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發現了堪比故宮三大殿的大型宮室建築說明了什麼?

2020-12-25 史海微言

位於山西臨汾的陶寺遺址的發現,無疑是近年來我國田野考古事業的重大收穫之一,這個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規模之大、文明內涵之豐富足可以與浙江良渚、陝北石峁並駕齊驅,刷新了人們對史前中國文明發達程度的認知。更重要的是,陶寺所處的位置與石峁或良渚都不同,這裡從史前時代開始就可以稱得上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雖然不像中原的伊洛之間那樣是公認的王者之居,但也是屢見於三代史料的重要區域。所以人們曾期待對它的研究,能解開傳說中的夏代之前那些上古聖君們的事跡之謎。

事實上陶寺遺址發掘中找到的珍貴文物並不多,因為這裡早在四千年前就曾遭受過極大破壞,大多數宮室都有焚燒痕跡、有價值的墓葬早已被洗劫一空,其手段之殘酷表明這是仇敵有系統的報復,只是還不知道這一切是外敵入侵還是內部反叛造成的。不過即使零星發現的文物也震驚了國內外考古界:例如罕見的齒輪狀青銅器、繪有精美龍紋的陶盤、其他精美的高規格玉器等,齒輪狀青銅器那成熟精湛的工藝證明此時的陶寺已經步入了金屬文明時代,完整的龍紋和玉器等紋飾表明陶寺已經出現了威權極盛的王者和貴族集團。

還有一件極具爭議的文物是帶朱紅色文字的陶扁壺,其上的兩個文字被部分學者認為是「文、堯」二字,如果這一釋讀能得到確認的話,那將是中國史前考古的最重大突破。不過要僅憑這點證據,就把這裡認定為唐堯之都,顯然是缺乏說服力的。如果說文物的發現因為早年被盜掘的關係收穫不大的話,對陶寺建築遺蹟的研究卻驚喜連連:例如傳說中的陶寺觀象臺就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所首見,但由於這一遺蹟只存在基礎,其地面構造圖樣都出於學者們的想像,所以還有很大爭議,不能充分證明此時天文觀察的真實水平。

但是對宮室建築遺蹟的發掘和研究就讓人信服得多了,特別是一處大型夯土基址上發現了至今為止我國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宮室建築群,那些殘存的密密麻麻的柱洞和柱礎石向人們展示了這裡曾經存在一組多麼宏偉的宮殿,其中最大的一處面積超過兩千平米,堪與故宮三大殿中最大的太和殿相比了。而且年代更晚近的二里頭和殷墟遺址不同,這裡還早就發現了部分殘缺的瓦當和瓦片,也就是和典籍上所記載的三代王者宮室茅茨土階不一樣,陶寺的宮殿上與後世那樣壯麗的皇宮一樣,覆蓋的是瓦而非簡陋的茅草,足以彰顯此地王者的尊貴。

陶寺的眾多遺蹟比這裡出土的少量文物更有價值,以大型宮室建築遺蹟為標誌,說明陶寺肯定已經進入了所謂方國時代,這裡的王者可能在更廣大的區域裡擁有管轄權,而且很可能是周邊千裡範圍內部落聯盟的共主,至於他是否是傳說中的唐堯虞舜這樣的上古聖君,還需要更多的考古發掘證據的支持。不過值得欣慰的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田野考古事業突飛猛進,已經給解決我國傳說時代的眾多歷史問題提供了很多寶貴資料,未來一定會有更有價值的遺蹟等待學者們去揭示。

相關焦點

  • 陶寺遺址:不知驚奇宮闕,今夕是何年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南部的襄汾縣陶寺鄉,地處汾河岸邊、臨汾盆地。考古發現,這裡有一處面積約280萬平方米的城址,距今4300年前至3900年前。當時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是怎樣的場景?考古過程中有哪些震撼、有趣的細節?陶寺遺址的最新發現又是什麼?近來,新華社記者走近陶寺遺址和它的考古發掘者。
  • 陶寺遺址,「中國」與「中原」的肇端
    陶寺早期遺址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距今4,300至4,100年。以13萬平方米宮城及南外側下層貴族居住區小城(近10萬平方米)構成核心區。宮城有結構複雜的曲尺形角門,宮城內已發現疑似「冰窖」附屬建築。下層貴族居住區小城內已發現雙開間半地穴式住宅。宮城東西兩側為普通居民區,宮城東側有大型倉儲區。
  • 陶寺遺址:「最初中國」的樣貌
    陶寺遺址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正式發掘則始於1978年,迄今已有40年。在這項歷時40年的考古發掘中,出現了規模空前的城址、氣勢恢宏的宮殿、大型的王墓、以及中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觀象臺,一個沉睡於地下數千年的都邑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陶寺遺址的使用年代距今約4300到3900年,遺址面積達400萬平方米,城址面積280萬平方米。
  • ...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石器時代...
    宮殿建築可能是中國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考古發掘一直備受關注,本次考古成果主要是確認宮城內最大宮殿建築ⅠFJT3是迄今發現史前時期最大的夯土建築基址,面積近8000平方米。「該建築基址之上發現有2座主殿、東側附屬建築、中部庭院、東部疑似廊廡等等,其結構複雜,布局規整,史前罕見,當為中國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看來,該建築基址延續使用時間長,顯示出特殊的功用,或為「殿堂」一類建築。
  • 從陶寺文化看「最初中國」
    在陶寺文化早期,遺址已開始築城。陶寺遺址東北部地勢相對平坦的區域,四面夯土牆圍起了陶寺宮殿區,宮殿區內已勘探出超過2000平方米的宮室類建築12座之多。目前考古工作的重心就是探索宮殿區的建築布局。宮殿區以外東南附近為倉儲區。繼續向東南區域為墓葬區,第一階段的考古發掘工作清理墓葬1300多座,且多數為早期墓,墓葬等級分明,應該為墓葬區。
  • 考古界:陶寺遺址—「最初中國」的樣貌
    在這項歷時40年的考古發掘中,出現了規模空前的城址、氣勢恢宏的宮殿、大型的王墓、以及中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觀象臺,一個沉睡於地下數千年的都邑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陶寺遺址的使用年代距今約4300到3900年,遺址面積達400萬平方米,城址面積280萬平方米。一系列發掘成果,使陶寺遺址作為都城的構成要素和特徵逐漸顯現出來。陶寺成為迄今發現的中國史前時期「都城要素最完備」的一座大型城址。
  • 陶寺遺址——「最早中國」從這裡走來
    此書是對陶寺遺址第一階段考古工作的成果總結。遺址位於山西南部臨汾市襄汾縣城東北的陶寺鎮,遺址面積300萬平方米以上,中國黃河中遊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
  • 淺論:從陶寺遺址看中國龍山時代王權的形成
    而黃河中遊地區在中國古代各文化區域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這裡發現了很多史前時代的遺址,陶寺就是其中一處重要的文化遺址,由於該遺址的文化內涵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被學界命名為陶寺文化。 一、陶寺遺址的文化內涵及所反映的社會分化 陶寺文化是近年來我國考古的重要發現,以山西陶寺遺址而得名,是我國龍山時代的一個獨立的考古學文化。其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的臨汾盆地一帶。目前在這一地區共發現陶寺文化遺址75處,其中以陶寺遺址最具有代表性。
  • 《前進》刊文:最初中國緣起陶寺遺址
    都城這一概念由以下幾個要素構成,一是城牆;二是宮殿區,即宮城;三是大型宗教禮制建築,包含用來祭祀天地的天壇、觀象臺和地壇等;四是王陵區;五是工官管理手工作坊區;六是由政府掌控的大型倉儲區,即國庫;七是普通居民區。如果這些要素全部具備,那麼這個都城所代表的文化控制的社會組織結構就是一個國家了。宋裴駰在《史記集解》中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 陶寺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堯都從傳說走向信史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先後與臨汾行署文化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對隸屬臨汾市的襄汾陶寺遺址,進行了長達37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初步揭示出陶寺遺址是中國史前功能區劃最完備的都城,興建與使用的時代距今4300—4000年。
  • 陶寺遺址真的是堯帝都城嗎?
    什麼時候一錘定音的?原來,文中提到去年的一條舊聞: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舉行的「山西·陶寺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一系列考古成果表明,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規模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各方面,都與堯都的歷史記載相當契合。
  • 臨汾:陶寺考古隊高江濤說|陶寺遺址,4000多年前一座聖都的前世與今生
    航片清晰地顯示,千百年來,附近的村莊不管怎樣發展變遷,一直呈包圍狀把陶寺遺址緊緊地環抱起來。冥冥之中,仿佛有種神奇的力量保護著這片古老的都城舊址。經過40年的發掘,陶寺一次又一次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墓地、城牆、手工業作坊、宮城、城門、宮殿,世界最早的觀象臺,陸續被發現。
  • 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對話
    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因其地域的相鄰性、時代的接近性,常被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近幾年兩個遺址以及與兩個遺址相關聯的遺址都不斷有考古新發現,持續引起學界和社會公眾關注。
  • 陶寺遺址是堯都?專家:立論的基礎有疑問
    日前,在山西召開的關於陶寺遺址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指出,陶寺已經可以確定為堯的都城,因此中國的歷史教科書可以改寫了。那麼陶寺遺址究竟是什麼?它的發掘過程怎樣?在中國考古中到底具有怎樣的地位?本報記者專訪了長期從事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具有豐富田野經驗的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許永傑教授。
  • 「陶寺遺址是堯帝都城」,該不該這麼快就一錘定音?
    陶寺遺址鳥瞰圖共識1:陶寺遺址是史前東亞最早的都城陶寺城址位於山西南部襄汾縣城東北約7公裡的陶寺鎮。上世紀50年代,考古調查發現了陶寺遺址,認為是一處龍山時代的大型遺址。1978-1985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隊與山西臨汾行政公署文化局合作,為了尋找當時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夏朝的遺存,發掘了與文獻中所謂的「夏墟」有聯繫的陶寺遺址。
  • 牛年第一講:陶寺遺址,4000多年前一座聖都的前世與今生
    經過40年的發掘,陶寺一次又一次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墓地、城牆、手工業作坊、宮城、城門、宮殿,世界最早的觀象臺,陸續被發現。400多萬平方米的遺址內,城址就佔據了280萬平方米,宮城近13萬平方米。整個遺址區域劃分清楚,布局講究,墓葬等級分明,儼然已經具備了國家的基本形態。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現迄今史前最大夯土建築基址陶寺遺址有著明確的功能分區,其中宮殿區作為大型都邑類遺址最為核心的功能區一直是學界關注的區域,也是陶寺遺址都城性質最重要最直接的要素之一。2018年至2019年度的發掘工作重點是全面揭露宮城內最大面積的宮殿建築,發掘總面積2880平方米。據介紹,發掘確認了三排柱網結構的大型宮室建築的規模、結構、年代等問題。該宮室建築臺體約520餘平方米,基址之上殘留有三排18個柱洞,柱洞底部均有柱礎石,有些礎石周邊填有石塊,同時,大型宮室建築以北也發現有夯土基礎。
  • 明故宮首次發現奉天殿建築臺基 南北長達75.5米
    南京明故宮,曾作為洪武、建文、永樂三代帝王的皇宮長達54年之久,也是營造北京故宮的建築藍本。去年10月,我市啟動「明皇宮遺址公園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國際競賽」,並在明故宮遺址範圍展開考古試掘,探尋600多年前的皇家建築布局和相關歷史遺存。
  • 陶寺遺址發現比甲骨文還古老的朱書,專家說:確定不了文字的意思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上世紀50年代,山西省的文物專家們,到襄汾縣做文物普查,結果在縣城外的一處山坡上,發現了一片面積巨大的史前文化遺蹟,並經過後期的勘察和研究,確定其年代距今約6300-3900年,還將其定命名為陶寺遺址。
  • 因為這個原因 故宮三大殿「瘦」了一半
    北京故宮擁有數量龐大的宮殿建築群,而其中的核心則是位於南部區域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們曾經是皇帝舉行國家活動的重要場所。公眾去故宮參觀,可以看到三大殿矗立在三層臺基之上,給人高大、威嚴之感。然而與明朝初建時相比,今天的三大殿體量要小得多,其根本原因在於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