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省堂,到家鄉,正荷花爛開雲錦香。」約700年前的盛夏,張養浩辭官歸家,提筆寫下家鄉北園荷花盛開的景象。文中的荷花,正是濟南北園具有1800多年歷史的「大臥龍」蓮藕的潔白花朵。
30多年前,北園還遍布藕池,四季在藕池中忙於生計幾乎是所有老一輩北園人的共同記憶。如今的北園高樓林立,「大臥龍」蓮藕藕池僅剩柳雲社區的兩片池塘,老人們搜尋記憶的同時希望發出「徵集令」,希望本地的公園池塘「認領」傳承「大臥龍」藕。
採藕勾起「老北園」的回憶
27日,張養浩故居雲莊舊址的雲錦池畔,幾名散步的市民正駐足觀看兩名師傅在池塘中採出節節蓮藕。乾枯的荷葉杆折在水面上,幾片巴掌大的嫩綠荷葉悄悄探出了頭,有的還沒來得及展開捲曲的身子。兩名採藕師傅穿著連體防水服,踩在池底的淤泥裡尋找著蓮藕,然後俯身取出,把整根的蓮藕在池水中一蕩,黃白色的藕身便褪去淤泥顯露出來。沒多久,池塘上的小船裡便滿載蓮藕。
池塘邊,65歲的趙傳亮不禁想起自己年輕時「遍地藕池」的老北園。趙傳亮是柳雲社區居民,曾經當過生產隊長,是個「採藕能手」。「原來的時候北園到處都是藕池,現在北園大街兩邊的商場高樓曾經都是藕池。夏天的時候水池裡蓋著荷葉,荷花都是白色的,非常漂亮。我從20多歲就開始採藕,一年四季基本都在藕池裡幹活。」趙傳亮回憶說。
北園的蓮藕品種名為「大臥龍」,因藕體粗長形似臥龍而得名。「這種藕的藕節長,藕眼有手指粗細,生吃口感清脆,煮著吃就又面又糯。小時候我們就在藕池裡摸魚採藕,掰下藕的嫩尖兒,用荷葉包起來砸碎撒點白糖吃起來又脆又甜。煮藕還當乾糧吃,可以說北園藕養育了我們幾代北園人。」
北園人藕池裡的「奮鬥」
對於「老北園」來說,曾經辛勞的採藕生活練就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性。如今北園的發展離不開一代人在藕池中為了生計埋頭苦幹的經歷。清河社區75歲的李春圃在1989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採藕便是他年輕時主要從事的勞動。「現在想想那時候採藕真是很辛苦,不過那時候大家都比著幹,我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採六七百斤。」李春圃回憶說。
豐富的採藕經驗讓李春圃總結出一套訣竅,使得他的採藕效率奇高。「荷葉杆不長刺葉小發黃的荷葉連著藕的『肚臍眼』的位置,這片荷葉凹的位置衝著藕頭的方向。所以看荷葉我就能分出藕的位置和走向,用腳踩下去一確定馬上就能下手把整根藕扒出來。」即使有訣竅,李春圃同樣在藕池裡「受了不少罪」。「天熱的時候都是光著腳下藕池,被玻璃渣或者石頭劃傷是經常的事,我們這個年紀的北園人腿上基本都有那時候留下的疤。」
到了冬天,採藕人下水前要砸開厚厚的冰層,然後腳上包著乾草穿上用牛皮縫製的「皮襪」踩在淤泥裡採藕。「中午就在岸邊吃口飯繼續下藕池,我有的時候凌晨起來就開始幹活,一直到晚上10點多才回家。那個時候人的勞動熱情都特別高。」儘管隨著城市的發展,北園的藕池變得越來越少,但是當年人們在藕池中的那股「幹勁兒」依然伴隨著他們的奮鬥。
「大臥龍」蓮藕待「認領」
隨著城市的發展,種植北園「大臥龍」蓮藕的池塘漸漸變得越來越少,如今北園地區僅剩柳雲社區內張養浩文忠園以及雲莊舊址水塘內的「獨苗」。為了保留北園蓮藕這一地方文化名片,柳雲社區連續兩年在池畔舉行荷花節,在為周圍居民獻上一份歡樂的同時也為人們傳承一段記憶。
「現在我們北園發展得越來越好了,還保留大片的藕池也不現實,這種『大臥龍』開的白色荷花也很漂亮,我們想著咱們的公園水塘裡可不可以種點咱們這個本地傳承了1800多年的特殊藕種,不然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濟南曾經有這個特產了。」趙傳亮說。
與柳雲社區相距不遠的雲錦湖公園(北湖公園)是不少北園居民心中的理想選擇。「北湖正好就在北園,荷花也可以點綴湖面。我們也提過這個建議,不過還得相關部門和專業人員研究決定。」趙傳亮建議說,「咱們其他的公園水塘如果適合種植『大臥龍』蓮藕,我們也歡迎有人來『認領』。」
新時報記者:盧震
編輯: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