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會有這麼一條古街,像杭州的河坊街,成都的寬窄巷子,亦或是南京的夫子廟,而鎮江的則是西津渡。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而每一條古街也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而想要感受西津渡千年渡口文化的味道,則需要走進西津渡才能慢慢體會。
西津街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毗鄰江蘇鎮江博物館,如果不是刻意前來,很可能就錯過它了。
西津渡是鎮江市歷史文化文物集大成者,依附於原破山棧道而建,如今已經成為了國內知名歷史古街。周末的清晨來到這裡,入口處密密麻麻的人群不一會都散去了,整個西津渡又恢復了寧靜,每個遊客都在這座古街中找尋自己喜歡的那一幢房屋、那一塊青石板、那一段歷史、那一個故事。
這條始創於六朝時期的古街,走過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歷經千年的興衰交替,終於形成如今的規模。西津渡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也正因為此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在三國時期被稱為「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作「西津渡」。在歷史上,西津渡是我國著名古渡之一,具有重要軍港、客運渡口、義渡碼頭,水上救生和驛道咽喉等功能。
西津渡的形成發展與鎮江的自然,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團素有密切關係,在西津渡背靠渡口的那一側,便有這麼一處展示館,展示館名為廣肇公所文化展示館,而在展示館的正門還能看到石刻的廣肇公所的牌匾,曾經的這裡是粵商來此經商聚會接待的場所。
展示館的大門朝西大門,用磨磚砌成,上有挑簷,飾「五福盤壽」雕磚,白石橫額鐫刻「廣肇公所」四大字,落款為「前護川督陳燏書」。並有浮雕磚飾的「福祿壽」三星、「琴、棋、書、畫(四樂圖)」及「漁、樵、耕、讀」等民間習俗裝潢,大門兩側磨磚倚柱底部為石刻蝙蝠等。這家廣肇公所的地位因民國時期孫先生曾經入住過而變得格外特殊,如今的展示館內主要展示的都是一些和孫先生有關的歷史資料。
從展示館出來便是伯先路,道路兩旁碩大的梧桐樹綠蔭將並不寬的道路遮蓋起來,沿著道路一直向前便會來到名醫館,又是一座民國風格的建築,即使如此多年過去了,依舊是那般的吸引人。如今的西津渡繁華不再,一座座建築靜靜地矗立在雲臺山旁,而千百年來這裡的熱鬧依舊,當地的居民、外來的遊客漫步其中。
鎮江博物館就建在山坡上,山的名字叫雲臺山,海撥只有幾十米。順著博物館的後牆,蜿蜒向裡的西津古街,實際是一條依附於山麓的棧道。而在雲臺山的山頂,這裡有一座閣樓名為雲臺閣,雲臺閣並不是之前就有,而是近些年建成的,雲臺閣的建成為鎮江增添了一處新的地標性建築,登頂雲臺閣,眺望四方抒不盡的讚嘆,看不完的鎮江美景盡收眼底。
來到西津渡,漫步在古街小巷之中,街道兩邊鱗次櫛比的兩層小樓把我們帶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那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那翹閣飛簷,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駁的櫃檯,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歷史已經成為過往,曾經的輝煌過往已經成為了西津渡無與倫比的內涵,而如今的西津渡在現代城市文明的交融下又煥發出了不一樣的魅力。2020年鎮江金山文化旅遊節,在西津渡便有分會場,分會場名為西津大市,一個又一個的小攤沿著長巷一字排開,而在長巷中間還擺放了給遊客打卡拍照的網紅打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