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索馬利亞黑人名模華莉絲·迪裡的經歷改編的電影《沙漠之花》讓世人了解了女性割禮這一殘忍習俗。近日,已經更名為伊斯蘭國的遜尼派聖戰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下令,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的女性必須接受陰蒂割禮。儘管現代文明中提倡的文化相對主義不主張對奇特風俗進行負面判斷,但普世人權應該被置於文化相對主義之上。
「割禮」有男女之分,古埃及人認為「女性割禮」使女性清潔、衛生,能控制女人的性慾,保持對丈夫的忠貞。據路透社報導,ISIS下令,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的所有11歲至46歲的女性必須接受陰蒂割禮,否則將面臨嚴懲。該組織的領袖巴格達迪聲稱,這是為了使他們「遠離放蕩及不道德的生活」。聯合國在7月24日對此表示「深切擔憂」,已經佔領了摩蘇爾的聖戰極端主義分子則否認曾下達這一命令,但摩蘇爾的居民以及庫德官員都堅稱這是真的。
駐伊拉克的聯合國住民與人道協調員巴德科克稱,他們在本周四獲悉此事。巴德科克在埃爾比勒透過視頻表示,這不是伊拉克人的意願,也不是居於那些被恐怖分子覆蓋地區婦女的意願。人道組織對此亦大為憤怒,因為割禮會增加婦女染病的風險。摩蘇爾居民馬吉德說:「很多女孩子擔心安危,但不知可逃往哪裡,留下來又面臨懲罰。」
3000年前的習俗曾是神聖儀式女性割禮是一種以切除女子部分外陰為特徵的成年禮。臺北光復書局的《大美百科全書》中稱它起始於古埃及法老時期,木乃伊的女乾屍上有受過割禮的痕跡,金字塔中還有關於割禮的壁畫。
「割禮」有男女之分,古埃及人認為「女性割禮」使女性清潔、衛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女人的性慾,保持對丈夫的忠貞。因此,古埃及於公元前1400年左右便大規模施行「割禮」,漸漸地成為一種象徵女性堅貞的習俗。弗洛伊德在《處女的禁忌》一文中指出, 對女童的陰蒂及小陰唇的割禮, 要比對男童施行的割禮殘酷得多, 因為後者並不傷害男性的性能力,而前者對女性性能力的破壞卻嚴重得多。
這項習俗直到2007年才被「埃及政府全面取締」,起因是一名12歲少女接受陰蒂環切術後死亡。2000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7% 的埃及婦女接受過陰蒂環切手術。
關於「女性割禮」的來源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在遠古蒙昧時代,非洲各部落靠繁衍後代增強部落的實力, 「割禮」被普遍地認為是提高女子生育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直到希伯來人將「女性割禮」上升到了信念的高度,「割禮」才開始從埃及流行到整個中東地區。《聖經》上有摩西之妻受「割禮」的記錄,因此它被視為猶太人超自然的象徵,履行與上帝約定的聖潔儀式。
伏爾泰曾經說:「這種儀式,今天看來猥褻下流,在從前卻是神聖的。」祭司們藉由將女性生殖器的一小部分貢獻給神的行為來與神對話,「這只是一種起源於迷信, 然後因襲保存下來的古老風俗而已。」
人權尊重應被置於最上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劉琪從人類學的角度解讀了這一事件。她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一般在人類學的研究中會倡導文化相對主義,即在研究過程中對看起來較為奇特的風俗不去做價值判斷,這是前提。
「但是在這個個案中你會發現這種文化相對主義與普世人權相矛盾了,這也是人類學歷史上一直在爭論的問題。」除了女性割禮的案例,各地還有一些其他對人體進行傷害的習俗,比如殺害女嬰甚至是吃人,「當出現這類風俗時我們會暫時擱置爭議,對人權和人性的尊重應該被置於文化相對主義之上。」
劉琪指出,在任何宗教中都會包含某種程度上對世俗生活的排斥和否定來達到宗教的神聖性。比如天主教修建修道院就是將人從世俗生活中排斥出去;伊斯蘭教的齋月則限制人們對食物的攝入。 「可是這種限制在很多個案中似乎都可以被理解,而這個個案(指女性割禮)為什麼讓人一看到就不能接受?這就關乎一個問題:限制的底線究竟在哪裡?」
「我認為底線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是不可以對人的身體造成永久性的損傷,第二就是這種限制應該是自願的。在這個案例中,要求女性割禮已經不只是宗教本身的強制,而成為政治性的強制性事件,這種結合是最值得擔憂的。」 劉琪說。
全球行動抵制女性割禮事實上,2012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就通過了關於消滅女性生殖器切割習俗的一項決議。世界衛生大會則在2008年就通過了一項決議,強調需要在衛生、教育、財政、司法和婦女事務等所有部門中採取一致行動來消滅女性生殖器切割。
但是,歷史悠久的這一割禮傳統至今仍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流行著。非洲大陸, 西起塞內加爾、東至索馬利亞橫跨整個北非地區並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在內共30多個國家和地區,西亞、南歐和印度的各穆斯林民族中, 都廣泛地施行這種禮儀。另外, 在馬來亞群島、印度尼西亞、紐幾內亞和美洲的秘魯、巴西以及大洋洲的一些土著居民中, 也有此習俗。
這種現象在信仰伊斯蘭教的非洲國家索馬利亞、蘇丹和衣索比亞等地較為嚴重且屢禁不止。索馬利亞共和國成立以後,政府曾下令禁止「女子割禮」,然而此舉在部分穆斯林學者看來卻是褻瀆了伊斯蘭教,牴觸了教義,展開了一場由「割禮」引發的動亂。
在美國和歐洲這些有著眾多非洲移民的地區,女性割禮也時有發生。根據英國倫敦城市大學和人權組織調查稱,在英格蘭和威爾斯有超過137,000名女性正在遭受割禮帶來的創傷。據英國《衛報》網站7月22日報導,首相戴維·卡梅倫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一起參與主持了女子峰會,旨在調動英國國內和國際力量終止女性割禮以及童婚。據悉,隨之推出的新政策規定,在英國對女孩進行割禮或將女孩帶出國進行割禮都是違法行為,如果父母不能阻止自己的女兒進行割禮,會被起訴。
卡梅隆稱:「所有女孩都有遠離暴力和壓迫的權利、不被逼婚的權利以及遠離因割禮而造成心靈以及身體創傷的權利。像這樣可惡的行為,深深紮根於社會,威脅著全世界女孩們和女人們的權利,包括英國。」卡梅隆將會啟動140萬英鎊來幫助「預防計劃」組織關照割禮的女性受害者。
【延伸閱讀】電影中與割禮抗爭的女性在導演雪瑞·霍爾曼的電影《沙漠之花》(Desert Flower)裡,出生在索馬利亞沙漠的黑人女孩華莉絲·迪裡被媽媽帶到一片荒涼的亂石邊,慘叫聲中,女孩經歷了一個索馬利亞女孩痛苦的「成人禮」——陰蒂割禮。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的故事,底本是曾暢銷一時的書籍《沙漠之花——世界名模華莉絲·迪裡自傳》,講述受割禮之後的華莉絲逃婚到英國,被一位白人攝影師發現,成為世界名模的故事。
電影中,華莉絲在與白人女性朋友的交往中才知道,原來不是每個女人都要經歷割禮的。而她的朋友在看到她被縫合的下體後,泣不成聲。在電影結尾,華莉絲成為聯合國特使,有機會站在講臺上、鏡頭前,重複那些令她痛苦和顫慄的往事,以這種方式為非洲女性權益奔走呼籲。
電影《割禮龍鳳鬥》(Moolaade)在2004年坎城電影節上獲得了「一種關注獎」,講述了在一個非洲部落小村裡,婦女們為了廢除割禮,如何與佔統治地位的男人們鬥爭,並最終獲勝的故事。影片由塞內加爾、法國、摩洛哥、突尼西亞和喀麥隆聯合拍攝,影片名字"Moolaade"是當地的一種巫咒,若將一條被施過咒的繩子綁在門前,那麼任何女人都不能進來——女主角克裡正是靠這種方式庇護了四個女童不被行割禮。克裡這一形象代表了非洲本地女性的覺醒。
《沙漠之花》劇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