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兒童文學翻譯探究

2020-12-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清末民初,文學翻譯十分盛行。阿英曾在《晚清小說史》中提到,「翻譯書的數量,總有全數量的三分之二」。而這些「翻譯書」中包含大量優秀的兒童文學譯作。但在當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影響下,文學翻譯多以「開啟民智」「救亡圖存」為主要目的,兒童文學翻譯大多也不是單純「為兒童」的,不是以兒童閱讀趣味或需求為基本出發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清末民初是我國兒童文學由「不自覺」向「自覺」狀態過渡的一個重要階段。該時期的兒童文學翻譯雖為「成人本位」,且被當作社會改良的有力工具,但其仍為五四時期我國現代兒童文學的發生與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隨著晚清時期「成人本位」兒童觀的鬆動,人們「發現」了兒童的重要性,認為他們是國家民族的希望與未來,其「未來國民」身份得到充分肯定。與此同時,以梁啓超為代表的中國先進人士在目睹國家危難後,開始積極尋求救國方法,提出「小說乃國民之靈魂」的觀點,文學被當作社會改良的有效工具。由於兒童觀的轉變,兒童從「縮小的成人」成為「未來國民」,人們在關注成人文學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向「未來國民」,開始有目的地譯介外國兒童文學作品。因此,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極具現實性。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從民族文化心理視角出發進行探究,既能釐清當時兒童文學翻譯存在的問題,還原歷史文化語境,又能對早期文學翻譯的一些特殊現象進行合理解釋。

民族文化心理包括民族感情、意識、習慣等,是特定民族較為穩固之心理定式。清末民初時期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可避免地會對當時的兒童文學翻譯產生影響。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翻譯選材方面,多傾向於愛國、科學、教育等題材類作品。隨著西方思想觀念的輸入,清末民初人們對兒童的看法雖逐漸改變,但該時期兒童還未被徹底「發現」。因此,當時的兒童文學翻譯在主觀上並不是為滿足兒童閱讀需求,而是為了實現向其灌輸愛國主義思想、「啟發童智」等目的。這一時期,蕩漾著愛國熱情和崇尚民族氣節的兒童文學譯作非常盛行,如《十五小豪傑》《小子志之》(今譯《最後一課》)、《愛國二童子傳》等。這些作品多鼓勵兒童樹立遠大志向,極力鞭策其愛國之心,企圖把救國重任寄託於朝氣蓬勃的兒童身上。此外,當時的先進人士還鼓勵兒童學習科學知識,1900—1907年掀起了一股科學小說譯介熱潮,迎合了當時「啟發童智」之民族文化心理,《海底旅行》《月界旅行》《空中飛艇》等作品均被譯介到我國,深受兒童喜愛。另外,教育小說也十分盛行,《馨兒就學記》(今譯《愛的教育》)在當時銷量竟達數十萬冊,可見人們對兒童教育之重視。

在翻譯方法方面,「豪傑譯」盛行,增刪、改寫等情況十分普遍。清末民初,國人大多認為外國「文章禮樂不逮中華遠甚」。因此,該時期譯者在翻譯時並不強調忠實性,兒童文學翻譯更是按照成人意志與審美心理對原作進行任意增刪或改寫。例如,包天笑說自己在翻譯《馨兒就學記》時,就曾將該書的很多內容「中國化」,甚至「有數節」全為創作,寫到了自己的「家事」,而「類此者尚有好多節」。劉半農在《洋迷小影》(今譯《皇帝的新裝》)的譯序中說,他在翻譯時「兼取安氏原文及日人劇本之義,復參以我國習俗,為洋迷痛下針砭」。可見,譯者看重的是作品針砭時弊的功能,甚至將我國習俗「摻雜」進去,以便於推行道德教化。簡言之,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並不重視譯作的忠實性,而是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大刀闊斧地對原作進行增刪與改寫。

在語言方面,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仍以文言文為主。在清末白話文運動及「開啟民智」需求推動下,出現了數目可觀的白話報刊,白話小說、教科書等也大量印行。而該時期的兒童文學譯者卻放棄通俗淺顯、易為兒童所接受的白話文,選用文言文進行翻譯,則與當時「開啟民智」「推行教化」等民族文化心理關係密切。如朱自強在《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中所說,「語言作為民族意識的載體,本來就與文學的內在思想不可分離」,而文言文正是我國「文以載道」傳統思想的最佳「載體」。

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大多使用文言文且沿襲了中國傳統的章回體結構,如梁啓超在翻譯《十五小豪傑》時申明「純以中國說部體段代之」,全書18回均綴以回目,結尾處還附上「且聽下回分解」「且等下回再表」等套語。這些譯作大多以成人口吻敘述,並以成人視角對譯作進行處理,以強調和突出譯作的教育功能,而「最合兒童心理」的元素也「『不幸』因此完全抹殺」。

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極大豐富了當時少年兒童的精神生活,其翻譯目的、選材、語言等方面是與當時的民族文化心理密切相關——這一時期的先進人士希望通過翻譯外國兒童文學作品來「啟發童智」,最終實現救亡圖存、復興中華之目標。從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出發對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進行考察,不僅有助於客觀審視我國兒童文學由「不自覺」向「自覺」狀態過渡這一重要階段,還能有效促進對該時期兒童文學翻譯的理解。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五四時期兒童文學譯作研究(1917—1927)」(18FWW01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6月29日總第1955期 作者:王琳

精彩推薦:

《清平樂》「樂」字讀音誤說探析

體驗兒童生存方式:兒童史研究的人文轉向

翻譯傳播研究促知識轉化效果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林紓:翻譯界的鬼才,文言文的捍衛者,清末民初古文集大成者
    文/愛啃骨頭的貓咪清末民初翻譯界鬼才,不懂外文,因一部《茶花女》一譯成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或者看過一本外國名著——《報大仇韓利德殺叔》?如果都沒聽說過,那麼「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韓利德」,你是不是聽著比較耳熟呢?沒錯,上面那本《報大仇韓利德殺叔》就是莎士比亞的名著《哈姆雷特》最早版本的中文譯名!
  • 兒童文學的創作及翻譯之路
    我也喜歡看完原著後再挑選翻譯成中文書。兒童文學方面,我喜歡看任溶溶先生的翻譯作品,名著這一塊我喜歡看楊憲益和戴乃迭的翻譯作品,經典這一塊喜歡看傅雷先生的翻譯作品,現當代這一塊喜歡看黑馬先生的翻譯。在寫作方面,我一直在兒童文學創作的邊界徘徊。有一次跟吳冠中先生聊天時,他對我說:「懷存的詩和文字是不需要解釋的,每一句都有聲音和味道,很真誠。」先生還抑揚頓挫地朗讀我的詩。
  • 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客家圍龍屋今天正在申遺
    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
  • 日本人鏡頭下再現清末民初川渝實景
    該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即蓄謀侵佔中國的鐵證,它同時再現了日本人鏡頭下清末民初川渝實景,具有重大史料價值和現實意義。  志書專家介紹說,日本明治維新後,出於政治、經濟和對外軍事擴張需要,對中國進行了長時間、巨細無遺的全面踏查。其中歷史最長、覆蓋面最廣的當屬東亞同文書院。
  • 清末民初時期,長沙菜販是如何賣菜的?
    組圖/陳先樞△清末民初的西牌樓,街頭有販豬的推車。△1922年的坡子街,人來人往,招牌醒目。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元人雜劇中感慨的當家之難,在社區團購的大潮下,也變得簡單了許多。打開手機,在小程序裡輸入「優選」,從果蔬肉禽到日用百貨,不僅便捷,而且便宜。琳琅滿目的紅包、折扣,可以令人陷入選擇症候群。
  • 老照片:清末民初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人衣衫襤褸
    今天為大家刊發一組拍攝於清末民初的老照片。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記錄了江蘇南部、上海一帶的社會面貌,擺拍痕跡較少,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當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我們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清末民初處於社會劇烈變化的時期,戰亂時有發生,民生日益凋敝。我們在照片中能看到,所有人都在辛苦謀生,其中多位被拍攝對象衣衫襤褸。
  • 成都東門市井: 一座穿越清末民初的老街
    當我第一次來到成都「東門市井」時,大街小巷灰牆黛瓦、木樑浮雕,園區內的川劇戲臺、老派茶館和各類浮雕畫作,古典與現代交錯的風格,讓人仿佛瞬間穿越回到了清末民初時代的老街。他是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他以《大波》三部曲為代表的文學作品生動展現了清末民初時期老成都的生活場景,具有濃烈的地方風味。裡面描繪的酒館、茶鋪、趕場、東大街花燈火炮、趕青羊宮等,都是蜀地鮮活的民俗風情寫照。
  • 遊筠萱︱當口語進入書面——評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香港三聯書店,2017年6月出版,416頁,148.00元讀罷《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一書(以下簡稱《粵》書),身為廣東人,實在是既心潮滂湃,猶如南海的潮水,又心添愁思,好比五嶺高山深處的雲霧。
  • 無力的現實:一本書點醒清末民初的海權熱
    通過新式媒體的傳播,「海權」成了清末民初中國朝野上下的流行詞彙,在官方的奏章、文書以及民間的報紙、書刊上頻頻出現。詞彙流行的另一面,則是對舶來品的詞意濫用。
  • .‖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為...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為研究範例李 彬[提要] 清末民初,社會動蕩,國力疲弱。[關鍵詞]清末民初;日本;川渝調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但直至今日,學者對此項研究尚不充分,甚至與我國有特殊意義的日本在該時期對川渝的調查情況也知之甚少,故本文以「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為題,重點梳理日本東亞同文書院學生對川渝踏查的進程脈絡,分析其特徵和問題點,同時為川渝地區的歷史地理和區域史研究提供些微資料信息,供學人參考。
  • 昆明祥雲街挖出老青石板路初步判斷是清末民初遺蹟
    原標題:祥雲街挖出老青石板路初步判斷是清末民初遺蹟  近日,有市民反映在祥雲街改造項目的工地上發現了疑似明清風格的老青石板路,1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祥雲街實地了解情況。  建於清末民初  接到報告後,五華區博物總館館長徐世昌及相關人員到場查看。徐世昌在觀察現場後告訴記者,經初步判斷,發現的青石板路應該是清末民初遺蹟,也是市區內老城遺蹟的殘存部分。但由於青石板路距離近代新建的排水管網很近,徐世昌擔心這些青石板路在以前的施工中就已經受到了破壞,並不是完整的路面。
  • ...下清末民初川渝實景 《中國省別全志》(第五卷 四川省)中文版出版
    該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即蓄謀侵佔中國的鐵證,它同時再現了日本人鏡頭下清末民初川渝實景,具有重大史料價值和現實意義。日本明治維新後,出於政治、經濟和對外軍事擴張需要,對中國進行了長時間、巨細無遺的全面踏查。其中歷史最長、覆蓋面最廣的當屬東亞同文書院。
  • 清末民初著名實業家張謇為哈爾濱極樂寺題名
    在中國近代史上,他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參加過清末君主立憲運動,擔任過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實業家,提倡實業救國。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同志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史時,曾說有4個實業界人士不能忘記,其中一個就是張謇。     張謇身為南方人,又從未到過哈爾濱,為何會把墨跡留在這裡呢?史料記載,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許多地方已淪為外國列強的殖民地。
  • 清末民初廣州城,長堤碼頭西關豪宅
    到同治6年(1867年),整個貢院號舍已有11708間,規模宏大,是清末中國四大貢院之一。廣州貢院的號舍數十間為一列,每巷有《千字文》編列號數。號舍內置木板兩板, 分別作桌椅用,休息是兩木板合而為床。應試者入內即封號冊,食宿均在號舍內,交卷時方開。光緒31年(1905年)廢科舉後,廣州貢院改建為兩廣速成師範館,也即後來廣東大學和中山大學前期校址所在地。
  • 清末民初,張作霖混跡過的大車店,到底是什麼店?
    其實,這裡面還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一是大車店為什麼流行於清末民初時期;二是大車店為什麼在東北地區比較常見?這就要往前溯源了。東北雖然是清朝的龍興之地,但對其政策上一直存在著開發與封閉的雙重矛盾。這就更好理解了,東北地區天氣寒冷,人口稀少,而且清末民初,治安不好,匪患嚴重,選擇大車店不就是既經濟實惠又安全放心的現實選擇嗎?抗日戰爭之後,尤其是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來往關內外的鐵路、汽車運輸日益興盛,大車店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 ...日本人鏡頭下清末民初川渝實景《中國省別全志》(第五卷 四川省...
    該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即蓄謀侵佔中國的鐵證,它同時再現了日本人鏡頭下清末民初川渝實景,具有重大史料價值和現實意義。日本明治維新後,出於政治、經濟和對外軍事擴張需要,對中國進行了長時間、巨細無遺的全面踏查。其中歷史最長、覆蓋面最廣的當屬東亞同文書院。
  • 老照片的故事:清末民初時期的北京古建築,有些如今已經看不到了
    100多年前的清末民初時期,當時北京的古建築大多保存完好。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年輝煌氣勢的北京古建築,很多已經再也看不到了。圖為100多年前的明十三陵神道,現在還在,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 石象生,龍鳳門等組成,氣勢磅礴,象徵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圖為北京西山戒臺寺,始建於遼代,建築樣式也基本是遼代風格,清恭親王奕欣曾在這裡隱居10年。
  • 再現日本人鏡頭下清末民初川渝實景《中國省別全志》(第五卷 四川...
    該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即蓄謀侵佔中國的鐵證,它同時再現了日本人鏡頭下清末民初川渝實景,具有重大史料價值和現實意義。日本明治維新後,出於政治、經濟和對外軍事擴張需要,對中國進行了長時間、巨細無遺的全面踏查。其中歷史最長、覆蓋面最廣的當屬東亞同文書院。
  • 佛山又一旅遊街區走紅,距離廣州僅18公裡,濃鬱的清末民初風貌
    佛山祖廟位於東華裡中心地段,街區內的建築大多數建於清末民初,由於年代久遠,很多建築一度成為危樓,經過搶救維護之後方呈現現在的風貌。清代的時候,佛山商賈雲集,東華裡一帶集中了最著名的商鋪、商行,佛山的很多老字號便出自這裡。
  • 中學生翻譯兒童文學名著 《亞瑟王和他的騎士們》
    日前,中文版兒童文學名著《亞瑟王和他的騎士們》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翻譯者為15歲的中學生蘇漢廷。  亞瑟王是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他和圓桌騎士的故事對西方文學具有重要影響。《亞瑟王和他的騎士們》是一部膾炙人口的經典文學名著, 100多年來被翻譯成世界各地多種語言,僅中文版本就多達數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