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的創作及翻譯之路

2020-12-09 人民論壇網

「童年中國書系」

  

翌平 主編

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9年9月、2020年4月出版

我是一不小心踏進兒童文學園地的。

藝術界的人認為我是個畫家,因為我從小塗鴉,還跟著關山月等大師到處寫生並參觀學習;教育界的人認為我是個好老師,因為我一邊教學生畫畫,一邊我自己也畫畫,有的時候學校合唱團需要鋼琴伴奏我也能完成任務,學院裡外國學者來訪還兼當同聲英語翻譯;在文學界我又成了一個作家,因為我寫了一些詩和散文,還有兒童話劇等。無論是繪畫、寫作還是教書,我都做得井井有條、認認真真。記得2004年我的兒童詩集《鉛筆樹》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責編潘婧認為這是國內第一本以繪本形式出現的兒童詩,《鉛筆樹》中的每一首詩都配有插畫,這些插圖都是我女兒畫的,那一年女兒8歲。《鉛筆樹》首印10萬冊,沒想到3個月售罄。《鉛筆樹》裡的每一首詩都經過作家柯巖仔細挑選和把關,從150首詩修改成80首。也就是那一年,我在柯巖和鄧友梅主席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從那一刻起,我在內心深處告誡自己,要用一生的時間去追尋和呵護寫作的夢想,把它當成一種職責和使命。

前輩是我在文學路上的激勵

從小學開始到現在,我一直堅持寫日記、畫日記。寫寫畫畫,不知不覺,我的日記本就填滿了書房的書架。後來即便有了電腦,我還是喜歡用鋼筆一筆一划地記錄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喜歡聽鋼筆在日記簿上行走時發出的「沙沙沙」聲。大學畢業後我開始用英文寫日記。我喜歡看英文的原著,所以書架上總是放滿了英文原版的世界名著。我也喜歡看完原著後再挑選翻譯成中文書。兒童文學方面,我喜歡看任溶溶先生的翻譯作品,名著這一塊我喜歡看楊憲益和戴乃迭的翻譯作品,經典這一塊喜歡看傅雷先生的翻譯作品,現當代這一塊喜歡看黑馬先生的翻譯。在寫作方面,我一直在兒童文學創作的邊界徘徊。有一次跟吳冠中先生聊天時,他對我說:「懷存的詩和文字是不需要解釋的,每一句都有聲音和味道,很真誠。」先生還抑揚頓挫地朗讀我的詩。

前輩們留給我的溫暖記憶成了我在文學路上的各種激勵。在翻譯曹文軒老師的《紅瓦片》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我會翻譯書。曹文軒老師的書伴隨著我長大,我也常常用色彩的形式記錄許多他文字中的各種場景。畫畫停停,不知不覺畫了很多。今年當我為倫敦個人畫展做準備的時候,發現10年時間我的畫裡總能找到曹文軒的文字。我覺得他的文字總是有那麼一種氣質,帶著一種琢磨不透的高貴,所以他筆下的每一個故事都散發著一種夢幻和高雅憂傷交織的氣息。我也把曹文軒書裡我所喜歡的片段翻譯成英文。有一年在倫敦書展上,我朗誦了我翻譯的《紅瓦片》裡的一個片段,引起了許多關注。會議後許多人說這段文字太美了,希望有一天能讀到完整的文字,倫敦好幾家出版社都來找我,希望做曹文軒的短篇小說,經過商談,最後由英國帕斯出版社跟曹文軒籤約。這一年,我和女兒利用暑假在曹文軒老師的家鄉江蘇鹽城度過了整整一個夏天,切身感受每一個故事。比如翻譯故事《白鬍子》中對祠堂的描寫,為了呈現每一片瓦、每一塊磚給讀者,我們仔細觀察了那裡房屋的形狀,細到房梁是什麼樣的結構、用的什麼材料。還有在翻譯《矮鬼》和《紫檀色的皮膚》時,在儘量呈現原著作品的同時,又防止造成歧視的現象,需要在翻譯過程中掌握好平衡,用詞一定要準確。當我完成翻譯時,我把整本稿子發給了《紐約時報》的朋友莎莉。莎莉出生在英國,在電視新聞和公共關係領域工作,她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逐字校對,才有了今天讀者看到的文字。把中文翻譯成英文,需要對英文的語法、標點符號、用詞等非常熟悉,所以翻譯也是第二次創作。

兒童文學作品翻譯責任重大

英國詩人王爾德說:「藝術的使命在於把生活變成童話,讓人們透過藝術的三稜鏡來看生活。」兒童文學作家的本身就肩負著文學和藝術,把生活變成童話和把童話變成生活的神聖使命。我認為翻譯作者也有著同樣的使命,傳遞並延續不同文化的美好。在翻譯高凱的《高小寶的熊時代》這本書時,我往往會身不由己地被他的詩歌所吸引,它帶給我閱讀和思索的樂趣超越了故事本身帶給我的內容上的快感。高凱的文字常常會用中文和方言中的諧音來塑造高小寶的世界,為此我跟高凱通了無數次電話,聽他用那濃濃的西北鄉音講述高小寶的故事。從小在顏料書堆中長大的我對文字的理解跟別人不一樣,也許大家在這個故事中看到的是眼淚,或是聽到了哭聲,但是我卻看到了孩子在五顏六色的世界中不斷成長向前的情景。翻譯和創作的最高境界在我這裡達到了一種實現的可能。

在翻譯翌平的《我的鄰居是大象》時,對他那種不羈的大膽的空間布局感到敬佩。翌平的文字帶有鮮明的時代氣息與地域色彩的京味兒,我常常在他的文字之中難以自拔。許多人認為兒童文學作品比較容易翻譯,不需要太高的翻譯水平,恰恰相反,兒童文學作品比成人文學作品的翻譯要艱難幾倍。魯迅先生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所以,要把一種語言變成另外一種語言,尤其是給孩子們的語言,肩上的責任更大。

一本好書背後一定有一個好編輯。由翌平主編、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的「童年中國書系」第一季還沒有出版之前,我已經通讀了一遍電子版本,從故事到內容都非常喜歡。我和叢書編輯孫卓然在電話裡聊,郵件上聊,我能深切感受到她對這套書傾注的熱愛。2018年10月,我們對10本書做了故事梗概的翻譯,並翻譯了10本書的作者簡介。我利用冬天假期時間再次仔細閱讀了這些書,並挑選了3本,把3本書的故事內容梗概逐個發給了倫敦的幾家出版社。其間沒有收到任何回應。半年以後,在2019年3月的倫敦書展上,我再次走訪了英國的幾家出版社,跟編輯們聊兒童文學,聊冰心獎,聊10本書中作者呈現的故事,歷經一年的等待,我收到了來自英國出版集團倫敦卡茲班出版社的郵件,讓我倍感溫暖。之前我跟他們的編輯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交道,並跟希望出版社籤約了5本書。鑑於他們對我所推薦圖書的了解,他們認為我推薦的書都不錯,是具有中國傳統元素的兒童故事書,願意跟我面對面聊。我第一時間抑制不住歡快的心情給孫卓然打了電話,我在電話裡都能感覺到她的喜悅。高凱說,「熊孩子」高小寶將遠渡重洋,與英國的孩子們見面,這是一件喜事。我也興奮地告訴大家,《高小寶的熊時代》和《我的鄰居是大象》《相遇白樺樹》的翻譯也接近尾聲,如果一切順利,年底會跟英國的讀者見面。

在翻譯和推薦的路上勇敢走下去

文學是一個時代的記錄者,也是最為喜聞樂見的傳播者。當下,儘管中國有很多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走向海外,得到了廣泛傳播,但是就整體而言海外傳播量仍然不多。把中國最好的兒童文學推薦到西方國家,把中國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翻譯出來輸出到國外,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也是一直要做下去的事情。我正在儘自己的微薄力量努力著。

2020年9月30日,由我翻譯的曹文軒的著作《The Red Tiles(紅瓦片)》在英國出版,英國的各大書店、圖書館以及中小學都已配送。其中,包括英國最大的書店沃特斯頓書店,史密斯連鎖書店及亞馬遜均在其網站上打出了廣告並開始出售。

2019年3月,希望出版社的《小城流年》《南方牧歌》《坐上秋天的火車》《奶奶的旗袍》《雲狐》等5本圖書跟英國出版集團屬下的卡茲班出版傳媒集團籤約。5本圖書版權一次性輸出至英國即便是在全國也不多見。現在,由我翻譯的這幾本書已經在做最後一次校對,大概在明年3月跟英國的讀者們見面。

2019年12月,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童年中國書系」中的《高小寶的熊時代》《我的鄰居是大象》《會飛的孩子》《懵懂童年》《再見,婆婆納》《點街女孩兒》《像蘆花一樣奔跑》《沉醉的夏和冬》《飛吧,鴿子》《相遇,白樺樹》也跟英國卡茲班出版傳媒集團正式籤約。

2018年,黑龍江少兒出版社的《樹上的太陽》與英國布魯姆斯布魯出版社籤約。

2020年只剩下幾十天了,有人說今年最大的目標是好好活著,多麼卑微且又心痛的目標。勇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誠如歌德所言:你若失去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為了我們的兒童文學,為了給孩子們最好的作品,為了我們共同的夢想,我會在翻譯和推薦的路上勇敢地一直走下去。

(作者系英籍華人,詩人、畫家、兒童文學作家,現任教於倫敦大學藝術學院)

相關焦點

  • 兒童文學的創作及翻譯之路_要聞_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網
    我也喜歡看完原著後再挑選翻譯成中文書。兒童文學方面,我喜歡看任溶溶先生的翻譯作品,名著這一塊我喜歡看楊憲益和戴乃迭的翻譯作品,經典這一塊喜歡看傅雷先生的翻譯作品,現當代這一塊喜歡看黑馬先生的翻譯。在寫作方面,我一直在兒童文學創作的邊界徘徊。有一次跟吳冠中先生聊天時,他對我說:「懷存的詩和文字是不需要解釋的,每一句都有聲音和味道,很真誠。」先生還抑揚頓挫地朗讀我的詩。
  • 清末民初兒童文學翻譯探究
    但在當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影響下,文學翻譯多以「開啟民智」「救亡圖存」為主要目的,兒童文學翻譯大多也不是單純「為兒童」的,不是以兒童閱讀趣味或需求為基本出發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清末民初是我國兒童文學由「不自覺」向「自覺」狀態過渡的一個重要階段。該時期的兒童文學翻譯雖為「成人本位」,且被當作社會改良的有力工具,但其仍為五四時期我國現代兒童文學的發生與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 臺灣兒童文學領航者林良逝世,曾創作翻譯兩百餘冊作品
    撰文丨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著名作家、臺灣兒童文學領航者林良於今日凌晨在睡夢中與世長辭,享年95歲,信誼圖畫書等多家童書出版機構、兒童教育機構確認了這一消息,並發布了悼念文章。林良為兒童寫作長達六十年,直接參與了影響臺灣兒童文學發展的眾多重大歷史事件,被臺灣兒童文學界尊稱為「大家長」「常青樹」「一代宗師」「淺語大師」「臺灣現當代兒童文學之父」,他的代表作品有《小太陽》《爸爸的16封信》《我是一隻狐狸狗》《淺語的藝術》等。林良(1924-2019),臺灣兒童文學作家。
  • 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範式
    近年來,東西方學者對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興趣持續升溫,研究成果迭出,《兒童文學翻譯讀本》(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 Reader)即為其一。
  • 日本兒童文學發展歷程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兒童文學才正式「出世」。在當時「文明開化」政策的影響下,日本兒童文學界翻譯了大量外國作品,如齋藤了庵翻譯的《魯濱孫漂流記》、渡部溫翻譯的《通俗伊索故事》、永峰秀樹翻譯的《阿拉伯故事》等。其中若松賤子翻譯的《小公子》最具代表性。該作品講述了一位年僅七歲的小男孩從一個貧民變成伯爵後,用真誠和善良去化解母親和祖父的矛盾、感化周圍人的故事。
  • 專訪作家伍美珍:創作兒童文學應該有底線
    中新網北京6月1日電(上官雲)「為孩子們寫作品,就要考慮到他們的語言特點、閱讀習慣,對此,兒童文學作家本人就得有長期的積澱。」臨近六一兒童節,知名兒童文學作家伍美珍在北京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剖析國內童書市場現狀,並分享創作經驗。她認為,創作兒童文學應有「底線」,「作家對自己要嚴格把關」。
  • 清末民初兒童文學翻譯探究
    但在當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影響下,文學翻譯多以「開啟民智」「救亡圖存」為主要目的,兒童文學翻譯大多也不是單純「為兒童」的,不是以兒童閱讀趣味或需求為基本出發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清末民初是我國兒童文學由「不自覺」向「自覺」狀態過渡的一個重要階段。該時期的兒童文學翻譯雖為「成人本位」,且被當作社會改良的有力工具,但其仍為五四時期我國現代兒童文學的發生與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 俄羅斯兒童文學:一座富礦
    魯迅和茅盾為中國兒童文學引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他們不約而同地借鑑了蘇聯的兒童文學。上世紀50、60年代,《馬列耶夫在學校和家裡》《丘克和蓋克》《鐵木兒和他的隊伍》等一大批作品被譯介到中國,成為中國讀者耳熟能詳的經典。鬱鬱蔥蔥的俄羅斯文學之樹孕育了託爾斯泰、普希金、普裡什文、比安基等世界聞名的兒童文學大師,他們的作品具有俄羅斯獨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
  • 暢談新時期兒童文學創作問題的瑣議
    到了當代,「五四」運動以後,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大量優秀的外國兒童文學著作被翻譯了過來,我國一些有遠見的文學作家,如葉聖陶、謝冰心、張天翼、陳伯吹等,也開始注重了兒童文學的創作,開闢出一角兒童文學創作的新天地,使我國眾多的兒童讀者從晚清神怪、武俠小說的小天地裡解脫了出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五十年代中期,我國的作家們掀起了一場兒童文學創作高潮,使我國兒童文學創作進入了了極為繁盛的時期。
  • 著名兒童文學翻譯家任溶溶迎來90歲壽辰
    九十高齡仍不老、天造地設頑童心——著名兒童文學翻譯家任溶溶迎來90歲壽辰  新華網上海5月19日電(記者孫麗萍)翻譯了《木偶奇遇記》《夏洛的網》等300餘種外國童話、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沒頭腦」和「不高興」》等中國經典兒童文學作品的著名翻譯家任溶溶,19日在上海喜迎90歲壽辰。
  • 「臺灣現當代兒童文學之父」林良
    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供圖 攝  林良長期致力於散文、詩歌、小說、兒歌、兒童文學理論等方面的寫作,創作與翻譯兒童文學作品兩百多冊。其間,林良直接參與了影響臺灣兒童文學發展的眾多重大歷史事件,被臺灣兒童文學界尊稱為「大家長」「常青樹」「臺灣現當代兒童文學之父」。
  • 臺灣兒童文學領航者林良逝世,曾創作翻譯兩百餘冊作品
    林良為兒童寫作長達六十年,直接參與了影響臺灣兒童文學發展的眾多重大歷史事件,被臺灣兒童文學界尊稱為「大家長」「常青樹」「一代宗師」「淺語大師」「臺灣現當代兒童文學之父」,他的代表作品有《小太陽》《爸爸的16封信》《我是一隻狐狸狗》《淺語的藝術》等。
  • 質樸自然的挪威兒童文學,如何講述人生故事
    在此之中,源自挪威的兒童文學又是別具特色的一支。在創作主題方面,既有張揚個性自由、將兒童還原為自然之子的傾向;也有挖掘現實,闡述現實生活中兒童面臨的生存困境。在藝術風格方面,既拋棄了以往的說教氣,以啟迪兒童為主而非教訓兒童,也充分重視兒童文學作品的娛樂性,讀來遊戲意味濃鬱,富於幽默感。
  • 七十年間,我們有哪些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
    最近,「兒童文學光榮榜」書系出版,這套書收入了兒童文學發展的七十年中最具文學性、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包含冰心、洪汛濤、孫幼軍、束沛德、金波、張之路、高洪波、曹文軒、湯素蘭、伍美珍、薛濤、殷健靈等作家在內的寫作於各個時期的75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均納入其中,體裁涵蓋小說、童話、散文、詩歌、科幻、寓言等兒童文學各個品種。
  • 任溶溶 X 戴縈嫋:有關中國兒童文學,跨越六十五年的對談
    二來,是我十歲時幸運地收到任老給我的一本譯作《郵遞員的童話》,他在扉頁題上我的名字,如今想起來,感覺我走上兒童文學創作和翻譯道路,任老是冥冥之中的引路人。要有文學修養,又要有兒童文學修養。翻譯也是這樣,有了文學修養,無非是借譯者的口,說出原作者用外語對外國讀者說的話,連口氣也要儘可能像。 「我總覺得譯者像個演員,經常要揣摩不同作者的風格,善於用中文表達出來。我是代替外國人用中國話講他要講的故事,YES就是YES,NO就是NO。我儘自己的力量,原作是怎樣就翻譯成怎樣。
  • 「沒頭腦」和「不高興」的「爸爸」,原來是一名來自江門的兒童文學...
    然而,任溶溶卻是當之無愧的兒童文學泰鬥。「他在翻譯外國兒童文學作品、兒童文學創作等方面都成績斐然。」鶴山市圖書館館長助理馮惠貞說:「他可以說是新中國第一代兒童文學家的代表。」從1945年翻譯第一篇兒童文學作品開始,任溶溶以兒童文學為終身事業。
  • 湘鄂兒童文學大咖暢談創作那些事
    ……一場由《花火》雜誌舉辦的「如花如火,如琢如磨——《花火》創作de故事」線下分享會如期舉行。    湖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嚴,黨組成員、副局長劉章宇,中南出版傳媒集團總編輯劉清華等出席活動。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社長、《花火》雜誌主編吳雙英出席並擔任主持。
  • 兒童文學作家在孔學堂追憶童年趣事!王勇英分享創作路上的成長故事
    在孔學堂六藝學宮一間名為「詩」的講堂裡,廣西籍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王勇英正在給讀者們分享自己文學創作路上的成長故事。當天的講座中,來了很多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王勇英給大家提到了自己小時候生活的村莊,村莊裡的物與人,那些苗嶺山寨、大地飛歌,那些童年趣事和玩伴,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評論:中國兒童文學創作須擺脫「取悅別人」的心態
    原標題:評論:中國兒童文學創作須擺脫「取悅別人」的心態  原標題:致敬!中國原創兒童文學經典   主持人的話   在昨天閉幕的第二屆上海國際童書展上,一場以致敬中國原創兒童文學經典為主題的論壇,將眾人的視線匯聚到了原創兒童文學。
  • 中學生翻譯兒童文學名著 《亞瑟王和他的騎士們》
    日前,中文版兒童文學名著《亞瑟王和他的騎士們》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翻譯者為15歲的中學生蘇漢廷。  亞瑟王是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他和圓桌騎士的故事對西方文學具有重要影響。《亞瑟王和他的騎士們》是一部膾炙人口的經典文學名著, 100多年來被翻譯成世界各地多種語言,僅中文版本就多達數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