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因水而生、依水而建,那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珠江水,是廣州的母親河。在珠江水上,勤勞的廣州人民從上世紀20年代起開始建設一座座跨江大橋,其中海珠橋作為第一座連接廣州河南河北的跨江橋梁,已成為這座城市靈魂的一部分,它見證了廣州的苦難和繁榮,記錄了這座城市的重大歷史,不僅是廣州發展的獨特標誌,還是每個時代獨特的文化印記,成為廣州人心中獨特的記憶。
20世紀20年代,東望廣州城。此時的廣州並沒有一座跨江大橋,兩岸居民只能坐船來往出行。為進一步加強兩岸之間的聯繫,加快河南片區的城市建設,建設一座跨江大橋便提上了日程。
經過一系列的醞釀和前期準備工作,海珠橋於1929年12月動工建設,1933年2月15日正式建成開通,開通之日海珠橋兩岸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國民黨元老胡漢民題寫的「海珠橋」三字匾額,匾額「每字縱橫十英尺,即署名二字,亦逾三英尺。」
海珠橋建成之初,為便於大船通行,建造者開創性地安置了電動拉鎖,能夠把中段橋身分別拉起來,開放上空,以利大船通過。這種孔開合的設計代表了近代中國橋梁建築的最高水平,是民國廣州政府最具代表性的市政建築之一。
「七七事變」後,為侵佔廣州,日軍對廣州進行了長達14個月的狂轟濫炸,海珠橋及南北橋腳成為日本轟炸重點區域,是廣州三大災區之一。圖為日軍轟炸海珠橋畔,造成許多疍民無辜傷亡。1938年10月,日本軍隊侵佔廣州,海珠橋與這座城市一道,淪入魔掌之中,橋上的整套開合機器也被日軍運走。自此,海珠橋徹底喪失中段開合功能,並且在未來的多次修復中也未恢復。圖為廣州淪陷後,一位欲步行經過海珠橋的廣州市民,遭到日軍盤查。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之戰打響,國民黨當局眼看敗局無法挽回,在撤離前提出「總罷工、總破壞」口號,將海珠橋列入炸毀對象。當日下午,在解放大軍入城之際,國民黨軍人用了100多箱炸藥將橋炸毀,橋中孔鋼梁沉沒江中,南北兩孔大梁折斷,東南橋墩與西北橋墩皆被炸毀。人們說海珠橋被炸,使廣州缺了一條腿!圖為1949年被國民黨殘部炸毀後的海珠橋。
1949年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新生的人民政府在沒有外部援助,沒有額外經費的困境下,毅然把海珠橋修復工程提上了議程,並由朱光副市長親自掛帥,全力修復海珠橋。
1950年3月人民政府開始啟動海珠橋的修復工程,在修復過程中,克服了材料短缺、資金困難等重重困境。1950年11月7日海珠橋修復工程正式完畢,由市長葉劍英主持通車典禮。圖為慶典車隊正通過海珠橋。修復後的海珠橋重新連接了廣州南、北市區的交通,為廣州的跨越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紀70年代為了緩解橋上交通擁堵,海珠橋進行了擴建。橋寬由18.3米增加到33米,並設置了非機動車道。改革開放後,隨著廣州經濟的騰飛和外來務工人流進一步增加,擴建後的海珠橋也顯得不堪重負,橋上每天推著自行車的人潮,成為那個時代廣州快速發展和奔跑向前的縮影。圖為20世紀80年代海珠橋交通高峰期的車流狀況。
進入20世紀90年代,海珠橋老化日益嚴重,中孔橋面開始凹陷,橋梁架構也有部分變形,鏽跡明顯。1995年廣州啟動海珠橋維修擴建工程。圖為修復擴建工程後的海珠橋,橋上赫然一行大字:「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以及「健力寶」和「李寧」等商標廣告,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印記。
進入新世紀,廣州於2011年11月16日再次啟動了海珠橋的大修工程,直至2013年9月2日才完工通車,維修後的海珠橋承載能力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