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上方的公眾號名稱 一城一見 或長按文末圖片關注我們。
以下文字及圖片除特別標註外,均為原創,請勿擅自引用。
大年初一,先給大家拜個年!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沒有哪一天比除夕有更強的儀式感,——而這種儀式感的70%都是通過年夜飯完成的。
那麼,羊年的最後一頓飯,天南海北的人們都吃了點啥呢?
|張家界人,在張家界|
來自:燈燈
小編選了這一幅圖來開篇,主要是愛其中盆碗紛雜紅紅火火的氣勢。
燈燈說,這一頓土家族的年夜飯,特色的地方大約就是在於「那些黑黑的東西不是野味就是腊味吧」。
|上海崇明島人,在北京|
來自:Freeman
Freeman先森的爹媽,「帶著一個春節都可能吃不完的菜」,在春節前從上海崇明趕到北京,一家人團聚過年。「蛋餃,海蜇絲拌生菜都是家鄉菜,冷盤裡的豬肚、豬舌和鹹肉也是。大閘蟹也是崇明帶來的喲!雖然陽澄湖的品牌好,但我覺得味道還是家鄉的好。」
|河南靈寶人,在河南靈寶|
來自:曉鵬
(靈寶市是三門峽的下轄市,位於豫秦晉交界處。傳說中的函谷關就在這裡呦。)
「這是準備放進蒸鍋蒸熟之前的棗糕。」(小編:每次看到北方如此精緻的麵食就想獻上膝蓋)——
「媽媽在做豆腐丸子。」——
「為大年夜準備的紅薯丸子、豆腐丸子和豆腐乾。」——
|河北唐山人,在四川江油|
來自:liyang
在北京混了好些年現在生活在美國的liyang成長在甘肅。如今89歲高齡的姥姥是河北唐山人,而今姥姥家定居在四川江油。
「這個扣肘子是姥姥親自做噠——老人家講究大塊吃肉。」
「因為講究要年年有餘嘛,所以菜裡一定要有魚。這個魚也是姥姥親自做的,她喜歡酸甜口的,所以做了松鼠鱖魚。」
「餃子是媽媽包噠。」
再來張全景圖。(小編:你們感受一下圖片左邊那大塊的肉!嘖嘖)
|四川廣漢向陽鎮人,在向陽|
來自:範立
「女朋友家在離成都40公裡的向陽鎮。這一桌年夜飯都是女友的小孃(就是小姨)做的,她以前是開飯館的,做飯很有技術哈!」
「這個是涼拌雞。」——
「這個是酸菜炒雞雜。」——
|北京人,在臺灣臺中|
來自:Fionbobo
嫁給了一枚臺灣男的Fionbobo一路奔波輾轉,終於趕在年夜飯開飯前到了位於臺中市的婆家。
「圖左部的是佛跳牆,是福建和臺灣過年都少不了的羹湯。右邊用不鏽鋼碗裝的是魚翅羹,也是大菜。另外蘿蔔糕也是要吃的。」
「下圖這個是一道過年大家很喜歡吃的菜,喜慶宴會裡面也會有——扇貝燉雞睪丸。據說裡面包含各種荷爾蒙,對男對女都很好。」
「小鮑魚,這裡叫九孔,在臺灣算過年大菜,這個是蒜蓉蒸的。」
「這個是金絲蝦球。」
「臺灣過年也很講究吃魚,年年有餘嘛。這是石斑,但是最有趣的是上面的褐色圓形種子,閩南語叫『破布籽』。醃製之後會有甜味(據說過程巨麻煩),用來蒸魚,是臺灣南部才有的調味。」
另外小編要說:剛剛受災地震的臺灣人,祝平安,請加油。
|河南鄭州人,在北京|
來自:muyang
muyang同學是一名軍官,舉國歡聚的日子裡,下圖就是muyang的加班工作餐。
謝謝那些保障我們能安享天倫的人,無論是做軍官的,做警察的,做消防的,做通信的,供電供水供熱的……謝謝你們!
|臺灣人、山東人和半個美國人,在北京|
來自:Ben
看起來像是這個臺灣人和山東人組成的家庭裡迎來了另一位朋友一起過年呢。這桌菜海邊的氣息好濃厚!
|北京人,在北京|
來自:C
三口之家的年夜飯:燉牛筋、燒黃魚、春卷,還有餃子。其中燒黃魚、餃子和燉牛筋都應該是不折不扣的北方菜,但是春卷,貌似帶了一點越南風味,——我外公外婆都是越南華僑,60多年前來到北京,自然自帶了一些飲食習慣。這一道春卷,幾經傳承演變,與正統的越南春卷已有差距,卻是不折不扣的自家風味。
春卷剪開是這個樣子的,餡料內容以豬肉、木耳和粉絲為主。
吃的時候是要用生菜捲住春卷,再蘸調料吃下去,——右邊那碗調料的主要內容是蒜、檸檬和魚露。
|遼寧瀋陽人,在遼寧瀋陽|
來自:鐵蛋兒
(小編的話:鐵蛋兒哥哥在傳給我食物照片的同時,也傳了這麼一張過程圖,然而真的好喜歡其中濃厚的年味和歡快的氣氛啊。)
接下來請欣賞東北一家人的年夜飯。小編只想說,圖真美,菜真全啊。
臘八蒜!
拔絲白薯。很多北方人都會對這個菜有特別的好感吧。
看這琳琅滿目之中的豐收感。
再來張全景圖。
好了,就是這樣。
那麼,猴年的第一頓晚餐,大家也要吃好喝好啊。更祝願大家,享受猴年的每一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一見|是天各一方的3個好朋友一起創建的公眾號。想與你分享在同一片天空之下、不同的城市裡,人們的習俗、觀念、生活智慧、所思所想;與你一同看看這大千世界裡各種角落的,平凡又精彩的日子。
歡迎將本文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轉載事宜請洽 betterlifecn@outlook.com.
我們希望聽到你的反饋。歡迎長按下圖|一城一見|或搜索微信號 different_views,告訴我們你的意見、話題建議,或者只是和我們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