秋恢復發掘。不久後,夏商周考古專家、北京大學教授鄒衡先生提出了與遺址發掘者所持「二里頭文化三期以前為夏文化,三期及其以後為商文化」相左的觀點,而視二里頭文化全部為夏文化。遺址發掘者一時之間很難接受該觀點,從而在考古界引發了一場參與人數眾多、學術氛圍濃厚的學術大爭鳴。

 

   晉南素有夏墟之稱。1959年初夏,若不是因為夏收,徐旭生先生還準備赴晉南展開夏文化遺址調查。後來這項學術任務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山西隊完成,又選擇在文化面貌和時間與二里頭文化較接近的東下馮遺址進行了發掘。

  確立陶寺遺址文化性質

   1977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了登封王城崗(相傳為「禹居陽城」)遺址,並發現了城址。於是當年秋天,在登封召開了王城崗遺址發掘現場會,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率考古所十餘名成員與會,在會上就夏文化探索作了指導性的發言。會議結束回到北京不久,考古所黨總支書記牛兆勳即找我布置赴晉南為擴大夏文化探索進行發掘的選點工作,並叫我邀上高煒先生,他是考古所山西隊成員,熟悉該時期遺址分布情況。

    我們隨即赴山西夏縣東下馮考古隊,向山西隊隊長張彥煌說明來意……在高煒先生的引導下,對翼城、曲沃、襄汾等縣展開重點複查,最後選定襄汾縣陶寺遺址。翌年初春,我們同張彥煌等一起向夏鼐所長和牛兆勳作匯報,經研究決定發掘陶寺遺址,並和山西省臨汾行署文化局合作,於同年春天開始發掘。第一階段發掘工作至1985年結束,總負責人是張彥煌先生,由我來具體主持陶寺遺址發掘。

   這一階段的發掘工作分發掘遺址和墓地兩部分。陶寺墓地佔地約4萬餘平方米,我們在近5000平方米的範圍內發掘墓葬1300餘座,其中有多座大墓和一批等級不同的中型墓,大墓出土有鼉鼓、土鼓、特磬、彩繪蟠龍陶盆等屬王室重器;大墓和等級較高的中型墓,出土有成組的彩繪陶器、彩繪漆木器和玉器等屬禮器性質的器群,它們相映成輝,既開了商周禮器的先河,也構成陶寺文化的顯著特徵,同時揭示出墓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和等級地位。

   通過遺址發掘,確立了陶寺遺址的文化性質和早、中、晚三期的文化發展序列,並在遺址中發現了早於陶寺文化的「廟底溝二期文化」的早期遺存。與墓地發現大、中、小型墓葬相映成趣的是,遺址內發現有天井式的窯洞院落,發現具有神秘韻味的幾何形圖案的白灰牆皮(壁飾——應是後來發現的當時宮殿的牆壁裝飾),還發現了多口水井。

  偶然發現朱書「文」字扁壺

   在陶寺遺址出土的器物中,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發現了一扁壺殘件上的朱書「文」字。扁壺的發現經過讓我非常難忘。1984年春,陶寺遺址Ⅲ區的發掘,是我主持陶寺發掘隊所作的最後一次田野發掘,爾後我們即轉入編寫發掘報告階段。發掘該區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遺址早、中、晚三期地層依據,這是發掘工作急切需要解決的,也是需要收入報告的重要內容。因為職責所在,我每天在工地工作8小時,除了處理好自己的發掘探方外,需經常到其他同志經管的探方轉轉,看看有無複雜的地層關係需要一起清刮、觀察、分析。另外,摸陶片、「兌陶片」(將破碎的陶器片兌合起來——便於後面由技工黏合復原)也是我的一種「癖好」。這一「癖好」還是經名家、名師蘇秉琦、鄒衡、鍾少林、王振江諸先生指教,後經自己長期堅持實踐養成的。

   一天早晨我剛上班不久,就看到鄰方一座正在清理編號H3403的灰坑口部,堆了不少大塊陶片(扁壺殘片),我就過去蹲在坑邊隨手拿起幾塊來對,發現有幾塊陶片的表面有鮮紅的「道道」,仔細察看疑似筆跡。我異常興奮,把堆在坑口的扁壺碎片都翻了一遍,然後喜出望外地拿著能對合的碎片趕回灶房,找來刷子和水盆,洗刷去紅色筆跡周邊的泥巴。扁壺鼓的一面像是「文」字,平的一面則上有一個近似圓圈,下有一橫,橫下為一近似「?」的形跡。當時,我請大家辨認,大家一致認為這些為軟筆朱書無疑,其中的一字可釋讀為「文」字,而另一字不易釋讀。我們把殘片晾乾後用樹脂膠黏合好,還拍了彩色正片。可惜的是,出土時的鮮紅字跡因見了空氣和陽光退成了粉紅色。

   陶寺的朱書「文」字是在不經意間偶然發現的,想來還是很幸運的。若按常規,收工時我們會將陶片裝在口袋裡,背回住處,要洗刷時再把它泡在水盆裡,由女工洗刷。這樣就會出現幾種可能性。首先,水泡也許會把朱書文字泡掉;其次,女工洗刷時也不可能給予特別關注。因而朱書「文」字還能不能得以留存,是存在變數的。

  扁壺文字逐步被釋讀

   文字作為文明的標誌,自然為大家所關注。在1985年秋舉辦的「晉文化座談會」上,我首次批露了這一信息(《陶寺遺址七年來的發掘工作匯報》,現收錄在解希恭主編《襄汾陶寺遺址研究》內)。繼之在《手鏟釋天書》的筆談中,我又介紹了朱書「文」字扁壺的發現過程,但以上兩次披露均未刊發實物資料。1991年,我離開山西。

   此後,我的同事李健民先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以下簡稱《通訊》)上發表了《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文」字扁壺》(《通訊》第1期,2001年1月),文中配發了實物線圖並作了具體描述。該文還就扁壺的實用性、普遍性、延續性作了介紹,並指出:朱書「文」字扁壺距今約4000餘年,屬陶寺文化晚期,它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連同陶寺遺址宏大的居住址和墓地、出土的銅鈴、城址一起,表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從而為文字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文化基礎。

   我的另一位同事高煒先生亦發表了《陶寺出土文字二三事》(《通訊》第3期,2002年1月)。從文中可知,高煒先生曾就朱書「文」字扁壺,請教過張光直和張政烺兩位先生。兩位先生都有過一些說法。張政烺先生看了扁壺照片和原大摩本線圖後,指出:「這個字同大汶口文化陶文、殷墟甲骨文和現在通行的漢字屬同一系統。」張先生簡潔的語言概括了五年以來中國文字發展的歷史,確定了陶寺朱書「文」字在其中的承前啟後的歷史定位。

   隨著實物線圖的發表,更多人看到了該字字形,從而引起了學界關注,其研究成果也相繼發表。如羅琨女士的《陶寺陶文考釋》(《通訊》第2期,2001年7月)把扁壺鼓面的字釋讀為「文」,而扁壺平面的那些筆道經考辨釋為「勿」,兩面的字組合起來釋為「文勿」。馮時先生的《文字起源與夷夏東西》(《通訊》第3期,2002年1月)把扁壺平面的筆道考證後釋為「禹」,兩面的字組合釋讀為「文禹」。何駑先生的《陶寺遺址扁壺朱書「文字」新探》(《中國文物報》2003年11月28日)對扁壺平面的筆道作了廣泛的探討和考辨,並將之釋為「堯」,兩面的字組合後釋為「文堯」。

   由此看來,對扁壺鼓面的字跡釋為「文」字已是共識,而對平面的形跡,各家看法不一,恐怕短期內也很難形成共識,但僅就這點考古資料,學者們就能作出如此精心的考證,十分有助於將扁壺朱書「文」字的探索和研究引向深入。近年來,陶寺遺址的考古發掘不斷有令人振奮的發現,相信不久的將來在文字方面也會有新的突破。






長按二維碼

關注掌上微襄汾


相關焦點

  • 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對話
    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因其地域的相鄰性、時代的接近性,常被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近幾年兩個遺址以及與兩個遺址相關聯的遺址都不斷有考古新發現,持續引起學界和社會公眾關注。
  • 【文化】山西臨汾陶寺,「帝堯的古都」?這位偉大的君王究竟建造過一個雛形的城市沒有
    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扁壺,其上為硃砂書寫的「文」字。資料照片  陶寺出土的毛筆朱書陶扁壺,是一個改寫中國文字歷史的發現。傳統上,殷墟甲骨文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實際上,殷墟甲骨文具有較為成熟的文字系統,已非文字的初始階段。考古發掘資料表明,文字是新石器時代社會晚期階段的產物,具有一定社會經濟生產力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陶寺遺址朱書的發現和成功破譯,將漢字的成熟期至少推進至距今4000年前,是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重大突破。
  • 陶寺遺址是堯都?專家:立論的基礎有疑問
    有朱書陶文的扁壺  (陶寺遺址出土)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卜松竹  在新聞發布會上,王巍綜合陶寺遺址的一系列考古成果指出:「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規模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  廣州日報:發布會上說在陶寺遺址中的器物上發現了跟堯有關的「文字」,這能成為堯都的有力證據嗎?  許永傑:現在學者多相信文獻上講的「堯都平陽」,堯的活動地域就是今天山西境內。現在陶寺是堯都所在最有力的證據,就是陶寺發現了「文字」,在陶器上見到了朱書的陶文。但是第一個問題:這個陶文是寫在一個繩紋陶器——扁壺上的。
  • 陶寺遺址發現比甲骨文還古老的朱書,專家說:確定不了文字的意思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上世紀50年代,山西省的文物專家們,到襄汾縣做文物普查,結果在縣城外的一處山坡上,發現了一片面積巨大的史前文化遺蹟,並經過後期的勘察和研究,確定其年代距今約6300-3900年,還將其定命名為陶寺遺址。
  • 陶寺遺址:「最初中國」的樣貌
    ▲朱書扁壺上為硃砂書寫的 「文」字。陶寺遺址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正式發掘則始於1978年,迄今已有40年。在這項歷時40年的考古發掘中,出現了規模空前的城址、氣勢恢宏的宮殿、大型的王墓、以及中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觀象臺,一個沉睡於地下數千年的都邑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
  • 考古界:陶寺遺址—「最初中國」的樣貌
    同時,陶寺文化呈現出一支繁盛的史前考古學文化特徵。在這裡,發現了早於甲骨文500餘年的朱書文字,發現了古觀象臺以及利用「圭、表」測日影的天文觀測系統,還發現了中國已知最古老的禮器、中原地區已知最早的龍圖騰、中國最早的建築材料——板瓦、黃河中遊史前最大的墓地……陶寺遺址對復原中國古代階級、國家產生的歷史及探索中華文明,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 陶寺遺址,「中國」與「中原」的肇端
    ,自1978年起,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近四十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都城性質、興衰年代、社會組織、宏觀聚落形態、精神文化等諸方面,均有很大收穫。尤其是2002至2016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陶寺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2013至2017年,陶寺遺址發掘與研究又納入了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考古項目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項目」。
  • 從陶寺文化看「最初中國」
    此外,在宮殿基址範圍內出土了目前已知最早的板瓦。陶寺城址在這個時期,面積達到280萬平方米,一時風頭無兩。陶寺文化晚期,宮殿區廢棄,城牆毀壞,陶寺遺址成為一般性的聚落址。總而言之,陶寺文化早、中、晚期,特別是中期,陶寺遺址聚落髮現了巨大的城址,地位崇高的宮殿區、獨立的大型倉儲區、等級分明的墓葬區等。該遺址顯而易見存在較大的等級分化和社會分工,表現出早期都城的雛形和特點。
  • 這座遺址有重大發現
    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陶寺遺址就是帝堯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國」。根據發掘的成果來看,陶寺社會貧富分化懸殊,少數貴族大量聚斂財富,形成特權階層,走到了邦國時代的邊緣和方國時代。 除陶寺類型的遺存外,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陶寺遺址的發現,對於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堯舜時代的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 陶寺遺址——「最早中國」從這裡走來
    此書是對陶寺遺址第一階段考古工作的成果總結。遺址位於山西南部臨汾市襄汾縣城東北的陶寺鎮,遺址面積300萬平方米以上,中國黃河中遊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
  • 陶寺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堯都從傳說走向信史
    6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國新辦舉行山西陶寺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稱「堯都平陽」正從傳說走向信史,多年考古形成的一系列證據指向陶寺很可能就是堯的都城。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王偉光,山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蘇平出席並講話。來自考古發掘地的山西省和臨汾市有關領導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研究機構相關專家應邀出席發布會。
  • 臨汾:陶寺考古隊高江濤說|陶寺遺址,4000多年前一座聖都的前世與今生
    ▲玉璧 夏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山西陶寺遺址出土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遺址面積400多萬平方米,距今約4300年到3900年,是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已經進行了四十多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
  • 「陶寺遺址是堯帝都城」,該不該這麼快就一錘定音?
    時至今日,仍然沒有確證的夏朝都城遺址,一些如二里頭遺址等被認為是夏文化的考古遺址也沒有發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字,「夏朝」在實證上也就同樣不夠有力。然而,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的15年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舉行了「山西·陶寺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稱中國最早的國家社會不是夏朝,而是帝堯邦國,並且認定陶寺遺址與五帝中堯帝的都城存在高度聯繫。
  • 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對話
    圖為臨汾下靳遺址出土的綠松石腕飾圖為石峁出土的雙人面石雕。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因其地域的相鄰性、時代的接近性,常被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近幾年兩個遺址以及與兩個遺址相關聯的遺址都不斷有考古新發現,持續引起學界和社會公眾關注。近日,在山西博物院展出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首次將數年考古的成果集中展示,曾經隔河相望 的「文明」第一次擺在了一處,讓觀眾可以透物見史、透物見人,找尋4000年前黃河兩岸發生的交流、碰撞、融合的故事。
  • 《前進》刊文:最初中國緣起陶寺遺址
    上述三、四、五可籠統概括為文化意義的上中國,一、二所謂的中國,即君王所居之都城,可視為意識形態上的中國,本文正從這個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的。「中國」的「中」字是來源於上古時期我們祖先「天地之中」的觀念。古文獻中這樣的說法不勝枚舉,如《呂氏春秋·慎勢篇》「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如漢代賈誼《新書·屬遠》「古者,天子地方千裡中之而為都。」如此等等。
  • 牛年第一講:陶寺遺址,4000多年前一座聖都的前世與今生
    經過40年的發掘,陶寺一次又一次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墓地、城牆、手工業作坊、宮城、城門、宮殿,世界最早的觀象臺,陸續被發現。400多萬平方米的遺址內,城址就佔據了280萬平方米,宮城近13萬平方米。整個遺址區域劃分清楚,布局講究,墓葬等級分明,儼然已經具備了國家的基本形態。
  • 山西博物院的這個展廳,導遊說,記住這是4000年前的就行
    陶寺與石峁,隔河遙望,南北呼應,在交流與碰撞中,共同推進了中華文明一體化格局的形成,成為黃河文明的顯著標識。1978年至今40多年,考古發掘面積近300萬平方米,確認遺址年代為距今4300至3800年。清理出宮城、貴族居住區、普通居民區、王陵區、禮制建築區、倉儲區、手工業作坊等功能區域。發掘墓葬千餘座,出土了銅器、彩繪龍盤、土鼓、鼉鼓、特磬、玉器、漆木器、圭尺、壁畫等精美文物。陶寺遺址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遺址,對復原國家產生的歷史及探索中華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 陶寺是4000年前堯都?沒那麼簡單 特稿
    而北方則有山西陶寺的考古好消息,關於陶寺的第一部考古發掘報告正式出版——《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這部經過幾代考古人整理、編纂、修改,最終集結而成的考古報告備受關注。其次,再看這段描述:陶寺遺址位於山西南部臨汾市襄汾縣城東北約7公裡的陶寺鎮,遺址面積300萬平方米左右。1978年至1985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與山西原臨汾行署文化局合作對陶寺遺址做了大規模發掘,主要是居住址和大片重要墓地,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墓葬1100餘座,獲得陶器、石器、禮樂器、裝飾品等數量繁多的精美文物,為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貴材料。
  • 「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在山西博物院開展
    9月18日,在山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的合作與指導下,「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在山西博物院開展。此項展覽已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是打造「遊山西·讀歷史」文化旅遊品牌的重要舉措。
  • 陶寺:一座聖都的前世今生
    航片清晰地顯示,千百年來,附近的村莊不管怎樣發展變遷,一直呈包圍狀把陶寺遺址緊緊地環抱起來。冥冥之中,仿佛有種神奇的力量保護著這片古老的都城舊址。經過40年的發掘,陶寺一次又一次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墓地、城牆、手工業作坊、宮城、城門、宮殿,世界最早的觀象臺,陸續被發現。400多萬平方米的遺址內,城址就佔據了280萬平方米,宮城近13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