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西江悅魚,喜歡一個人發呆,看書,行走。讓我們一起去山水田園,煙火市井裡,體驗紅塵的活色生香,感受一樣或者不一樣的百態人生。
之前介紹過被稱為「山頂一隻船」的羅城古鎮,這個在國外被稱作「中國的諾亞方舟」的特色古鎮,引起了很多讀者朋友的興趣。
有網友私信我說,羅城古鎮還有一個姊妹古鎮,同樣是在犍為縣,叫做「河邊一隻船」。
沐溪河由西南向東北方向流淌,經過鐵爐鎮轉了一個彎,與興隆溪匯合後繼續向前流入岷江。
鐵爐古鎮就建在沐溪河與興隆溪交匯之處,三面環水,船頭,船尾,船艙,船槳齊全,所以鐵爐場也被叫做「河邊一隻船"。
為什麼會有鐵爐這個奇怪的名字呢?據說早先的時候,有一位手藝高超的鐵匠師傅在這裡開爐打鐵,他打出的農具質量好,很好用,使用過的百姓口口相傳,鐵匠師傅的農具遠近聞名,周邊的老百姓都跑來買他的農具。
隨著鐵匠生意的紅火,越來越多的鐵匠鋪在這裡開張,據說最多的時候達到了上百個。這些鐵匠師傅合夥出錢修了老君廟,祭拜鐵匠祖師,老百姓習慣性地把老君廟叫做鐵爐廟,這個地方也跟著就叫鐵爐場。
《犍為縣誌·雜誌》裡的記載著不同的說法,明代隆慶5年(1571年),當地修建巖泉寺的時候發現了一塊黑色的大石頭。這塊黑色的大石頭,露出地面有五尺高,直徑也有五尺左右,一眼看去很像一座鐵爐,於是當地的老百姓,就把巖泉寺叫做鐵爐寺,把這個地方叫做鐵爐場。
鐵爐場最初修建的歷史,找不到文字記載。只能根據這裡遺存下來的古建築推斷。按照巖泉寺的修建時間計算,到今天鐵爐古鎮已經有400多年歷史了。
山區地帶多半都是山高路陡,交通非常不方便。走過古驛道的朋友就知道,空手走都非常吃力,就不要說運送貨物了。
所以才有了沿河一些水碼頭的興盛發達,鐵爐鎮也是因為這樣而繁榮起來的。
從清代到民國,這一帶的茶葉,生薑等土特產,轉運的鹽巴,絲綢,木材,百貨等從沐溪河出發,運往樂山,雅安,宜賓,重慶等地方。鐵爐場成了這一帶小有名氣的貨物集散中轉地,每天都是船來船往,操著外地口音的客商在這裡頻繁出入。
鐵爐古鎮不大,老街的長度只有大約500米左右,寬度大約是50米左右,所以有人把這裡叫做「袖珍古鎮」。
羅城古鎮最為出名,最典型的建築就是他的船型街,也就是涼廳子。
鐵爐場同樣有涼廳子,老街同樣是兩頭窄中間寬,同樣是小青瓦木結構,同樣也是按照船型結構來修建的,寬闊的外簷伸出來,夏天不曬太陽,雨天也不會把身上打溼。
趕場天的時候,涼廳子下面就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貨物,小小的老街上人潮擁擠,熙熙攘攘。
街上的老人說,鐵爐場原來的古建築有五宮,七寺,五廟,可惜到現在全部都沒有了。
禹王宮修建於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解放後被改成了學校,躲過了破四舊的瘋狂年代,但在2005年鐵爐中學在清除危房時還是被拆掉了。
鐵爐場以前有9座石橋,現在只有從北邊進入老街,還有一座單孔石橋,是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修建的。
鐵爐場民國時期的本地文人,搞了一個鐵爐八景:朝陽春曉,高峰聳翠,琵琶映月,漁村唱晚,聖嶺蓮花,古動觀瀑,涼亭幽谷,鯊魚鼓浪。因為山水清幽 ,所以他們稱為「小灕江」。
鐵爐古鎮位置比較偏僻,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裡也很少有遊人來,所以它也就更加自然,寧靜,更多的保留了原有的生態和民俗。適合喜歡清靜,偏愛原汁原味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