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的50——70年代,旅遊青島必須到中山路購物,去劈柴院吃飯。因為那裡商家聚集,市場繁榮。可是進入80年代後,來青島旅遊必須到臺東商業街了,尤其是2000年後,全國各大商業巨頭雲集臺東商業街建設大廈,各種風俗小吃店遍布臺東三路商業街周圍,店鋪櫃檯的租金簡直是寸土寸金,商品琳琅滿目,價格便宜。尤其周圍居民的購買力之強,遠遠超過了昨天的中山路商業圈,確實令人感到驚奇!
追溯臺東三路商業街的歷史應該從1891年,那是清膠澳總兵章高元率兵駐防青島,在全市設立了許多炮臺,為了和北京內閣總理衙門電訊聯繫,在臺東一路建立了電報房。也就是現在的臺東郵電局,並修建了連接海邊,碼頭,市內各個炮臺到臺東的道路,促進了臺東商圈的發展。
資料圖:殖民統治下青島的德國建築 |
據臺東的許多老人講述回憶:當時的南山(櫸林山)很荒涼,山上經常有野狼出沒,一下大雨,山水傾瀉而下,經海泊河入海。當時還沒有臺東一路到臺東八路,只有村落的名字。就在現在的臺東三路到臺東一路,威海路到延安三路中間,有一個很大的水灣,山水源源不斷流淌,後來由於章高元設防派人修路,疏通山水,河道,山水改道進入了海泊河。大水灣沒有水源就逐漸乾枯了,但是這裡卻成了小商小販的聚集地,自由交易的市場。
許多商家也就在原來水灣形成的市場旁邊蓋起了房屋,店鋪,他們的經營分類比較明確:現在的臺東三路(原水灣)基本都是手工業產品和食品,臺東四路和五路則有許多飯店,理髮,委託商店等小門頭如後來龍門路房屋的業主基本都是賣土產品,,長興路還有許多店鋪的經營沿至到解放後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才停業。
1898年,德國殖民軍登陸青島,當德國水兵乘船下地後,沿著中山路、膠州路一路到達臺東,所有的清軍防衛設施,炮臺全部歸德國佔領,他們也開進了臺東,開進了剛剛形成的商業圈——臺東三路。
臺東當時的村落有仲家窪、楊家村、吳家村,康家莊和太平鎮等等,這些村多數都坐落在海泊河流域,過著耕地,收割,打魚的生活,德國殖民軍來了後,強佔土地,修築道路,建設教堂,激起了臺東周圍百姓強烈的不滿與反抗,經常有許多 "年輕力壯的好漢"潛入鬼子的駐地,去搶德軍的"寶貝",襲擊德國騎兵,殺死狂妄的德國鬼子,他們還在日寇佔領期間也經常的出其不意的襲擊日本鬼子,使侵略者單身一人不敢在夜間獨自行動。
為了長期佔領青島,加強對青島市臺東區的殖民化管理,德國殖民軍從德國帶來了許多優秀的規劃建築設計師,建造了總督府,迎賓館和八大關,天主教堂等歐式風格的建築,他們對當時青島村莊設計了臺東鎮,臺西鎮,小鮑島,大鮑島等居民區,德國的建築師設計的臺東居民房屋由臺東一路至八路形成一個長方形的"口"字,從登州路至海泊橋的威海路從這個"口"字中間穿過,從而形成一個"中"字的臺東鎮,這是德國佔領者專為臺東的中國人設計和建設的一個居民區,和島城德國佔領者設計的臺西鎮遙相呼應,現在的臺東三路則是當時臺東鎮居民區的商業貿易中心。
日本侵略軍佔領青島後,接管了德國殖民軍在臺東的炮臺等軍事設施,在威海路設立憲兵隊,法院,在延安路(當時的興亞路)建立若鶴兵營。當時的延安路(興亞路),荒涼、恐怖,無人煙。從破爛市(集)到派出所,中間有座大橋。路旁邊儘是深溝和墳墓,有許多被日本憲兵隊殺死的無辜人民和革命志士被暴曬荒野,也有一些死孩子被扔在墳頭。周圍沒有路燈,也沒有人和車輛通行,唯一的一座建築物就是日本人的焚骨樓(爐)在日夜冒著黑煙,夜幕降臨,根本就沒有人敢來這裡。而臺東三路的許多場所則成了日本人購物和尋歡作樂的地方,大漢奸藍景山就是在日本人的扶持下開設了臺東三路的新華樓澡堂,臺東一路的明新池澡堂,和臺東三路的聚福樓大飯店。後來,藍景山靠日本人的撐腰,強姦民女,無惡不作,在解放後被人民政府鎮壓!
隨著歷史的變遷,時間的推移,臺東的商家對臺東三路到臺東一路的商業街和南山的經營開放也做了統一"規劃",禮拜集"破爛市"集市每周日開,"禮拜集"也就是平民百姓的"破爛市",那時,每逢"禮拜集"趕集的日子,南山"破爛市"市場的人頭攢動,叫賣聲此起彼伏,趕集的人比肩擦背,熱鬧非常。而臺東三路由於離南山市場太近,反而成了購買商品人流的落腳地,更加繁華異常,這也許是星期日臺東三路商業街格外繁忙的原因解析,"禮拜集"直到解放後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才被當時的紅衛兵和當時的青島市革委會取締,後來取而代之的是:現在南山的一片片高樓大廈。
解放後的50年代,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臺東三路商業街得到了飛速發展,臺東商場,市場樓,市場樓二樓百貨店,臺東交電,利群百貨,大光明鐘錶眼鏡店,正大東號食品店,大陸茶莊,聚福樓大飯店,新華樓澡堂,新華書店,光陸大戲院,龍門路土產品一條街,等許多大的商家形成一個方便人民衣食住行購物方便的商業圈,使臺東三路的繁榮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資料圖:臺東商業街 |
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臺東三路是市政府同意開辦的自由市場之一,那個年代,我正上小學,為了生活,白天上學,晚上也在臺東三路和許多家庭生活困難的小同伴在一起擺攤銷售商品,從晚上6點賣到晚上10點,一算帳也就是能賺兩毛錢。然後再跑步4裡路回到吉林路的家中把兩毛錢交給媽媽。逢周日去"破爛市"趕集銷售土產品,中午,花一毛錢買兩個茅草根做的甜餅墊飢,忙活一天,最多賺五毛錢。那個年代,根本吃不飽肚子。回想起童年時代的辛勞,臺東三路和"破爛市"的喧鬧、繁華,至今難忘。從農村插隊回來後的許多年,我竟然在1987年從市南區的商業部門調到臺東三路工作,並且在商業上連續工作了二十多年,見證了臺東三路每一家商鋪的變化和發展,直到2010年退休。
是改革開放推動了城市的發展,市北區政府按照青島市的統一規劃,把市場樓上面的第二百貨商店,大陸劇院改名為(遵義劇院),臺東交電,利群百貨,正大食品,大陸茶莊,聚福樓大飯店,新華樓澡堂,等一批老建築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利群商廈、當代商城、千川百貨、萬達、沃爾瑪,穿戴大世界,醫保城等頗具規模的大商場。讓臺東三路商業街真正成了青島市的特色步行商業街,成了來青島旅遊必須光顧的商業聖地。
搜狐青島名家專欄於向陽:青島市北商業中心——臺東三路商業街
搜狐青島名家專欄首頁:http://qd.sohu.com/mj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