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西南昌理工學院對全校學生、校內所有食堂和食品經營店下發了一則通知,自9月22日起,要求校內所有食堂及食品經營店,一律不得提供和使用一次性餐具、塑膠袋等,並嚴禁外賣進校。(9月23日 中國新聞網)
嚴禁外賣入校,在國內高校中南昌理工學院不是第一家,也不會是最後一家,校方給出的理由是為了保護環境,減少白色汙染,並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可是一紙外賣禁令,何以在校內外引發熱議?
其實,學生對外賣情有獨鍾,根本原因是對他們對學校食堂飯菜質量的失望和不滿。因為當下的高校食堂,大多通過服務外包的方式由私人承包經營,承包商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得不在食材的品質、飯菜的質量上做手腳,被學生調侃為「中華第九大菜系」的高校食堂飯菜,價格不比外賣低,口味不如外賣好,這是不爭的事實。加之學校食堂開飯時間相對固定,去早了吃不到,去遲了不是飯菜冰涼,就是關門打烊,哪裡有外賣那樣隨叫隨到方便自如?說到食品安全,某種程度上外賣商家更加愛惜自己羽毛,比店大欺客的高校食堂更加注重舌尖上的安全。
所以當一些高校以保護環境或為學生身體健康著想的理由禁止送外賣的小哥進入校園,不但會遭遇學生的普遍抵制,也會受到外賣商家的強烈反對。2015年,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禁止一切外賣餐飲自行車、摩託車進入校園,學校的禁令並沒阻擋住學生網上訂餐,更沒有阻擋住送餐的隊伍,外賣商家爬上學校的院牆,繼續為學生送餐;今年9月6日,魯美大連校區的學生發微博稱,由於校方禁止外賣小哥進入校園送餐,附近的炸雞店用無人機空投的方式,把外賣送到學生宿舍樓下。消息發出後,立即引來網友「圍觀」。可見,外賣食品已經成了學生的剛需,校方一廂情願禁止外賣入校根本行不通。
但是過多的打包食品進校園,確實會對校園環境造成很大汙染。某高校曾專門就校園環保和食品安全問題面向學校8個學院在校生開展問卷調查,收回的3576份調查問卷結果顯示,78%的學生認為目前校園打包現象嚴重,60%的學生認為無法忍受因打包行為造成的環境汙染。
作為生活在校園裡的學生,誰願意生活在髒亂差的環境裡?試想,如果學校食堂的飯菜做得比外賣還好,誰還會去買外賣?
張愛玲說過,「通向男人心中的路是胃」,同樣的道理,要想抓住大學生的心,就要抓住他們的胃。如果學校領導真心為美化校園環境著想,真心為學生食品安全考慮,就要在食堂管理上做文章,不斷改善學校食堂的就餐秩序,不斷提高學校食堂的飯菜質量,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新鮮可口、物美價廉的飯菜,靠上乘的飯菜質量把學校吸引進食堂就餐,學生不再點外賣,外賣食品在校園自然銷聲匿跡,高校禁外賣還有一點難度嗎?
文/維揚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