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暝規家坐圓圓,放炮圍爐來過年。
桌頂酒菜滿滿是,有雞有鴨閣有魚。
閣有一盤大血蚶,一碗金針甲木耳。
圍爐不通講否話,年兜不敢拍破物。
.
一首閩南民謠《圍爐過年》說的就是我們大胡建大閩南熱鬧除夕畫面!今天,咱們鬥陣來看看厝內的年夜飯還有沒有這麼講究。
在很多人的兒時記憶裡,「除夕」這一天是這樣的場景:
午後,廳堂的長桌開始擺上了滿滿的酒菜,桌圍上還繡著「吉祥喜慶」。爺爺 點上一對長腳的紅蠟燭,據說這樣來年日子才會紅火。爺爺負責拈香,奶奶帶著孩子們一起跪拜祖宗,祈求闔家平安 。
拜拜完以後,撤掉飯菜,但柑橘果盒要供奉在祖龕前,一直放到元宵節。
傍晚,圍爐的年夜飯即將登場,擦得蹭亮蹭亮的老式銅火鍋裡木炭正旺,奶奶和媽媽開始張羅豐盛的飯菜。
年夜飯的菜餚必須講究。比如,雞是必不可少的,閩南俗語說「食雞起家」,做火鍋底的雞湯,或者擺成翅膀狀的白切雞;年糕也是主角,人壽年豐,年年高嘛。
火鍋料裡少不了肉丸、魚丸、蘿蔔、韭菜、豆腐,都有說法。
「丸」通「圓」,象徵著團團圓圓,排骨加肉丸,就是「骨肉團圓」;蘿蔔外號「菜頭」,吃了「好彩頭」;韭菜寓意長長久久;豆腐則代表著富裕財運。
還有一道青菜,全家大小都得吃,那就是菠菜(也有芥菜),而且必須是連根帶葉、完完整整的一顆,俗稱「長年菜」,祝願全家健康幸福綿長。
海鮮方面,海蠣、魚和血蚶唱主角,而且寓意獨特。
魚一般是完整的整條魚,「年年有餘」,紅色東星斑或者紅燒黃花魚,色澤好看又喜慶;海蠣又稱蠔,「年夜吃蠔兜,好人來相交」,海蠣拌地瓜粉煮叫「蠔仔兜」,「兜金兜銀」發大財,當然很多人直接都拿海蠣來生燙著吃,或者做成海蠣炸——如今大概又多一個成為「壕」的願望了吧。
熱氣騰騰的血蚶也是年夜飯的亮點,下酒尤其鮮美。早年老年人總會說吃完蚶殼不能扔掉,洗乾淨後撒到床鋪下,等到正月初五才能收拾,蚶殼形似古錢幣,有「積存錢財」的寓意,民間的說法其實是對來年發財致富的祈福。
吃完年夜飯的最後一道甜菜(花生湯或者芋泥),孩子們最關心的就是大人們給的紅包還有和鄰居小夥伴們約好的放鞭炮了。
零點的鐘聲響後,春節晚會也快結束了,放完「開正」的鞭炮後,小孩子們就會被大人陸續趕去碎叫叫,因為第二天春節,有更多好玩的在等他們呢。
除夕這天晚上,家裡的燈都是要亮著,拜拜的酒菜會留下一碗「春飯」,也叫「歲飯」,諧音「剩飯」,放到大年初一吃,表示年年足食。
「春飯」上面插著一支綢制的「春仔花」,街市上有賣,也可以自制,以前喵的外婆做的「春仔花」很是漂亮。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飽,初四頓頓飽,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原金(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轉來拜,十三食泔糜仔(吃稀飯)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十六拆燈棚……」
這是廈門的《正月歌》,泉州和漳州也有類似的版本流傳。
現在的城裡,過了初五,春節就算基本過完了,初八左右大家也都上班了。但是在早年或者鄉下,要過了元宵才算真正過完春節。初一到十六,一排開溜,相當完美的時間譜!
「初一早,初二早」,早時初一這天,很多人天沒亮全家就起來洗漱換新衣,然後以清茶、面線、茶料、糖果、紅柑橘、甜粿、春飯、發粿、長命菜還有水仙花等供奉祖先。
早餐,主婦們會把祭拜祖先的供品分給大家吃,「吃歡喜,吃康健,吃福氣長壽」。客人上門, 主人一般會請他們吃甜茶或者糖果蜜餞,祝福新年甜蜜。
有的地方,初一清早一定要吃雞蛋面線,脫殼的雞蛋寓意除舊換新,面線則是長壽福氣的象徵;也有的地方吃年糕、甜圓仔或壽麵。
不管吃的是什麼,老人會告訴你第一口絕不能喝湯或者吃稀飯,要不然這一年出門就會遇雨。喵每次出門基本都跟蕭敬騰同樣招風引雨,一直疑心會不會是 小時候大年初一吃了稀飯或者偷喝了湯。
初五開始,春節拜年基本結束,飲食也逐漸少了大魚大肉,受潮汕地區影響,正月初七閩南有些地方有吃「七樣菜」的習俗。
七樣菜一般指的是蘿蔔、芹菜、蒜、蔥、韭菜、春菜、厚合菜(牛皮菜)七種菜,蘿蔔取「清白」、芹菜通「勤快」、蔥同「聰」、韭菜俗稱久菜,春菜「春回大地」,蒜苗和厚合菜寓意「諸事合算」。
七樣菜一起烹煮後,全家分食,祝福吉祥如意、財源興旺,同時也有一種年後的開工儀式,意味著新一年的打拼開始了!另外從營養學上講,這道菜又有很好的調理春節過於肥膩的腸胃的作用。
正月初九凌晨的拜天公也是一項重要的祭祀活動,一般要準備發糕、龜粿、圓、「牽」,4種蜜餞,12種素菜,5種水果,素菜稱為「菜碗」。
各地「天公生」的龜粿略有不同,廈門的「米龜」很特別,是一種有龜頭和四隻龜腳的橢圓形「五全龜」;還要搭配圓(染紅的饅頭)和「牽」(小小的扁長狀,上面有類似門環的圓圈圈印子);安溪一帶據說是紅糖做的棕色龜粿。「初十有食」,意思就是初九拜天公的供品要今天才可以進食。
正月十五元宵,也就是「上元節」,閩南家家家戶戶吃湯圓——「上元圓」。「一年明月打頭圓」,人月均圓。
吃湯圓,看花燈、猜謎語,廈門、泉州還有到寺廟「乞龜」祈福的習俗。到「十六拆燈棚」,熱熱鬧鬧的春節終於畫上圓滿的句號了。
對於沿海城市的人們來說,還有一樣很重要的年食,那便是海鮮。
什麼魚蝦蟹蚌貝藻,什麼魑魅魍魎妖魔,閩南人的年夜飯餐桌上,就是一場微縮版的龍宮開會。
在閩南過年,火鍋滾開以後的聲音也和其他地方不同,你聽——灞波兒奔奔波兒灞灞波兒奔奔波兒灞……
圖片來自網絡
閩南的海鮮品種眾多,到了年節之時,海鮮的吃法、「玩」法也比平常多了許多「門道」。每樣海鮮吃法,都真心藏著閩南人很有新年追求的內心OS。
桂花海蠣煎、紅燒東星斑不管是土豪還是尋常人家,皆在「年東」滿足下口舌之欲。春節期間的冬蠘同樣應季時令,這又是一個糾結死人不償命的字:蠘[ jié ],梭子蟹的統稱。
花蠘(三疣梭子蟹)在深冬時節最為肥美,俗稱「冬蠘」。隨著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市面上的冬蠘蜂擁搶灘,膏腴肥美,十分性感。清熗、鹽焗、燙火鍋,越簡單越勾魂。
三龜粿「呷平安」
逢年過節,閩南的龜粿一定是主角,稱得上「百粿爭豔」,過年吃「龜」是祈求平安的民俗,也祝福長壽安康。
「粿」,顧名思義,是以米漿為主體製成的年糕類美食,佔據著閩南供桌的C位,大致分為甜鹹兩黨。要說閩南人過年的「深情」和「矯情」,在這些粿的細節上就可見一斑。
甜黨以發粿、甜粿等為主,甜粿又細分為白糖、紅糖、花色等若干子品類;將糯米漿和上糖放入蒸籠蒸熟,蒸籠裡墊上豆皮或者竹葉,有的還加入冬瓜糖、紅棗、花生或者豬油丁,做成「四果粿」。
鹹粿則有加了南瓜泥蒸的「金瓜粿」、加芋頭蒸的「芋頭粿」,還有喵的大愛「菜頭粿」,也就是蘿蔔糕,可以涼吃或者切成薄片煎著吃。蘿蔔糕清香誘人,蘸上點沙茶醬或者番茄醬,或者哪怕只蘸點醬油醋就很有風味了。
南瓜鹹粿,色澤金黃,口感細膩,是有代表性的閩南傳統鹹粿。
粿界的鹹甜兩黨,並不像豆花界那樣大打出手,而是一派和諧。
甜粿淋上蛋液煎或炸後,和鮮海蠣面線湯一起吃,閩南人說這是「吃甜憶著鹹」,同理,菜頭粿等鹹粿切塊煎至金黃,蘸上秘制甜酸醬,才是這裡的「正港」吃法。
春節,閩南人還喜歡蒸發糕。「發糕」諧音發財、高升,發得越大的糕顏值越高,但是這個顏值是以蒸出來後糕頂裂痕的深度來衡量的,裂得越開,「發」得越大,寓意來年會更「發」。這也是對閩南主婦手藝的年度大考,米漿、糖分、酵母的比例,以及蒸的時間、火候,都要把握精確。
吃甜憶著鹹也好,吃鹹想著甜也好,閩南人在年節的主食講究,屬於一種帶有古老智慧和哲理的基本操作:生活不可能總是甜,也不會永遠鹹,享受每段過程的「口感」,很有人生的辯證法。
春節是重溫和傳承風物風味的最好節點,所以說,趕緊吃點過年的東西吧,在大閩南,這是最帶勁的事了!
祝福各位喵粉腳踏「食」地,鼠年行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