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普陀山》之五:康熙及雍正致前寺後寺的信

2021-01-20 二手的歷史學家看過往

案:自即日起發布的譯稿,是原先發表在《The China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第十卷(1879年3月-4月)裡的文章《Pootoo Ancient and Modern》。作者為約翰巴特勒(John Butler)。我將它重新編輯了一下,並加上了我自己的說明和注釋,這樣既更正了一些文章裡明顯的錯誤和有意為之,又使文章稍微易讀一點。水平有限,又要趕上每日的更新,錯誤在所難免。但仍感謝各位的閱讀,謝謝!

這裡是第五部分,集中圍繞了康熙和雍正賜予普濟寺和法雨寺的兩塊碑。我在後面的注釋裡貼了原文出來,如果對古漢語閱讀困難,可以直接忽略。我還談了一點雍正對基督教的態度,我想說,信仰,唯有信仰,才能讓人心安定。

御碑殿

「通過對佛教書籍的考察,我們發現「普陀」這個名字適用於三個地方:厄納忒黑(可能在印度的某個地方)、忒白忒(西藏)和位於南部海域的這個島。以前,由於國家的混亂狀態,來自海外的海盜搶劫和燒毀了沿海的大部分寺廟和修道院。

在我執政的第二十二年,我平息了臺灣的叛亂之後,大海從此永遠平靜了(沒有海盜)。此後不久,那些多年來在其他地方做難民的僧人們開始回來,察看他們以前的住處。他們砍倒了草,清除了樹木和灌木叢,開始為他們的寺院打地基。我沿途巡視經過各個城市,到了浙江西部邊界,在那裡委派一個軍官進山朝拜,又在島上的門樓上題寫了匾額。我還從自己的私人金庫中拿出錢來重建寺廟,美化和裝飾周圍的環境。無論是一根木頭,還是一塊石頭;無論是勞動者的工資,還是信使的開支,都沒有使用人民的現金。在這方面,我首先受到皇后的影響,我母親的命令;其次,我考慮到人民的幸福。

我自幼學習的書籍有經典著作、歷史,以及教導人們如何做人的著作,維護家庭,統治帝國,沒有時間去思考佛教的抽象思辨,因此我無法談論它神秘的教義。但是,正如儒家經典所說,「一切善都可以歸結為一句話(「仁愛」)。」這兩種觀點是一致的。由於上天樂於將生命賦予萬物,並在同樣的性情驅使下支持它們,因此觀音菩薩將人們從災難中解救出來。這兩個學說沒有什麼不同。

我已經治理我的國家四十多年了,一直在努力為這個國家帶來和平。國家現在處於和平狀態,但人民的生活沒有我所希望的那樣好,這一點至今令人遺憾。雖然全國那些之前心懷不滿的地方都已重新宣誓效忠,但人民的心並沒有全部回到正道上來。原因之一在於季節的特性。一個季節天公作美,我們有豐年,另一個季節天公不下雨,又有饑荒。這是我日夜思考的問題,我不能把它拋在腦後。今後,相信佛祖的力量,相信觀音菩薩的慈悲,也許就會有慈悲的雲,合時的雨,甘露,和煦的風,國家就會和平繁榮,人民就會幸福長壽。這是我一直以來的願望,我希望把它刻在石頭上,並代代相傳。」

御碑亭

這是一份傑出的文件,展示了康熙的宗教傾向,同時他的天主教精神截然相反相反的觀點。他為佛教徒寫了一封信,但他很小心地讓他們知道,他自己更喜歡孔子的主張。

他說,從青年時代起,他就把時間主要花在研究古典文學和歷史,以便知道如何管理自己、家庭和帝國,因此他沒有時間去研究佛陀抽象的教義。但他仍然認為,佛教的總體目標,就像儒家學說一樣,是為了讓人們變得更好,在這種情況下,他是贊成的。

他說:「天堂對所有被創造的事物都有一種仁慈的性情,給予它們存在,並維持它們的存在。「他認為觀音菩薩的這般性情是相同的。如果是這樣,他對她來說,就不是一個敵人。

但是康熙的兒子雍正皇帝,在宗教上卻和他的父親有很大的不同。由於懷疑耶穌會士有政治圖謀,他很早就把他們趕出了自己的領地,同時給佛教僧侶們提供了大量的恩惠。這裡有兩封雍正皇帝的親筆籤名信,這兩封籤名信都為普陀兩大寺院所收藏。當地的僧人說,他訪問了該島,但歷史上沒有關於此事記載。他寄了大量的錢來擴建和裝飾他父親重建的廟宇,並在島上建了一座看起來像印度樣式的塔--在前寺附近的太子塔。

法雨寺御碑殿

不過,我必須先把這一部分撇開,趕快談剩下的、更實際的部分,也就是現代的普陀山。也許我詞不達意,無法準確把握,但它可能比在現實充滿更多的想像。但在我看來,現代的普陀山不同於古代,因為涉及到的已知的人可能仍然生活在我們中間。此外,還應該特別注意這個課題的這個特點,這種差異可能涉及到(1),島上的崇拜對象,(2),當前的佛教狀況。

值得探究的是,是什麼每年吸引著來自帝國各地的成千上萬的朝聖者到普陀山的神廟朝拜。一般來說,答案可能是他們去拜佛。但這些奉獻者中的絕大多數實際上並不是去拜釋迦摩尼佛,而是去拜觀音。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而菩薩又是普陀山的保護神,因此,在中國各地普遍被崇拜的如來,被觀音崇拜所取代。正如以弗所城完全獻祭給黛安娜女神,普陀山幾乎完全獻身於對觀世音的崇拜。幾乎在島上的每一個轉彎處,旅行者都會遇到一些銘文,講述觀音的美德,而如果沒有對普陀的主要神袛進行概述,對普陀的描述則將是相當不完整的。

注釋與補充:

文中提到的康熙的那封給普濟寺的信,我在很多文章裡都提過。原文我就不貼了。實際上就是一篇碑文,現在存放在六十年只開一次的山門裡面。那座殿叫御碑殿,和前寺荷花池的御碑亭是有區別的。御碑亭裡,放著的是雍正寫的碑。康熙另有一文給法雨寺,名為《御製南海補陀法雨寺碑文》,貼在下面:

蓋聞圓通妙象,般若真源。開覺路於金繩,大地證菩提之慧;聞潮音於碧海,恆沙誦普度之聲。紺殿維新,滄波永靜。惟茲法雨寺者,南海補陀山大士之別院也。名山佛國,大海慈航。青嶂幹霄,高逼梵天之上;洪濤浴日,祥開淨土之場。一柱如擎,震旦指為名勝;三山可接,方輿記其神奇。值氛祲之震驚,致山川之闃寂。僧徒雲散,佛宇灰飛。比者,值清寧,慶海波之不作;地連溟渤,望法界而知歸。特頒內府之金,重建空王之宅。鳩工揆日,蔀屋不勞。庀材築基,鼛鼓弗作。珠宮貝闕,涵聖水以無邊;鰲柱鼉梁,覺迷津之可渡。坐青蓮之寶像,圓滿輪輝;藝紫竹於祇林,莊嚴毫相。瞻慈雲之普照,錫「法雨」之嘉名。「海若」效靈,天吳護法。標霞高建,來萬國之梯航;彼岸可登,作十方之津筏。藉其廣大,上以祝聖母之遐齡;假此慈悲,下以錫群黎之多福。則栴檀香外,盡成仁壽之區;水月光中,悉是涵濡之澤。勒諸琬琰,昭示來茲。康熙四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書

如今的御碑殿

放在御碑亭裡的雍正書寫的碑文,名為《御製普陀普濟寺碑文》,碑文如下:

普陀洛迦山為觀音大士示現之地,歷徵靈應。自梁貞明中,是立佛寺。宋、元以來,代有修葺。我皇考聖祖仁皇帝巡行浙西,遣官興建殿宇,上為皇太后祝禧。御題賜額,勒文豐碑,以紀其事。山靈擁護,聖蹟丕昭。朕纘紹鴻基,於茲十載。念茲山為古聖道場,瑞相神光,靈異顯著。重以聖祖皇帝宸翰留貽,尤宜敬謹崇奉。爰特發帑金,重加修飾,專官往董其役。

經始於雍正辛亥年九月,越雍正癸丑年六月工成。朕惟天下名山大川,皆扶輿積厚之氣,磅礴而融結。普陀秀峙海壖,迥立於天風紫濤浩涆無際之中,尤靈秀所萃聚。宜其為仙真之所棲息。況大士,以慈悲濟物為心。隨聲赴感,無所往而不在。其示現在一時,實無時而不示現。神通感應,不可思議。即示現與不示現,舉可不論也。今夫佛法廣大無邊,大海包含無際。億萬百千裡,不足以測海之廣,而一勺未嘗非海也;億萬百千法,不足以盡佛之相,而一法無往非佛也。今以大海視普陀,一拳石耳。而菩薩現相之場,善眾皈依之地。泛慈航於彼岸,結寶筏於迷津。證普度之慈緣,顯宏深之願力。珠宮在望,香界重新。寧不與鷲峰鹿苑均為淨域之名區也歟!用為斯記,鐫諸翠珉,以誌靈山之勝概。雍正十二年正月十五日

御碑

文中提到的雍正有兩封信,另外一封是寫給法雨寺的,名為《御製普陀法雨寺碑文》,碑文如下:

法雨寺者,普陀山大士之別院也。皇考聖祖仁皇帝既修建普濟寺,上為慈聖祝禧;復念茲寺為海氛所震蕩,發帑重新,俾僧徒有所棲止。賜額立碑,增輝瀛嶠。歷今已數十載,宜加崇飾。朕特遣專官,齎內帑,庀材鳩工,不勞民力。香林梵宇,丹雘煥然。與普濟寺大工同時告竣。督臣請摛文勒石以紀。

夫大士以慈緣普濟,度盡眾生為願。朕嘗繹「法雨」之義,為濟物之普徧者莫如雨。當夫慈雲布濩,甘[雨/澍]滂沱,高下遠近,一時霑足。陵霄聳壑之喬柯、勾萌甲坼之微卉,華葩果窳,無不濡被潤澤,發榮滋長,暢茂條達,各遂其性而不自知。假使物物而雨之,朝朝而溉之,將不勝其勤,而終不足以徧給。惟本大慈悲,現大神力,周徧一切,在在具足。所謂天降時雨,山川出雲,膚寸而合,不崇朝而徧夫天下者,濟物之功,莫大於是。神山寶剎,緇侶雲集,自當有被時雨之化,證心印而傳法乳,普利生之實用,以不負大士隨緣接引之慈恩,而副朕宏振宗風、護持正覺之至意者,朕深有望焉。雍正十二年正月十五日

御碑亭外景

這樣宏大的文章,是否是翰林院的學究們捉到,猶未可知。但總歸是史料,歷代山志裡也將這些文字視作是最大的恩寵。

宮崎市定《雍正帝》一書中,專門用一章的篇幅,用如歌般的文字,向我們敘述了雍正同基督教徒的恩怨。上文作者認為雍正厚此薄彼,打壓基督教而抬高佛教,這是不確的。作為康雍時代,複雜政治的一部分,滿清貴族兼有基督教徒的身份,使得不易釐清雍正朝宗教迫害的狀況。簡要言之,是有著純正滿清正統血統的貴族蘇努(為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的曾孫)參與了康熙末年的奪嫡鬥爭,錯誤地支持了八阿哥。結果雍正登基,八阿哥倒臺之後,蘇努及其家人受到牽連,而遭到流放。蘇努最後死在流放地,但他本人並未皈依基督教。他的兒子及女眷多數都是數十年的基督教徒。於是在雍正二年《聖諭廣訓》頒布之後,第二次傷害再次降臨。這一次,這個家庭有多人下獄,但只有兩人死亡。他們在面對信仰問題的問詢時,表現出了對信仰的篤定。終於在十一年,這個家族被全部赦免。

雍正在對待純粹信仰的問題上,同他對待普陀山的佛教一樣,採取了一個較為寬容的方式。

我想要說的是,在堅持信仰這一點上,中外古今都是相同的。無論是因為海禁而流離失所的普陀山僧人,還是因為參與謀逆及篤信基督教的蘇努一家,他們在踐行自己信仰的道路上,始終如一。他們所展現的,對自己信仰忠貞不渝,足以讓現在失去信仰的我們汗顏。在另一方面,中國的宗教,無論是佛教還是基督教,在專制的年代,總是如浮萍一般,命懸一線,又在統治者手上恢復。信仰,可能只是他們的玩物吧!

御碑亭槽井

以上文章是我諸多原創文章裡的其中一篇,抄襲或者借鑑都非是我的特長!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給我點讚;不同意我的觀點,請評論或者私信告訴我;不喜歡我的文筆,可以直接忽略。在我的主頁裡,你們可以看到我的努力。我感謝各位閱讀者的付出,謝謝!

相關焦點

  • 普陀山三大寺之一,鎮寺之寶來自南京明故宮,寺名來自康熙御賜
    普陀山之旅,必須朝拜或者說遊覽的三大寺是普濟寺、慧濟寺和法雨寺,而其中的法雨寺被稱為「後寺」,就位於佛頂山山腳下,規模宏大。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緒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禮佛,途經緬甸時請得的釋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後來被毀,現在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移來的。
  • 普陀山:不僅可以到「前寺、後寺」觀景參佛,還可以千步沙看海景
    普陀山全山都是茂密的古樹,樹大而粗,其高聳入雲,樹木的保護也比較好。就這點而言,在普陀山閒庭信步,已是實足的享受了。尤其山中幾座寺廟,更是在蒼天大樹的掩蓋下熠熠生輝,自然和信仰完美的結合,很美。來到普陀山,先到了西天景區,西天景區位於普陀山島西南,這裡沒有大規模的寺院,是全山石景薈萃之處,著名的心字石、磐陀石、二龜聽法石都在這裡。
  • 康熙六次南巡,給普陀山帶來了福音……
    皇上各賜寺額,並「方丈」額、「潮音洞」、「梵音洞」額、御書米帖各一幅。」清乾隆《南海普陀山志·頒賜》載:三十八年三月,駕巡杭州,命使進香齎御書《金剛經》二卷,帑金千兩分賜兩寺。又御書「普濟群靈」及「潮音洞」額賜前寺,御書「天花法雨」及「梵音洞」額賜後寺。復御書「皓月禪心」之額,臨米單條一幅,賜普濟寺住持明怘。御書「修持淨業」之額,臨米單條一幅,賜法雨寺住持性統。復賜念珠一串供大士。
  • 康熙與普陀山(圖)
    本文敘述的是清聖祖康熙與普陀山觀音菩薩結緣的故事。  也許是受父親影響,康熙篤信觀世音菩薩。康熙在位時有意要將普陀山建為全國佛教第一聖地。他數次下江南,雖御駕未臨普陀山,卻時常記著普陀山佛地,因緣甚深。  康熙初年,荷蘭殖民者洗劫普陀山,全山除普濟寺大殿外,其餘寺院均被毀。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第一次南巡,便給普陀山帶來福音。
  • 普陀山--法雨寺
    法雨寺,也稱「石寺」,為普陀山第二大寺院。
  • 普陀山必看的三大寺之法雨寺,去了一定要看
    法雨寺又名後寺,坐落在普陀山白華頂左,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後幾經兵火,寺院遭毀,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別庵和尚前來住持,再度擴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朝廷賜帑與前寺(普濟寺)同時興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賜「天花法雨」匾額,遂改名「法雨禪寺」。更多關注fanlinwenhua666,雍正九年(1731年)又進行大規模擴修,從此殿堂樓閣,規模宏偉,雕梁畫棟,輝煌瑰麗,遂成東南名剎。
  • 佛佑平安法雨寺 普陀山「天華法雨」「法雨禪寺」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興修大殿法雨寺前的放生池特別美,裡面錦鯉不計其數,令人心曠神怡。池裡的紅鯉魚奪人眼球。站在海會橋下俯看四周,覺得心境寧靜。參天林木茂盛,聳立於入門道兩側。全寺植有眾多銀杏、香樟、羅漢松,均有百年以上樹齡,部分銀杏為千年古木,濃蔭蔽日,體現出法雨寺「山中有寺,廟中有林」的獨特景致。
  • 還願普陀山,你不可不知道普濟禪寺的深意
    ——它的名字叫做普陀山島。今天筆者要講述的便是該島219座寺院裡最大的一座,普濟禪寺。普濟禪寺是普陀山中供奉觀音大士的主剎,坐落於靈鷲峰下,又被稱之為前寺,與法雨禪寺、慧濟禪寺並稱為普陀山三大禪寺,建築面積約為11400平方米。
  • 普陀山三大名寺,去過一定要拜
    普濟寺前有蓮池,名叫海音池,亦名放生池,建於明代,池上有橋三座,中間一座橋靠南的地方建有御碑亭,該亭為清雍正九年(1713)所建。進人普濟寺山門內,有明萬曆、清康熙時的御碑三塊,正中塊記錄了普濟寺的歷史沿革。
  • 普陀山觀音法界正法講寺舉行圓通寶殿上梁法會
    普陀山觀音法界正法講寺舉行圓通寶殿上梁法會(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道慈大和尚主持上佛供儀式(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鳳凰網佛教通訊員寂戒法師普陀山訊:2018年4月17日上午,普陀山佛教協會在朱家尖觀音法界施工現場舉行正法講寺圓通寶殿上梁法會
  • 普陀山的神奇傳說——帶你一起了解普陀山
    普陀山風景區,在1982年普陀山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4年,普陀山被評為ISO14000國家示範區。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原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風景區。
  • 海天佛國寺寺恢宏 養生素食普陀山
    普陀山,雄峙於中國浙江杭州灣以東蓮花洋上,與世界著名漁港沈家門隔海相望,是世界聞名的觀音道場,素有「海天佛國」之稱。景區四面環海,遠離塵囂,年平均氣溫20攝氏度左右,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普濟寺 璀璨奪目普濟寺是普陀山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現今全寺佔地2萬多平方米,位於梅岑山東麓靈鷲峰下,為全山風景最佳處之一。
  • 晴旅~普陀山之法雨寺
    法雨寺又名後寺,坐落在普陀山白華頂左,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護國鎮海禪寺,法雨寺為浙江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也稱後寺。明萬 歷八年(1580年)僧人大智真融始建,初名海潮庵,後改稱海潮寺、護國鎮海禪寺。法雨寺創建於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
  • 法雨寺拜佛
    普陀山的宗教活動最早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秦時期,其遺蹟隨處可見。「不肯去觀音」的故事發生於唐鹹通四年(公元863年)。    法雨寺是中國唯一皇家規格寺院。法雨寺又稱後寺(前寺為普濟寺。作者注),座落於普陀山白華頂光熙峰下,是普陀山三大寺(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作者注)之一。法雨寺創建於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是年,楚之麻城(今湖北麻城市。
  • 浙江旅遊:普陀山三大寺之法雨寺
    法雨寺位於普陀山風景區中部法雨路,又稱作「後寺」,其規模僅次於「前寺」普濟寺,是普陀三大寺之一。創建於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興修大殿,並賜「天花法雨」匾額,故得今名。法雨寺佔地33408平方米,現存殿宇294間,計有8800平方米。
  • 為何普陀山是觀音道場?因為這是菩薩自己選定的
    這是宋代大詩人王安石描寫四大佛山之三的普陀山的名句。普陀山屬浙江省普陀縣,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與我國最大的漁港沈家門隔海相望。島呈狹長形,南北長八點六公裡,東西寬三點五公裡,面積十二點五平方公裡,其最高峰佛頂山海拔百九十一點三米。
  • 春遊浙江第3篇:普陀山普濟寺中的塵世雲煙
    普濟寺與慧濟寺、法雨寺並稱普陀山的三大寺(進寺需另購5元香花券),但論起香火之旺與江湖地位,普濟寺又自當是三大寺之首,儼然是普陀山的核心所在。普陀山拜觀音最早可追溯到唐懿宗鹹通四年(863年,一說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即公元858年),當時日僧慧鍔請得觀音像渡海歸國受阻上岸,便將觀音像敬置於潮音洞附近而去,此像後為居民張氏供奉,這就是「不肯去觀音院」的由來和日後普陀山成為觀音道場的肇始。自張氏的「不肯去觀音院」建立之後,到五代後梁時期擴大為寺的建制,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在如今之址改建為寶陀觀音寺,香火開始旺盛起來。
  • 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普濟寺
    普濟寺是佛教聖地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是普陀山的佛教活動中心,為普陀山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
  • 普陀之法雨寺
    普陀山法雨寺,又稱;後寺,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白華頂左、光熙峰下,距普濟寺2.8公裡,為普陀三大寺之一。法雨禪寺又稱後寺,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白華頂左、光熙峰下,距普濟寺2.8公裡,為普陀三大寺之一。
  • 海上有仙境,信步普陀山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浙江省舟山群島南端的蓮花洋中,形似蒼龍臥海。普陀山風景旖旎,草木清淨,被譽為「人間第一清淨地」。一年四季,無數遊客從四面八方趕到這片「海天佛國」「南海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