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工作之餘,我尋訪了周邊十多個傳統村落,鄉村記憶一次又一次衝擊著我,尤其是那些精美絕倫的民間建築深深感染了我。葛牌鎮石船溝村列入全國第四批傳統村落名錄,是西安市僅有的兩個傳統村落之一,處於秦嶺深處,也是藍田縣最邊遠的貧困山村,這更增添了我踏訪石船溝村的欲望。
住戶依山勢分布在溪水兩岸
沿京昆高速上滬陝轉福銀,從葛牌口出,經藍葛路上米鐵路不久就看到了去石船溝的廣告牌,順著一條溪流進了石船溝村。多虧了如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村村通上了硬化道路,天塹變通途,出入秦嶺如入平地,全沒有了過去「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感覺。歷史上藍關古道也是翻越秦嶺一條非常艱險的古道,唐代詩人韓愈的那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如猶在耳: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葛牌鎮石船溝村,屬秦嶺山系造山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條自然溝,呈東西走向,長7.5公裡,俗稱西溝。溝不深,住戶依山傍水就勢散亂分布在溪水兩岸半坡,屋門都向著溝道,屋前一塊平地做場院,沒有院牆。往溝裡走,沒有碰到年輕人,幾位老人向著陽光悠閒地蹲在一戶場院一側拉著閒話。我們上前打了個招呼。院子晾曬著剛淘洗過的蕎麥,一旁的老人說,這是苦蕎,用來做涼粉的。靠山吃山,這裡經濟主要依賴山中雜果,糧食作物並不多。眼前的民居,經過了政府的傳統村落項目保護維修,一座三間兩坡的土木結構拱脊廈房,青瓦白牆,簷下四根過梁突出簷牆支撐著屋簷,簷牆較高,簷下偏上有倒窗抵到屋簷橫檁,便於屋內閣樓取光亮。簷牆有3米5到4米高的樣子,也算氣派。普通老百姓的五門門當戶對沒有那麼嚴格講究,不過戶對方木圓心、彩繪鮮豔,經過了精心收拾。走進裡屋,中廳寬暢空闊,迎面靠牆橫放著紅漆貼花的大板櫃,上面供奉著祖宗遺像。屋子一側有新修的木樓梯直通上面閣樓,登上去有廊道凌空通到對面閣樓,閣樓裡設置有簡單的床鋪,有民宿的意思。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石船溝村共有5個組,120戶人家,全村現有460人,95%以上祖籍在安徽,有齊、張兩大姓,齊家現存家譜22本,現在還保持著家「六月六」曬家譜的傳統。清嘉慶年間,因老家發生水、蟲災害,齊姓家族由安徽宿松逃難至此,歷經13代200餘年。張姓人老家在安徽霍邱。
據資料介紹,村子始建於元代以前,主要建築風格為土木結構,建築結構為進深較淺、開間較小、出簷較遠,使用時間長,一般百年以內不用翻修,而且冬暖夏涼。現有的傳統建築有祠堂,始建於同治;藥王廟,始建於清代;張氏祖屋,始建於清代。
我們繼續往裡走,就看到了半坡已經撤離的小學,還掛著教學點的牌子,與原村委會在一起,路旁樹立著《呂氏鄉約》的牌子。北宋時期藍田「四呂」兄弟制定的《呂氏鄉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鄉約,「開關中風氣之先」。鄉約分四部分,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對鄉村治理和民風教化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上百年來,這裡村民相安而居、辛勤勞作、民風淳樸、用度有節,保持了良好的秩序。齊氏家譜我們沒能看到,我相信,家譜也一定撰述了幾代先民的良好風尚。
山村民居相對獨立又錯落有致
關於石船溝的來歷,這裡留下了一個傳奇的傳說:在石船溝北面的藍橋鄉獅峰,有塊石頭經過億萬年風吹雨打日頭曬,和孫悟空一樣修煉成精,變成了一個能興風作浪的石船精。石船精乘風飛到了石船溝村北邊大西溝上的山頂,計劃晚上在「雞不叫,狗不咬」的時候,乘洪水沿大西溝漂下去。石船精的想法被觀音菩薩發覺,菩薩擔心洪水淹了溝裡的百姓,決定阻止石船精,便學大公雞叫。石船精剛發起洪水行走不遠,聽到公雞叫,以為天要亮了,急忙收水停船,慌亂中石船翻倒在溝裡,散了精氣,再走不了了。如今在西溝的盡頭還橫臥有一巨石,形狀如大船,長約12米、寬4米、高約2米,因此起名為石船溝村。
這裡的民居建築沒有已經考察過的那些傳統村落的典雅氣派和獨特風格,更沒有那些巧奪天工、精美絕倫的雕刻藝術構建,但簡樸實用,周邊環境的清幽靜謐,加之東向採陽半封閉的溝道走向,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於世的風貌,為村民數百年繁衍生息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陽光鋪灑在那些一間間相對獨立又錯落有致、依勢而建的山村民居上,明快有致,仿佛有一種儒雅大方的氣度,不張揚、不造作,就那麼完完全全呈現給陽光,也盡情地享受著陽光。溝底清澈溪流歡快地流淌著,發出悅耳的聲響,給山溝增添了活潑潑的生機。陽光,溪流,山居,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居圖。(來源:西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