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人的「年味 」就是這麼吃出來的!

2021-02-28 廈門沙坡一尾貓

  二九暝規家坐圓圓,放炮圍爐來過年。

 桌頂酒菜滿滿是,有雞有鴨閣有魚。

 閣有一盤大血蚶,一碗金針甲木耳。

 圍爐不通講否話,年兜不敢拍破物。

.

 

一首閩南民謠《圍爐過年說的就是我們大胡建大閩南熱鬧除夕畫面!今天,咱們鬥陣來看看厝內的年夜飯還有沒有這麼講究。

在很多人的兒時記憶裡,「除夕」這一天是這樣的場景:

 

午後,廳堂的長桌開始擺上了滿滿的酒菜,桌圍上還繡著「吉祥喜慶」。爺爺 點上一對長腳的紅蠟燭,據說這樣來年日子才會紅火。爺爺負責拈香,奶奶帶著孩子們一起跪拜祖宗,祈求闔家平安 。

 

拜拜完以後,撤掉飯菜,但柑橘果盒要供奉在祖龕前,一直放到元宵節。

 

  

傍晚,圍爐的年夜飯即將登場,擦得蹭亮蹭亮的老式銅火鍋裡木炭正旺,奶奶和媽媽開始張羅豐盛的飯菜。

 

年夜飯的菜餚必須講究。比如,雞是必不可少的,閩南俗語說「食雞起家」,做火鍋底的雞湯,或者擺成翅膀狀的白切雞;年糕也是主角,人壽年豐,年年高嘛。

 

火鍋料裡少不了肉丸、魚丸、蘿蔔、韭菜、豆腐都有說法

 

「丸」通「圓」,象徵著團團圓圓,排骨加肉丸,就是「骨肉團圓」;蘿蔔外號「菜頭」,吃了「好彩頭」;韭菜寓意長長久久;豆腐則代表著富裕財運。

 

還有一道青菜,全家大小都得吃,那就是菠菜(也有芥菜),而且必須是連根帶葉、完完整整的一顆,俗稱「長年菜」,祝願全家健康幸福綿長。

 

 

海鮮方面海蠣、魚和血蚶唱主角,而且寓意獨特。

 

魚一般是完整的整條魚,「年年有餘」,紅色東星斑或者紅燒黃花魚,色澤好看又喜慶;海蠣又稱蠔,「年夜吃蠔兜,好人來相交」,海蠣拌地瓜粉煮叫「蠔仔兜」,「兜金兜銀」發大財,當然很多人直接都拿海蠣來生燙著吃,或者做成海蠣炸——如今大概又多一個成為「壕」的願望了吧。

 

熱氣騰騰的血蚶也是年夜飯的亮點,下酒尤其鮮美。早年老年人總會說吃完蚶殼不能扔掉,洗乾淨後撒到床鋪下,等到正月初五才能收拾,蚶殼形似古錢幣,有「積存錢財」的寓意,民間的說法其實是對來年發財致富的祈福。

 

 

吃完年夜飯的最後一道甜菜(花生湯或者芋泥),孩子們最關心的就是大人們給的紅包還有和鄰居小夥伴們約好的放鞭炮了。

 

零點的鐘聲響後,春節晚會也快結束了,放完「開正」的鞭炮後,小孩子們就會被大人陸續趕去碎叫叫,因為第二天春節,有更多好玩的在等他們呢。

 

除夕這天晚上,家裡的燈都是要亮著,拜拜的酒菜會留下一碗「春飯」,也叫「歲飯」,諧音「剩飯」,放到大年初一吃,表示年年足食。

「春飯」上面插著一支綢制的「春仔花」,街市上有賣,也可以自制,以前喵的外婆做的「春仔花」很是漂亮。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飽,初四頓頓飽,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原金(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轉來拜,十三食泔糜仔(吃稀飯)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十六拆燈棚……」

 這是廈門的《正月歌》,泉州和漳州也有類似的版本流傳。

 

現在的城裡,過了初五,春節就算基本過完了,初八左右大家也都上班了。但是在早年或者鄉下,要過了元宵才算真正過完春節。初一到十六,一排開溜,相當完美的時間譜!

 

 

「初一早,初二早」,早時初一這天,很多人天沒亮全家就起來洗漱換新衣,然後以清茶、面線、茶料、糖果、紅柑橘、甜粿、春飯、發粿、長命菜還有水仙花等供奉祖先。

 

早餐,主婦們會把祭拜祖先的供品分給大家吃,「吃歡喜,吃康健,吃福氣長壽」。客人上門, 主人一般會請他們吃甜茶或者糖果蜜餞,祝福新年甜蜜。

有的地方,初一清早一定要吃雞蛋面線,脫殼的雞蛋寓意除舊換新,面線則是長壽福氣的象徵;也有的地方吃年糕、甜圓仔或壽麵。

 

不管吃的是什麼,老人會告訴你第一口絕不能喝湯或者吃稀飯,要不然這一年出門就會遇雨。喵每次出門基本都跟蕭敬騰同樣招風引雨,一直疑心會不會是 小時候大年初一吃了稀飯或者偷喝了湯。

 

初五開始,春節拜年基本結束,飲食也逐漸少了大魚大肉,受潮汕地區影響,正月初七閩南有些地方有吃「七樣菜」的習俗。

 

七樣菜一般指的是蘿蔔、芹菜、蒜、蔥、韭菜、春菜、厚合菜(牛皮菜)七種菜,蘿蔔取「清白」、芹菜通「勤快」、蔥同「聰」、韭菜俗稱久菜,春菜「春回大地」,蒜苗和厚合菜寓意「諸事合算」。

 

七樣菜一起烹煮後,全家分食,祝福吉祥如意、財源興旺,同時也有一種年後的開工儀式,意味著新一年的打拼開始了!另外從營養學上講,這道菜又有很好的調理春節過於肥膩的腸胃的作用。

 

 

正月初九凌晨的拜天公也是一項重要的祭祀活動一般要準備發糕、龜粿、圓、「牽」,4種蜜餞,12種素菜,5種水果,素菜稱為「菜碗」。

 

各地「天公生」的龜粿略有不同,廈門的「米龜」很特別是一種有龜頭和四隻龜腳的橢圓形「五全龜」;還要搭配圓(染紅的饅頭)和「牽」(小小的扁長狀,上面有類似門環的圓圈圈印子);安溪一帶據說是紅糖做的棕色龜粿。「初十有食」,意思就是初九拜天公的供品要今天才可以進食。

 

正月十五元宵,也就是「上元節」,閩南家家家戶戶吃湯圓——「上元圓」。「一年明月打頭圓」,人月均圓。

 

吃湯圓,看花燈、猜謎語,廈門、泉州還有到寺廟「乞龜」祈福的習俗。到「十六拆燈棚」,熱熱鬧鬧的春節終於畫上圓滿的句號了。

 

對於沿海城市的人們來說,還有一樣很重要的年食,那便是海鮮。

什麼魚蝦蟹蚌貝藻,什麼魑魅魍魎妖魔,閩南人的年夜飯餐桌上,就是一場微縮版的龍宮開會。

 

在閩南過年,火鍋滾開以後的聲音也和其他地方不同,你聽——灞波兒奔奔波兒灞灞波兒奔奔波兒灞……


圖片來自網絡

閩南的海鮮品種眾多,到了年節之時,海鮮的吃法、「玩」法也比平常多了許多「門道」。每樣海鮮吃法,都真心藏著閩南人很有新年追求的內心OS。

桂花海蠣煎、紅燒東星斑不管是土豪還是尋常人家,皆在「年東」滿足下口舌之欲。春節期間的冬蠘同樣應季時令,這又是一個糾結死人不償命的字:蠘[ jié ],梭子蟹的統稱。

花蠘(三疣梭子蟹)在深冬時節最為肥美,俗稱「冬蠘」。隨著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市面上的冬蠘蜂擁搶灘,膏腴肥美,十分性感。清熗、鹽焗、燙火鍋,越簡單越勾魂。


龜粿「呷平安」

逢年過節,閩南的龜粿一定是主角,稱得上「百粿爭豔」,過年吃「龜」是祈求平安的民俗,也祝福長壽安康。

「粿」,顧名思義,是以米漿為主體製成的年糕類美食,佔據著閩南供桌的C位,大致分為甜鹹兩黨。要說閩南人過年的「深情」和「矯情」,在這些粿的細節上就可見一斑。

 

甜黨以發粿、甜粿等為主,甜粿又細分為白糖、紅糖、花色等若干子品類;將糯米漿和上糖放入蒸籠蒸熟,蒸籠裡墊上豆皮或者竹葉,有的還加入冬瓜糖、紅棗、花生或者豬油丁,做成「四果粿」。

鹹粿則有加了南瓜泥蒸的「金瓜粿」、加芋頭蒸的「芋頭粿」,還有喵的大愛「菜頭粿」,也就是蘿蔔糕,可以涼吃或者切成薄片煎著吃。蘿蔔糕清香誘人,蘸上點沙茶醬或者番茄醬,或者哪怕只蘸點醬油醋就很有風味了。

南瓜鹹粿,色澤金黃,口感細膩,是有代表性的閩南傳統鹹粿。

粿界的鹹甜兩黨,並不像豆花界那樣大打出手,而是一派和諧。

甜粿淋上蛋液煎或炸後,和鮮海蠣面線湯一起吃,閩南人說這是「吃甜憶著鹹」,同理,菜頭粿等鹹粿切塊煎至金黃,蘸上秘制甜酸醬,才是這裡的「正港」吃法。

春節,閩南人還喜歡蒸發糕。「發糕」諧音發財、高升,發得越大的糕顏值越高,但是這個顏值是以蒸出來後糕頂裂痕的深度來衡量的,裂得越開,「發」得越大,寓意來年會更「發」。這也是對閩南主婦手藝的年度大考,米漿、糖分、酵母的比例,以及蒸的時間、火候,都要把握精確。

吃甜憶著鹹也好,吃鹹想著甜也好,閩南人在年節的主食講究,屬於一種帶有古老智慧和哲理的基本操作:生活不可能總是甜,也不會永遠鹹,享受每段過程的「口感」,很有人生的辯證法。

春節是重溫和傳承風物風味的最好節點,所以說,趕緊吃點過年的東西吧,在大閩南,這是最帶勁的事了!

祝福各位喵粉腳踏「食」地,鼠年行大運,!

相關焦點

  • 濃情香山灣,尋找閩南人的「年味」
    年華是一段記憶,是一幅模糊淡雅的水墨畫,縹緲不定,但記憶中的新年卻清晰可見:溫馨喧鬧的團聚、熱氣騰騰的年夜飯、貼春聯時的手忙腳亂、窗外絢麗的煙花、期盼已久的紅包、慈愛的長輩、淘氣的孩子……金豬玉鼠,辭舊迎新,論年味還是香山灣所在的閩南地區最濃
  • 濃情香山灣,尋找閩南人的「年味」
    年華是一段記憶,是一幅模糊淡雅的水墨畫,縹緲不定,但記憶中的新年卻清晰可見:溫馨喧鬧的團聚、熱氣騰騰的年夜飯、貼春聯時的手忙腳亂、窗外絢麗的煙花、期盼已久的紅包、慈愛的長輩、淘氣的孩子……金豬玉鼠,辭舊迎新,論年味還是香山灣所在的閩南地區最濃
  • 為什麼閩南人這麼好吃?
    ▲ 土筍凍。 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 年味濃濃!福利多多!這樣的花式『閩南年』……
    ▲陳金展 (攝)僑春有禧,年味濃濃聽戲趕圩、祈福禧願僑村家宴、尋味閩南 梧林閩南年正式開啟~一起探索年味兒之旅吧▲點擊圖片,放大旗袍美人,芳華歲月大玩穿越,重溫南洋舊夢關鍵是照片拍出來簡直就是」劇照「令人直呼一個」高級「讓愛美的你" 風華絕代 "  年代特有的元素與梧林建築巧妙融合
  • 廈門人排著隊吃的31年傳承閩南味,竟然藏著這樣的「隱藏菜」!
    在閩南人的餐桌上,端上匠心的好菜,無疑是閩南式最好的款待。霸榜大眾點評福建菜熱門榜NO.1的「 閩和南 」31年的傳承閩南菜,肯定是誠意的最好表達。就在最近,這家老廈門排著隊也要吃的閩南菜餐廳,竟然曝光了隱藏菜單!
  • 漳州閩南古鄉,富有閩南味的飯後休閒之地
    漳州新晉網紅打卡點,最local最閩南style的水鄉,最原汁原味的閩南紅磚古厝味道。小橋流水人家,在漳州九十九灣的河道上,漳州新建了這個閩南水鄉,地理位置就在龍文區石倉街旁,距離漳州市區開車就半小時。
  • 怎樣的閩南味,居然能讓廣東人對滿大街的福建人視若無睹?
    春節放假前,來自泉州石獅的福建小姐姐邀請廣東小姐姐過年時一起去石獅的城隍廟老街逛吃。廣東小姐姐表示自己看到滿街的福建人閩南小吃,真的是兩眼放光、口水直流……到底是什麼樣的閩南美食這麼饞人呢?拍攝 / houerei閩南幾個城市臨海,漁業發達,魚、蝦等海鮮是閩南人餐桌上的主角。但普通的煎炒烹炸已經不能滿足閩南人對於海鮮的熱愛。
  • 一吃就是16年!這家正宗閩南菜,每一口都是老閩南人戒不掉的美味!
    沙茶麵、薑母鴨、土筍凍、炸醋肉、醬油水海鮮、菜粿……說到閩南的美食,我如數家珍,而身為閩南人常駐福州,我是鐵定不敢輕易走進一家打著「閩南菜」旗號的館子的。因為積攢的失望實在太多。臨家閩南菜在廈門已經開了16年,一提起他的名號,身邊知道的人沒有一個不豎起大拇指,能做到這種地步的餐廳,少之又少。
  • 吃完這店,我想當閩南人!
    去廈門一定不能錯過的小吃,好評數超多的廈門老味道,老廈門人一天要吃3次,這家擁有眾多頭銜的廈門網紅店,靠1顆肉粽火了39年。 這家董議成鹹水鴨沙茶麵也是許多吃貨推薦的小網紅,老闆是閩南人,店裡的沙茶麵湯汁的材料之一用的是真正的筒骨熬製,老闆一直強調自己要做的,就是最正宗的沙茶麵。
  • 在廈門,這十家「閩南味」早午餐,我不信你沒吃過!
    好了,如果平時作為工作狗你沒這麼愜意,那麼明天就是周末,跟我去吃個閩南味的早午餐吧。當然,好料菌吃的最多的就是這裡的沙茶麵,搪瓷鍋裡的沙茶湯,加上滿滿的料,配上爽滑的水面,份量給的很足,喝湯吃麵,十分管飽還暖乎。
  • 這些人人都愛的閩南特色小吃,你肯定也吃過
    晉江的深滬鎮一面依山,三面臨海,漁業發達,早期的冷藏保鮮條件沒有現今這麼發達,漁民們賣不完的魚或曬成魚乾,或將魚肉打碎搗爛,加入閩南特色的地瓜粉攪勻,做成魚丸。 多日不出海就沒有魚吃,人們便把目光放在了豬肉上。在製作豬肉丸子時肉筋需全部挑出來,於是就有人靈光一現,將挑出來的肉筋和攪碎的鮮肉捏成團,加入香菇等輔料,做出了「筋頭母」。
  • 閩南地瓜粉粿:一道農家菜吃了400年
    後人洪寶葉拎出一袋地瓜粉來,端來一碗剩稀飯,她要做一道閩南人家喻戶曉的名菜——地瓜粉粿。把飯桌清空,端來盆、水,挽袖上手。做地瓜粉粿,是一項複雜又精細的工藝,除了滿懷期待的好心情,全家也得出動打下手。因為,在洪厝村,凡重大宴會必有這道菜,用料十分考究,味道最為正宗,是當地一道百吃不厭的名菜。它迄今已有400多年,起源於本土明朝名人洪朝選。
  • 吃一次就忘不了的閩南味...
    醋肉 20元/碗泉州人最念想的醋肉必定不可缺少。剛炸出鍋的,色澤金黃,肉質鮮嫩。兩手掰開,肉汁順著紋理滲透出來。趁著還燙手趕緊嘗一口,軟硬適中,還伴有淡淡醋香味、甜味與醬油味。一壺開水,一泡鐵觀音,一副閩南家常的茶具,一群閩南泡茶人,成了清源山景區一個獨有的風光。
  • 閩南人的年夜飯都吃啥?
    年夜飯,是年節習俗之一,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也有的地方叫做「合家歡」、「分歲酒」、「守歲酒」、「辭歲酒」。從古至今,中國人對除夕都很重視,無論身處何地,即使交通不便,到除夕那天也會趕回家一起吃年夜飯。閩南人的年夜飯都吃啥呢?
  • 百年前廈門人常去的閩南菜館,竟然隱藏了這麼多秘密!
    今天,我們先來盤點下近百年前廈門人常去的有名的閩南菜館: 位於鼓浪嶼龍頭路上的「苑香居」是廈門最早的閩南菜館之一,民國初年就已經初具規模了。這家店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經營門市,食客們可以通過預約請店裡的大師傅去府上辦酒席。大廚們根據食客要求的菜單,先在店裡搭配好一盤盤的菜餚,時間一到即可趕往食客家裡現場烹煮。
  • 「年兜夜圍爐」——閩南人的年夜飯
    閩南血蚶即便民俗書上寫著閩南人過年必吃血蚶,我還是向廈門的朋友多方求證。獲得的答案十分肯定:「對,必吃!」沒想到順著對血蚶的尋訪,我得以一窺廈門風俗和地理的過去及閩南菜的未來。而閩南人與這種貝類食物的牢固聯繫,得先從他們吃年夜飯的方式——圍爐——說起。
  • 閩南的年俗:閩南文化就是這般有魅力,這些圖片讓你如臨其境
    本著「禮尚往來」的原則,這個春節,就是在嶽父嶽母家過的。妻是閩南人,家住泉州永春。說起永春,也許少有人知道,若說詠春拳,恐怕少有不知道的。據說詠春拳與永春白鶴拳同宗,是南拳的一種。老人們說,詠春拳流傳廣泛,鄭成功的軍隊和天地會的會眾中,就不乏詠春拳高手。傳說雖然未必可信,詠春拳在江湖上的名望倒是響噹噹的。
  • 面線的閩南味
    身居閩南人的廚房重地,除了油鹽醬醋外,有一樣東西不可或缺,那就是面線。在閩南,面線的不同做法,代表著別樣的意味。  面線又細又長,因此閩南人把面線當成長壽或幸福長久的象徵。
  • 呷茶看戲嘗小吃,吃堡兩周年大招頻放,沙坡尾閩南年味足
    因為位置寬敞,逢年過節時吃堡裡還經常安排有木偶戲、捏麵人,糖畫,棉花糖,草編等各種傳統手藝表演。閩南木偶戲有提線和掌上兩種,掌上木偶更具有舞臺表演便利性,一橫兩豎三幅幃布安排好,一個簡易的舞臺就搭成了。
  • 閩南人過年的祭拜習俗盤點
    過去,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與城市完全不同,不僅習俗多,食物多,而且年味也足。傳統習俗裡,「年」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屆尾聲,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期間迎來送往,繁忙、喜慶、回顧、憧憬交織一起,構成了閩南農村濃鬱的「年味」。雖然,如今的農村已經逐漸城市化,老的習俗保留下來的越來越少,但是其濃厚的年味依舊是城市裡找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