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平縣板橋鎮具有得天獨厚的商業優勢,交通便利,324國道線和南昆鐵路橫貫南北,自古就有「旱碼頭」之稱。羅平旅遊迅猛發展、板橋是羅平通往貴州和富源的重要通道,也是通往九龍瀑布風景區、小三峽風景區的重要通道,可以說板橋是羅平的一道窗口,透過小窗口看大世界,然而窗外的生活也很精彩,站在窗口看風景,看藍天白雲,聽天籟人籟,不亦樂乎。板橋各項工作亮點頻現、特點突出,值得一提的是產業扶貧,板橋鎮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快產業扶貧,提出了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商品化的產業發展思路,山上圍繞山字做文章,突出特色,做大做強烤菸、生薑、油菜、中藥材等產業;山腳突出規模效益,發展精品農業,突出抓好養殖及經濟林果發展;板橋集鎮周邊村加快發展特色食品、民間工藝、生態旅遊等產業,實現了「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增強了發展後勁,為貧困群眾敲開了致富門。
黃姜是羅平的一大特色優勢產業,是板橋鎮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色鮮味美,藥用價值較高;板橋鎮是羅平小黃姜的主產區之一,是雲南省小黃姜進出口的最大市場。
板橋地處滇黔桂三省結合部,位於羅平縣東部,是三省區鄰縣種植小黃姜的最佳地域,加之板橋鎮村村寨寨均種植小黃姜,板橋鎮鄰鄉村種植小黃姜,
安勒村委會安勒村米興龍,今年26歲,租地30畝種植小黃姜,他父親10年前就建起10個烤姜爐,每個烤姜爐每次烤1噸鮮姜,6公斤鮮姜可以烤1公斤乾薑。板橋小黃姜種植歷史可經追溯到清朝時期,板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為小黃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產條件,加之長期的科學培植,使小黃姜成了眾多優良品種中的佼佼者。小黃姜是板橋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無汙染,重金屬含量不超標,是綠色生態農產品,十分符合現代人追求安全、健康的消費需求。羅平縣長期以來,工業不發達,廠礦企業少,農業生產環境好,在小黃姜的長期栽培歷史中,姜農均習慣以施用農家肥為主,很少施用農藥。
樂巖村委會麥地衝村的吳家寬,今年57歲,他1989年就跟鐵聯社收購生薑,2005年開始自建洗姜池、烤姜房,自己加工自己烤姜,當年收購鮮姜100多噸加工,賺得2萬多元錢。2006年擴大規模,每年請4至6個農民工幫助洗姜烤姜,年加工鮮姜3000多噸。2016年用自己的地與村裡的換了4000平方米的地,多方籌資80萬元建洗姜池4個,職工住房7間,1間食堂,2個沉澱池,用機械洗姜,設計每年可加工鮮姜6000噸。同時還租了100平方米的房屋,收購油菜籽土法壓榨菜籽油。吳家寬的兒子吳振敏和吳振興過去在昆明打工,今年也回家跟父母一起管理鮮姜加工和土法菜籽油壓榨。樂巖村160戶370多人,從事小黃姜加工的有100多戶,做小黃姜生意的有80多戶。
板橋小黃姜質細纖小,含油量高,色澤鮮美,芳香濃鬱。素以肥碩、飽滿、汁豐、色鮮味美的品質著稱,以其色澤、質細、纖少、油富、豐滿、味美而被國務院外貿部列為優質產品,遠銷西德、法國、新加坡、比利時等30多個國家和中國各地。近年來,年種植1.5萬畝,交易量40萬噸,交易額達8億元,遠銷佔全縣銷量的90%。
板橋鎮為了推動小黃姜產業的健康發展,本著市場引導、政府搭臺、企業合作、群眾參與的思路,1999年引資300餘萬元建成雲南羅平板橋黃姜批發交易市場,佔地30畝,可容納千餘人;2000年成立板橋黃姜開發有限公司,公司與農戶訂單生薑初加工達2000戶;2005年成立了板橋黃姜營銷協會;2006年引進國內外資金1400餘萬元,組建板橋黃姜公司低硫生產加工廠;2007年註冊了雲嶺黃姜合作社;2012年再次投資2.12億元擴建黃姜批發交易市場,改擴建後佔地250畝,建有大棚13000平方米,倉儲16000平方米,交易商鋪570間30000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小黃姜批發交易市場、全省黃姜檢驗檢疫定點單位和全國農貿產品的價格觀測點;2014年8月,成立羅平縣板橋金色小黃姜行業協會,會員達100餘人,進一步打造集約化、規模化、規範化、網絡交易化,有力推動小黃姜生產加工的提升。板橋黃姜開發有限公司以「支部+公司+協會+農戶」運作模式,通過「支部抓公司、公司抓協會、協會抓大戶、大戶帶農戶」的方式,幫助群眾解決小黃姜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資金、信息、技術、銷售等難題,推動了全鎮小黃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姜農增收。
黨支部邀請縣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培訓指導姜農使用先進栽培技術,嚴格按照「標準化選種、標準化整地、標準化種植、標準化施肥、標準化管理」模式,解決小黃姜種植產量不高和姜瘟等問題,實現了畝產穩步提高。在羅平縣成功註冊「羅平小黃姜」地理證明商標後,黨支部引進新型節能加工生產設備,統一外觀包裝,全面提升小黃姜產品附加值,增強小黃姜產業的輻射帶動力,推動產業鏈不斷延伸。
板橋鎮為解決專業市場引導缺失、品牌效應難以發揮的問題,通過招商引資,投資2.12億元,建設了佔地面積255畝、年市場產品交易量達30萬噸、年交易額達12億元,輻射滇黔桂三省周邊地區、西南地區最大的羅平板橋小黃姜國際交易市場,為姜農提供了固定、方便的交易場所,解決了以往黃姜交易以路為市、堵塞交通、交易零散亂的現象,形成經營規範、管理統一的交易新景象,營造了姜農公平交易、放心交易的環境。實現生產與市場的良性對接,擴大了銷售渠道,提升了小黃姜品牌知名度。
板橋鎮緊緊把握「小黃姜、大市場」的發展目標,在「抓基地、建市場、促流通」上下功夫,堅持走「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運作模式,積極發展生薑支柱產業,扶持和引進一批特色鮮明地龍頭企業,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已形成「種植加工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
走進品德村委會小營上村的羅平雲上度假莊園,正門「松迎貴賓百年好、花送福祿萬年康」鎏金對聯歡迎八方來客,園內不同景點奇石上鐫刻「繁花似錦」「彩雲之間」「白雲之上」「玉女守門」「青龍回頭」等字,「連理枝」「相擁閣」「高角屋」「守望廳」「垂釣臺」「賞月塔」等字,休閒之所錯落有致分布開來,餐廳以地方山名「營山」「營盤山」「臘燭峰」「觀音山」「峰王山」「駱駝山」「陣子山」「鍋蓋山」等命名,整個莊園充滿溫馨、高雅、天然、生態的獨特風情。
走進雲上度假莊園,回歸自然,領略山水風光、民俗風情,還可品嘗山珍美味。品德村委會小營上村周洪祥,生於1985年9月,2005年畢業於雲南財貿學院企業管理專業後,在昆明先後從事電焊和電信企業做管理。周洪祥認為打工不能打一輩子,於是2008年回羅平籌資120萬元,在羅平雲貴路602號創辦蒙娜麗莎瓷磚店,與羅平9家建材店聯盟,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對建材的需求,9家聯盟店薄利多銷、互惠共贏。
周洪祥2015 年籌資400萬元,充分利用小營上村自然風光秀麗的優勢,租村裡的荒山20畝,創辦羅平雲上度假莊園,建有獨具特色的玻璃房別墅19套、客房28個標間,餐廳設備齊全、環境幽雅、服務一流,野外住宿與室內住宿可接待約百人,特色佳餚為板橋特色佳餚,莊園以天然奇石、樹木為景,集觀賞、運動、休息、旅遊、餐飲為一體,在山莊能聽鳥鳴、看奇石、賞靈山、攬勝景、品美酒、嘗農家佳餚。
雲上度假莊園依山而建,營山、營盤山、臘燭峰、觀音山、峰王山、駱駝山、陣子山、鍋蓋山巍峨聳立,環抱雲上度假莊園,穿過採摘園,徒山怪石點綴其間,沿著遠古的茅草地一路攀登,莊園由大漸小,山頂之上,微風輕拂,莊園盡收眼底,墨綠的沃野、整齊的鄉村一覽無餘,讓人享受「人高山為峰」的豁達。莊園附近,各種天然奇石星羅棋布,偌大的天宮聖境是仙女小憩的家園,微風輕拂、陽光普照,心曠神怡之間讓人們進入了夢中的伊甸園。莊園周邊山巒人工種植的松林與天然灌木林相得益彰,生態環境把莊園營造成了一個天然的氧吧。
板橋美食真是讓人垂涎,街邊的小吃、燒烤、環境優雅的室內餐廳都有當地的特色食品。最值得一提的是康記滷肉、浙都香米粑粑、面蒿粑粑、魔芋豆腐、花紅酸菜、東勝肉、大酥肉、千張肉、高麗肉、蒸鮓等鄉土特色食品。
康記滷肉,在板橋鎮東勝街老石橋東邊的康記滷肉,別具一格的香味吸引八方賓客,常有慕名而來的食客吃完後還要帶一些給家人和朋友品嘗。康記滷肉之所以名聲遠播,康師傅對豬肉要求嚴格,只買上好的豬頭、腳、內臟等,祖傳特製的滷藥,味道鮮香的蘸水。康記滷肉成為經久不衰的滷製品。有食客稱:「那種清香回甜的感覺簡直讓人飄飄然。」康記滷肉不但質好、味美,而且最講究的就是吃法。滷肉配帶著蘸水,蘸蘸水是羅平飲食文化與其他地方的不同所在,羅平人吃什麼都喜歡配上一個蘸水。康師傅家的滷肉再帶上它獨特的蘸水就是美中最美了。特別是剛出鍋的滷肉,還冒著熱氣,輕輕夾起一塊切成小片的滷肉,在蘸水裡一蘸,入口時輕輕用牙齒一嚼,用舌尖抵住滷肉輕輕一吸,再將嚼細的肉絲和著吸出的滷水慢慢咽下,頓時,一股清香回味像激流一下湧上全身,讓每個細胞甚至每一根頭髮絲都盛滿了清香回甜的滷肉味。
浙都香米粑粑,浙都有魚洞和山寨小溪水資源,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適合栽種香谷,立夏後栽插香稻秧、中秋先後收割,生長期長,籽粒飽滿,漿水足,加工出來的香米粑粑比任何地方的香米粑粑更上一個檔次,細膩、柔軟、口感好、吃起來舒服、回味長、營養豐富、易消化、老少皆宜。浙都香米粑粑加工程序多,先將香谷曬乾用碓舂,舂好用風箱扇除糠,用篩子篩掉半截米和碎米,再用碓擦米,舂米時沒有碓的響聲,仔細擦除米外表的細皮、粉塵,這時的香米變成綠白色,或半透明晶體,再用篩子篩一次才能放入清水中淘洗,泡片刻濾幹水放入瓶中蒸熟,將蒸熟的香米飯倒入盆中洗,這叫分湯,掌握好水溫、時間,這是關鍵的關鍵,否則要麼幹了,要麼稀了,要恰到好處,撈起控水後再蒸,蒸熟才舂,用木碓鐵嘴石碓窩來舂,二至三人舂,一人撥,一人揉,一人打飯,揉好筒後擺放在簸箕裡晾乾,瓶角水不能開,否則溫度高會影響質量,不好切、不好吃,撥碓的人要全神貫注,眼疾手快,連翻次數,無米心,膠粘即可取出,趁熱揉筒,乾冷後方可出售。浙都香米粑粑有好幾種吃飯。清早走在大街上,你隨時可以看到一個個小攤,一個火盆上旋轉著張鐵絲網,下面是紅紅的慄炭火。攤主正在翻烤著一塊塊白色的圓形粑粑,粑粑比較薄,一會兒就烤熟了,聞起來有點香,這就是燒粑粑。隨後,攤主將粑粑塗上面醬、折耳根等佐料,有的還喜歡在餌塊中裹上一根油條或都要炸洋芋餅等,這就是街頭常見的早點——燒粑粑。粑粑也可以切成絲狀,叫粑粑絲。粑粑絲可蒸吃,也可水煮。蒸餌絲是先把餌絲蒸熟,配上雜醬、蔥花、辣椒油等佐料,再配上一碗蔥花湯,吃起來軟綿香爽,富有營養而又不油膩。煮餌絲配酥肉,豌豆尖或白菜等,吃起來軟中帶韌性,非常可口。粑粑還可以炒吃,與香腸、小油菜製成的酸醃菜、紅蘿蔔切成片一起炒吃是春節前後羅平人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餚。粑粑還有一種用糯米為原料舂制而成的,叫餈粑,用慄炭火燒熟後蘸羅平土蜂蜜,軟綿香甜,回味無窮。粑粑還是一種民俗食品。當有人家嫁女時,新郎家要送好多紅粑粑到新娘家,新娘家要把紅粑粑和喜糖、小手帕等裝在精緻的小袋子中送給每一位客人,客人也當仁不讓地把這些小禮品帶走,取其吉祥如意、早生貴子、幸福美滿、妻賢子孝之意。每當有人家新屋落成之時,賓客盈門,酒過三巡,撒紅粑粑也是一道景觀,主人家請德高望重之人,從屋頂上面邊撒紅粑粑邊說吉祥如意的話,賓客競相爭搶撒落的紅粑粑和硬幣,並以搶到為榮。
面蒿粑粑,板橋土橋河張氏的面蒿粑粑讓人讚不絕口。張氏面蒿粑粑別具一格的香味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賓客,有的賓客吃完以後還要帶一些給家人和朋友品嘗。張氏面蒿粑粑對質量的要求嚴格,張氏面蒿粑粑精選上好玉米糯米麵,純手工製做,每道工藝都要求做到完美。張氏色香味俱全的蘸水,更是讓面蒿粑粑錦上添花、香味四溢。張氏面蒿粑粑不但質好、味美,而且最講究的就是烘烤和吃法。在烘烤的時候用溫火翻烤至兩面金黃,再配上香噴噴的蘸水,吃的時候輕輕用牙齒一咬,頓時讓人感覺香味流竄,仿佛置身於空曠的田野間,清新、淡雅在你全身縈繞,讓你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魅力。
魔芋豆腐,板橋鎮及周邊街上隨處可見,農家把魔芋通過加工,即成魔芋豆腐。用籮筐裝著挑上集市去賣,把魔芋豆腐切成細條或小塊狀,用清水在鍋裡煮漲,撈出濾去水,然後同蒜葉、辣子、加一點細酸菜炒食,魔芋豆腐是黑灰色,所以人們常叫它為「猴子肉」,魔芋豆腐具有降血糖、血脂、血壓、散毒、養顏、減肥、開胃等功能。魔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塊莖扁球形,含澱粉,水煮後可吃,魔芋葉杆柄粗壯,杆上麻花圖紋,稱其為「花蟒蛇」。魔芋豆腐加工,原先是用碓舂,後改用磨推,把其漿煮到熟時,用蕨棵灰浸水泡後成鹼水,過濾、碘制魔芋漿即成魔芋豆腐。
花紅酸菜,花紅村的酸菜始於民國年間,當時只有幾戶人家做,供自己及親戚食用,數量極少,除自己食用外還有一些剩餘,拿到集市上去出售,周邊寨鄰買一些回去嘗嘗,口感非常好,於是互相轉告,很多人都知道這家酸菜好吃。還可以與其它葷素菜配料做佳餚。配酸菜做肉圓子燒湯。花紅村山高林密,土地肥沃,秋後陰雨多,有人說這裡是霧中仙居,這地方適於栽種大頭菜,更適合加工大頭酸菜。村民們就大量栽種大頭菜,醃製成酸菜。種子自己培育,並逐年改良,選優良種子,近年來的大頭菜根大葉小,每年六月初育苗,移栽時放足農家肥,土松塘大,成活後進行田間管理,不施肥,不澆水,有陰雨做媒,霜降前後開始收割。拔起來的大頭菜去鬚根粗皮洗淨切成細絲用簸箕曬乾,莖葉切細曬乾,揉軟,再洗,再曬,然後用佐料拌勻再裝入壇中倒匍,匍的時間不能少於一個月。出售時從壇中倒出再放上佐料,拿到集市上出賣。還有把大頭果果切成正方形小塊加工的,這主要是方便群眾炒吃。花紅大頭菜酸菜有助消化,增強食慾,根治便秘,治療感冒,幫助新陳代謝,提神補氣的作用,口感好,有回味,老少皆宜,這主要決定於土質、水質、無汙染、無化肥農藥、自然生長等因素。所以不僅板橋一帶的人喜歡吃,羅平周邊的人也很喜歡吃,特別板橋辦事用的傳統千張肉蒸菜酸菜為佐料,這道菜吃起來酸香可口而聞名。故遠方的客人到此旅遊都會帶上一點返鄉,贈送給親朋好友,共嘗佳餚。
東勝肉、大酥肉、千張肉、高麗肉、蒸鮓,這是板橋極有特色的五道菜餚。數百年來,是板橋宴席上常備之菜,因為選料精當,製作考究,色正形美,味道鮮美。過去是很富有或很講究的人家在宴請賓客之時,才特製作這幾道菜,以示賓主之間的身份和情誼。今天在板橋已普遍地派上用場了,宴請賓客,新居落成,娶媳嫁女和殯葬老人以及中國傳統的節日等都少不了這幾道菜,有了這幾道菜,賓主會津津樂道地品味和不停地讚美。
東勝肉,在古鎮板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是一道很有特色的菜。將豬前腿,用小火將燒黃,刮去糊皮洗淨,放入鍋中煮至三成熟,趁熱在豬腿皮面上塗上兌有蔥汁的蜂蜜,放入油鍋中炸得豬腿皮呈黃褐色,取出分成兩半,用刀修成4至5寸方形待用。將佐料草果、八角粉、波扣、山籟、食鹽等合成汁。將待用的方形豬腿肉,皮子朝下放平,用刀把它輕輕地上下左右分成若小方塊,皮子朝下放置大碗中,上面澆上佐料汁,然後將碗放入蒸籠中蒸四至五個小時,取出碗,將碗中蒸的豬腿肉翻入盤中,一盤香噴噴,鮮嫩嫩,入口即化的東勝肉就製成了。
大酥肉,大酥肉在板橋是最具特色的,周邊縣鄉均未見烹製此菜。大酥肉是古鎮板橋酒席上的首選,此菜選料精細。豬後腿肉製成方形厚3至5公分,每塊六、七兩,將選好的方形塊肉洗淨放入用紅米、八角、胡椒粉、食鹽、鮮薑汁調成的汁水醃製1至2個小時;取出放入土雞蛋、小粉、精製麵粉調為的漿糊中穿衣,穿衣不宜過厚或太薄,厚薄均勻為宜。將穿衣的塊肉放入油鍋中反覆翻炸,兩面黃紅後取出待用。把油炸的塊肉切成片、整齊地橫立放置大碗中,取上好的胡蘿蔔,切成3公分左右長的小片,鋪在肉片上,再把兌好的紅糖、味精、鮮姜、食鹽、蔥汁倒入肉碗中,把碗裝入蒸籠中,蒸2至3個小時,取出翻到入盤中,一盤色鮮味美的大酥即可上桌了。
千張肉,在板橋俗稱酸菜肉或黑皮子,在板橋周邊縣鄉很普遍,但古鎮的烹調製作很講究,它的配料不同一般,多年來形成了別有風味的菜餚,在古鎮周邊享譽很高。.將五花肉或三線肉修成正方形放入鍋中煮至半熟,取出用蔥蘸蜂蜜塗抹皮子面,然後放入80度左右的油鍋中炸,待皮見黃取出待用。把油炸後冷卻的肉均勻地切成薄片,皮朝下整齊地放入碗中。把味精、胡椒粉、紅糖、食鹽等調成的汁均勻地倒在肉片上。再把花紅酸菜絲鋪在肉片上。將碗放入蒸籠中蒸五、六個小時後取出,將碗中的肉片翻倒在盤中,又一盤圓圓的金黃色,香味撲鼻的千張肉即告蒸成。肉片微甜中又不油膩,酸菜絲,酸甜中香脆,連吃數片仍未解饞。
高麗肉是羅平板橋宴席上的特色菜,老少皆宜,板橋人烹飪高麗肉,選料認真,加工精細,故很受客人讚許。把豬板油切成粗細均勻的4至5公分長條。把雞蛋剝洞,使蛋清濾入盆中,將小粉、糯米粉、鮮薑汁、食鹽等放入盆中與蛋清攪拌成糊狀。把切好的板油條,一條一條地放入蛋清糊狀中穿衣。用筷子把已穿衣的板油條,一條條地放入油鍋中炸至嫩黃,待用。白糖放入水中用鍋熬成糖稀,白糖稀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以扯起糖絲為宜。把炸好的板油條放入白糖稀中反覆翻滾,使之裹上白糖稀,而後裝盤中,撒上白芝麻,雪白的高麗肉便可端上席了。
蒸鮓,也稱小米鮓,小米鮓與糯米鮓原料不同味道不同。板橋的蒸鮓因選用的是小米,俗稱狗尾巴小米,和加工程序複雜而精細,因此在席面上的蒸鮓備受歡迎,以至成為古鎮板橋的一道特色。將選好的小米放入清水中清洗乾淨,浸泡2至3天,濾幹水,放入甑子中蒸,蒸2至3個小時,基本熟透了,倒入盆中「洗澡」浸泡,再蒸熟,待完全熟後,又放入盆中,加豬油、白糖,待小米飯吸透油糖後,裝入碗中放在蒸籠裡蒸3至4個小時,即可翻入盤中,上面撒上炒熟的芝麻,一盤金黃的蒸鮓就烹製成了。
板橋鎮浙都五裡堆紅葡萄種植合作的紅葡萄味甜、多汁、果肉細軟、有玫瑰香味、營養價值高,具有抗貧血、抗氧化、防衰老、美容、抗毒殺菌等作用。
2013年10月,板橋鎮樂巖村委會樂巖村的張廣敏聯合浙都村委會浙都村的劉照紅、劉清聯合投資60萬元規劃種植紅葡萄。2014年5月正式在板橋鎮浙都村,板橋鎮至鐘山鄉公路側邊(離浙都村約1公裡),以每畝土地每年500元,流轉40畝土地,引入種植陽光玫瑰紅葡萄,建設生態觀光紅葡萄園。從建園初期,一直貫穿原生態葡萄種植理念,一切管理按照無公害要求執行,每畝種植160株至170株紅葡萄,2015年開始掛果,2016年3月組建羅平縣板橋鎮浙都五裡堆紅葡萄種植合作社。
市場上常見的葡萄不論是品種還是栽培方式都很傳統,劉照紅、劉清聯合引入種植的玫瑰香紅葡萄,含有礦物質鈣、磷、鐵、葡萄糖、果酸、蛋白質、酒石酸以及多種人體需要的維生素B1、B2、B6、C、P等,還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常吃玫瑰香紅葡萄對神經衰弱、疲勞過度大有利益。
羅平縣板橋鎮浙都五裡堆紅葡萄種植合作社栽培的玫瑰香紅葡萄,突出生態、環保、天然,採用農家肥,不用大棚,不使用農藥、激素、化肥,葡萄自落花經自然成熟。玫瑰香紅葡萄也叫陽光玫瑰香紅葡萄,屬綠色有機食品,肉質清脆、鮮脆爽口、清甜不膩,有濃鬱玫瑰香味,果實在陽光照射下鮮紅耀眼,美麗絕倫,故名陽光玫瑰香紅葡萄。玫瑰香紅葡萄目前在市場上極為少見,是葡萄中的奢侈品,是最高級的葡萄珍品。吃過玫瑰香紅葡萄,再吃其它葡萄就沒有味。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羅平縣板橋鎮浙都五裡堆紅葡萄種植合作社的紅葡萄生態園,地理位置非常便捷,位於羅平縣板橋鎮浙都村向鐘山鄉方向約1公裡左右,就在板橋鎮至鐘山鄉的公路側邊。葡萄成熟時,大家可以攜帶親朋來這裡品嘗最新鮮、最原滋原味的紅葡萄!只有親自來到紅葡萄果園,才能吃到最甜美、口感最好的紅葡萄!
紅葡萄成熟時,綠油油的藤架上掛滿了沉甸甸的紅葡萄,一串串紅葡萄異常的飽滿,串串紅葡萄十分誘人!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在生態觀光紅葡萄園裡挑選採摘自己滿意的紅葡萄。遊客們提著籃子,拿著剪刀,在葡萄園內開始了周末的品味農家樂採摘之旅!採摘紅葡萄的快樂、品嘗紅葡萄、感受紅葡萄園裡的鄉村味道,一股玫瑰香的氣息撲鼻而來。
羅平縣板橋鎮浙都五裡堆紅葡萄種植合作社堅持把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通過合作社帶動當地農民發展玫瑰香紅葡萄種植,形成規模、形成產業、打造品牌,提高羅平玫瑰香紅葡萄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帶動農民持續增收。打造生態觀光紅葡萄園,吸引國內外遊客觀光,逐步破除羅平旅遊淡旺季明顯的瓶頸,羅平春季觀看金燦燦的油菜花,夏季體驗生態觀光紅葡萄園,秋季遊覽釀酒紅高粱科技種植基地,冬季飽享鐘山冬桃鮮果。
背籮,民間最常見的裝載工具,輕便、結實、廉價、耐用。製作簡單,民間好多人都會編制。用較結實的竹片做骨架,再用竹條一圈圈地箍起來,手巧的人可利用竹篾的不同顏色編織出好看的圖案。再裝上棕、麻等做成的背帶,背籮就製成了。一個精緻的背籮,鄉下人背,城裡人也背,趕街上場,背上個背籮,把家裡的東西背到集市上,再買回生活必需品,日子就在這一來一去中如風一般從指尖溜走。在板橋竹木市場,到星期天,各種竹製品琳琅滿目,簸箕、篩子、籮筐、撮箕、竹簾等手工製品。不論時代如何發展,在山區農村,這些竹木製成的生活用品都是必不可少的。竹編行業在牛補歹歷史悠久。傳統工藝保持至今,只是沒形成大的規模,部分村民把它作為閒暇副業,賺點零用錢而已。板橋鎮的巨朵、石灰窯、大寨、中寨、小寨、獅子山、普塘者等村寨都有人從事竹編。編織產品種類繁多,各種生產工具需求量大,農忙時節外,農民有大量閒暇時間可自由分配,於是很多農民便利用閒暇從事竹編工藝。竹編均為日常用具,未能上升到工藝品的高度,近年來隨著塑料製品、金屬製品的大量使用,竹編工藝漸漸被替代。如今,牛補歹的竹編業已走入低谷。現在只有小寨人在編織簸箕,普塘者人在編馬籮,中寨還有兩戶人家在編撮箕和筲箕,其它竹製品編制很少。
浙都木藝,浙都位於古鎮板橋東西二公裡處,木藝加工尤為著名,歷來是村民的另一大經濟來源。浙都木藝以兩大陳氏家族為最,鄭、王二姓及其他姓氏的木藝匠人也不少。數百年來世代相傳,現從事木藝加工者上百人。浙都木藝的主要傳承人陳星文,103歲去世,世稱「百歲藝人」,蒙祖上蔭庇,得其要旨,聰穎過人,木藝精湛。其子陳聚聰亦是多才多藝,除吹拉彈唱在行外,還光大父業,善雕能刻,所雕造的「月琴」「二胡」「神主牌位」「闢邪木魚」精美絕倫,四鄉稱譽,有較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其親侄陳壽康、陳榮康、陳建康三兄弟也傳承叔父工藝,他們的木藝製品既古樸純正,又融入現代元素,是較好的家居用品和難得的藝術珍品。村民陳其榮雕作的古式供桌上的「雙龍戲珠」「鳳穿牡丹」圖案線條 逼真。陳其興雕刻的神主牌位上的「寶劍兵書」「犀牛望月」「鯉魚躍龍門」等,圖案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精美蓋世。鄭氏家族打造的古式供桌,雕龍刻鳳,圖案線條行雲流水,自然古樸,款式美觀。已故匠人曹長生,人稱「曹槍匠」,他以製造獵槍而著稱。除鋼鐵部件精工製作和精準度極高外,木質槍柄堪稱一絕,他以櫻桃樹為主要原材料,其木質堅硬而細膩,紋理清晰而美觀,經獨特的加工打磨,造型精美,絕妙無比。獵槍因此馳名滇黔桂三省區,供不應求。有部分木藝師傅離開家鄉,到縣裡鎮裡以及外地從事專業木藝加工製作,遠銷省內外。陳金長、陳水廠、陳學才三兄弟的木具店,王雲海的根雕藝術店均享譽當地。
板橋鎮在扶貧開發項目實施中,立足資源稟賦、優勢特色產業基礎等條件,充分利用項目資金的示範引領,多方整合資金,因地制宜,大力扶持貧困鄉村和農戶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使產業扶貧項目惠農家,以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板橋舍邦歹村委會田壩村的陳榮坤和弟弟陳榮達2014年引進蟲樓(又稱重樓、重臺、枝花頭、草甘遂)、金銀花、苦參根、水麻根等中藥材種植,2016年陳榮坤種植蟲樓2畝、種植苦參根2800株、水麻根6畝,陳榮達種植金銀花500畝,許多村民效仿發展中藥材種植,陳榮達免費提供技術服務,聯繫引種和銷售。板橋鎮圍繞「特色產業強鎮」發展思路優化、提升產業結構,構建以烤菸、油菜、小黃姜產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現代旅遊服務業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推動農業向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方向發展。鞏固提升烤菸、油菜、小黃姜等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林業、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堅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確保糧食安全;加快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走「精、專、新、特」發展路子,創新農業經營模式,鼓勵發展和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做好花紅小(一)型水庫、玉馬片區灌溉溝渠、蓄水池工程建設;完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抓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引導有實力、有市場、有技術的企業進行土地流轉,推進農業標準化、信息化發展;嚴格落實農資綜合補貼、糧食、畜牧良種補貼和退耕還林還草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強化資金使用監管,確保各項補貼及時足額發放。順應「網際網路+」發展趨勢,加大小黃姜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打造板橋小黃姜品牌,提升農業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水平,推動農產品流入大市場。鼓勵建設休閒觀光農業,以油菜花為依託,打造金雞、品德等村寨「金色鄉村」。強化森林資源管護,重點做好天然林、陡坡治理、農業綜合開發、退耕還林等工作,積極探索「協會+公司+支部+農戶」的發展道路,爭取資金110萬元建設電子商務信息服務中心。按照「網際網路+農業」思路,引進深圳林青堂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300萬元、流轉土地1500畝種植生態小黃姜,提升板橋黃姜產業的競爭力。積極籌劃成立板橋金色小黃姜清洗有限公司、網絡銷售公司和黃姜鮮姜洗姜廠等,構建小黃姜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在金雞村委會種植萬壽菊和油菜花觀光農業,在金雞、品德、安勒、大雞燈等適宜種植烤菸的村委會大力發展烤菸生產,增加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致富渠道,板橋黃姜開發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模式開展生態小黃姜種植,增寬貧困人口致富渠道。實施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發展經濟林果、生態保護、人居環境治理、森林防災減災避災、深化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等工程,實現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增收致富。
板橋鎮黨委政府依託板橋大牲畜交易市場優勢,引導農戶發展大牲畜養殖,引導農戶走規模化、產業化和標準化發展的道路,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完善服務體系、培育龍頭企業辦市場等途徑,破解畜牧產業發展難題。板橋大牲畜市場歷史悠久,早在民國年間,板橋就以其便利的交通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各地客商在此交易,逐步形成了穩定的交易場所。隨著交易量的不斷增長,為適應發展的需要,1993年板橋鎮投資30餘萬元建成了佔地30畝的「板橋大牲畜交易市場」。近年來,政府加強市場管理,嚴把入場檢疫關,規範市場秩序,市場信譽逐步提高,交易額逐年上升,現年交易量3萬餘頭(匹),成交率在70%以上,成為全省六大牲畜市場交易市場之一,被命名為「雲南省級文明市場」,雲南省人民政府將其確定為全省大牲畜交易價格信息直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