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文
疫情激發了人們對健康意識的關注,也為中醫藥行業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在此背景下,從宏觀趨勢到微觀領域,如何加速提升文化認同感成為諸多中藥企業面臨的挑戰。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斌對財經網產經表示,行業已經覺醒,監管不斷加強,藥企需要有保障高品質產品的的自律自覺性,進而共同推進中藥大健康產業長遠發展。
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斌
加強臨床研究
近年來,受政策、市場等影響,中醫藥行業不斷收緊,「中藥西化」也在爭議中發展推進。財經網產經了解到,此前,中醫藥行業大多依賴經驗傳承,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循證醫學理念下,傳統中藥也在尋求更為規範化的創新和變革。
張斌指出,做深度的藥性、臨床、安全性研究,是傳統老字號中藥企業轉型的必經之路。「目前,國內中藥行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缺少現代化方法技術的研究數據支撐。傳統中藥也需要通過大量的臨床研究和投入,才能進一步驗證中藥的功效,為中藥的療效提供憑證,最終讓更多的患者接受、使用。產品沒有學術支撐,很難有長生命周期,也很難得到消費者的認同。」
在藥物臨床研究紮實的基礎上,研發中藥新藥以滿足消費者的市場需求。張斌表示,中藥當前面臨的最急迫的問題是改變消費者對中藥的傳統認知,需要進行消費者教育,「效用比價格更重要」。
據悉,目前,廣譽遠在研項目有32個,包括龜齡集治療輕-中度老年認知功能障礙(腎虛髓減證)的臨床研究、定坤丹治療PCOS(多囊卵巢症候群)的臨床系統生物學研究等。截至目前,已完成多囊卵巢症候群在人體臨床試驗上的研究。此外,廣譽遠還在進行定坤丹對子宮內膜異位的研究。
在張斌看來,中醫藥經典名方的二次開發和臨床驗證,需遵循多樣、多中心的循證醫學理論,先從有效性開始研究,再倒推到具體的藥材、成分等。「中藥與西藥在有效成分,有效機理上有所不同,這也是中藥與西藥在臨床研究上最大的差別。隨著質量標準和作用逐步提升,中醫藥也能慢慢實現與西藥相同的標準化。」
不過,由於研發投入大、時間長,且對當年的市場銷售幫助甚微,臨床研究對企業的要求較高,張斌坦言,同一產品的指紋圖譜千差萬別,原材料不統一,製作過程不規範,也是國家在行業監管最為重視的一部分。未來,強監管將會進一步促進老字號企業「異軍突起」。
促進營銷變革
近兩年,財經網產經注意到,廣譽遠在尋求數位化和年輕化轉型上動作頻頻,包括建設網際網路醫院,在小紅書、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直播帶貨等。今年還開展了上百場圍繞醫生端的線上專業學術講座,並在淘寶上開展優生優育的線上講座。通過網際網路大數據移動的技術,進行營銷品牌傳播。
張斌介紹道,由於廣譽遠是第一家開始做中藥的直播帶貨的企業,在此領域還處於探索階段。目前,國家尚未完全開放平臺藥品直播帶貨,「首先,企業需要進入白名單,其次,銷售藥品必須是OTC產品。整體監管較為嚴格,平臺審核」由於受到限制因素較多,門檻較高,能夠入局的企業較少。
事實上,廣譽遠從去年起就已經在數位化轉型布局,受今年疫情影響,進一步加速了落地的步伐。張斌指出,「移動網際網路的變革,讓營銷品牌建設必須進行網際網路的轉型。一方面,我們需要圍繞消費者進行專業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品牌年輕化也是企業抓住消費者的關鍵。包括直播帶貨、跨界合作等方式,助力品牌更加時尚化、年輕化,讓更多的年輕人願意了解中醫藥文化。」此外,廣譽遠還進行了跨界傳播活動,在巴黎時裝周上亮相,與中國黃金合作推出聯名款產品。
跟「國潮」結合,是推進老字號轉型的關鍵。張斌認為,從長遠的規劃來看,持續加強品牌發展,傳承悠久文化資產以及產品炮製技藝是老字號企業最大的優勢。但在面對市場時,又必須轉型解決產品推廣難,覆蓋面較窄的問題。未來,優勝劣汰,正本清源是行業發展的趨勢,如何通過通過增加曝光量,實現「品效合一」是擺在所有藥企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作者:許偉】 (編輯:許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