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注重飲食衛生、倡導使用公筷公勺得到社會廣泛關注。
近日,記者走訪西寧多家餐飲場所發現,不少商家已為消費者準備了公筷公勺,有條件的還實行了分餐制,公筷公勺已逐漸成了西寧餐桌的標配,公筷制已然成為當下餐飲業一種常態,也成了餐飲業的服務標準。
從特殊時期到持之以恆
「本店全面提供公筷公勺,歡迎使用。」5月18日,在北大街一家茶餐廳的餐桌上,記者發現了這樣的提示牌。此時店內有不少人就餐,記者發現,每上一道菜,服務員均會在菜品旁放上一雙比普通筷子略長的黑色公筷並給予提示。
「大約每三桌顧客就會有兩桌主動使用公筷公勺。經過測試,我們發現相比每個人配備兩雙筷子,每道菜旁都放置公筷的效果更好,客人大多接受這種用餐方式。我們也希望公筷公勺能在全市餐飲行業廣泛推廣。」該茶餐廳負責人章萬金說,過去也會將公筷擺上桌子,但是響應的顧客並不多,但這次效果特別好,應該與疫情防控知識的普及和大家對傳染病風險的重視有關係。
「圍桌共食、不用公筷,這種看似親密無間的就餐方式,增加了疾病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風險,存在很大的健康隱患。在聚餐、聚會的時候,分餐制、使用公筷和公勺,可以有效降低一些傳染病的傳播風險。」接受採訪時,市餐飲(食品)行業協會會長馬金泉說,「此次疫情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共餐制存在的健康隱患,此刻提倡『餐具專用、合理分餐、使用公筷公勺』,是提升『舌尖上的文明』的很好契機,我們應該大力宣傳推廣『公筷制』以及『分餐制』,讓每個人逐步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在公筷推行過程中,還有一個比較現實的困擾——在餐館就餐時,面對著面前放著的兩雙筷子,顧客常常會分不清到底哪一雙是公筷。
市民馬俊福認為在公筷推行過程中,還應該做好一些細節的工作。「比如,在公筷的設計上,可以加入一些特製的標籤,讓顧客可以清楚地區分,同時,也可以把公筷的尺寸適當做得長一些,這樣,客人在夾菜時,使用起來也會更加方便一些。」
以「小公筷」換取「大健康」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對於推廣「公筷制」,社會上在叫好的同時,也有一些人擔憂:公筷公勺不方便,餐桌上容易搞錯,難以堅持;餐飲企業嫌麻煩,覺得增加清洗工作量,不願意提供公筷公勺;外出就餐尚能做到,但家庭就餐採用公筷公勺,麻煩且沒必要,還擔心疏遠親情。
「分餐制和公筷制在我國已經推廣了很多年,但是成效不明顯。這其中有文化的原因,也有經濟成本和個人習慣的原因。」馬金泉表示,「文明在進步,習慣成自然。當每個人都能自覺成為餐桌文明的踐行者,『公筷』也會成為一種新文化風尚。使用公勺公筷,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愛。」
「要讓全社會養成公筷制的習慣,不僅要讓餐飲企業從自身做起,提供好相關的硬體,也需要從軟體上做文章,比如,如何讓消費者一下子就能辨別公筷公勺,一張餐桌上究竟放多少公筷公勺為宜,相關標準都會在實踐中摸索出答案。」馬金泉也特別提到了對於消費者的宣傳。在他看來,可以將在推廣公共場所控煙、垃圾分類等工作的成功經驗複製到推行公筷制上,讓消費者真正接受並主動參與,以「小公筷」換取「大健康」,用「小餐桌」帶動「大文明」。 (記者 施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