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是年節習俗之一,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也有的地方叫做「合家歡」、「分歲酒」、「守歲酒」、「辭歲酒」。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除夕都很重視,無論身處何地,即使交通不便,到除夕那天也會趕回家一起吃年夜飯。閩南人的年夜飯都吃啥呢?
閩南人對於年夜飯也是相當重視,在閩南地區,吃年夜飯也叫「圍爐」,這是因為過去桌子底下還放盆燃著木炭的小烘爐,或圍吃火鍋,可以取暖,如今多用電火鍋代替。
按照閩南習俗,多數家庭在除夕夜守歲的時候會煮小湯圓,用薑糖熬成的湯圓,祭祀完一起吃,寓意團團圓圓。
年糕在閩南年夜飯上是很常見的,與「年高」諧音,寓有年年高升。還有長年菜,即菠菜或芥菜,意寓「平安長壽」。蘿蔔也是必不可少的,蘿蔔的閩南話是「菜頭」,表示「好彩頭」(吉兆)。
年夜飯中還有雞肉,即大吉大利。魚,代表年年有餘。魚丸、蝦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丸與元諧音,三元即是狀元、會元、解元)。
還有血蚶,這也是閩南很有特色的風俗,寓意來年發財,金銀滿室。閩南人說「蚶殼錢大賺錢」,將吃剩的蚶殼洗淨,灑在桌子底下或床下,直到初五才收拾,代表著來年會「旺財」。
閩南人重視孝道,除夕「圍爐守歲」,最好徹夜守著,是為了給父母添壽,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代表是長輩祝願孩子健康成長。
閩南人的「圍爐」,是把家庭親情、天倫之樂、期盼祝福統統融於「吃」中,可見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閩南文化的獨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