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昆明北郊的松花壩水庫,昆明人都不會感到陌生。整個庫區環山繞水,鬱鬱蔥蔥的樹林掩映著恬靜的水源。由於森林覆蓋率很高,這裡的空氣裡充滿了負氧離子,讓每次呼吸都變成了一次愜意的享受。
但是生活在附近的村民還是習慣稱這裡為「谷昌壩」,因為他們知道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之下「封印」著我們這座城市的一段舊時光。
谷昌壩水庫是1946年在松花壩上遊7公裡左右的芹菜衝修建的,因在漢朝谷昌縣舊址,取其「年穀豐昌」之意,故名「谷昌壩」。由舊雲南省政府主持於1945年動工,1946年建成。石砌壩體,壩高20米,壩頂長60米,頂寬2米,下設溢流孔6個。庫容225萬立方米。建成後,曾對昆明壩子農田的灌溉和防洪均有過良好效果。
如今,谷昌壩水庫已經被淹沒在了松花壩水庫中,和松花壩融為一體,只有在每年的蓄水期過後,水位下降時才會顯露真容。
在原小河鄉回流灣村南面1公裡的谷昌壩南端,建壩時立了一塊「創建盤龍江芹菜衝谷昌壩碑記」,這也是一塊記錄了治理盤龍江的歷史碑刻。
碑記指出了昆明水源豐富,東有盤龍江,西有滇池,主要是蓄洩無方,故未得儘自然之力。盤龍江水源最為豐富,抓住根治盤龍江,就能確保兩岸農田免除水患。自賽典赤修建松花壩水庫以來,歷代統治者都是小修小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能繼前人事業徹底解決問題。
這篇碑文為後人治水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經驗,最為關鍵的是它還激勵後人完成治水的未盡事業,同時,為以後治理盤龍江提供了重要的水利參考資料。
「雖然谷昌壩的修建和碑文的撰寫都圍繞灌溉和防洪主題,但這一水庫確實成為了後來蓄水利用,特別是昆明飲用水源的重要來源,同時也為松花壩的擴容做出了重要犧牲。」
有關專家認為,谷昌壩水庫對松華壩水庫起前置庫作用,可攔截入庫泥沙的92.4%,入庫總氮的39.2%和入庫總磷的83.5%。以每年疏浚清淤10萬方計,除清走當年新入庫泥沙和部分沉積泥沙外,還可清除顆粒態氮126噸和顆粒態磷144噸,對保護松華壩水庫水質起到過重要作用。
谷昌壩於2009年被盤龍區定為22項掛牌保護文物之一,這也標誌著谷昌壩成為了昆明首個「水下文物」。
對此,也有人提出過質疑,谷昌壩水庫的歷史年限太短,價值不高,而且目前已經處於「半消失」狀態,也談不上保護,因此沒有必要將其列為文物。
但在負責文物考察的專家看來,谷昌壩首先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同時它的誕生不僅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還為當前環境的保護、資源的節約利用起到很好的示範、啟迪作用。雖然目前這一歷史產物處於了「時隱時現」的「半消失」狀態,但這並不是說它沒有價值,反而證明了是一種讓步,是一種適時發展,是其價值的彰顯。因此,將其列為文物是一種歷史和社會需要,一種人們觀念上的轉變,一種對歷史的思考和學習過程,這就是最真實的初衷。
正如專家所說,60年前,谷昌壩曾為保衛昆明母親河盤龍江立下過汗馬功勞,也曾為保障昆明城市用水、農田灌溉盡職盡責。如今,它再次為了城市發展被「淹沒」在松花壩水庫裡。把它定為文物,是春城對於過去的一種懷念,一種禮敬,也是一種讓令人溫暖的城市情懷。
為此,我們需要對谷昌壩默默地說一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