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六月份從北京西單老佛爺百貨地下一層撤出後,日前大食代位於杭州萬象城的門店也被證實關閉,門店前的提示語還顯示,消費者可持萬象城大食代的充值卡到L2服務臺諮詢辦理退卡業務。而其空出的門店區域已經由食悅天美食廣場進駐,目前已被圍擋起來,正在裝修中。而在此前的2016年2月底,大食代剛剛關閉了在重慶解放碑大都會的門店。
根據大食代官網顯示,該公司是新加坡上市公司Bread Talk集團旗下的品牌之一,在全球擁有50多家門店,於1997年進駐中國市場後,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成都等地開出40多家門店,並宣稱每月為超過一百萬中國消費者提供餐飲服務。大食代在華發展將近20年,然而今年開始出現多家門店關閉的現象,作為美食集合店的老品牌之一的大食代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閉店或與自身品牌定位相關
《中國經營報》記者試圖聯繫大食代方面尋求關店原因,根據官網顯示的電話撥過去,卻處於無人接聽的狀態。
而在上海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盧文曦看來似乎並不意外。「這可能是由於大食代與所在購物中心的定位不相符合造成的結果。事實上,大食代的定位是白領飯堂,或者說是升級版的單位飯堂,會比單位飯堂要精緻和豐富一點。但是和大型購物中心裡的休閒餐飲或者特色餐飲消費相比,無論是規模上還是檔次上還是有一定差距。而商場方面也認為大食代無法吸引高品質、高消費的群體,於是,出於對消費力、形象升級以及錯位競爭等的要求,低端的業態可能就會被調整掉。」
凌雁管理首席諮詢師林嶽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選址也可能成為大食代目前的問題之一。「比如,開在廣州的太古匯大食代門店,太古匯本身的定位都是一線奢侈品牌,而大食代裡面如麻辣燙、快餐、肉夾饃之類的菜品,可想而知是吸引不了這些人群的,這種定位更適合二三線商圈的購物中心。」
經營和服務導致消費體驗面臨挑戰
在購物中心租賃場地,將這些空間分割成不同的區塊,吸引個體餐飲品牌進駐並共享經營面積,進駐的商家可以不用考慮後勤服務(如就餐區的衛生維護和碗筷清洗等),和其他美食街或美食廣場一樣,「開放性的食閣」是大食代一直以來採用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有點像「二房東」。
傳統購物中心不好做,引入更多的餐飲品牌,這本來就是當下發展的趨勢。林嶽也強調了這兩種業態相互依存的重要性,「餐飲街像是商場的標配,誰缺了對方都很難生存,因為購物中心可以帶來人流量,餐飲藉助商場人流,而商場藉助餐飲的人氣。」但他也指出,儘管開放式食閣容納了各種各樣的美食,實際上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特定的、精緻美食是做不了的,只能做一些粉、面,川湘類的快餐等,真正追求純正的地方美食的人群,也無法吸引的。」
他還提到了一些服務上的問題,「由於開放式經營,有些服務跟不上,比如清臺和清潔、提供額外的調料和碗筷等,如果不及時就容易導致顧客的體驗不好。」而記者在大食代的廣州太古匯店也發現,店內還是不能使用現金消費,也不能使用支付寶等手機支付方式,必須要統一辦理大食代消費卡,而這對於一些怕麻煩的消費者而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他們的消費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