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 ,
既然選擇了遠方 ,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
既然鍾情於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誠。
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
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大家對這幾行詩,想必是耳熟能詳。它是詩人汪國真的《熱愛生命》。不過今天,我要談的不是這首詩,而是汪先生另外一首,對於一座城市的詠嘆。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鄉,位於山西南部的運城市,說到家鄉,好像就少了一個中立的立場,仿佛接下來就是無節操、無下限、赤裸裸的讚頌。不過,古人講,舉賢不避親,對於一個地方,最熟悉她的當然是這裡土生土長的人,如果說旅行者可以傳遞出關於這裡的介紹,那麼本地人,則可以講述關於這片土地的故事。畢竟,如果這裡真的不錯,那麼我說她不錯,自然就不能算是誇張忽悠了。
言歸正傳,先錄汪先生全詩如下:
《詠河東》
河東自古多高賢,回首桑與鹽;
永樂通鑑眩人目,普救鐵牛動心田;
子安文章百世,雲長肝膽千年;
五老經此也流連,望鸛鵲奇觀;
黃河九曲皆歷史,堯舜一脈是雲煙;
舞劍南風伴酒,撫琴秋風入弦。
詠河東
標題,詠河東,運城古稱河東,意為黃河以東,唐代詩人柳宗元,因故鄉於此,又被稱為「柳河東」,運城位於黃河中遊的大轉彎處,黃河自黃土高原上,晉陝大峽谷之後,繞運城,流向由從北向南轉為從西向東,一路奔流入海。
山西全圖
(運城位於山西最南部)
運城市域圖
(黃河從運城西邊、南邊繞城而過,過河分別是陝西與河南)
河東自古多高賢,回首桑與鹽。
鹽。
運城地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場戰爭「黃帝戰蚩尤」,一說就因爭奪運城境內鹽湖中的食鹽資源而起。食鹽是古代重要的戰略資源,古代建都,除了周邊的糧食、水源之外,食鹽亦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上古三皇堯、舜、禹,堯都臨汾,舜都蒲板,禹都安邑,三地都在晉南,而蒲板和安邑,都在運城境內。食鹽根據來源也分海鹽、井鹽、池鹽等多種,運城鹽湖至今有4000多年的食鹽開採歷史,所產食鹽因產地又被稱為「潞鹽」。
鹽湖全景
鹽池邊的池神廟(三大殿並列布置,全國獨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虞坂古鹽道與鹽道上的鎖陽關
當我們的先民有食以果腹,有鹽以強壯身體後,還需有衣服遮體禦寒。中華文明的肇始者,除去炎黃二帝,還有一位重要人物,她是黃帝的妃子,後世稱為嫘祖,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養蠶」。1926年,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李濟在運城境內的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發掘出半個蠶繭,證實了早在5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了養蠶繅絲,也印證了史書中記載的黃帝元妃嫘祖發明養蠶的傳說。
再展開一些,這裡有人類最早用火的遺蹟,運城市芮城縣的西侯度舊石器遺址,挖掘出土的「燒骨」,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推到了180萬年前。
這裡是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后稷「教民稼穡」的故事就是這一歷史的真實反映。現留存有稷王山、稷王廟、稷益廟等后稷遺蹟,稷益廟裡的壁畫就展現了當時農耕收穫場景。
永樂通鑑眩人目,普救鐵牛動心田
「永樂」,指運城市芮城縣永樂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樂宮是我國現存最大一座元代道教宮觀,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是為紀念唐代道教著名人物,後被譽為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的一處宮廷式道教建築群。永樂宮系元代定宗貴由二年(公元1247年)動工興建,包括彩繪壁畫在內,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遷)竣工,施工期長達110多年。它以壁畫藝術聞名天下。這裡的壁畫,是中國現存壁畫藝術的瑰寶,可與敦煌壁畫媲美。
永樂宮及宮中壁畫
「通鑑」,指宋代名相司馬光,就是那個砸缸的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司馬光祖籍運城市夏縣。在夏縣,現存紀念司馬光的祠堂,司馬溫公祠.
「普救」,指普救寺,始建於唐朝,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
因為《西廂記》的緣故,寺中舍利塔又名「鶯鶯塔」,此塔是中國現存四大回聲建築之一。寺前廣場有一同心大鎖。一面書「願天下人終成眷屬」,一面書「永結同心」字樣。
運城養老院急缺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崗位稀缺,滿足2點就能考廣告
優路教育
查看詳情
因為張生與崔鶯鶯的故事,現在普救寺每年在農曆的七月初七,都有盛大的愛情文化節。
「鐵牛」,指境內永濟市蒲津渡遺址中出土橋墩鐵塑群,黃河大鐵牛(共四尊),為唐代溝通長安與山西的"天下黃河第一橋"蒲津橋的橋頭地錨,鑄造於唐開元十二年(724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每尊鐵牛重約55-75噸,造型精美,威武雄特,鐵牛旁各有一鐵人牽引,分別代表維、蒙、藏、漢四個民族,為民族大團結的象徵。其中漢族牽牛人所穿服裝的大翻領樣式,與如今西服大翻領極其相似,據此有一說,西服的起源也在中國。據考證,唐代改建蒲津橋的用鐵量佔當時全國年鐵產量的五分之四,其資源投入程度遠超過當代任何一項國家工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蒲津渡遺址
唐代開元大鐵牛
子安文章百世,雲長肝膽千年
「子安」是指《滕王閣序》的作者,唐代著名詩人王勃,「雲長」是指三國蜀漢名將關羽。他們的故鄉都在運城。中華上下五千年,和其他許多地方一樣,河東大地 養育了許多優秀兒女。詩中以王勃之風騷,關羽之神勇作為他們整個群像的縮影。在關公故裡,運城解州鎮,現有關帝廟,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清代重修,規模宏大,布局完整,為我國武廟之冠。以「解州關帝祖廟、常平關王家廟、常平關公祖塋」三關為主體內容的關聖建築群目前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關帝廟,牌樓上的古柏,似青龍模樣
關帝家廟後中條山上61米高的關公像
除卻上文已經提到的河東歷史人物,舜、禹、司馬光、柳宗元等等,以下幾位,亦可以幫助大家拉近和運城的距離。
荀子,先秦思想家,儒家重要人物。有《勸學》等名篇傳世。趙國猗氏(今運城臨猗)人。
裴氏家族,這個可以算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上真正的黃金家族,裴氏家族公侯一門,冠裳不絕。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餘人;名垂後世者,不下千餘人;七品以上官員,多達3000餘人。據《裴氏世譜》統計,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姻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公主20人。
元代戲曲家關漢卿
唐朝大將薛仁貴
五老經此也流連,望鸛鵲奇觀
前半句講五老傳授伏羲《河圖》、《洛書》的典故,這兩本寶典是後代《周易》以及易經文化的原始寶典。運城市永濟境內,現有以五老得名的五老峰,是我國北方道教全真派的發祥地之一。《七鑑道書》稱之為「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是道教文化名山。省內,它與晉北佛教聖地五臺山南北相對,黃河西岸,又與西嶽華 山相望。《周易》成書之前,這裡是河洛文化早期傳播的聖地。明清時期,五老峰興起朝峰廟會,朝峰廟會,這個應該又是另一種形式的廟會了。
「望鸛鵲奇觀」,這個說的就是因為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而名滿天下的鸛雀樓了,古時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於運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該樓始建於北周。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鸛雀樓在宋元之際毀於兵火,遺址又歷史上黃河的多次改道中被淹沒,如今看到的鸛雀樓是今人復建。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黃河九曲皆歷史,堯舜一脈是雲煙
這句可以說是中華民族黃河流域歷史的縮影,堯、舜、禹三皇建都均在黃河流域,山西南部的「臨汾-運城」盆地,舜耕歷山、禹鑿龍門的典故均發生在運城境內,歷山在運城市垣曲縣境內,是中條山山脈主峰,現存華北唯一一片原始森林,以及壯觀的高山草甸。「禹鑿龍門」的「龍門」現在位於運城市河津境內禹門口,就是大禹治水開鑿的地方,也是《太平御覽》所載的鯉魚跳龍門的地方。黃河從這裡衝出晉陝峽谷,一瀉千裡。兩岸懸崖壁立,河流奔湍咆哮;山崖隔岸相望,各有一座禹廟,尤以山西龍門村一側的建築群巍峨宏偉,一座《禹廟碑》經兩千年風雨鑑證了大禹治水的輝煌。在運城境內的黃河上還有為數眾多的渡口,如風陵渡、大禹渡、茅津渡,以及如今還是浮橋的吳王古渡。
舞劍南風伴酒,撫琴秋風入弦
詩的最後兩行,與兩位帝王的作品有關。
舜帝在河東作《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舜帝撫琴
漢武帝的《秋風辭》,公元前113年,漢武帝率領群臣到河東郡汾陰縣(今運城市萬榮縣)祭祀后土。時值秋風蕭颯,鴻雁南歸。漢武帝泛舟黃河,飲宴中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千古絕調《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