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母親河「消失」的「水下文物」

2020-09-16 盤龍文旅MoreLife

提到昆明北郊的松花壩水庫,昆明人都不會感到陌生。整個庫區環山繞水,鬱鬱蔥蔥的樹林掩映著恬靜的水源。由於森林覆蓋率很高,這裡的空氣裡充滿了負氧離子,讓每次呼吸都變成了一次愜意的享受。



但是生活在附近的村民還是習慣稱這裡為「谷昌壩」,因為他們知道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之下「封印」著我們這座城市的一段舊時光。



谷昌壩水庫是1946年在松花壩上遊7公裡左右的芹菜衝修建的,因在漢朝谷昌縣舊址,取其「年穀豐昌」之意,故名「谷昌壩」。由舊雲南省政府主持於1945年動工,1946年建成。石砌壩體,壩高20米,壩頂長60米,頂寬2米,下設溢流孔6個。庫容225萬立方米。建成後,曾對昆明壩子農田的灌溉和防洪均有過良好效果。



如今,谷昌壩水庫已經被淹沒在了松花壩水庫中,和松花壩融為一體,只有在每年的蓄水期過後,水位下降時才會顯露真容。




在原小河鄉回流灣村南面1公裡的谷昌壩南端,建壩時立了一塊「創建盤龍江芹菜衝谷昌壩碑記」,這也是一塊記錄了治理盤龍江的歷史碑刻。



碑記指出了昆明水源豐富,東有盤龍江,西有滇池,主要是蓄洩無方,故未得儘自然之力。盤龍江水源最為豐富,抓住根治盤龍江,就能確保兩岸農田免除水患。自賽典赤修建松花壩水庫以來,歷代統治者都是小修小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能繼前人事業徹底解決問題。


這篇碑文為後人治水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經驗,最為關鍵的是它還激勵後人完成治水的未盡事業,同時,為以後治理盤龍江提供了重要的水利參考資料。



「雖然谷昌壩的修建和碑文的撰寫都圍繞灌溉和防洪主題,但這一水庫確實成為了後來蓄水利用,特別是昆明飲用水源的重要來源,同時也為松花壩的擴容做出了重要犧牲。」


有關專家認為,谷昌壩水庫對松華壩水庫起前置庫作用,可攔截入庫泥沙的92.4%,入庫總氮的39.2%和入庫總磷的83.5%。以每年疏浚清淤10萬方計,除清走當年新入庫泥沙和部分沉積泥沙外,還可清除顆粒態氮126噸和顆粒態磷144噸,對保護松華壩水庫水質起到過重要作用。



谷昌壩於2009年被盤龍區定為22項掛牌保護文物之一,這也標誌著谷昌壩成為了昆明首個「水下文物」。


對此,也有人提出過質疑,谷昌壩水庫的歷史年限太短,價值不高,而且目前已經處於「半消失」狀態,也談不上保護,因此沒有必要將其列為文物。


但在負責文物考察的專家看來,谷昌壩首先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同時它的誕生不僅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還為當前環境的保護、資源的節約利用起到很好的示範、啟迪作用。雖然目前這一歷史產物處於了「時隱時現」的「半消失」狀態,但這並不是說它沒有價值,反而證明了是一種讓步,是一種適時發展,是其價值的彰顯。因此,將其列為文物是一種歷史和社會需要,一種人們觀念上的轉變,一種對歷史的思考和學習過程,這就是最真實的初衷。



正如專家所說,60年前,谷昌壩曾為保衛昆明母親河盤龍江立下過汗馬功勞,也曾為保障昆明城市用水、農田灌溉盡職盡責。如今,它再次為了城市發展被「淹沒」在松花壩水庫裡。把它定為文物,是春城對於過去的一種懷念,一種禮敬,也是一種讓令人溫暖的城市情懷。


為此,我們需要對谷昌壩默默地說一聲:謝謝!

相關焦點

  • 昆明的「母親河」,是唯一流經滇池的河流,卻鮮為人知
    許多城市的選址都建立在古代的基礎上,並延續至今,因此你會發現,許多城市都有一條河流,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母親河」,如西安的渭河、上海的黃浦江、南寧的邕江等。地處西南地區的昆明,也有一條這樣的一條河流,卻很少有人知道。
  • 埃及水下古城被意外發現,專家為何說:最好別動將文物放回原處位
    考古專家潛入深水區後,隱約發現下面有東西,當打開頭上的照明燈後,他才發現水下竟有很多石制器物,上面還雕刻著古老的文字和圖形。因潛水的時間有限,他只能先回到船上,並將自己得到的信息上報給文物機構。文物機構接到消息後,立即聯繫相關部門,並派來多名深海考古專家進行實地考察。
  • 去昆明盤龍江畔走一走,看一看那些年代久遠的歷史文物,很有趣
    盤龍江是昆明的母親河,它哺育了我們這個城市,滋養了城市文明。盤龍江發源於嵩明縣境內的梁王山,主流全長102公裡,是流入滇池最大的一條河流。隨著昆明城市擴大、人口不斷增長,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作為昆明最主要水源的松華壩水庫的水量日益緊張,即使將盤龍江全年的徑流全部作為城市用水,仍無法滿足昆明每年飲用水的需求量,因而松花壩基本無水下洩,以至於盤龍江水量銳減,不僅無法形成危害,到了旱季,河水幾近乾涸。
  • 從母親河到城市中軸,昆明北市正從這裡開啟新篇章
    巴黎與塞納河、維也納與多瑙河、上海與黃浦江、南京與秦淮河、廣州與珠江……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條母親河,而在昆明,那便是盤龍江了。它是城市誕生的搖籃,亦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 早於2016年,盤龍江復航項目便被列入了昆明市十三五交通綜合發展規劃中。
  • 省廟島群島海域(南五島)水下文物資源在煙臺普查
    水母網8月13日訊(YMG記者劉晉 通訊員李大鵬)省廟島群島海域(南五島)水下文物資源普查項目近日在我市長島縣啟動。
  • 撫仙湖水下古城 | 消失的滇國文明
    如今讓它名聲大噪的不僅是「琉璃萬頃」的自然風光還有那消失的滇國文明和神秘的湖底傳說 關於撫仙湖的傳說光怪陸離、氣象萬千其中最離奇的便是水下古城傳聞在撫仙湖底有一個神秘的水下古城遇到好天氣沒有風浪的時候從湖面往下看能看到水下的街道和建築
  • 南宋商船"華光礁I號"模型展出:水下文物保護迫在眉睫
    【文化評析】作者:趙鋒(國家博物館館員)近日,在南海西沙沉沒的800年前的南宋商船「華光礁I號」模型及出水文物在海南省博物館展出,南海豐富的水下文物遺產保護狀況再度引發公眾和輿論關注。南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埋藏著以沉船為主的大量歷史文化遺產。
  • 埃及失落的水下城市–赫拉克裡翁
    赫拉克裡翁,又名索尼斯,一個著名的埃及古城,該城市現在位於阿布齊爾灣30英尺深的水下廢墟中,距離海岸2.5公裡失落的海底城市赫拉克裡翁的歷史大約1200年前,伊拉克利翁城市沉入海底。埃及古城赫拉克裡翁的發現:2000年,法國水下考古學家弗蘭克·高迪奧博士和歐洲水下考古研究所(IEASM)的一個小組在經過四年的地球物理調查後發現了這座失落的古城。發現的文物:組研究人員發現了許多文物(如埃及神牛的雕像(Apis),5.4米高的哈皮神(Hapi)雕像,一個石碑,上面記載的許多已經消失的城市。對此你怎麼看呢?
  • 遠遠看去,那一清池就是松花壩水庫,昆明母親河的源頭
    昨天中午,我去了一趟位於昆明北郊的松華壩水庫。松華壩水庫周邊屬於昆明的水源保護區,靠近水庫的地方全部用鐵絲網和柵欄圍擋著,禁止人員出入。主要出入口有工作人員值守。經再三申請,有工作人員陪同的情況下,我有幸可以透過茂密的叢林遠遠地看一下松華壩水庫,就像透過面紗看一位美女一樣。
  • 巢湖計劃打造水下古城遺址 目前先設置巨型解說石碑
    「陷巢州」的傳說由來已久,巢湖市文物管理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巢湖市將圍繞這一水下遺址打造景點。目前雖然只是在遺址地點的岸邊樹立巨型解說石碑,但未來有望展現「人在古城走,魚在身邊遊」的景象。在唐咀水下遺址岸邊將立起一座石碑,上面將會刻有水下遺址的解說詞,包括『陷巢州,漲廬州』的傳說等,這塊講解石碑高2.3米,長9米,象徵著史書記載的「陷巢州」發生時間為公元239年。
  • 17輛共享單車被扔昆明盤龍江 「母親河」不堪「重負」
    盤龍江橫貫整個昆明壩子,千百年來孕育了內涵豐富的盤龍江文化,被譽為「昆明母親河」。上世紀90年代,由於工業廢水,生活汙水和垃圾的無節制排放使它失去了往日的美麗容顏。
  • 南海水下文物明日 在敦煌莫高窟開展 - 海口日報數字報·海口網
    本報8月13日訊(記者梁冰)從省博物館獲悉,8月15日,由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敦煌研究院主辦,海南省博物館承辦的「漲海推舟 千帆競渡——南海水下文化遺產大展」,將在敦煌莫高窟拉開展出序幕。
  • 水下沉船,解密不為人知的水下考古史
    此後試探發現,船上載有文物6萬至8萬件,且有不少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1987年以前中國對水下考古概念基本是零,而激起中國努力填補這一空白的是這樣一件事:1985年英國商人哈徹在中國南海打撈出一艘商船,船上的瓷器各個精美無比,均出自於清朝康熙年間的官窯。在海底由於和外界形成天然的隔絕,這些瓷器都保存得十分完好。
  • 撫仙湖「水下古城」是否是消失的滇國都城,目前仍是個謎!
    耿衛發現水下古城澄江,古為梁州界,戰國時期為滇國,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俞元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南寧州,武德七年置西寧州,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更名黎州,置梁水縣,元朝後改為河陽,後定為澄江。而原來有記載的俞元古縣城卻在史書上神秘消失了,世人都不知道它在哪兒,就說是沉到撫仙湖下面去了。那麼,俞元古城是不是沉沒在這裡呢?不是的話,又到哪兒去了呢?
  • 三峽蓄水後沉入水下的文物眾多 唯獨它被保護起來 耗資2億歷時8年
    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嘆由於三峽工程的建設,長江上遊蓄水致使眾多文物古建淹沒在江水之下,不能重見天日。長江兩岸自古都是文人墨客欣然前往的勝地,長江邊的文物更是多得不計其數,今天我們走訪位於重慶涪陵的著名水下文物——白鶴梁。
  • 赤水河,美麗的母親河
    一直到離開工作崗位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集資料圖片製作《赤水河一一美麗的母親河》美篇,發到朋友圈供圈友欣賞。沒曾想得到廣泛轉載,讀者遍布國內外、港澳臺,點擊率達到十二萬之多,點讚三百多個,留言近50條。可見沿河兩岸同胞對母親河的熱愛,謝謝讀者對本文的厚愛!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
    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沒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這些年,水下考古成果豐碩,從「南海一號」到江口沉銀,從「華光礁一號」到甲午沉艦,水下考古不但讓眾多珍貴文物浮出水面,而且為歷史研究點亮了一盞明燈。那麼,究竟什麼是水下考古?
  • 太平湖底千年古城將掀開面紗 水下考古或現場直播
    這些天,水下聲納、蛙人等齊聚我省太平湖,一場大規模的水下考古調查正在這裡展開,順利的話,淹沒在太平湖底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廣陽古鎮將「浮出水面」,而且,這次水下考古還可能現場直播。據了解,11日,這項安徽水下考古調查項目正式開啟,調查為期20天,調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實施的內陸水域水下考古項目。
  • 西沙群島水下考古出新成果
    為了逐步探明南海尤其是西沙群島海域水下文化遺存的保存現狀和分布情況,有效保護西沙群島海域珍貴的水下文物資源,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海南省博物館於2018年3月至4月聯合開展並實施了2016-2017年度西沙群島水下考古調查項目,主要包括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重點調查、華光礁潟湖內水下考古探測和華光礁已發現水下文化遺存複查等工作內容
  • 水下的發現:潛水員找到的7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水下發現
    我們想要探知水下的一切並不容易,哪怕有些東西原本就屬於陸地上的人們。但是,人類一直都在為此努力著,而且努力終究是有帶來好結果的。例如,人們發現了不少沉船、古代寶藏,又或是其它水下珍品。這一次,就讓小編為你帶來,水下的發現:潛水員找到的7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水下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