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吃飯不是一個美食app,但卻是離美食最近的app,因為它是一個通過吃飯進行快速線下交友移動應用。使用請吃飯,用戶可以花費信用發布約會,也可以報名別人發起的約會,請吃飯將線上交友轉移到線下,快速交友。
請吃飯是原抽屜新熱榜團隊做的新產品,目前團隊有20人左右,在2014年2月正式上線。用戶註冊後可以直接報名其它人發布的請吃飯邀請,也可以發布飯局邀請同城夥伴。為了精確匹配度,用戶註冊帳號時必須完善基礎資料包括照片、暱稱、性別、身高、出生日期,而詳細資料如月收入、工作地區、職業、婚姻、是否抽菸等則不強求完善。請吃飯的邀請的過程也很明確,選餐廳、標明用餐時間、邀請對象、邀請緣由,再註明付費方式(「我買單」或「AA制」)後,一個邀請就完成了。
用戶在參與約飯報名時可以看到發布者的信用值,信用值越高就越值得相信,當個人的信用不夠的時候可以在線充值。系統會自動提示哪有朋友想參加這個約會,點擊對方的頭像就可以查看基本信息。當然,除了發布約會信息,也可以赴別人之約,後臺會根據信用的高低排序,同時點擊餐廳名稱即可顯示地圖。
做真實的半熟人社交關係
目前市場上做社交的產品總擺脫不了「約炮」的概念,在請吃飯創始人劉剛強看來,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一個可以正常交流的渠道,也就是說現在的社交app並沒有滿足用戶的需求。
劉剛強表示,請吃飯要做的是真實的社交關係,是直接見面的,讓用戶發現現有社交圈之外的事情。
「我們想像一個概念,我們目前所處的環境其實是一個半熟人的社會,而半熟人社會對於如何拓展社交關係是很有限的,要不同學要不同事。」劉剛強認為,請吃飯可以讓用戶認識更多的人,未必是基於男女的,也可能是其它行業或者只是對於人獵奇心理的滿足,場景是很多元化的。
請吃飯的用戶年齡層在20到29歲之間,男女比例大概是6:4,目前已擁有超過1000萬的註冊用戶。請吃飯在用戶信息保密方面也做了一些機制的設置,比如說用戶要參與一個吃飯的機會,只有約會雙方能看到,其它人是看不到的,或者男生發約會時,可以讓女生帶一個閨蜜等來降低用戶的心理門檻,讓大家更好的接受這種環境。
對線下交友來說,免費未必是正確的選擇
對網際網路產品來說,大部分產品會選擇免費或者是低門檻的進入方式,而對請吃飯的用戶來說發布吃飯機會是需要花錢的,劉剛強告訴獵雲網,這樣做的原因是希望看到發起人的誠意,屏蔽掉目的不純的人。
請吃飯將線上的用戶轉移到線下,用戶發布約會時是需要信用的。信用的積攢方式有兩種方式,一個是付費(一塊錢一個信用值),一個是行為,比如約會成功,別人給了好評了,都可以積攢信用。
劉剛強向獵雲網透露,通過付費請吃飯目前已有收入,但他們更多是希望付費能夠成為門檻。而對於為什麼選擇錢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而不是對於身份證或者真實身份的驗證,劉剛強坦言,一是團隊人員的限制,另一方面是運營成本會限制產品的擴張。總的說來,請吃飯想做的就是用增加付費門檻,用支付信用體系的方式讓社交的誠意度更高。
對於約飯軟體來說,酒託飯託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請吃飯對這方面在技術上也做限制:第一,支付方式的限制,用戶發起約會時有兩個選項,我請客和AA制。第二,用戶約飯的地點都是在平臺上公開的,有一個公開的餐館選擇庫。
除了增加付費門檻,請吃飯後臺也設置了一套自己的標準,針對用戶發布的一些虛假信息和目的不純的邀請進行過濾,對害蟲型用戶進行封號等措施來保證約飯的安全性和用戶更好的體驗。
約會成功的關鍵是:匹配
龍配龍鳳配風,對於線下約會來說,劉剛強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約會、結婚多數都是有階級的,一般很難跳出去。基於這個原理,我吃飯儘量匹配的是屬於同一階層的人,讓用戶能夠找到和自己同一階層的對象。
此外,對用戶的個人資料也會進行一些匹配,還會加上一些目的性的東西,比如我是一個學生,想參加一個老鄉會。請吃飯的好玩之處就是讓用戶能夠發現一些新的社交關係。
關於未來的拓展,劉剛強也透露,關於餐廳這一塊,可以做熱門餐廳的導入和商戶合作等。同時,除了吃飯之外,用戶的個人興趣,對於吃的一些數據的收集都是可以挖掘的。在商業模式方面,除了信用值的充值之外,請吃飯未來還會考慮和商家分成、競價排名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