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鄧,是一座神奇的村寨,隱於大理州雲龍縣諾鄧鎮的高山上,房屋都是盤山而起,過著靠山吃山的生活。如今諾鄧相當有名氣,但在過往年間,也曾是遺世獨立的,自茶馬古道衰落以後,諾鄧便在世人的關注和歷史的記載裡暗淡了起來。
諾鄧在白族語的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始建於漢初以前,歷經五國十代、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多個朝代時期,大概已有2000年。更有意思的是,從建村開始,諾鄧這個村名,歷經千年從未變過,這在雲南省裡是唯一一個,放在全國也不多見。
村裡大約有100多座古舊的民居院落,以明清兩朝的為主,另有部分屬於民國時期的建築,大部分院落式樣都屬於白族特色的風格,比如「一顆印」、「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
運氣好一些的話,說不定你偶然闖入的便是有300年的宅院,或者某位清朝進士的故居。眼光足夠毒辣的話,估計不用主人家介紹,都能從宅院裡各處可見的歷史痕跡、文物,感知到年輪的滾動圈數。想要見到村裡人,要麼去到山腳下,那裡有村子的活動娛樂聚集地,多半人都往那邊去了。
如果要在山上村裡見到人,多半還是要登門叨擾一番。
從山腳的諾鄧鹽井沿山坡蜿蜒向上,一共會經過被村民歸納出來的26個景點,分別是千古鹽井,滷脈龍王,北山古樓,河東民居,鹽街鹽局,百年青樹,提舉衙門,道長月臺,銀匠舊宅,河頭潭影,黃家古榕,貢爺家風,進士家雕,多臺院落,袖珍小院,臺梯市集,村巷石板,鹽馬古道,本主神祠,欞星門坊,文廟秋陽,玉閣星圖,五雲紅葉,香山晴嵐,最後就可以攀爬整個村子的制高點,一大片平原,俯瞰整個錯落有致的白族村落。
相對而言,村裡四大網紅點可能較為顯眼、驚豔和值得流連。
諾鄧千古鹽井
諾鄧鹽井自漢朝開採以來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而從有明確記述的則是從唐代開始。
而由於鹽業經濟的發達,諾鄧村歷史上曾一度成為滇西地區的商業中心之一,在嘉靖《大理府志》所列市肆中地位重要。
古代諾鄧的商路驛道,東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騰衝,西接六庫片馬,北連&34;通蘭坪、麗江、西藏。
在這座古鹽井的房子裡,有一口21米深的直井,諾鄧古人用人工汲水的方法,從下面的井取滷水,分給村裡各戶煮鹽。
諾鄧在近代被世人所知,是猶豫外國遊客的挖掘。
而諾鄧在近十年裡變成旅遊熱門地,是得益於央視攝製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把諾鄧火腿選入了舌尖美物。
可以這麼總結一句:近十年的諾鄧,就是一個腿村。
諾鄧火腿是雲南三大火腿之一,配料獨特,切口肉色嫩紅,特別適合用於配搭各種蔬菜的煎炒,自帶鹹香風味,由於肉質細、油脂薄、瘦肉多,口感厚實。
在這個人人都是美食家的年代,諾鄧火腿還是受歡迎的,也有不少遊客買來送禮。但這也是人人都是養生大師的年代,不管送禮還是自用,醃製的食物不宜多吃,鹽分攝入過多,對身體多少會有影響。
百年青樹
村內二百年以上的古樹尚存40餘棵。其中最為古老的就是諾鄧村地標之一的大青樹,據村裡人說至少有四百年以上歷史。
大青樹位於諾鄧山村的半腰,位置極佳,能俯瞰大半個山村,也由於高度適中,大青樹下也成了村民相聚一起聊天休息的地方。
明清進士的提舉司衙門
提舉司衙門舊址,是古代五井鹽課提舉司衙門舊址。位置在諾鄧半山腰的大青樹斜對面。旁邊的小路往前走就是木石雅居一顆印客棧。
後來提舉司衙門外遷,這裡就演變成了黃氏家族私宅,並被改造成登載本家科舉功名的「題名坊」。
這位牌匾上鐫刻的是黃文魁、黃翔龍兩代進士舉人。其中牌匾最上方四個大字是世大夫第,大夫第一般是古代士大夫的私宅,前面再加個世字,表明了這位黃文魁進士當時的榮寵和地位。
黃文魁是乾隆年間恩科舉人、辰科進士,並加封為直奉大夫廣東提舉,在清朝管制裡就是正五品文散官,提舉雖然是從五品官位,但卻是實權在握,而且赴任廣東,算是清朝時期比較重要的省份了。
而自明末黃文魁首貢並出仕廣東提舉以後至清末年間,據傳村裡共出 「 二進士、五舉人、貢爺五十八、秀才五百零」 。
站在殘破的牌匾前,我與小狗同仰望。
如果戲精上身,腦補一下在乾隆年間這裡出了一位進士和大官,當地村民還是會景仰和敬畏,雖然不是現管,但畢竟是同鄉,古時宗族關係遠遠大於法理,若是出門在外,多多少少會與有榮焉,腰板也能直起來。
當年這位提舉大人的宅子,位於半山腰中,大青樹旁,門前一大片開闊的空地,想來也是氣派,如今已無後人居住,當年的風流榮光都只剩下破壁殘桓,牌匾也在歲月侵蝕中漸漸發黑模糊。
恢弘的玉皇閣
通往山頂玉皇閣的石路。有時候會迷路,分不清路的前方通向何處,唯一能辨別的只有上坡和下坡。
進入玉皇閣必經的欞星門。
經過欞星門往前繼續前行,百來米便到達文廟。
文廟即孔廟,用於紀念至聖先師孔子。
文廟相對於的是武廟,用於紀念武聖關雲長。在古代,一般只有州級別以上的駐地才能獲批興建文廟和武廟。但諾鄧作為一個村,卻建有文廟武廟,&34;,可見當時諾鄧的經濟地位、文化地位。
玉皇閣建築群玉皇閣建築群,始建於16世紀明嘉靖年間,17世紀崇禎朝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清末時又有部分建築遭到毀壞和修復。是雲南現存的極少見的三層閣樓式古建築。
玉皇閣大殿頂層上現存的藻井繪畫&34;,被當地政府稱之為&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