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停車難」還需多方智慧

2020-12-10 中國金華網

改造後的多湖商務區停車場 韓東儒 攝

市區背街小巷停車秩序井然 胡肖飛 攝

金華開發區智慧停車平臺 陳芮 攝

近年來,隨著金華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長,停車泊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解決「停車難、停車亂」問題已成為提高群眾獲得感最明顯的實事之一。改善城區停車條件被列為2020年我市十大民生實事,今年以來,市區施劃路面停車泊位6708個、人行道停車泊位12753個,共投放共享單車16345輛,施劃共享單車停放點位1774個(含臨時點位)。

金華日報《市民問政》欄目多次關注我市停車難題,10月29日,欄目邀請市交通運輸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做客金報融媒體演播室,就如何破解我市「停車難」與市民在線交流。

一個多月過去,民生實事工程有何進展?城區停車條件有哪些亮點?連日來,我們進行了走訪調查。

無人值守停車 便捷但繳費率需提高

很多市民都有在路邊停車的經歷,路邊停車是不少有車一族的難點和痛點。通常在車主駕車離場的時候,如果沒有收費員在路邊收費,停車費會被暫時擱置,等到下一次停車時,系統會自動加單補繳,額外多出的費用給不少車主帶來困惑,也容易造成混淆。如何有效解決此問題?11月,金開城投集團啟用路面無人值守停車收費模式,車主離場後通過二維碼結算費用,避免收費金額混淆。

無人值守是真的沒有收費員嗎?12月3日上午,我們來到金華開發區四聯路路邊停車泊位了解情況。該停車泊位一側立有一塊收費公示牌,除了收費標準,上面還寫著此路段為無人值守停車路段。現場,我們看到不少進場車輛,車主離開後,收費員用掃碼機掃描車牌號,設備自動跳出該車進場時間等信息。信息核對無誤後,收費員打出停車小票,小票上面標有車輛信息、進場時間和繳費二維碼。車輛離場時,若收費員不在現場,車主只要掃一掃二維碼付款,方便快捷。

「無人值守並不是沒有收費員在現場管理,智能化設備代替了人工手動記錄車輛的停車時長。」收費員高師傅說,高峰期多車進出時,來不及人工登記,會有遺漏、信息不準確等情況,無人值守系統不僅減少了收費員來回跑,也為車主停車繳費帶來了極大便利。「我們從收費員變為巡邏員了。」高師傅笑著說。

採訪間隙,市民方女士辦完事準備取車離場。此時,收費員不在周邊巡邏,方女士看到駕駛室門把手塞有一張小票,便麻利地拿出手機掃一掃付款。

談及無人值守停車帶來的高效率,方女士深有體會。「之前我在同個路段停車,離場時收費師傅不在,我急著接女兒放學,就先把車開走了。師傅登記了我的車牌信息,逃單怕影響個人徵信,第二天一大早我特意開車到這裡,補繳了停車費。」方女士說,以往的人工收費還存在車主討價還價情況,與收費員打好交道可少繳一元兩元,「掃碼支付公開、透明,作為車主,更願意為停車買單。」

無人值守停車泊位是如何抓取停車信息的?原來每個停車泊位中間都裝有地磁,地磁通過感應接收是否有車輛駛入。從金開城投集團了解到,無人值守收費模式於10月試運營,11月20日正式接入金華開發區智慧停車平臺。金開城投集團工作人員介紹,截至11月,轄區路面停車泊位已安裝地磁6267個,涉及亞峰路、雙馨路、碧雲路、南苑路、雙溪西路、環城南路等路段。

新收費模式帶來新難題,洪燕透露,11月轄區內停車繳費率僅為75%。停車場有「一車一桿」制約,繳費率較好,無人值守路面停車路段則有待提升。金開城投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提高收繳率一方面要提高車主文明、自覺付費意識,另一方面要完善監管平臺和系統。「目前,金華開發區轄區停車收費由統一平臺管理,車主在開發區內停車未繳費,第二次在開發區停車,系統會提示補繳上一次費用,但車主到別的區域停車,系統無法監測逃單信息。」該負責人說,如何實現市域統一、場庫聯動是下一步亟待突破的難題。

老舊小區改造 停車難題得到緩解

12月2日,我們再次來到市區丹溪花園東區。雖然小區改造尚未完成。不過,停車泊位的輪廓已經成形。居民小鄭說,經過改造,小區停車泊位從原來40個增加到80多個,緩解小區「停車難」。

「我覺得政府進行老舊小區改造,尤其是增加停車泊位這一項做得特別好,因為小區的停車泊位增加,對緩解市區『停車難』有直接作用。」小鄭說,對於現代人來說,不買汽車是不現實的,但少開車、多坐公交車還是能做到的,前提是車子要有可停之處。以前,小區停車位特別緊張,晚上回來只能加塞應付一下。為此,第二天一早就要把車開到單位裡去,不然就可能接到挪車電話。如果小區的停車泊位多了,就可以安心把車停家裡,自己坐公交或騎自行車去上班。

我們採訪了江南多個小區,多位居民的說法與小鄭不謀而合,認為對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增加停車泊位,可以說是改善城區停車條件的重要一環。有居民說,現在大家都注意養生,喜歡走路,如果小區可以停車,只要不下雨,很多人都是願意走路或騎公共自行車上班,就連接送小孩上學也一樣。

不過,不管如何改造,老舊小區停車泊位肯定不能滿足所有居民的停車需求。那麼,如果晚上小區的停車泊位都停滿了怎麼辦?居民蔣志宏說,那只能停在外面道路上的停車泊位,有時候為了找一個停車泊位,要沿著小區周邊道路轉幾個圈,甚至要走路20多分鐘才能回家。當天下午3時多,我們在金髮豪園小區邊的丹溪路上看到,雖然人行道上能停車的地方都劃了停車泊位,但已找不到幾個空位。可以預見,到了下班時間,這裡停車泊位會少之又少。

據了解,2019年12月16日,我市實施《金華市區住宅小區停車管理指導意見》,並利用老舊小區改造和雨汙分流改造契機,在提升人居環境的同時,施劃增加停車泊位。截至2019年底,市區老舊小區累計已改造完成94個,受益居住戶數達10792戶。

「2020年,金華開發區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涉及18個老舊小區,總投資6630萬元,涉及小區佔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惠及2378戶居民7400餘人。」金開城投老舊小區改造相關負責人吳晨說,18個老舊小區共改造停車泊位709個,較未改造前增加296個,增長71.67%。截至目前,申華花園、人行宿舍、西京花園、青青家園等小區已完成改造,改造完成停車泊位300餘個,其他小區到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造。到時候,這些老舊小區的停車條件將得到極大改善。

另一個讓小區居民高興的是,考慮到居民的實際停車需求,我市推出開放部分路段夜間限時停車措施,充分利用道路通行錯峰的特性,開發夜間車位資源,方便周邊小區居民錯峰停車。

智慧停車 大數據支撐有效管理

無人值守停車是金華開發區智慧停車的一個部分,實現道路停車管理、停車收費數據分析,少不了智慧停車平臺支撐。12月3日上午,我們來到金華開發區智慧城市管理中心一探究竟。

金開城投集團工作人員介紹,智慧停車平臺於6月試運營,截至目前,國際友誠公園停車場,湖海塘公園1號、2號、3號、4號停車場,和悅公園停車場,和信公園停車場,金華開發區管委會停車場,蔣馬山背停車場,環城西路停車場等10餘個停車場已接入平臺,金華賓館停車場、永盛地面停車場、西關停車場、東萊停車場、美保龍停車場、新農貿停車場已達成合作運營。

在中心大屏上,我們看到智慧停車大數據云平臺界面包括今日停車熱度排行、實施停車動態累計停車次數、累計收費總額等實時數據,工作人員通過數據對轄區內停車情況進行分析,為後續管理提供依據。大屏另一邊,顯示已接入平臺停車場各出口監控畫面。該工作人員說,這些停車場接入平臺後實現現場無人值守、後臺24小時監控,後臺工作人員通過監控了解車輛出入情況。若發生因設備故障引起崗亭抬杆不及時等情況,工作人員只要在中心點點滑鼠便能實現遠程抬杆,減少車輛擁堵。

除了智慧平臺,在市區一些停車場裡我們看到不少智慧停車元素。和悅公園停車場於6月建成,共有218個停車泊位。場內設有基於視頻識別的車位誘導系統,從入口的剩餘車位顯示到場內的區域引導,再到車位上的指示燈,系統可以準確地引導車主把車開到空餘車位上。牆上還貼有24小時客服電話,遇到突發問題車主可以撥通電話,值班人員遠程操控解決。

離場時找不到愛車,是令不少車主頭疼的問題,和悅公園停車場尋車機幫你解決此難題。尋車機具備反向尋車功能,在場內的查詢機上輸入車牌號或者車位號,系統能顯示車輛停放位置,並計算出一條從查詢機位置到車輛位置最短距離的路徑,引導車主尋車。和悅公園項目建設方負責人姜凱介紹,該停車場系統接入了金華開發區智慧停車平臺,指揮中心統一監管。

金義新區多湖商務區停車場位於萬達商圈,約有550個車位, 2019年12月通過公開競拍外包給私人管理。在外包管理期間,該停車場存在亂收費、服務態度欠缺、雜草叢生、環境衛生差、相關設施設備陳舊、交通標線不規範等問題。

為提供良好的停車環境,8月31日該停車場收回由市城投資產公司自營。「收回自營後,我們對停車場進行改造提升,重新施劃標識標線,增加直行加轉彎箭頭、直行箭頭、車位框、圍欄等配套設施;重建收費道閘智慧系統及場內監控系統,實現崗亭少人值守、車主自助繳費、辦公室遠程監控管理,提升了自動化管理水平、減少了管理成本。」市城投資產公司副總經理方略介紹。

多樣執法 監控智能化抓拍+路面巡查

12月2日,在市區東陽街上,一輛小汽車靠邊停在人行道上,坐在副駕駛室的乘客下車走進附近洗衣店。這時,邊上一家菸酒店的經營者走到車邊,指著頂上的監控探頭告訴駕駛員,在人行道上臨時停車只能停5分鐘,別忘了看好時間。駕駛員聽了後連聲表示感謝。

當天下午,我們沿著東陽街、八一南街,直到江北人民東路一帶,發現人行道亂停車現象大為好轉。這主要得益於市綜合行政執法局推出的「監控智能化抓拍+路面巡查」監管新方式。在大力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市民採用公共運輸方式出行,減少停車需求,養成文明出行習慣的同時,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加大對車輛違停行為的監管力度,特別是對城市主次幹道、易堵路段、商圈周邊等嚴重妨礙正常通行的違停車輛嚴格處罰。

為了增加停車泊位,向地面、地下要空間,做好停車資源供給加法題。近三年來,我市共新增各類泊位11萬個。由規劃部門編制市區公共停車場、臨時停車場專項規劃,形成以配建停車場為主體、路外公共停車場為輔助、路邊停車泊位為補充,與城區整體交通系統相協調、供需和諧的靜態交通格局。各區政府(管委會)對拆遷閒置地塊、廢舊廠區全面排摸,開展拆除「假圍牆」行動,全面盤活閒置土地建設臨時停車場。

對道路和居民小區停車泊位,2018年提出「應劃盡劃」,2019年進行規範提檔,2020年提出全面優化。在滿足道路通行條件的前提下,全面優化所有停車泊位,主次幹道兩側隔離設施,做到「減量、提質」。目前,市區道路停車泊位保有量約5.1萬個,居民小區道路停車泊位保有量約2萬個。非機動車泊位線11萬米。

同時,市綜合行政執法局重點規範核心商圈、農貿市場周邊、背街小巷停車管理,商圈周邊規範設置一批快遞運營車輛停車區域,允許其在不影響交通安全和暢通的情況下,臨時停靠裝卸快件。

為了緩解「停車難」,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積極協同市治堵辦,鼓勵市民乘坐公交和騎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等綠色出行方式,減少對公共停車泊位的需求。

一方面,完善手機租車系統,金華公共自行車服務公司開發建設了「綠暢行」微信小程序租車系統,並優化租車押金充值、返退流程,手機租車使用量增加明顯。目前,除義烏外,我市已全面實現租車一卡通。截至10月底,市區租車卡辦卡量累計22.48萬張,使用量累計5596.44萬次,日均使用量2.61萬次。另一方面,加大共享單車管理力度,引導共享單車有序停放、規範經營,建立共享單車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及共享單車監管平臺。  


相關焦點

  • 深圳羅湖試點「錯峰共享停車」 破解城市「停車難」
    原標題:羅湖試點「錯峰共享停車」   「車位已滿」,這大概是車主最討厭的詞彙之一了。為破解城市「停車難」問題,深圳交警在羅湖區率先試點推行「錯峰共享停車」,讓停車更實惠、更智慧。   據了解,目前深圳機動車保有量353.2萬,備案經營性停車場6400家,全市停車泊位250.8萬。
  • 貴陽觀山湖區搭建智慧平臺 破解「停車難」
    出發之前,謝曉寧先使用「掌上車秘」,查到該區域停車場還剩餘247個停車位,停車費每小時2元。「世紀城停車比較難,找停車位要花很長時間。使用『掌上車秘』APP,可以直接查看目的地周邊的停車情況和收費情況,並可導航到停車場入口,很方便。」謝曉寧說。「通過盤活城市現有停車泊位資源,實現停車管理智能化、信息化,破解『停車難』問題,是我們創業至今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
  • 全力破解停車難 蘇州吳中開啟社會停車「智慧化」管理新紀元_新華...
    近日,蘇州市吳中區12條在2019年完成路內泊位地磁信息化改造的試點道路,分兩批正式實行了停車收費智慧管理,涉及泊位1319個,改變了上述路段機動車長期以來無專人管理的狀況,開啟了全區社會停車「智慧化」管理的新紀元。
  • 如何強化企業自主創新 破解「卡脖子」問題需產學研用多方合力
    如何強化企業自主創新 破解「卡脖子」問題需産學研用多方合力 2020年12月16日 08:18:00來源:經濟日報   破解「卡脖子」問題需産學研用多方合力  本報記者 佘惠敏 白海星  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迴圈、塑造我國在國際大迴圈中主動地位的關鍵。
  • 從源頭破解「停車難」問題 大慶有了法治支撐
    新聞背景截至目前,大慶市機動車保有量已超過75萬輛,這也帶來了巨大的停車需求。由於大慶市機動車停車場的規劃建設、經營管理不夠完善,城市停車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在中心城區,停車難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民生熱點。
  • 深圳布吉舉辦智慧共享停車項目推進會,深信投、捷停車等單位出席
    為加快推進深圳市停車場智慧管理模式改革,緩解布吉片區"停車難"問題,12月4日下午,布吉街道辦作為主辦方,聯合深圳交警、特建發、深信投等單位,特召開布吉街道智慧共享停車項目推進會,並舉行智慧共享停車平臺籤約儀式。
  • 破解老舊小區停車難 南京在全市推廣「融合拳」
    解決老舊小區停車難題,南京正通過建設、管理、創新相融合的方式破解。南京市城管局停車管理處相關負責人昨天介紹,我市計劃用三年時間實現全市所有老舊小區停車泊位的標準融合。近年來,隨著機動車數量的急驟上升,不少家庭擁有兩輛甚至三輛汽車,停車難矛盾在這個小區日益凸顯。不過記者昨天在現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過去雜亂的綠地所在位置,如今新建成了一處停車場,入口處寫著幾個大字:湖山路公共停車場。江寧區城管局停車辦主任韓志祥介紹,該停車場由江寧區停車產業公司投資建成,共提供334個停車泊位。
  • 南京探索「融合」方式 破解老舊小區停車難
    一邊通過建設新增泊位,一邊通過創新管理方式開發共享車位,針對老舊小區停車難題,南京正積極探索通過建設、管理的創新融合方式進行破解。南京市城管局停車管理處相關負責人11月19日介紹,南京正計劃用三年時間實現全市所有老舊小區停車泊位的標準融合。 何謂標準融合?
  • 隴南建智慧停車平臺:盤活臨時停車位 解"停車難"
    中新網甘肅新聞1月6日電 (通訊員 張卓寧)隴南市智慧停車平臺上線發布,八縣一區現有的9500多個公共臨時停車位將實現智能停車,通過智能誘導、信息發布、停車導航、無感支付等方式,緩解停車矛盾,解決停車難問題。這不僅是一項惠民工程,也是該市打造智慧城市體系的重要舉措。
  • 改變停車行業的「鴕鳥心態」——專訪迪蒙智慧交通董事長向雋
    生活在城市裡,「停車難」已經成為很多市民出行的痛點。大量的停車需求與有限的停車泊位資源嚴重不匹配,導致城市重點停車區域停車供需矛盾突出,城市正常交通秩序受到幹擾。業內不少行業人士認為:想要破解停車難題,必須通過對市區現有停車資源的信息採集、匯聚和整合,構建城市停車大數據平臺,從而盤活城市存量停車資源。
  • 深圳福田召開共享停車改革會,推動商居錯峰緩解停車難
    為解決居民停車難、道路違停亂象多、群眾投訴多等城市治理的難點痛點,根據《福田區交通綜合治理百日行動方案》要求,福田區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決定從12月起,推動停車場智慧管理模式改革,建設"智慧福田"。
  • 別小看停車!深圳為停車難斥資超200億,建首個城市智慧停車雲平臺
    社會資本引入,大企業更需注意風險深圳市發改委相關負責表示,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政府部門主要採取自上而下政府主導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模式,大包大攬地推動停車建設,但長期實踐下來的效果並不理想,設施建設追不上需求增長的速度,缺口日益增大。
  • 【上海公安大調研】「停車方便了!」三招破解「搶車位」難題
    三招破解「搶車位」難題 2020-12-10 2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城迎來智慧停車時代!這些路段停車有大變化!
    過去開車出門在外總會浪費時間在找車位上對於很多司機朋友來說 「停車難」真是讓人心塞塞~為了幫助廣大車主解決「停車難、難停車、車難停」等一系列的車位緊缺問題,昨天(12月24日),東城智慧停車服務中心正式啟用,同時,東城智慧停車系統亦正式上線。
  • 6月1日起,麻湧華陽湖將藉助智慧停車緩解停車難
    為解決群眾停車難問題,麻湧加大停車規劃力度,按照「試點先行,分批實施」的方式,大力推進智慧停車服務,助力品質交通建設。6月1日起,麻湧華陽湖片區正式運營,麻湧市場片區(古梅南路、建設路、振興路、沿江西二路)及政務服務中心片區(創興五路)試運營。
  • 上海機動車保有量數字不斷攀升 停車之"難"如何破解?
    "白天路上怕堵車,晚上回家怕停車。"上海機動車保有量已達280餘萬輛。不斷攀升的數字背後,帶來的除了"堵",另一個難題就是"停"。   記者昨天從交警部門了解到,截至去年底,上海中心城區配建車位約93.6萬個,單獨建設的公共停車設施擁有停車泊位約1萬個,在市政道路上規範設置的道路停車泊位約3.6萬個,加起來共約98.2萬個。
  • 鄭州停車從智能繳費到智慧管理,大數據如何改善停車難?
    11月底,鄭州市智慧停車管理平臺試運行將近兩個月,鄭州道路路內停車泊位百分之百完成了智慧升級,85%封閉停車場也已經接入智慧停車管理系統。從智能繳費到智慧管理,大數據將如何改善停車難?你直接回來掃這個碼就行了!
  • 委員為緩解「停車難」建言獻策,發展智慧停車體系和地下深層立體車庫
    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委員們圍繞解決「停車難」提出了「構建智慧停車體系」、「發展地下深層立體車庫」等諸多建議。省政協委員馮小隆表示,我省一貫重視城市停車場建設工作,先後開展了大量政策引導和探索性實踐。然而,由於歷史欠帳等諸方面原因,導致停車泊位總供給與機動車保有量增長的差距仍在拉大。停車需求增長與停車供給不足的矛盾仍日益凸顯,以致靜態交通治理面臨更大挑戰。
  • 北侖智慧停車項目即將上線!首期試點為長江路-岷山路-黃河路-四明...
    近段時間,在北侖區新街道四明山路行政中心路段,市政工人忙著對北侖智慧停車首期試點區域車位,進行劃分。北侖智慧停車項目由北侖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牽頭,寧波北侖濱港智慧城市運管有限公司實施。首期試點為長江路-岷山路-黃河路-四明山路形成的區域,預計在12月份正式上線運營,共計1061個智能車位、5個以上公共停車場供廣大市民實現智慧停車,北侖城區停車難、停車亂等問題也將隨著項目的逐步推進得以緩解。
  • 停車費按需浮動,德國正在用區塊鏈解決市中心停車難
    為了解決市中心停車難的問題,德國慕尼黑於近日啟動了一項智慧停車試點項目,在一座大樓的地下停車場,用人工智慧和區塊鏈技術,幫助司機減少尋找停車位的時間,此外,還能減少擁堵和汙染。德國司機平均每年花41小時找車位商業區停車難,早已是全球所有大城市的通病。2017年,德國停車協會對10個城市近5000名司機展開一項調查研究,平均每個德國司機每年要花費41個小時尋找停車位,浪費的時間、燃料、排放成本為896歐元,算下來整個國家要為停車多支出上百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