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天心閣長什麼樣?

2020-12-24 瀟湘晨報

閣,供遠眺、休憩之用,「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如此,「四面雲山皆入眼」的天心閣亦如此。只是天心閣還兼有軍事防禦、消防瞭望、觀星象、鎮風水的多方用途。隆起的龍伏山背著城牆逶迤而上,這裡曾是長沙老城的最高處。楚天一覽,俯瞰萬家燈火,天心閣已成為長沙人俯瞰人世的一道窗口。

天心閣樓層變化,各時期有差異。 ①②是乾隆年間③是道光年間④是同治年間⑤是光緒年間

1928年天心閣一層建築平面的推斷。 清末天心閣一層建築平面的推斷。

明初始建 明代萬曆四十一年(1613)正月,善化縣知縣唐源向長沙府報送的一篇請示報告《分地方中詳》:「善化所轄域內之地,止一鋪、二鋪、三鋪……南抵天星閣、東抵王府稻田、西抵王府大街而已……」由此可見,天星閣在明末確已存在。

何時修建?

天心閣原是長沙古城東南角上一座角樓。長沙話喊「角」為「閣」,久而久之,「角樓」就變身為「閣樓」。

不過它已經從長沙眾多門樓中逆襲出位,不僅建在長沙古城內最高的龍伏山上,還從單座閣樓,延伸出兩個副樓來。功能上也從最初的軍事防禦用途,分而承擔了消防瞭望、上觀星象、下鎮風水的四個功能。這與它特殊的地理位置相關。

天心閣向西正對嶽麓山禹王峰,湘江東西這兩個制高點之間,形成一條通透的視覺走廊,加之地勢高峻,「地脈隆起」,立於上,可西瞰湘流、平瞻嶽麓,東俯瀏江、遠眺羅霄,一時有「西南雲氣來衡嶽,日夜江聲下洞庭」之感。天心閣自然成為老長沙城人的登高臨望之處。而此閣又修建於何時呢?

長沙文史專家陳先樞在整理前人的資料時發現,有關天心閣的最早記載是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善化縣(明清兩朝長沙、善化兩縣同城分治)知縣唐源在《分地方申詳》中闡述善化縣在長沙城轄地範圍時的一段話:「善化所轄城內之地,止一鋪、二鋪、三鋪,不過自縣治北抵織機巷,南抵天星閣,東抵王府稻田,西抵王府大街而已。」

可見,天心閣早在明萬曆以前就存在了。而天心閣城牆與閣樓的修建應該是同步進行的,因為城牆乃是閣樓的基礎,城、閣實為一體性建築。據歷史資料和城建勘測資料,天心閣段古城牆的基礎遠比其他地段乃至城門處的基礎深厚和堅固。此段城牆為內外雙層,內外牆之間還建有大規模的雙甕城,沒有堅固的基礎是不可能的。明初修築長沙城牆時,東南角上並未設計城門和城樓,加深和加固該段城牆之基礎,只能是為了在城牆上修建閣樓之需要。按此推斷,天心閣的歷史極有可能已有600多年了。

1928年重新修繕的天心閣主閣剖面結構圖。特約製圖/高雨寒

城牆變化與長沙圖對比圖。

有何功能?

天心閣下城牆雖然沒有城門,但依靠挺拔的山勢,在長沙城池的守備中依然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天心閣下至今保留完好的甕城和殘留的地道遺蹟,是天心閣軍事壁壘作用的歷史見證。

甕城又稱月城或子城,本是築在城門外用來屏蔽城門的小城,其目的是用以增強城池的防禦力量。在無城門處築甕城,更顯示其地的軍事地位。

1933年,鄒欠白所撰《長沙市指南》就說:「(天心)閣旁垣成二巨窟,左右各一,昔時藏兵之處也。」天心閣下雙甕城面積各500平方米,可藏兵百人,戰時可供臨時調度,殺敵人個措手不及。

此外城牆壁上設有8個大炮洞,火炮放在門洞內,可避免敵方的炮火襲擊。由於城下沒有城門,又有龍伏山脈與高大的城牆隔絕,天心閣歷來是瞭望守備,易守難攻之處。

歷史上數次武裝鬥爭發生在天心閣城樓下。1852年,太平軍攻打長沙,從湘南湧來的數千太平軍在天心閣段城牆與清軍鏖戰數日,西王蕭朝貴不幸為炮火擊中,負傷身亡,可見天心閣在守備長沙時的關鍵地位。

而在和平年代,天心閣是長沙城南的文脈興隆之地。城南書院一度遷到此閣樓下,乾隆年間,天心閣是以文昌閣與魁星樓,兩座閣樓的樣貌出現的。乾隆四十年的《長沙府志》所載的疆域圖可見古城東南角上繪有「文昌」「天星」二閣。乾隆年間人士李汪度在《重修天心閣記》中說天心閣是為了「振人文而答天心」。

既然有振興文脈的企圖,眾多文人騷客來此登高眺遠,賦詩題詞,天心閣自然成為一城之人文薈萃之地。

劉敦楨,與梁思成齊名的著名建築設計師,湖南大學建築學科創始人之一,負責設計1928年天心閣。

劉叔華,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長沙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組成員,參與1983年天心閣重建的設計工作。

清末,天心閣什麼樣?

湖大建築學院畢業的高雨寒就花了3個月的時間做了一件事——復原100年前的天心閣。從一張張老照片分析,到數字建模,枯燥的練習摸索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讓人驚喜的成果,她畫出了清末至民國時期天心閣屹立城頭的模樣。

通過實地考察與收集到的資料,高雨寒首先畫出了天心閣下的城牆結構。天心閣與城牆大約同建於明初。其內部環繞式的階梯與門洞是長沙城牆防禦體系一部分。

通過復原清代與民國時期的天心閣,高雨寒發現天心閣下的城牆布局是沒有多少變化的。主閣樓的樣貌從1869年修葺以後就沒有大改動,變化較大的是作為裝飾性的副閣。

城樓,城樓,當然是先有城,再有樓。長沙城牆的出現可追溯到西漢建國初期的長沙王吳芮手中建立起來的土牆,經過隋、唐、宋、元歷代擴建,到了明代才修到天心閣下的龍伏山。

△清末建設 同治八年(1869)巡撫劉崐對天心閣進行了一次精心修葺,而現清末老照片中的天心閣即1869年改建後的面貌。

明代之前都是土牆,明初洪武年間開始砌磚牆,並設有9個城門。位於城東南的天心閣就是在此時修建的。

初建時期的天心閣是個什麼樣,現在已無從得知。僅從遺存的清末老照片上可推算1869年修建的天心閣樣貌。

城牆歷久彌堅,其上的閣樓卻常常傾圮。1869年在湖南巡撫劉崐的主持下精心修建的天心閣,其主閣的風格樣式一直延續至今。

根據既有的古建築知識,搭配湖南省遺存的古建築信息,高雨寒推測清末天心閣主閣歇山的正身部分木排架與慶殿相同,均為尖山頂形式的屋頂結構,採用單脊檁,為七檁前後廊式構架。山面部分構造為清制「歇山收山」,利用一個特殊構件「踩步金」來完成,踩步金下用「趴梁」承載,趴梁兩端搭置在簷檁上。副閣為尖山式硬山構架,木構架應為七檁中柱式硬山樓閣。

她認為清末時期的天心閣主閣沒有鬥拱,下層簷柱支撐起二三層的平座,則主閣木構架為大式無鬥拱七檁歇山樓閣的形式,可參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圖解裡的相關圖紙繪製。

清末時期的天心閣屋面結構參考一般的古建築屋面構造其中從下到上的構件分別有椽條、望板、飛椽、壓飛尾望板,上鋪底瓦和筒瓦。簷口處木構件有大連簷、小連簷、閘擋板、瓦口木、封簷板等。

復原後的效果圖可分析為主閣石基高1.8米,比副閣高1.2米,主副閣之間通過天井相連接,主閣的一二層有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圍廊柱網。主閣與副閣臺基之間存在高差,通過樓梯進行連接。復原後的外貌與1983年重建天心閣的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長沙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組成員劉叔華猜想的十分貼合。

其搭建的順序應該是先在城牆上起臺基和柱子,然後搭建梁架與檁枋,接著是鋪設樓板與牆壁,上椽子,鋪木望板,最後鋪瓦刷外牆。

一些裝飾性的小細節,如窗欞或望獸可參考長沙其他古建築,應該以格柵窗和吻獸為主。

1928年民國時期的天心閣細節推測。

民國,天心閣什麼樣?

說完了清末天心閣,再說民國天心閣的結構推測就簡單一些。

1928年重建後的天心閣拆除掉原來的圍牆和副閣,主閣在原有基礎上加以修繕,並未有大改動。臺基新修臺階和石欄杆,四角增加四個柱子,支撐起一層新修的屋頂,形成一個完整宏偉的三層城樓。

主閣兩翼增加兩個副閣,通過廊道和樓梯相連,副閣前開闢花圃。比較清末,重建後的天心閣佔據城牆頂的面積加大,望向城內外的景觀面也大大增加,更為壯觀開闊,而今天的天心閣就是以這一版本為基礎復原的。

△民國修繕 至民國時期,長沙老城牆全部拆除,只剩餘天心閣這一段城牆,著名建築師劉敦楨設計重修天心閣,於1928年完成建設。

結合照片,高雨寒認為天心閣主閣並未重建,只是在清末的基礎上修繕改建、所以主要的木構架保持不變,只有一層外圍和三層破風稍有變化。

於是復原民國天心閣的效果圖,可看到兩個「肥皂」狀的副閣左右擁抱著主閣。主閣已與現在的天心閣十分相似,只是以前是木結構的,現在的一部分被混凝土代替。

時光荏苒,幾代人對於天心閣的記憶,在今天竟能拼湊出一幅完整的圖卷。雖然在高樓林立的現在,天心閣上的視覺走廊已經受到阻礙,但不妨礙我們以歷史的眼光重新發現它的獨到之美,它的歷史遺音。

「文夕大火」燒毀 1938年「文夕大火」,天心閣作為舉火點,也被完全燒毀。

上世紀50年代 上世紀50年代在天心閣原基座上修建茶室,後因重建天心閣呼聲愈高而拆除。

現代重建 1983年,以民國時期為藍本,設計重修天心閣。

歷代興廢

長沙城歷史上屢遭戰火,天心閣也同樣經歷數次荒廢與興建,現已看不到影像資料只有史料中的隻言片語可考。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錢燁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天心閣時間,你曉得啵?
    這就是保留「天心閣時間」珍貴記錄的那張老照片。沈小丁供圖  本報訊(記者李卓通訊員王國光)長沙歷史上曾有個「天心閣時間」,你曉得啵?  午炮亭官方檔案是空白  「天心閣的午炮,中山亭的鐘,冒得咯些就會神不弄通……」昔日老長沙的一句民謠,道出了長沙公眾計時方式的沿革。提及長沙午炮,有必要先聽一段天心閣的故事。  2006年6月,天心閣管理處副主任馮建平計劃編撰《天心閣史話》。
  • 清末民初兒童文學翻譯探究
    清末民初,文學翻譯十分盛行。阿英曾在《晚清小說史》中提到,「翻譯書的數量,總有全數量的三分之二」。而這些「翻譯書」中包含大量優秀的兒童文學譯作。但不可否認的是,清末民初是我國兒童文學由「不自覺」向「自覺」狀態過渡的一個重要階段。該時期的兒童文學翻譯雖為「成人本位」,且被當作社會改良的有力工具,但其仍為五四時期我國現代兒童文學的發生與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 文夕大火燒掉的天心閣,我們幫你復原了
    >雖然1939年日本進攻長沙前「文夕大火」燒掉了天心閣1939年日軍侵犯長沙,天心閣在此前一年的「文夕大火」中被燒▽但其腳下的甕城還在仍以最高點制敵1983年消失了45年的天心閣再次得到重建是參照文夕大火燒掉前的樣子重修的它在之前是什麼樣
  • 清末民初的《探清水河》,究竟寫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探清水河》是清末民初時期從北京市海澱區火器營村流傳出來的一首民俗歌曲。歌中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之所以說悽美,就是因為這是一齣悲劇。而這悲劇放在古代尤其是宋朝到清末民初,又是很正常的,在那樣一個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之言」而且「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大環境下,兩個自由戀愛的年輕人自然不可能有什麼好的結果。
  • 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客家圍龍屋今天正在申遺
    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
  • 老照片的訴說 天心閣的滄桑
    天心閣,曾一度是千年古城長沙的象徵,按現在的說法,是當年的標誌性建築。據現有資料記載,明萬曆四十年,即有「天星閣」的記載(心,舊作星)。明朝末年,善化縣俞儀寫詩《天心閣眺望》,流傳至今。據文獻記載,當時蘇州著名山水畫家陶冷月先生來長,拍下了修繕天心閣的多幅照片。
  • 「文夕大火」燒毀前天心閣變形記
    清末天心閣復原鳥瞰效果圖。 而在「文夕大火」之前,天心閣曾有兩種樣子,一個是1869年湖南巡撫劉崐主持修葺的,另一個是著名建築設計師劉敦楨先生重建的,兩個天心閣都曾讓劉叔華念念不忘。 清末:有個貓弓背形封火牆 通過對清末天心閣老照片的分析,曾參與1983年重建天心閣設計工作的劉叔華可以在心裡勾勒出清末天心閣的樣子。
  • 《天心閣》前言
    長沙交通發達,京珠、長益、長瀏等高速公路和107、319等國道在境內相聯;鐵路四通八達,武廣 高 鐵 、滬 昆 高 鐵 、京廣、浙贛、湘黔、石長等線在長沙相匯;黃花機場為國際空港,已開通百多條航線;水路北出洞庭,通江達海。長沙城約建於公元前800年,自古以來就是湖湘首邑。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名勝古蹟隨處可見,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56處。地下文物瑰寶更是層出不窮。
  • 老照片:清末民初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人衣衫襤褸
    今天為大家刊發一組拍攝於清末民初的老照片。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記錄了江蘇南部、上海一帶的社會面貌,擺拍痕跡較少,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當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我們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清末民初處於社會劇烈變化的時期,戰亂時有發生,民生日益凋敝。我們在照片中能看到,所有人都在辛苦謀生,其中多位被拍攝對象衣衫襤褸。
  • 成都東門市井: 一座穿越清末民初的老街
    當我第一次來到成都「東門市井」時,大街小巷灰牆黛瓦、木樑浮雕,園區內的川劇戲臺、老派茶館和各類浮雕畫作,古典與現代交錯的風格,讓人仿佛瞬間穿越回到了清末民初時代的老街。他是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他以《大波》三部曲為代表的文學作品生動展現了清末民初時期老成都的生活場景,具有濃烈的地方風味。裡面描繪的酒館、茶鋪、趕場、東大街花燈火炮、趕青羊宮等,都是蜀地鮮活的民俗風情寫照。
  • 天心閣,長沙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名片
    崇烈亭崇烈亭,原名午炮亭,是紀念亭的國恥,清末民初,為統一全城時間,亭內設銅炮,每天中午鳴炮三次,1929年,為了紀念濟南「五三慘案」的受害者在午炮被拆毀,重建成國恥紀念館,在展館裡,有一幅水泥畫的國恥畫,租來的土地塗上了鮮豔的色彩,以激起人民的愛國熱情,這座亭子後來在文夕大火中被毀。
  • .‖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為...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為研究範例李 彬[提要] 清末民初,社會動蕩,國力疲弱。[關鍵詞]清末民初;日本;川渝調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但直至今日,學者對此項研究尚不充分,甚至與我國有特殊意義的日本在該時期對川渝的調查情況也知之甚少,故本文以「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為題,重點梳理日本東亞同文書院學生對川渝踏查的進程脈絡,分析其特徵和問題點,同時為川渝地區的歷史地理和區域史研究提供些微資料信息,供學人參考。
  • 清末民初時期,長沙菜販是如何賣菜的?
    組圖/陳先樞△清末民初的西牌樓,街頭有販豬的推車。△1922年的坡子街,人來人往,招牌醒目。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元人雜劇中感慨的當家之難,在社區團購的大潮下,也變得簡單了許多。打開手機,在小程序裡輸入「優選」,從果蔬肉禽到日用百貨,不僅便捷,而且便宜。琳琅滿目的紅包、折扣,可以令人陷入選擇症候群。
  • 清末民初老照片:100多年前的杭州西湖,斷橋、白堤簡直認不出
    1910-1915年,杭州月溪照相店攝製了一組「西湖勝景」照片,記錄了清末民初之際杭州西湖的美景。我們整理刊發其中部分照片,大家看看相隔著100多年的時空距離,西湖的今昔有什麼樣的差別?白堤東起「斷橋殘雪」,西至「平湖秋月」,長約1000米。白居易的詩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描述的就是春天裡白堤的景色。不過,照片所記錄的景色,與詩句中的描述還是有差距,與今天白堤面貌也有很大差別。
  • 日本人鏡頭下再現清末民初川渝實景
    該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即蓄謀侵佔中國的鐵證,它同時再現了日本人鏡頭下清末民初川渝實景,具有重大史料價值和現實意義。  志書專家介紹說,日本明治維新後,出於政治、經濟和對外軍事擴張需要,對中國進行了長時間、巨細無遺的全面踏查。其中歷史最長、覆蓋面最廣的當屬東亞同文書院。
  • 昆明祥雲街挖出老青石板路初步判斷是清末民初遺蹟
    原標題:祥雲街挖出老青石板路初步判斷是清末民初遺蹟  近日,有市民反映在祥雲街改造項目的工地上發現了疑似明清風格的老青石板路,1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祥雲街實地了解情況。  建於清末民初  接到報告後,五華區博物總館館長徐世昌及相關人員到場查看。徐世昌在觀察現場後告訴記者,經初步判斷,發現的青石板路應該是清末民初遺蹟,也是市區內老城遺蹟的殘存部分。但由於青石板路距離近代新建的排水管網很近,徐世昌擔心這些青石板路在以前的施工中就已經受到了破壞,並不是完整的路面。
  • 清末民初著名實業家張謇為哈爾濱極樂寺題名
    在中國近代史上,他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參加過清末君主立憲運動,擔任過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實業家,提倡實業救國。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同志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史時,曾說有4個實業界人士不能忘記,其中一個就是張謇。     張謇身為南方人,又從未到過哈爾濱,為何會把墨跡留在這裡呢?史料記載,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許多地方已淪為外國列強的殖民地。
  • 清末民初廣州城,長堤碼頭西關豪宅
    到同治6年(1867年),整個貢院號舍已有11708間,規模宏大,是清末中國四大貢院之一。廣州貢院的號舍數十間為一列,每巷有《千字文》編列號數。號舍內置木板兩板, 分別作桌椅用,休息是兩木板合而為床。應試者入內即封號冊,食宿均在號舍內,交卷時方開。光緒31年(1905年)廢科舉後,廣州貢院改建為兩廣速成師範館,也即後來廣東大學和中山大學前期校址所在地。
  • 清末民初,張作霖混跡過的大車店,到底是什麼店?
    其實,這裡面還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一是大車店為什麼流行於清末民初時期;二是大車店為什麼在東北地區比較常見?這就要往前溯源了。東北雖然是清朝的龍興之地,但對其政策上一直存在著開發與封閉的雙重矛盾。這就更好理解了,東北地區天氣寒冷,人口稀少,而且清末民初,治安不好,匪患嚴重,選擇大車店不就是既經濟實惠又安全放心的現實選擇嗎?抗日戰爭之後,尤其是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來往關內外的鐵路、汽車運輸日益興盛,大車店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 用之美|白底青翡翠雙面深雕如意飾片項鍊,清末民初
    白底青翡翠雙面深雕如意飾片項鍊,清末民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