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研究包子文化,還得從慶豐包子鋪的招牌——豬肉大蔥包子說起。南方人民紛紛好奇:「豬肉大蔥包子是什麼味道的?」其實,蔥肉餡的包子幾乎是現今文獻記載中,歷史最悠久的口味了。
豬肉大蔥餡是包子的「初心」
宋代《太平廣記》中記載了一段唐朝逸事:在武周時期,有一位侍御史名叫侯思止。他吃飯時每每叮囑廚師:「與我作籠餅,可縮蔥作。」也就是讓廚師少加點蔥,多加點肉。人們於是送他一個外號,叫「縮蔥侍御史」。可見肉和蔥在唐代便已成為包子餡的經典搭配。
蔥肉包子在宋代大概也很受歡迎。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中提到,有位士大夫在京城買了個妾室,自稱曾在宰相蔡京府中的包子廚做事。蔡京以講究吃喝聞名,從他的廚房中出來的人,想必手藝精湛,這位士大夫於是興高採烈地把她娶了回去。一日,他讓小妾做些包子來嘗嘗,沒想到她推辭說自己不會做。士大夫很不高興:「既然是包子廚裡的人,怎麼不會做包子?」小妾回答得理直氣壯:「我是包子廚裡專門負責切蔥絲的。」小小的蔥絲都要有專人負責,是諷刺蔡京窮奢極欲,或許存在誇張的成分。但宋人喜歡以大蔥入包子餡,是顯而易見的事。
不過,蔡京府裡的肉包子,未必是豬肉,更有可能是羊肉。唐宋時期,羊肉一直是最常見的肉類,而豬肉的地位相對較低,往往只供平民百姓果腹。
陳文蔚《克齋集》中記載,王安石熱愛羊肉包子,時常邊看書邊吃。因為看得太過入神,也不用筷子,用手拿了就吃,吃得過多也渾然不覺,以至於鬧肚子。真正的吃貨大概對此頗不以為然:美味當前,自然得細嚼慢品,方才不負恩澤。邊看書邊吃飯,連自己吃了多少都不知道,豈不是浪費了好好的一籠羊肉包子麼?
古代的包子並不都叫包子,如前文所見,唐人就把它叫做「籠餅」。古人把麵食統稱為「餅」,如湯麵叫做「湯餅」,上籠蒸熟的面點就叫「籠餅」。陸遊有詩云:「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其下作註:「蜀中雜彘肉作巢饅頭,佳甚。唐人正謂饅頭為籠餅。」
籠屜中的包子
陸遊所說的「饅頭」,其實是包子最古老的名字。許多人都相信,「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相傳他領兵南徵孟獲時,有人勸告他:「南蠻地區有很多邪術,你要用人頭祭祀神靈,神靈就會派出陰兵來助你一臂之力。」諸葛亮不願殺生,於是用羊肉和豬肉為餡,包以麵皮,做成人頭狀,用以祭神,神靈果然為他出兵。這一記載最早見於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後來被《三國演義》改編化用,從此人盡皆知。
《事物紀原》的資料來源是稗官野史,並不足以證明包子就是諸葛亮發明的。不過,古代少數民族確實有用人頭祭天的風俗,「饅頭」也很有可能是人頭的替代品。晉人盧諶《祭法》中就說:「春祠用曼(饅)頭。」說明饅頭的確是當時常見的祭品。
「母夜叉」孫二娘
宋代已出現「包子」之名,但「饅頭」之稱一直並行不衰。明代《水滸傳》的二十七回中,武松路過孫二娘的酒店,點了二三十個包子。「那婦人……去灶上取一籠饅頭來放在桌子上。兩個公人拿起來便吃。武松取一個拍開看了,叫道:『酒家,這饅頭是人肉的,是狗肉的?』那婦人嘻嘻笑道:『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蕩蕩乾坤,那裡有人肉的饅頭,狗肉的滋味?我家饅頭積祖是黃牛的。』」可見當時的人依然稱包子為「饅頭」。不過,古人為了不殺人祭天,而創造了包子;孫二娘為了賣包子,卻把人殺了做餡,想來也頗為諷刺。
「包子」和「饅頭」的稱謂,到清代才漸漸分化。《儒林外史》第二回寫道:「廚下捧出湯點來,一大盤實心饅頭,一盤油煎的槓子火燒。」這裡的「饅頭」才真正是沒有餡的饅頭。現今的吳語區還時常把包子稱作「饅頭」,如「生煎饅頭」、「蟹粉饅頭」等等。
如今中國北方地區所謂的「饅頭」一般是指不帶陷的麵食。
饅頭的做法也有新變化,比如可沾煉乳而食的金銀饅頭
包子愛好者們若想穿越回古代,宋朝絕對是不二之選。南宋都城中甚至有專門的「包子酒店」,除了各色肉包之外,還售賣「灌漿饅頭」,大約就是今日的灌湯包。《夢梁錄》裡不厭其煩地列出了包子的各式花色品種,光看名字就讓人食指大動。
那邊的細餡大包子剛熱氣騰騰地出爐,這邊的水晶包兒已蒸得晶瑩剔透,整整齊齊地端上桌來。鵝鴨包兒和羊肉饅頭髮得白白胖胖,肉汁浸潤的鬆軟麵皮簡直是人間美味。蝦魚包兒和蟹肉包兒就精緻些,一咬開便鮮甜四溢,讓人停不下嘴。想吃得清淡一點,可以挑筍絲饅頭或是菠菜果子饅頭。甜入心扉的糖餡和棗慄餡包子則是小朋友的最愛。
在商業服務業繁榮的宋朝,美食是人們的一大追求。
宋朝或許也是包子地位最顯赫的一個朝代。據《燕翼貽謀錄》記載,在仁宗皇帝誕生之日,真宗皇帝十分歡喜,用包子賞賜臣下。但這可不是普通的包子,內裡包的滿滿都是「金珠」。中華五千年歷史中,大概找不出比這更名貴的包子了。
當然,這種包子只能看不能吃,對於吃貨而言,當時流行的「太學饅頭」或許更具吸引力。兩宋的太學設有專門的廚房,為學子們供應膳食。《上庠錄》中云:「兩學公廚例於三八課試日設別饌,春秋炊餅,夏冷淘,冬饅頭。而饅頭尤有名,士人得之,往往轉送親識。」小小一隻包子竟能成為鄭而重之的饋贈佳品,不知道是何等的美味。廷試過後,皇帝往往也會賞賜士人們「太學饅頭一枚,羊肉泡飯一盞」,可見太學饅頭地位之尊崇。
對比看看自家學校食堂的包子.
可惜的是,太學饅頭的具體做法並未流傳下來。幸好嶽飛之孫嶽珂留下了《饅頭》詩一首,令千載之後的我們得以追想其風華:
幾年太學飽諸儒,薄伎擾傳筍旋廚。
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杖白蓮膚。
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抓壺。
老去齒牙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饞奴。
(有讀者批註:吃貨百度了一下太學饅頭,有說現在已經成了河南特色官府小吃「八寶饅頭」的,甜餡,也有說以前是鹹餡現在變成了甜的。可是在食譜裡也沒有看見肉,不知道是真是假,這大晚上的現在倒想吃包子了,饞。——樹聲)
隨著烹飪技術的發展,包子的種類愈加紛繁。各種肉類、蔬菜皆可入餡,還有以菊花、玫瑰做成的甜餡包子。於是在餡料上已經玩不出什麼新花樣後,人們便開始在包子皮上動心思。
不同的造型有特殊的寓意
清代有一味獨特的「豆腐皮包子」,曾是宮廷御膳,據說是用木耳、金針、香菇等食材精心調成餡料,以極薄的豆腐皮包好,再加麻油上籠蒸成。清廷貴族吃慣了油膩的大魚大肉,大概都很喜歡這樣清爽又新鮮的做法。《紅樓夢》中,寶玉在早膳吃到一碟豆腐皮包子,還視為稀罕之物,特特命人送回屋裡,留給晴雯吃,不想卻被李嬤嬤吃了去,還鬧出了好一陣風波,可見包子的力量,實在是不容小覷呢。
來源:澎湃新聞·私家歷史
編輯:何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