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珠湧大橋建成通車了,中間那棟「橋中房」怎麼回事?

2020-12-20 金羊網

廣州海珠湧大橋建成通車了,中間那棟「橋中房」怎麼回事?

金羊網  作者:梁懌韜  2020-08-05

梁先生稱,自己沒法阻止大家對平房「圍觀」,只是希望大家「圍觀」時,不要對自己家人產生影響。

文/圖/視頻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懌韜

8月3日,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環島路西片區的海珠湧大橋建成通車。這不僅讓海珠區西部多條「斷頭路」打通,節省市民出行時間,還讓歷時13年建設的環島路西片區取得階段性建設成果。不少街坊近日紛紛前往海珠湧大橋打卡,感受新橋新路為老城區帶來的新活力。

「橋中房」深陷「橋中」

街坊在打卡之餘,也對海珠湧大橋的設計感到好奇。皆因該橋南引橋中間,竟然「藏」著一棟平房。仔細駐足觀察,街坊還會發現平房有人居住。這棟奇特的「橋中房」,近期成了到訪街坊的「網紅打卡點」。

大批街坊從橋上方向下圍觀「橋中房」

好端端的橋梁,為何「挖」出一「洞」安置「橋中房」?「橋中房」住客,為何願意住在這裡?他們還有機會搬出這處被不少街坊認為不適合居住的地方?羊城晚報記者前往「橋中樓」,一探究竟。

「橋中房」有人居住,位置奇特引街坊圍觀

8月4日晚,記者在海珠湧大橋看到,「橋中房」位於大橋南引橋中間位置,其一層平面要比南引橋所處平面要低。在南引橋南往北車道下方,留有一處橋洞,可供人員從橋底道路進出「橋中房」。由於所處位置奇特,不少街坊站在南引橋橋面,向下圍觀「橋中房」。

入夜之後,圍觀「橋中房」街坊不減

不僅晚上多人去,即使是下著雨的8月5日白天,依然有很多市民冒雨「打卡」。

8月5日上午,不少市民冒雨到「橋中房」

記者下橋後順著社區道路穿過橋洞來到「橋中房」前,也看到不少街坊走到「橋中房」前圍觀。

有地面有橋洞通往「橋中房」

8月5日上午,市民冒雨到「橋中房」打卡 

8月5日下著雨,但依然有市民前往「橋中房」打卡

記者看到,「橋中房」上掛著海傍外街22號門牌。從外觀上看,為一棟使用已久已顯殘舊的磚混結構平房。記者到訪時,看到「橋中房」門口有正晾曬的衣服。記者透過房門,可看到房內有燈光和電視節目聲音傳出,顯示「橋中房」有人居住。

8月4日晚,廣州海珠湧大橋「橋中樓」

安排還算可以?有安全隱患?街坊眾議「橋中房」

「為什麼會有棟房子在這個位置?難道是『釘子戶』?」記者到場期間,橋上橋下圍觀街坊當中均有人提出該疑問。只因不少街坊,均知道環島路有推進建設困難的歷史。

「如果真是『釘子戶』,有關部門安排還算可以,沒有強行逼住客走。」有街坊根據現場環境推斷,橋梁在設計時考慮到平房的存在,橋面開一「洞」接納平房,橋底再開一洞供住客出入。為保障住客生活,還有電線從橋洞伸入平房。

「這個位置,很不安全。」有街坊稱,「橋中房」所處位置不佳,比橋面低,存在水浸和排水不暢隱患;也因位處雙向行車道中部,如果有車失控撞擊橋面中部路障,事故車很容易飛落橋底砸中「橋中房」。即使沒有事故發生,每天在頭頂經過的車流噪音,街坊在橋面圍觀時的交談聲和目光,均對「橋中樓」內住客帶來極大滋擾。

從高空俯瞰「橋中房」

記者發現,部分自媒體,已在8月4日就「橋中房」撰文。在文章中,有的自媒體對「橋中房」的成因作猜測性報導,並聲稱打聽到房內人員對有關部門開出的徵拆條件不滿。在這些自媒體評論中,不少網友認為如果確係拆遷條件談不攏導致「被釘」,則「橋中房」現狀讓住客「得不償失」。

住客不滿被說「釘子戶」否認網傳拆遷條件,不想房子變網紅打卡點

「大家都請離開回家吧,真的沒有什麼好看的。」記者到訪期間,從「橋中房」內走出一男一女。男女住客分別向橋底和橋面圍觀街坊喊話,希望大家減少對「橋中房」和房內住客的滋擾。

從房內走出來的男子,自稱姓梁。據這位梁先生介紹,他和家人早在環島路開建之前,便已居住在這棟平房內。「環島路建設拖了很久,最近這段時間才建到平房附近。」

8月4日晚,海珠湧大橋「橋中房」

「網上的那些說法,很多都不是真的。」梁先生稱,自己和家人曾和環島路項目徵拆方,就房屋拆遷賠償安置問題進行談判,目前在新房房源和房子所處地點兩個細節上還沒有和徵拆方達成意見一致,「還沒有談完,我們和徵拆方還是有談成的可能的。」正因為「沒談完」,梁先生認為大家把自己和家人說成「釘子戶」不妥當,「我們還在談,拆遷總有先走後走順序,不能把還沒走的人籠統稱為『釘子戶』。」對於個別自媒體稱住客方開出的「對現有10平方米平房400萬元補償」一說,梁先生亦否認,「現場看一看房子,就知道房子不止10平方米那麼小。」

從高空俯瞰「橋中房」

「我認為這棟房子現在很安全。」跟隨梁先生一起出來的女子,沒有透露自己的身份。對於大家關心的下雨天會不會水浸並排水不暢的問題,她表示「颱風來時沙面都水浸了,我們這裡沒有浸。」女子稱,平房曾是一座臨近珠江和海珠湧的「江景房」,以前這一帶很多類似的平房。自從環島路和海珠湧大橋開建後,很多平房都拆掉了。被南引橋「包圍」,也讓如今的平房不再是「江景房」。

「橋中房」引街坊「圍觀」

有街坊直接走到「橋中房」門前「圍觀」

「我也不想房子變成所謂的『網紅打卡點』。」梁先生稱,自己沒法阻止大家對平房「圍觀」,只是希望大家「圍觀」時,不要對自己家人產生影響。

編輯:木青

相關焦點

  • 廣州海珠之眼,凹陷在海珠湧大橋下,居然夾在了橋中間
    在廣州就有一處吸引網友紛紛去打卡的新晉「旅遊勝地」——廣州海珠之眼。可能你會認為這是大自然孕育出來的美麗景象,或者是天上隕石掉落在地球上形成的一種奇妙景觀,其實不然,這個海珠之眼是指在剛剛通車的海珠湧大橋下邊的一戶民房。由於在航拍視角下特別像一個眼睛,所以被人們稱為「海珠之眼」。
  • 瀝滘湧-南洲路段建成通車,廣州海珠環島路進度條已到58%
    瀝滘湧-南洲路段建成通車,廣州海珠環島路進度條已到58%金羊網  作者:李煥坤 宋金峪  2020-05-01 下一步,海珠區繼續開展瀝滘湧橋、新漁湧橋提升改造工作,進一步改善南洲片區的交通環境。
  • 廣州:海珠湧大橋通車,「海珠之眼」屋主稱,每天人流蓋過車流聲
    最近,隨著8月3日廣州海珠湧大橋正式通車以來,位於橋當中的一處私人住宅成為了網紅景點,被人們戲稱「海珠之眼」。起初,有網友稱該戶主是因為索要拆遷補償400萬,雙方沒有達成協議後拒絕搬遷,造成了現在的局面。
  • 房子竟在環島路中央,「橋中房」成「輿論景點」!官方回應來了
    這幾天,廣州海珠區出現一個「熱門打卡點」,不少人還幫它起名字,叫「海珠眼」。到底是怎麼回事?廣州:房子「直插」環島路中央「海珠眼」成網上熱門8月3日通車的海珠湧大橋,是廣州海珠區重點工程環島路的一個重要節點,然而這個新開通的大橋中間卻立著一棟房子。
  • 海珠島南部環島路(瀝滘湧-南洲路段)建成通車
    南洲路段)通車儀式在海珠區瀝滘振興大街舉行,標誌著環島路(瀝滘湧-南洲路段)正式開通,打通了瀝滘地鐵站到居民生活區、商貿辦公區的最後一公裡。 據介紹,環島路是歷屆海珠區委、區政府重點打造的建設項目。環島路全長42.2公裡,已建成24.5公裡,在建5.2公裡,處於前期研究階段12.5公裡。
  • 廣州海珠湧大橋下的釘子戶反映了哪些問題
    近日,廣州海珠湧大橋正式建成開通。市民發現橋中間有一個小小的凹陷處,橋下空間保留一處民房被雙向車道環形包圍,從航拍鏡頭下看形似一隻眼睛,網友評論稱此處為「海珠之眼」,有市民專門前來參觀。附近街坊紛紛點讚大橋開通後方便出行交通,也有市民認為這座「釘子戶」影響路面美觀。
  • 廣州新開通的一座橋火了:大橋中央有一處神奇的「裂開」……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竇永浩 廣州報導這兩天,剛剛建成通車的廣州海珠區環島路海珠湧大橋火了,火的並不是橋梁設計本身,而是在大橋正中間出現一處神奇的「裂開」,一處民房孤零零地佔據橋梁中央位置,橋梁因此而改道……
  • 廣州海珠橋的前世今生!發生過什麼故事?
    廣州,因水而生、依水而建,那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珠江水,是廣州的母親河。在珠江水上,勤勞的廣州人民從上世紀20年代起開始建設一座座跨江大橋,其中海珠橋作為第一座連接廣州河南河北的跨江橋梁,已成為這座城市靈魂的一部分,它見證了廣州的苦難和繁榮,記錄了這座城市的重大歷史,不僅是廣州發展的獨特標誌,還是每個時代獨特的文化印記,成為廣州人心中獨特的記憶。 20世紀20年代,東望廣州城。此時的廣州並沒有一座跨江大橋,兩岸居民只能坐船來往出行。
  • 廣州海珠湧大橋與大橋下的住戶,是中國的無憂宮與大風車磨坊
    8月3日,坐落在廣州環島路上的海珠湧大橋開通。而隨著這座現代化大橋的通車,意外走紅的卻是橋下人家。有人戲稱為大橋之眼。但從世界法制史上講稱作中國無憂宮與大風車磨坊或許更合理些。這恰恰全面依法治國,法治化進程的歷史見證者。
  • 廣州最霸氣「釘子戶」,從無敵江景房變「釘子戶」,經歷了什麼?
    廣州最霸氣,也是目前最紅的「釘子戶」有兩個,一個硬生生「撕裂」橋面,一個被立交橋圈了起來。而且巧的是這兩個最牛「釘子戶」都在海珠區,一個在海珠區永興街,一個在海珠區海珠湧大橋上(革新路海傍外街某號)。因此洪德立交橋360度將該樓給圈了起來,周邊的其他住戶都拆遷了,但8層樓的住戶不願意離開,這棟樓就孤零零地保留在立交橋的包圍圈中,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景線。當夜幕降臨的時候,車流的燈光繞著這棟樓轉動,頗為好看,至於整夜的噪音只有裡面的住戶才能體會了。
  • 廣州此處新橋開通,橋中凹陷處成為最新「網紅景點」:後悔了吧
    經歷了13年艱苦奮鬥的廣州環島海珠湧大橋正式通車了。此橋正式通車之後,標誌著西片區環島路最後關鍵點打通了,全橋全長400米,雙向4車道,南北走向,有效緩解工業大道、洪德路的交通壓力,改善沿線居民出行條件。
  • 廣州「橋中房」的價值:不是能不能住,而是有沒有拆
    不知道你看到醜陋的、不堪入目的廣州「橋中房」是什麼感受,我看得熱淚盈眶。的確,我深受感動,留下了真誠的淚水。能看到如此難得的景象是幸福的,這種幸福並不好描述,只能說生而為人,我並不遺憾。一座矮小破敗的小屋嵌於廣州環島路海珠湧大橋之內,從上俯瞰形似一隻眼睛,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海珠之眼」。
  • 海珠環島路呼之欲出
    ,海珠環島路(石崗路—大幹圍段)正在風風火火建設中。 環島路在建路段(廣州樓市發布攝) 02 | 13年艱辛建設,環島路剩下最後12.5公裡 其實,環島路自開工之日起,就一直自帶熱搜體質。 上個月,海珠環島路海珠湧大橋開通,「海珠之眼」刷了一波話題榜。
  • 打卡海珠網紅點:海珠湧橋
    實地打卡近在咫尺的網紅點一一連接太古倉和洲頭咀公園的海珠湧橋,實測由上橋步行至洲頭咀公園大約5至8分鐘,方便又舒適。走這橋不得不提的是橋中央的被圍觀的城中熱點,末拆遷搬走的一戶人家,最後3張是屋前屋後的圖片。
  • 海珠24.9公裡環島沿江道路全打通 琶洲可沿江跑步到太古倉
    海珠湧大橋已正式開通 圖/受訪者提供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3日,記者獲悉,廣州海珠區環島路海珠湧大橋已正式開通。該橋連接起河湧兩側已建成的環島路段,向北可直通濱江西路,向南可接沙渡路,形成一條從琶洲保利天幕廣場到太古倉長約18.9公裡的沿江道路。據悉,該橋的開通有助於加強海珠區西部南北向的交通供給及區域交通環境,有效緩解工業大道、洪德路的交通壓力,改善沿線居民出行條件。同時,該段環島路將沿線太古倉工業藝術文化景觀、濱江公園、珠江前後航道景觀、廣州塔、會展中心等串聯起來,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 廣州最牛釘子戶「海珠之眼」,有人打卡有人指責,屋主出來回應
    近日,廣州市環島路海珠湧大橋東西車道夾縫中約40多平方米的老宅意外「走紅」,成為了新的網紅地或者建築,吸引不少市民到此打卡。區別於常見的路面上的「釘子戶」,這棟房子的特點是它不是在路上,而在地下。這棟老房子遠觀像隻眼睛,所以有人戲稱其為「海珠之眼」,也有人將這個房子稱為「廣州最牛釘子戶」。這棟房子在廣州市環島路海珠湧大橋開通後,引來很多人的注目和圍觀。
  • 我國第一座鋼橋,廣州第一座跨江大橋,兩次遭炸毀失去最重要功能
    在過去,珠江也是攔截江南和江北的「天塹」,兩岸溝通基本靠船隻擺渡,知道這裡建造了第一座跨江大橋——海珠橋。海珠橋是廣州的第一座跨江大橋,於1929年開始規划動工,1933年正式建成通車。這座大橋是由德國設計師設計,美國的馬克敦公司承建,使用英國進口鋼材建造的,當時他們給這座橋的命名簡單粗暴,就是「珠江大鐵橋 」,建成後因為這座大橋臨近珠海中的海珠石,所以改名叫做海珠橋。海珠橋全長356.67米,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橋,海珠橋是我國第一座鋼橋,雖然不是出自中國設計師和建造師之手,但是在當時的建造意義和價值也是十分巨大的。
  • 廣州海珠環島路建設已完成過半~
    據悉,下一階段,海珠區將繼續推進海珠湧大橋-厚德路、石崗路-大幹圍、大幹圍-南洲路、沙渡路-石崗路等各段環島路建設,進一步提升海珠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服務能力。廣場所在的這片土地及周邊承載了廣州的歷史記憶:抗戰期間海珠橋被炸與重修、解放軍進城;1949年後廣州對外貿易、展覽、開展文化活動;改革開放後海珠廣場附近泰康路、高第街、一德路等傳統商業街區逐漸崛起……如今,這座歷史地標即將煥發新活力。
  • 廣州增城區正果大橋建成通車
    金羊網訊 記者何偉傑,通訊員劉鎮攝影報導:9月28日,廣州市增城區正果大橋改建工程順利完工,即日起正式恢復通車。當天上午11時正果大橋正式通車前,附近不少的居民專程過來見證大橋通車的喜悅。「以前的舊橋是雙向兩車道的水泥路面,現在是雙向四車道瀝青路面,而且兩旁的人行道又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