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候鳥南飛的季節,站在蒼南沿浦灣觀景臺上望去,鬱鬱蔥蔥的紅樹林間,成群結隊的候鳥上下翻飛,爭先覓食嬉戲,到處是一派鷗鷺齊飛、生機盎然的生態和諧景象。
成群結隊的水鳥在沿浦灣覓食棲息。
近年來,蒼南縣加大生態修復力度,改善沿浦灣濱海溼地生態環境,越來越多的鳥類在此棲息覓食,也有更多的候鳥儼然把這裡當成南飛北歸的「驛站」天堂,呈現出一幅山海鳥共存的美麗景象。特別是今年以來,沿浦灣穩步開展國家「藍色海灣」整治行動,致力於打造成為中國北緣最大的海灣紅樹林生態溼地,形成面積約2700畝的紅樹林溼地,構築海洋生物及候鳥的棲息聖地。
沿浦灣紅樹林生態溼地局部效果圖。
與紅樹林的「不解之緣」
紅樹林因「紅」而名,但其枝葉卻呈綠色,原來紅樹林主要由紅樹科植物構成,如木欖、秋茄、海蓮、紅樹等,這些植物群落富含「神奇」的單寧酸,一旦刮開樹皮暴露在空氣中,就會迅速氧化成紅色。而且紅樹林生長特性獨特,在我國分布的最北地帶是浙江省中南部,自然分布到福建福鼎為止。據浙江海洋大學教授水柏年介紹,紅樹林嗜熱,在福建以南沿海分布廣泛,浙江區域雖有人工引種,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而蒼南縣位於浙江最南端,具有浙江省唯一的南亞熱帶氣候特徵,是我省最適宜種植紅樹林的地域,因此致力於拓展紅樹林「最北界」的浙江科學家們多次把目光聚焦在蒼南沿浦灣。
沿浦灣灘涂圍塘養殖。
蒼南縣沿浦鎮地處浙閩交界處,這裡大部分村民靠趕海為生。據悉,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這裡曾引種紅樹成功,建成成片 3 米多高的紅樹林約 7 公頃。然而改革開放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紅樹林溼地逐步被養殖塘取代。加上長期以來,圍塘養殖擠佔了灘涂空間,導致大片灘涂溼地消失,使得底棲生物、魚類等生物原始棲息地環境遭受破壞,濱海溼地生態服務功能受到嚴重影響,且灘涂生態環境處於嚴重的退化狀態,養殖業面臨嚴峻的困境,迫切需要開展整治工作。
「海上森林」染綠沿浦灣
2015 年,為了修復沿浦灣海洋生態,促進沿浦灣產業轉型升級,蒼南縣積極響應號召,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進浙江海洋大學等專家團隊,通過退耕還溼、退養還溼、紅樹林種植修復等多種手段,陸續在沿浦灣開展濱海溼地修復與紅樹林種植工程,主要種植秋茄紅樹。經過三年多的精心種植和呵護,沿浦灣海洋生態得到極大修復,紅樹林種植面積也達到了80公頃。如今,紅樹林已長至露出灘涂1米以上。當溼潤的海風拂過,上千畝整齊排列的紅樹林枝葉隨風舞動,一片生機盎然,為海岸線築起了一道景色宜人的綠色堤壩。
鬱鬱蔥蔥的紅樹林長勢喜人。
隨著沿浦灣的紅樹林蓬勃生長,底棲動物的群落結構也得到了不斷優化,促進了灘涂生態的自我修復。通過 2015-2018 年對沿浦灣紅樹林種植區域灘涂生物量跟蹤觀測,種植後2017年春季高、中、低潮帶大型底棲動物密度平均密度較2015年增加了162.67%,平均生物量增加了367.07%。2018 年鑑定出沿浦灣海洋生物共358種,其中浮遊植物147種,浮遊動物125種,底棲生物87種,有20餘種國家二級以上保護鳥類遷徙、停留至此。紅樹林的大面積種植促進了沿浦灣生物資源的增加,提高了物種多樣性,改善了生態環境質量。
灘涂生物資源呈現多樣化。
繪就「藍色海灣」新畫卷
為了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放大生態文明效應,今年6月初,蒼南縣和龍港市兩地聯合申報了2020 年國家「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並以高分通過國家競爭性評審會,順利進入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儲備庫。該項目計劃2020年至2022年,著力實施沿浦灣海灣紅樹林溼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和鰲江河口紅樹林溼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項目預算總經費約 2.97億元,其中中央資金 1.54 億元,地方配套資金1.43億元。項目實施後,溫州全市紅樹林溼地面積將增加 1 倍,沿浦灣和鰲江口區域將建成中國北緣最大海灣紅樹林溼地和河口紅樹林溼地。
紅樹林溼地管護廊道效果圖。
其中蒼南沿浦灣開展的海灣紅樹林生態溼地構建和海岸統籌整治與生態功能提升工程,主要通過退養還溼、海岸整治與功能提升等方式,恢復光灘生境,逐步修復已受損的濱海溼地,並在沿浦灣東側養殖塘的防潮堤鎮壓層外側開展紅樹林種植行動,新種植紅樹林 100 公頃,並構築建設濱海管護廊道約 4千米,與原有的80公頃紅樹林斑塊連成一片,形成總面積180公頃約2700畝的紅樹林溼地,同時將建設沿海岸廊道、觀海平臺、山海漁歌和海濱沙地等廊道節點配套設施,為公眾打造獨特的濱海景觀,並帶動周邊旅遊產業發展,發揮有效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觀海平臺效果圖。
蒼南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修復科負責人介紹:「今年中央已撥付項目資金1780萬元,目前正有序開展項目區灘面治理及生境改造,確保年內提交本底調查成果,45公頃宜林地生境改造項目開工建設。」下一步將結合陸海統籌的理念,實施沿浦灣紅樹林溼地修復工程和沿浦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綜合開展海岸整治修復與保護,營造環境整潔、生態優良的海岸空間,實現沿浦灣從傳統養殖海灣向藍色生態海灣轉變。
來源:蒼南發布
蒼南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黃衛斌
《水未來》投稿熱線
郵箱:wzsthjswl@sina.com
黃濤:0577-56988294
周材:0577-56988269
「五水共治」(河長制)舉報熱線:
1、浙江省治水辦(河長辦):0571-28059377
2、溫州市治水辦(河長辦):12345
【來源:溫州生態環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