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春雨不停,滿眼綠草叢生。經過春雨的滋潤,萬物一個勁地向上生長。
正是人間三月春,也正是品嘗田間時蔬的最好季節。一時憶起去年這個時節,和幾個同好行走在春意盎然的郊野上,尋覓春天那些最初的味道,有長在水溝邊水靈靈翠生生的水芹和茼蒿,有田野路邊隨處可見的蒲公英和一簇簇蓬勃生長的薺菜,彎腰將它們連根拔起放置竹籃時,心中喜悅滿滿,而遠處青山綿綿,這「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記憶也恆久彌新。
(豐子愷先生畫作《踏青挑菜》)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蘇軾貶謫黃州四年後再遷移汝州時寫的一首《浣溪沙》,這首詞也算是應了這個細雨斜風、乍暖還寒的春景,在這個時節,如果能品嘗山間嫩綠的蓼芽蒿筍的春盤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間最有味的大概就是這清淡的歡愉吧。
四季更替、適時而食,是中國古人與大自然相處的生活美學。
而作為以「知青四季,知和團聚,根系牽帶,固本利生,而生閒趣,素直樸質。」為主要意趣而造的本在空間素食館也應時而動,廚房大廚不僅親自去採摘進購了田間時令鮮蔬,更加難得的是生活美學情趣不俗,還親自為一個個素菜春盤丹青點墨,一筆筆春柳綠葉間,和著盤裡絲絲縷縷的野菜清香,引領著這個春天,一路從唇齒間走進心裡。
(本在大廚親手繪製的春盤)
所謂一期一會,過期不候。我們也特別為大家準備了一份只能在春天嘗到的春盤素食清單,在美味中感受萬物生長的律動。
所謂「雨後春筍」,雨水之後,就開始了春筍的最佳賞味期。
踩著春天潤物細無聲的步調,春筍會感受著雨滴的滋潤破土而出。和著驚蟄時節的驚雷春雨的震響與甘霖中,他們開始成群結隊地從地根深處冒出來。在清明前後採之可食,過期後便一節節得長成了隨風婆娑的嫩竹。所謂「嘗鮮無不道春筍」。當年連唐太宗都對春筍朝思暮想,著迷「鮮鏡」,每年春筍上市,還要召集群臣共赴筍宴。
而李漁《閒情偶寄》中蔬食第一篇也是筍:「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鬆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鮮……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將筍肉齊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筍而遺肉,則肉為魚而筍為熊掌可知矣。」
當下季節我們在市面上可以買到的竹筍已經多為出了土的春筍了。 烹調時無論是涼拌、煎炒還是熬湯,均鮮嫩清香。更有竹筍曬成筍乾,泡湯而食,別有一番風味。
不美珍饈宴,忘情摘嫩椿。要說春野裡「顏值」最高的當數香椿頭哦,別的野菜都是貼地而生,只有香椿長在高高香椿樹上,香椿的嫩芽綠葉紅邊,猶如瑪瑙又似翡翠。
對於香椿,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兒時奶奶屋前種著一棵有二十多年樹齡的老椿樹,樹幹筆直。每逢春天,一聞到香椿葉子散發出濃鬱香味,就催著奶奶拿樓梯架在樹上摘最新嫩的香椿葉,做香椿煎蛋給我吃。香椿的嫩芽紅中隱綠,雞蛋色澤金黃,圓圓的煎上一個蛋餅,那芳香可口依然我難以忘懷的味覺記憶。
(魏壁攝影作品《椿樹》帶回兒時記憶)
汪曾祺在散文《豆腐》裡寫道:「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裡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草木物候,四時不爽。
蔞蒿就是蘆蒿,是我們江南人熟悉的名字,《說文解字》中說「蒿,從艸高聲」,所以蒿最早的釋義是高的草,泛指能長出地面一段距離的野草,蘆蒿清香,有菊之甘,過去因被宮廷御用,所以有「皇帝菜」之稱。《本草綱目》載:「蔞蒿,味甘,性平,無毒,治五臟邪氣、風寒溼痺,補中益氣,生發烏髮,療心虛。《本經》中將其列為上品。」
在春天採摘茼蒿,可以將之剁碎和糯米粉做成蒿子粑粑,也可以搭配瀏陽豆豉幹紅椒清炒。是人們春天必點的一道時令蔬菜。
本在空間素廚搭配的蕨菜和檸檬混炒堪稱春鮮一絕。蕨菜清熱滑腸、降氣化痰、利尿安神的作用。想要品嘗這一美味的話可不要錯過時節啦!
5
三春薺菜饒有為,九熟櫻桃最有名。薺菜或許是所有可以食用的野菜當中最有名也是最受歡迎、最普通的一種野菜吧,我們古人很早就知道薺菜的鮮美,《詩經》裡早就留下了「其甘如薺」的詩句,大詩人對薺菜的讚美也是成誦成篇啊,辛棄疾的那句「春在溪頭薺菜花」用寫實的手法寫出薺菜生長的地點,蘇東坡的「天然之珍,雖小甘於五味,而有味外美」,則是描述了薺菜的容貌身材和鮮美;而南宋陸遊更是精通烹飪的大詩人,他讚美薺菜美味的詩可不是一兩句啊,再加上薺菜看是貌不驚人,但是無論清炒還是做羹湯還是做餡料,都是清香鮮美,真是老少鹹宜,所以才那麼受歡迎,這麼一來,小小的薺菜想不出名也辦不到啊!
6
幾種芽苗裡,最有內涵的大概就屬豌豆頭了。《詩經》裡的「採薇採薇,薇亦作止」,王績的「長歌懷採薇」,文天祥的「夢中行採薇」,這「薇」就是豌豆頭的古稱;不過,它與我們尋常所食的豌豆也並非同一物種,外形、習性、生長期都略有區別。野豌豆不僅嫩莖葉風味頗佳,莢果、根部也都可以食用,所以前人呼之「救荒野豌豆」,還真是很名副其實的。就連叔齊、伯夷拒食周粟而躲入山林,也是靠食用野豌豆維生,故而「採薇」也帶上了清高隱逸的氣息。
野豌豆多半匍匐成片生長,春日初生的莖枝細軟如絲,葉片則好似尚未豐滿的羽翼。口感確是溫柔纏綿,但「吸油」功力也不一般,因為纖維素含量高,莖葉又纖細蜿
蜒,必須要花上比其他野菜更多些的油脂來中和其中的生澀感。
(圖片攝於本在空間)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真味是淡,至人是常。
最後用蘇軾的一首《定風波》結束今天的話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紀錄片《蘇軾》畫面
願你在這個煙雨濛濛的春天,不僅識真味,歸去時也如他般曠達。
菜根譚,野菜香,人生滋味長。
如此甚好。
本在,有珍茶,有金石,有奇香,有書畫,有瑞草,有趣玩,不名一體。往來之人或仕,或隱,或儒,或釋,或高明,或無名,亦不專一家。談笑中,戒貪去妄,屏慮釋思,寄清靜心,遊歡喜地,言近旨遠,辭簡味長。俯仰之間,悠然可會。喧寂在靜?不喧不寂者本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