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廣西南寧學院的學生反映稱,從12月1日起,學校禁止任何食品的外賣派送,學校食堂也禁止打包食物,而該規定使得學校食堂擁擠不堪,許多學生只能靠吃泡麵和麵包填飽肚子。對此,南寧學院表示制定此項規定,是因為學生經常打包食物致使宿舍門口垃圾成堆並散發氣味。此外,外賣食品存在著安全風險,學校將長期執行此規定。(12月12日《北京青年報》)
事實上,高校禁止外賣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禁外令」所引發的爭議也層出不窮,有學生抱怨禁止外賣侵犯了自身權益,有商家抵制,也有人直言「禁外令」形同虛設,為何會出現多方意見?其實,禁止外賣並不能改變學生「飯來張口」的局面,與其說高校禁止外賣是為學生著想,還不如說是一種逃避市場競爭的過度保護。以此而論,高校禁止外賣可能一開始就走上了「歧途」。
如果說高校禁止外賣,原因是學生經常打包食物致使宿舍門口垃圾成堆,那麼這種理由也「站不住腳」。因為,學生定製外賣,不僅是為了宅在寢室節省吃飯時間,食堂人多、飯菜不合口味也有很大的關係。一方面,是外賣在高校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卻是學校不反思自身食堂質量,一味地抵制外賣,最後弄得外賣仍然會通過各種方式進入校園,學生也依然不願意吃食堂。
其中的原因,恐怕不應簡單歸咎於學生,高校在一味地抵制外賣入校的同時,為什麼不反思是自家的廚房出現了問題呢?我身邊有很多同學都喜歡定製外賣,每天一到飯點,樓下必定有成群結隊的人等著外賣到來,雖然在前不久學校保衛處也嚴禁外賣進校園,但還是有學生把外賣裝進包裡或者用衣服裹著,為何有「禁外令」學生仍然會吃外賣?對於這一點,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回應——因為食堂人多,飯菜難吃!
確實,他們的回應我也深有感觸。我所在的學校,總共有七個食堂,每到飯點,打飯的隊伍就排到了食堂門口,有的人因為來得遲還找不到位置,只能等其他人吃完,這是第一個食堂規劃問題;此外,學校食堂的飯菜已經算很不錯了,這點不假,可問題在於,幾乎每一天的飯菜樣式都是千篇一律,雖然味道很好,但缺少新意恐怕也會給學生產生一種心理倦怠,這是第二個飯菜問題;有必要強調的是,並非所有學生每天都要吃外賣,相反,在我們整棟宿舍樓裡,吃外賣的學生只是偶爾定製,並且也做到了及時清理,個別寢室的殘留垃圾,也會被扣分處理,這是第三個學生需求問題。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有的外賣網站、APP平臺的商家,食品加工、飯菜質量等確實不夠衛生,暗藏的食品安全隱患也會讓不少學生生病。但如果因噎廢食,或者說是忽視自家食堂的質量問題,恐怕「禁外令」也不會得到支持。大多數學生選擇外賣,還是因為其方便快捷的優勢,如果高校擔心外賣背後的安全隱患,可以用安全警示的方式,告知學生外賣的食品安全風險,而不是用「一刀切」的方式,一味抵制外賣進校園。
進一步說,如果食堂的就餐環境足夠優秀,飯菜足夠美味,那麼學生自然也會被香氣吸引過來。反之,如果自家餐桌都存在問題,還硬要要求學生吃食堂,那麼禁止外賣,又怎麼能說是為學生著想呢?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