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京前門大街的廣譽遠中醫藥歷史文化博物館,更像是一個景點,每天承擔著大量的參觀交流工作。
創立於1541年,廣譽遠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藥老字號。但縱有輝煌的歷史,在如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依然要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
「責任和壓力一直都很大。老字號品牌更要做好堅守與創新……」置身於這座寫滿歷史和傳承的博物館中,廣譽遠董事長張斌毫不諱言地對健康界坦承了自己掌舵以來的感受。
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70後的張斌,對於老字號品牌在堅守與創新方面的思與行,折射出的正是當下中醫藥產業所面臨的挑戰、機遇和夢想。
最難堅守的是品質
與西方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相比,我國傳統的中醫藥學處境艱難,產業發展也一直落於下風。
自2015年起,國家開始大力支持中醫藥發展,相繼出臺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等多個國家級政策,將發展中醫藥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布了《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目標方向和重點任務。
政策利好的形勢下,中醫藥產業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不可迴避地現實是:患者對中醫缺乏信任、中藥材質量良莠不齊、中醫藥人才培養薄弱……這些都讓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備受爭議,眾多中醫藥企業也是慘澹經營。
「很多人說『中醫亡於中藥』,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中藥製作中,有些企業沒有選用道地的藥材,沒有堅守純正的古法炮製工藝。」張斌旗幟鮮明地表態。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不同地域、不同氣候下的藥材性能會有不同,同一塊土地出產的藥材也會有等級高低之分。因此,「選擇高品質的道地藥材,是確保方劑性能的基礎。」張斌認為,要保證中藥的質量,首先就要在原材料的選擇上有所堅持。
有了好藥材後,如果不進行正確的炮製,同樣不能充分發揮藥效。炮製是中藥傳統製藥技術的核心,也是極其複雜的工藝。據張斌介紹,廣譽遠的炮製工藝從創立之初就代代相傳,包括炒、蒸、煮、燻、爆、日曬夜露、燒炭法、火燔法、土埋法、水潤法、升煉法等諸多工藝,尤其是陳醋炮製、煅乾薑炭以及地黃九蒸九曬九炙等傳統而又獨特的古法炮製工藝,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複雜的配伍和炮製工藝,不偷工減料,在張斌看來,正是中藥的精華,但也是中藥最難堅守之處。張斌說,廣譽遠至今仍傳承著100多種獨特的藥材炮製工藝,這些炮製工藝都是師帶徒、手把手傳承下來的,很多崗位工人進去時是學徒,要經過3-5年才能成為正式工,在一個崗位一幹就是幾十年。
而經營這樣一家企業,也讓張斌感到了「責任、使命和壓力」。「一家傳承了近500年的老字號,到了我們手上,就希望把它進一步傳承好……儘管目前醫藥行業的市場競爭很激烈,但我認為,仍然要堅守做高品質中藥的理念,堅守每一味藥材的純正古法炮製工藝,這也是廣譽遠對於中醫藥行業的責任和使命。」張斌堅定地說。
堅守往往也意味著放棄。張斌提到,廣譽遠生產六味地黃時就遇到過艱難的抉擇,「原材料地黃一定要經過九蒸九曬九炙,這道工藝需要27天。在一個進入低價競爭的市場,如何去堅守?」最終,由於無法承受越來越低的市場價格,廣譽遠決定暫停其生產。「寧願輸市場,也不能輸品質。」張斌說,放棄其實也是在踐行廣譽遠一直堅守的「高品質中藥戰略」。
從未止步的是創新
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所動,在一個需要匠心傳承的行業,這是一種難得的堅守精神。
然而,作為一家上市公司,需要業績,需要改變,也需要關注度。2017年10月,一向低調的廣譽遠,做出了異常高調的舉動:在巴黎時裝周秀場上將中藥元素與時裝相結合,進行了一場中藥文化的跨界傳播和展示,希望將傳統老字號的品牌形象推向年輕化。
面對隨後產生的許多不解與爭議,張斌認為,「創新不應僅僅局限在產品、技術上,還應在商業模式上、品牌傳播上不斷進行創新。對於廣譽遠這樣的老字號來說,更是如此。」
事實上,作為一家百年老字號,廣譽遠的創新步伐從未停止。張斌以廣譽遠的一大主打產品舉例道:「在劑型上,清代推出的是大蜜丸,一直延用了數百年;為了改善用戶體驗,滿足不同人的需求,十幾年前研發出了水蜜丸,體型更小巧,更方便服用;前幾年,又推出了口服液……在中藥製作設備、高溫提取技術上,也進行了不少升級和創新……但這些創新,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仍要堅守品質與傳統炮製工藝的精華。」
在品牌傳播與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廣譽遠在國內的許多知名景區,包括北京前門大街老字號聚集區、平遙古城、臺兒莊古城、上海外灘等地,開設了中醫藥歷史文化博物館。這些中醫藥歷史文化博物館的設計構成,主要採取「國醫館+國藥堂+博物館」相結合的三位一體模式,意在讓參觀者近距離感受中醫藥傳統文化,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多元化的中醫健康解決方案。在國家旅遊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公布的首批73個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創建單位中,廣譽遠名列其中。
面對「網際網路+」新趨勢,老字號也不甘落後。提供中醫藥診療服務的網際網路醫院,正是廣譽遠在積極布局的新領域。「許多人看了醫生後,仍需複診,跑現場耗時費力,在我們的網際網路醫院上,就可以進行線上複診,我們同時也提供線上抓藥、代煎等便捷服務」。張斌透露,廣譽遠網際網路醫院計劃於2020年正式上線運營。
根據《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制定的中醫藥行業發展目標:到 2020 年,中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年複合增速 15%,中藥企業收入佔整體行業比重從 29.26%上升到 33.26%。在政策扶持、消費升級以及新技術的推動下,我國中醫藥產業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老字號企業作為中醫藥產業鏈的「明星代表」之一,承載著國人更多的期待。對此,張斌信心滿滿:「我希望能夠重新振興老字號企業,為此我們會做更多的創新與探索。廣譽遠不應僅是一家做高品質中藥的生產製造型企業,更應成為給消費者提供健康解決方案的中醫藥服務型企業。」
從治已病到治未病,中醫藥學因其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因人而異的辯證觀,正在健康管理方面凸顯比較優勢,而中醫藥老字號也或將因此迎來蓬勃發展的第二春。
面對面:
健康界:你進入中醫藥行業已有二十多年,面對中醫藥行業的現狀,你最想改變的是什麼?
張斌:最想改變的還是讓整個行業回歸到中藥的本質上,做能治病、有效的中藥。因為對藥品來說,沒效就是最大的毒害,會耽誤病情。我特別希望中醫藥老字號企業都能肩負起這樣的責任和使命,引領整個行業的發展。
健康界:在你看來,中藥的本質是什麼?
張斌:中藥的本質就是有效。不用道地藥材、不用古法炮製的產品,療效就會大打折扣。人們對任何東西,尤其對藥品的信任都來源於療效。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不信中藥,就是覺得吃它沒效。
健康界: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對業績增長會有一定要求,但中藥採用古法炮製又必須慢下來做。你如何看待這二者之間的矛盾?
張斌:對於像廣譽遠這樣的老字號中藥企業,慢就是快。我們花費必要的時間堅持做有效、高品質的產品,消費者一定會慢慢接受認可的。從長遠看,這就是市場的選擇。
健康界:未來十年將是中國大健康產業快速發展的十年。面對這樣的發展機遇,廣譽遠準備好了嗎?
張斌:我們已經制定好了一個核心戰略,就是堅持全產業鏈做高品質中藥,包括在上遊,我們建立了貴細藥材的養殖和種植基地,從源頭上確保原材料是道地藥材和高品質藥材;在下遊,我們正不斷開設更多的國醫館、中醫藥文化體驗館;同時,我們也在積極布局「網際網路+」,建設網際網路醫院。
健康界:在競爭激烈的醫藥行業,管理廣譽遠這樣一家老字號企業,工作壓力一定很大,也一定很辛苦。你是如何平衡工作和個人健康之間關係的?
張斌:工作的辛苦與不辛苦,是和熱愛程度相關的。熱愛,就不會感到辛苦。我熱愛中醫藥、熱愛廣譽遠,所以天天工作也不會覺得辛苦。
但對於個人健康,我還是有要求的。比如,我平時會自覺控制體重與飲食;每天要走一萬步,如果回到家發現沒達到目標,只要在晚上11點以前,我都會在客廳裡來回走滿一萬步。
健康界:你在工作壓力特別大的時候,通常是怎麼調節的?
張斌:道家有一個思想叫「盡人事聽天命」,已經做了全力以赴的努力,如果還是沒辦法改變,就要接受現實。
健康界:看來你比較推崇道家思想,那麼你的養生秘笈是什麼?
張斌:我平時非常喜歡讀《道德經》,其中「守靜篤」的理念對我影響很大。在獨處的時候,我會聽書,聽《道德經》、《傷寒論》、《黃帝內經》等。我目前也在學太極八段錦。
健康界:你現在有什麼特別想要實現的目標?
張斌:想要實現的目標很多,比如想用5到10年的時間,把廣譽遠的銷售額做到100億,然後我就退休。
健康界:退休以後,打算去做什麼?
張斌:退休以後,我準備去給一些老專家抄方子。人的一個使命實現了,就會有新的使命。到那時,我的新使命就是學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