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時期,長沙菜販是如何賣菜的?

2021-01-09 瀟湘晨報

△上世紀四十年代,長沙街頭的菜販。組圖/陳先樞

△清末民初的西牌樓,街頭有販豬的推車。

△1922年的坡子街,人來人往,招牌醒目。

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元人雜劇中感慨的當家之難,在社區團購的大潮下,也變得簡單了許多。

打開手機,在小程序裡輸入「優選」,從果蔬肉禽到日用百貨,不僅便捷,而且便宜。琳琅滿目的紅包、折扣,可以令人陷入選擇症候群。疫情期間線上買菜的需求,刺激了社區團購的火熱,也吸引了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低價傾銷,假冒偽劣,隨著一些市場亂象的出現,導致了社區團購「九不得」的出臺。

民以食為天,買菜向來是民生大事之一。作為社區團購的發源地,清末民初時期,長沙的菜販是如何賣菜,各行各業是如何規範管理商戶呢? 撰文/本報記者儲文靜

韭菜園韭菜、廣濟橋絲瓜、陶公廟蘿蔔都是名噪一時的本土菜

「街頭不見人挑菜,知是瀏陽門未開。」從清朝書法家何紹基《晨過宛園五首》的詩中,我們大概可以想像出清朝末年的賣菜場景,長沙的瀏陽門打開之後,早起的菜販就挑著菜開始走街串巷地叫賣了。

省城長沙的蔬菜市場,由來已久。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就有了初具規模的蔬菜市場。當時的長沙城郊多為菜地,蔬菜四季常青,農民自產自銷。善化「城廂內外」菜園,「鋪管都管五裡之處,約有百十餘家」。這也可以從韭菜園的變遷得到印證。位於芙蓉路瀏城橋附近的韭菜園,從地名就可以聯想到,百年之前應該就是一個種韭菜的菜園子。當時的韭菜園,在種菜方面有兩大優勢:一是有大片的平地,二是西北邊有兩口水塘,其中就包括如今大名鼎鼎的清水塘,另外一個是黃土塘。韭菜園是當時的一大蔬菜基地,尤其出名的就是韭菜。正如廣濟橋的絲瓜、灘頭坪的白菜、陶公廟的蘿蔔一樣,都是名噪一時的本土菜。不過,得名之後的韭菜園還是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上世紀30年代抗戰爆發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被迫舉校南遷,輾轉千裡到了長沙,就在韭菜園聯合成立了長沙臨時大學。後來,「長沙臨大」遷往雲南昆明,成為了中國最好的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如今韭菜園那邊打造的「湖南米粉街」,雖然再也看不到韭菜的影子,倒是繼續跟飲食緊密聯繫在一起。

長沙的「行路小賣」中,跟賣水的小販一樣,挑菜的小販也比較常見。自家種的菜多了,就「以圃家四時所種蔬筍之屬,瓜芋之類,隔夜採摘,黎明入市」,也是一種謀生手段。據1911年湖南調查局的《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記載:清末長沙城的「居民菜食,有賴於小販居間經營」。這種居間經營,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沒有固定經營場所的菜販,也就是城郊的菜農或者城區的平民,「或用車推或靠肩挑,沿街賣菜」。一種是「靠牆泰」,以販菜為業的經營戶,沿街「搭棚擺攤售菜」。

到了蔬菜批發市場形成之後,就有了專門的擺攤的地方。由菜農菜販對手成交的蔬菜批發市場,最大的當屬瀏陽門邊的巴巴街(如今的復興街),「東郊遠近郊蔬菜多集散於此,每擔菜收取少量手續費,一般由賣方承擔」。這個菜市場每天的成交量有多大呢?按照《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的記錄,大概是3萬~3.5萬公斤。其他的大椿橋、南大十字路、草潮門等地的菜市場,批發量和品種就少得多了。這些批發市場的興起,也大大豐富了長沙人乃至湖南人的菜籃子。比如,湘江兩岸所產的牛角辣椒,譚楊洲所產的生薑、泡椒,客商大宗採購後都用船運往外地。陳家渡、鴨子鋪一帶盛產蘿蔔,城區的醬園就大量收購醃製成醬菜。

屠業條規限制了最低價

國有條律,民有私約。

隨著挑菜小販的興起,為了抑制欺行霸市的行為,1897年訂立有「菜園條規」。之後,長沙的屠宰業和豬行、蛋行、魚行也相繼出現。長沙的屠宰戶還設立了「公廟」組織名叫「三聖殿」,奉張飛為祖師,公推大戶任總管、值年,管理會務及公產。張飛當賣肉的祖師,大概也是跟《三國演義》裡說他賣過肉有關。其他的行當,也有各自的祖師爺,比如鹽業是管仲,酒業是杜康,茶業是陸羽。喜歡喝酒的李白,成了酒店業的祖師,孫臏則被視為鞋業的祖師。

這些行業,也出臺了各自的行規。比如,1904年,長沙屠宰業訂有「屠業條規」10條。條規規定,每4個路攤分銷一頭豬,需隔店鋪碼頭上七下八家,不準停留擺設、撞門喊賣,肉價只準低於行市四文。據《長沙經貿史記》考證,當時長沙城內豬肉供大於求,自給有餘。因而出現了從事說合買賣的豬行,到清末長沙已形成較大的生豬集散市場,外運生豬主銷漢口。

《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在附錄中列出了269篇行規,基本涵蓋了商戶的方方面面。從出臺的年份來看,清朝乾隆和嘉慶年間的相對比較少,都只有2條,主要集中在光緒和宣統年間,前者多達121條,後者也有32條。僅僅是與飲食相關的,就有鹽號、菜園、芽菜、魚行、屠業、牛坊、麵館粉館、烘糕店、豆豉店等行規,比較有意思的還有檳榔店行規,甚至還有糞業行規。

長沙郊區的菜農種菜,還是比較講究的,尤其是施肥方面。一般來說,在沒有化肥的年代裡,種菜用肥的主要來源有三種:一是從垃圾堆裡篩選土雜肥;二是養豬積肥;三是購買人糞尿。近郊的菜田,積土雜肥多,遠郊的菜農只能去枯餅行買菜餅作肥料。糞肥依質論價,每擔成色好的人糞肥,賣價相當於2升米。裝運的時候,近郊的菜農,多用桶裝肩挑,稍微遠一點的,用腰子桶裝,放在獨輪車上運,更遠一些的,則是用木船裝運。於是,就興起了專門的糞業,還有了專門的糞業行規。當時的城門四周都有大型的糞碼頭。後來,還興起了一些專業的公司,比如南門的培農公司,小吳門的振農公司,瀏陽門的裕農公司,北門的惠農公司,都有經營人糞肥。

各行行規裡面也有「九不得」

假如跟當下的社區團購「九不得」做個簡單對比的話,也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相似之處。

社區團購「九不得」的第一條是:「不得通過低價傾銷、價格串通、哄抬價格、價格欺詐等方式濫用自主定價權。」

做買賣講究買賣公正、童叟無欺。據《中國工商行會史料集》記載,為了維護市場秩序,零星京貨店規定,「會內鄉間賣貨,務須公平交易,不得亂賣」。齋店在賣糕點的時候,也怕有人低價傾銷,於是規定,「各色糕餅如有低價濫售,攢圖漁利者,查出罰錢肆千八百文,以儆效尤」。

社區團購「九不得」的第九條是:「不得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在長沙的老行規裡,為了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也有明確的規定。

據《中國工商行會史料集》記載,生藥店對藥品的質量就有嚴格的規定,「開設生藥店及醫症賣藥,總要以真藥發給,毋得以假藥哄騙攝利,倘有哄騙,一經查明,公同逐革,如違稟請懲究」。靴鞋鋪則講究工藝質量,明文規定,「客司做貨,向有上中下三等,應做三等公議,不許做剜空作假。倘有不遵,紊亂條規,罰戲一臺」。

質量得到了保證,萬一遇到缺斤少兩怎麼辦?現在肉價那麼貴,我們去菜市場買菜的時候,如果覺得斤兩不足的話,也會找公平秤稱一稱。其實,在清末民初的時候,長沙的行會也已經想到了這個問題。比如,鹽號就規定:「照鹽行法較立公議準鹽秤,照油行法較立公議錢平正秤,又立公議花秤,均交值年經營。」也就是說,鹽號設立了公秤,來規範鹽業的經營。在銀錢兌換方面,行會也想得很周到,黑茶店就有規定說,「規正兌算,產戶兌帳,每串錢給行用錢五十七文,作九四三兌算,不得抹尾短算」。如此一來,就避免了商戶在銀錢兌換時鑽空子,薅消費者的羊毛。

違反行規輕者罰錢重者罰戲罰酒席

作為行業內部的條規,一些行規難免也有抱團排外之舉。

比如,《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記錄的篾店條規裡說,「曾因鄉間無恥之徒來省,沿門鑽做,亦有肩挑來城買賣,亦有外行混作等弊,何成規體?」專門限制了外行混作。

酒店業對於新入行者,也要求先拜碼頭,不僅要繳納會費,「我同行新開鋪面,每牌費錢十五串文,改牌者出錢七串五百文,先捐入廟,然後掛牌,不遵者,罰油十斤」,還要請客吃飯,「我行新開鋪面,倘與未入行之人合夥,又有記名之徒,必先報知值年泐碑,錢五串文,酒席四桌,入廟演戲一部」。

為了避免同業競爭,降低人工成本,1909年的書肆簡章規定,「主人不得於荒月辭幫友,幫友不得於旺月辭主人,同行亦不得添錢暗奪」。靴鞋店對於僱主和職員的關係也進行了規定,「店主與客師,店主不可以微嫌輒起辭退,客師亦不可因細故漸生異心。賓主兩得,自覺相安」。

有了行規之後,為了「彰顯契約意識、提高競爭意識、強化服務意識」,也要有懲罰措施來保障行規的實施。

行規對於懲罰的規定,一般放在末尾,主要手段是罰錢、罰戲和罰酒席三個方面。罰錢為輕,罰戲、罰酒席為重。還有的結尾為「公同議罰」「公同稟究」「公同重罰」「如違稟究」等。

比如,魚蝦業規定:「嚴禁漏釐,凡運貨到埠售賣,均照各大憲定章,抽釐繳局,不準私賣過載,偷漏釐金,有礙稅課。違者查貨加倍議罰。」

對於違反交易公平、不盡差務等這類行為,如果傷害到整個行業的利益,懲罰最重,有沒收貨物,逐出行內,或者罰大戲。比如屠業規定,「設票以防漏捐。如無票宰殺,查出罰錢二串文,二次罰錢八串文,三次革逐,恃強者稟究」。

長沙菜農賣菜交流都用行話

有了行規,自然也有行話。

《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記載了不少長沙的商業行話,不僅有趣,也有內涵。比如,數字代號方面,「周」是「一」,取《周易》中易的諧音。「水」是「六」,取自青山綠水。「賢」是「七」,因為古有竹林七賢。「仙」是「八」,代表八仙過海。

當然了,在菜農那裡,這些數字的行話是另外一種方式。跟手機頁面的蔬菜展示不一樣的是,清末民初的菜農上街賣菜,一要看路,二要探價。比如,晴天路溼、雨天泥多的街巷,是要避開的,因為菜擔子過得多,買菜的人就少。對於批發市場的行情,也是要經常去看看的,方便出價。菜農喜歡坐在茶館裡,一邊喝茶吃早點,一邊聊天討論菜價行情。據《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記載,為了保密,菜農們還有了自己的行話,比如,今天蔬菜賣得好,就是「開頭教」,賣得不好,就是「開四教」;對於一到十,則用「江」「都」「神」「少」「歪」「河」「新」「幹」「曲」「許」來代替,普通的市民即便坐在旁邊,也聽不出來真實的菜價。

對於商品的指代,行話更是五花八門。而且,在食物方面,很多都帶個「子」字。比如說,林家的廚子今天上街採購,買了兩斤「細皮子」、兩條「玉鱗子」、兩包「啞殼子」、兩斤「膽郎子」、一隻「季康子」。我們能猜出他買了一些什麼嗎?按照《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的翻譯,以上分別代表的是豬肉、魚、鹽、雞蛋和雞。

瀟湘晨報記者儲文靜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清末民初兒童文學翻譯探究
    但不可否認的是,清末民初是我國兒童文學由「不自覺」向「自覺」狀態過渡的一個重要階段。該時期的兒童文學翻譯雖為「成人本位」,且被當作社會改良的有力工具,但其仍為五四時期我國現代兒童文學的發生與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 菜販買菜遇"限購" 郫縣一家購物中心拒絕賣菜給菜販
    原標題:菜販買菜遇"限購" 郫縣一家購物中心拒絕賣菜給菜販   郫縣一家購物中心拒絕賣菜給菜販,稱「已影響商場正常營業」律師表示,商家此舉違反《合同法》  菜販  「胃都給我氣痛了,標出了價格,憑什麼不賣給我!」  「超市洋蔥賣1.7元/斤,我拿出去後就賣2元/斤。
  • 平臺賣菜對菜販衝擊有多大 鷸蚌相爭誰得利?菜市場的飯碗誰來端
    最近,平臺賣菜在網際網路上被炒得沸沸揚揚。其中焦點就是「社區團購」。而社區團購買賣的產品品類主要就是以蔬菜為出發點,毫無疑問賣菜的菜販和菜市場肯定是首當其衝。網際網路巨頭們眼光比較獨到,他們都看上了平臺賣菜這塊大蛋糕,誰都想來分一塊吃,在你爭我搶之間,就出現平臺補貼價格戰。於是菜販們就成了炮灰,手裡菜賣不上價錢,甚至砸在手裡。
  • 老照片的故事:清末民初時期的北京古建築,有些如今已經看不到了
    100多年前的清末民初時期,當時北京的古建築大多保存完好。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年輝煌氣勢的北京古建築,很多已經再也看不到了。圖為100多年前的明十三陵神道,現在還在,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 石象生,龍鳳門等組成,氣勢磅礴,象徵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圖為北京西山戒臺寺,始建於遼代,建築樣式也基本是遼代風格,清恭親王奕欣曾在這裡隱居10年。
  • 清末、民初的天心閣長什麼樣?
    隆起的龍伏山背著城牆逶迤而上,這裡曾是長沙老城的最高處。楚天一覽,俯瞰萬家燈火,天心閣已成為長沙人俯瞰人世的一道窗口。天心閣樓層變化,各時期有差異。 ①②是乾隆年間③是道光年間④是同治年間⑤是光緒年間1928年天心閣一層建築平面的推斷。 清末天心閣一層建築平面的推斷。
  • 成都東門市井: 一座穿越清末民初的老街
    當我第一次來到成都「東門市井」時,大街小巷灰牆黛瓦、木樑浮雕,園區內的川劇戲臺、老派茶館和各類浮雕畫作,古典與現代交錯的風格,讓人仿佛瞬間穿越回到了清末民初時代的老街。駐足之間,我被一堵浮雕藝術牆吸引住目光,無論是民國時期東大街趕集場景,還是興順號雜貨鋪,這些都出自李劼人先生「死水微瀾」作品。
  • 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客家圍龍屋今天正在申遺
    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
  • 老照片:清末民初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人衣衫襤褸
    今天為大家刊發一組拍攝於清末民初的老照片。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記錄了江蘇南部、上海一帶的社會面貌,擺拍痕跡較少,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當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我們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清末民初處於社會劇烈變化的時期,戰亂時有發生,民生日益凋敝。我們在照片中能看到,所有人都在辛苦謀生,其中多位被拍攝對象衣衫襤褸。
  • .‖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為...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為研究範例李 彬[提要] 清末民初,社會動蕩,國力疲弱。[關鍵詞]清末民初;日本;川渝調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但直至今日,學者對此項研究尚不充分,甚至與我國有特殊意義的日本在該時期對川渝的調查情況也知之甚少,故本文以「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為題,重點梳理日本東亞同文書院學生對川渝踏查的進程脈絡,分析其特徵和問題點,同時為川渝地區的歷史地理和區域史研究提供些微資料信息,供學人參考。
  • 清末民初,張作霖混跡過的大車店,到底是什麼店?
    清朝末年,這車是大軲轆車,通過木質的大輪子,吱呀晃動;民國時期是膠輪大車,用橡膠輪胎取代了木質大軲轆。後者顯然是一種進步。這趕車的人就被稱為「車老闆」「車把式」。當時的大車店主要分布在交通要道旁邊或者城市的外圍。「車老闆」趕車累了或者需要吃喝,就要到大車店裡。大車店有休息的大炕,也有玉米面大餅子、大煎餅以及白菜土豆湯等尋常的夥食。
  • 漫步長沙的十間頭老巷,仿佛穿越到了清末民初年代
    十間頭巷是長沙保留下來的一條老巷,是一條可以尋得民國遺風的老街,狹窄的巷子裡還藏有許多不可移動的文物,還有老長沙公館。十間頭巷南接文昌閣街,北達幸福橋,轉過黃興北路旁的文昌閣街,再往裡走200米,就到了這條有名的老巷。
  • 清末民初廣州城,長堤碼頭西關豪宅
    西關在明清時期就是廣州的商貿中心。當年也聚集了許多名門望族、官僚巨賈。這些豪門富商在西關一帶興建了大批當時的「豪宅」,被稱為「西關大屋」。這些老屋過去多是豪門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裝飾精美。最具有嶺南特色的廣州古民居建築,和具有廣州最地道的昔日風情。西關大屋在鼎盛時期有800多間,現在尚存不足10間。【貢院】清代廣州貢院位於現今文明路,是兩廣地區舉行鄉試的地方。
  • 佛山又一旅遊街區走紅,距離廣州僅18公裡,濃鬱的清末民初風貌
    佛山祖廟位於東華裡中心地段,街區內的建築大多數建於清末民初,由於年代久遠,很多建築一度成為危樓,經過搶救維護之後方呈現現在的風貌。清代的時候,佛山商賈雲集,東華裡一帶集中了最著名的商鋪、商行,佛山的很多老字號便出自這裡。
  • 生鮮電商兇猛搶市 菜販該怎麼辦?
    消費者薅羊毛不亦樂乎,卻苦了那些菜販們,不明就裡卻要面對「生意變差」的窘境。1 電商兇猛 「賣菜」成「風口上的豬」早晨,送完孩子上學,回來的路上順便到菜鳥驛站取中午用的菜蔬,然後回家做家務。最近一段時間,家住五緣灣的高女士改變了每天早晨逛菜市場的習慣,選擇前一晚手機下單買菜,不僅方便省事關鍵還非常便宜。
  • 日本人鏡頭下再現清末民初川渝實景
    該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即蓄謀侵佔中國的鐵證,它同時再現了日本人鏡頭下清末民初川渝實景,具有重大史料價值和現實意義。  志書專家介紹說,日本明治維新後,出於政治、經濟和對外軍事擴張需要,對中國進行了長時間、巨細無遺的全面踏查。其中歷史最長、覆蓋面最廣的當屬東亞同文書院。
  • 社區團購興盛 經不起「賣菜革命」折騰的小販怎樣了
    我的一位長輩親戚,兩三年前就不再賣菜了。賣菜二三十年,他養活了一家老小,過上了比較體面的生活。在網購時代,他發現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去市場攤位買菜的人比之以往明顯減少。加上年過六旬,再也承受不住每天披星戴月批菜、搬運的艱辛。我十多年前在家門口認識的一位操著蘇北口音的菜販,以買菜送蔥聞名於市場。他的菜流動快,因此新鮮,很少需要噴水增「鮮」。
  • 李細珠:再論「內外皆輕」權力格局與清末民初政治走向
    民初軍閥不是清末地方督撫勢力自然增長的延伸,而是掌握軍隊尤其是新軍的新生勢力的崛起。 筆者的研究重點是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權力的變化與清廷中央集權的關係,在時段上正可彌補既往相關研究之不足。庚子事變時期的東南互保是地方督撫權力的最高峰。
  • 牟平的養馬島在清末民初就很富裕,島上的老房子是見證
    考究其年代,基本上以清末民初為主為什麼養馬島上的老房子,主要集中在這一時期呢?正所謂「倉廩實而後知禮節」。按照傳統觀念,有錢之後通常都會蓋房置地,因此這一時期養馬島上也大興土木,草房難見,磚瓦大房比比皆是。民國時期,牟平有名的富商張顏山祖籍即養馬島。他承襲了島上的經商基因,後來遷至牟平城郊居住,實業規模做得很大,建造的張氏故居恢弘大氣,保存至今。
  • 牟平的養馬島在清末民初就很富裕,島上的老房子是見證
    考究其年代,基本上以清末民初為主。為什麼養馬島上的老房子,主要集中在這一時期呢?正所謂「倉廩實而後知禮節」。養馬島當時之所以對建築文化特別重視,是因為有富裕的家底作為支撐。海島以捕魚為業,這是人們頭腦中的傳統印象。但在古代,重糧食而不重魚蝦,靠打魚很難發家致富。而養馬島的富裕,也是因為海運經商起家。清代中後期以來,海運逐漸興起。
  • 清末民初的《探清水河》,究竟寫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探清水河》是清末民初時期從北京市海澱區火器營村流傳出來的一首民俗歌曲。歌中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之所以說悽美,就是因為這是一齣悲劇。而這悲劇放在古代尤其是宋朝到清末民初,又是很正常的,在那樣一個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之言」而且「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大環境下,兩個自由戀愛的年輕人自然不可能有什麼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