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間頭巷是長沙保留下來的一條老巷,是一條可以尋得民國遺風的老街,狹窄的巷子裡還藏有許多不可移動的文物,還有老長沙公館。
十間頭巷南接文昌閣街,北達幸福橋,轉過黃興北路旁的文昌閣街,再往裡走200米,就到了這條有名的老巷。
十間頭巷1號是一幢二層的老房子,外牆貼了瓷磚,路旁有一棵大梧桐,樹幹很粗,枯黃的葉子已經開始飄落。
往前走了不遠,就是原來的長沙特種燈泡廠舊址,門口斑駁的大字依然清晰可辨,曾經給這裡帶來了熱鬧與繁榮,現在卻消失了。
走過燈泡廠到了街角,這裡有兩個公館,一個是十五間房,一個是十間房17間,現在都成了長沙的不可移動文物。
被稱為竹益堂的17號公館是1935年由任理卿贈給單先麟和任培辰的。單先麟是一個特別的人,他是我早期領導任弼時同志的妹夫。
另一位湖南名醫單先麟,行醫70餘年,在96歲高齡仍在坐堂看病,一生懸壺濟世,醫術高超,人稱長沙老藥王。
小巷中間的宣傳牆上,用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了這裡的歷史文物和公館,有任理卿公館、任邦柱公館等,有些還毀於1938年文夕之火。
走著走著,小巷裡的房子大多是兩層小樓,斑駁的紅木窗戶,紅木門,還有不抗風的織壁牆,就這樣散落在這條舊街上。
靜謐的小巷,行人寥寥,古色古香的建築,色彩斑斕的樹影,竹影婆娑,漫步在巷子間,仿佛穿越到了晚清民初,寧靜而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