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千年渡口,被譽為中國古渡博物館,如今遊客眾多,渡口卻沒了

2020-11-05 晚安浪子


每一座城市,都會有這麼一條古街,像杭州的河坊街,成都的寬窄巷子,亦或是南京的夫子廟,而鎮江的則是西津渡。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而每一條古街也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而想要感受西津渡千年渡口文化的味道,則需要走進西津渡才能慢慢體會。

西津街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毗鄰江蘇鎮江博物館,如果不是刻意前來,很可能就錯過它了。

西津渡是鎮江市歷史文化文物集大成者,依附於原破山棧道而建,如今已經成為了國內知名歷史古街。周末的清晨來到這裡,入口處密密麻麻的人群不一會都散去了,整個西津渡又恢復了寧靜,每個遊客都在這座古街中找尋自己喜歡的那一幢房屋、那一塊青石板、那一段歷史、那一個故事。

這條始創於六朝時期的古街,走過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歷經千年的興衰交替,終於形成如今的規模。西津渡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也正因為此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在三國時期被稱為「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作「西津渡」。在歷史上,西津渡是我國著名古渡之一,具有重要軍港、客運渡口、義渡碼頭,水上救生和驛道咽喉等功能。

西津渡的形成發展與鎮江的自然,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團素有密切關係,在西津渡背靠渡口的那一側,便有這麼一處展示館,展示館名為廣肇公所文化展示館,而在展示館的正門還能看到石刻的廣肇公所的牌匾,曾經的這裡是粵商來此經商聚會接待的場所。

展示館的大門朝西大門,用磨磚砌成,上有挑簷,飾「五福盤壽」雕磚,白石橫額鐫刻「廣肇公所」四大字,落款為「前護川督陳燏書」。並有浮雕磚飾的「福祿壽」三星、「琴、棋、書、畫(四樂圖)」及「漁、樵、耕、讀」等民間習俗裝潢,大門兩側磨磚倚柱底部為石刻蝙蝠等。這家廣肇公所的地位因民國時期孫先生曾經入住過而變得格外特殊,如今的展示館內主要展示的都是一些和孫先生有關的歷史資料。

從展示館出來便是伯先路,道路兩旁碩大的梧桐樹綠蔭將並不寬的道路遮蓋起來,沿著道路一直向前便會來到名醫館,又是一座民國風格的建築,即使如此多年過去了,依舊是那般的吸引人。如今的西津渡繁華不再,一座座建築靜靜地矗立在雲臺山旁,而千百年來這裡的熱鬧依舊,當地的居民、外來的遊客漫步其中。


鎮江博物館就建在山坡上,山的名字叫雲臺山,海撥只有幾十米。順著博物館的後牆,蜿蜒向裡的西津古街,實際是一條依附於山麓的棧道。而在雲臺山的山頂,這裡有一座閣樓名為雲臺閣,雲臺閣並不是之前就有,而是近些年建成的,雲臺閣的建成為鎮江增添了一處新的地標性建築,登頂雲臺閣,眺望四方抒不盡的讚嘆,看不完的鎮江美景盡收眼底。

來到西津渡,漫步在古街小巷之中,街道兩邊鱗次櫛比的兩層小樓把我們帶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那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那翹閣飛簷,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駁的櫃檯,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歷史已經成為過往,曾經的輝煌過往已經成為了西津渡無與倫比的內涵,而如今的西津渡在現代城市文明的交融下又煥發出了不一樣的魅力。2020年鎮江金山文化旅遊節,在西津渡便有分會場,分會場名為西津大市,一個又一個的小攤沿著長巷一字排開,而在長巷中間還擺放了給遊客打卡拍照的網紅打卡點。

相關焦點

  • 江蘇鎮江有座千年古渡,孫權曾在此操練水師,被譽中國古渡博物館
    這是西津古渡的頭道券門,過了這道門便是經歷了千年歷史的西津渡古街了。當年張祜旅途經過鎮江,夜宿鎮江渡口的小山樓客棧,面對夜色中的長江,離愁別緒湧上心頭,便寫下了一首被譽為客愁傑作的詩作《題金陵渡》,從此張祜和這首詩一起,成為西津渡歷史中的一段佳話。
  • 寧夏銀川的千年渡口,黃沙古渡上體驗奇特的羊皮筏子過黃河
    黃沙古渡原生態旅遊景區,位於銀川市東三十餘裡的黃河東岸,景區內除了黃河古渡口、大片沙丘、田園風光外,還有規模超大的溼地公園。我們進入景區,先玩了刺激的沙海衝浪,再坐船觀賞溼地水系風光,再換乘馬車抵達渡口,短短的時間內體驗了多種交通工具,輕鬆飽覽塞外奇景。來到古渡口,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這一排排靠在邊上的羊皮筏子,對於我這個南方人而言,格外新鮮吶。
  • 著名的長江渡口——西津渡
    長江航運 今天這裡有著名的長江渡口,因其1300多年的人文內涵,漫長的歷史積澱,形成了泱泱的古渡口文化,千百年來滋潤並警示著一代代後人,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先生更是把它譽為「中國古渡博物館」,這就是西津渡古街。
  • 著名的長江渡口——西津渡
    這裡有著名的長江渡口,因其1300多年的人文內涵,漫長的歷史積澱,形成了泱泱的古渡口文化,千百年來滋潤並警示著一代代後人,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先生更是把它譽為「中國古渡博物館」,這就是西津渡古街。
  • 歷史的黃河古渡口
    黃沙古渡原生態旅遊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溼地公園、中國最佳生態休閒旅遊勝地、明清寧夏八景之一。在這裡,您可以親臨康熙大帝渡黃河的古渡口、昭君出塞和親留在大漠的月牙湖。景區內的大漠風光、黃河古韻、自然溼地、黃沙擁長河的塞外奇景,是原生態自助遊的好去處。
  • 它是長江上最古老的渡口,被譽為古渡博物館,很多人以為在南京!
    鎮江博物館(原英國領事館)西津渡既是一個延續千年文脈的古渡,其遺留的文物古蹟自然也是十分豐富的。西津渡街上的救生會,是中國較早的具有慈善性質的水上安全救助機構。隋唐以前,鎮江江面寬40多裡,到唐代時還有20多裡寬。每每風起浪湧,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聲格外驚心動魄。〔唐〕孟浩然《揚子津望京口》:北固臨京口,夷山近海濱。江風白浪起,愁殺渡頭人。
  • 渡口遭遇生存危機 農村渡運困境何解?
    島上現有居民200多戶,在象山眾多的漁村中,規模不大也不小。居民日常出行,就靠這條小小的渡船。  象山三面環海,兩港相擁,境內有600多個島礁。特殊的地理環境,讓渡運成為當地海島居民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據了解,象山轄區目前共有渡運航線10條,渡船12艘,渡口(停靠點)23處,渡工35人,年渡運量達55萬人次、9萬車次。
  • 遊覽沒落的琅岐渡口
    通常是排長隊在渡口等待,等著輪渡從江心上慢慢駛來,再把排隊的車裝進幾輛,然後帶著人和車駛去對岸碼頭。可是如今,一座現代而時尚的琅岐閩江大橋橫跨江面,踏平阻隔,使天塹變通途。  登島沒有了風浪顛簸之苦,這讓我更是按捺不住衝動要去看看這裡的古渡口。但在去古渡頭的路上,我不時被海島清新純淨的田園風光的牽絆了腳步。
  • 三門峽最有名的黃河古渡口——茅津
    茅津渡,又名「陝津渡」,現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區北部會興街道,所以現在又稱為會興渡口,與山西省平陸縣隔河相望,是黃河三大古渡之一,也是三門峽最有名的黃河古,對岸為三門峽會興渡口。渡口邊的會興村,學校操場位置曾有山西會館。渡口。
  • 寧波青林渡,千年古渡口,雙古渡公園西側,京杭甬大運河遺產點
    這是網絡上搜索的古渡舊時照片下圖是古渡現在的模樣。它在濱江步道圍欄的外面,禁止入內。渡口臺階進行了整理,重新擺放。臨江的石板上的圓形洞,是古時系渡船纜繩用的。一直比較納悶的是,雙古渡公園裡沒有一個古渡,而且還分為距離很遠的兩個區域,這是什麼原因呢?為何一定要去雙古渡公園呢?按照歷史古貌恢復的古渡現狀,絕大部分石板應該都是歷史遺存物古渡就是畫面中遊人和欄杆的外側,靠近左側樹木的下面古渡右側寬闊的濱江步道,與本文第一張舊照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旁邊的寺廟沒有移動過的話,那麼這塊地方就是拓寬江岸擴建的。
  • 寧波青林渡,千年古渡口,雙古渡公園西側,京杭甬大運河遺產點
    這是網絡上搜索的古渡舊時照片下圖是古渡現在的模樣。它在濱江步道圍欄的外面,禁止入內。渡口臺階進行了整理,重新擺放。臨江的石板上的圓形洞,是古時系渡船纜繩用的。一直比較納悶的是,雙古渡公園裡沒有一個古渡,而且還分為距離很遠的兩個區域,這是什麼原因呢?為何一定要去雙古渡公園呢?
  • 鎮江西津渡——一條古街,「一眼千年」
    這條著名的長江渡口,因其1300多年的人文內涵,漫長的歷史積澱,形成了泱泱的古渡口文化,千百年來滋潤並警示著一代代後人,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先生更是把西津渡譽為「中國古渡博物館」。西津街位於江蘇鎮江博物館旁,如果不是刻意前來,很可能就錯過它了。這條始創於六朝時期的古街,走過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歷經千年的興衰交替,終於形成如今的規模。西津渡,在三國時期被稱為「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作「西津渡」。在歷史上,西津渡是我國著名古渡之一,具有重要軍港、客運渡口、義渡碼頭,水上救生和驛道咽喉等功能。
  • 閩好玩 | 這座千年古鎮,單一個古渡口就有看不盡的風景,說不完的故事
    嵩口在元朝時便是商業繁榮的水運重鎮,這裡三面環溪,有取之不盡的山水資源,也有綿延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今的嵩口,還保留有古渡口、古街、古建築以及千年的墟市,到此來逛逛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嵩口,大山深處的運河古鎮
  • 鐵嶺市太平山古渡口——綠化自然環境 展現歷史韻味
    在鐵嶺市昌圖縣後窯鎮牌樓村,有一個始建於遼金時期的太平山渡口。渡口歷經百年滄桑,幾經戰亂,在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期間人車雲集、商賈輻輳,既溝通繁榮了兩岸經濟,也方便了人民生活。近年來,為恢復太平山古渡口的歷史文化韻味,打造遼河沿岸重要的景觀節點,昌圖縣實施了總投資80萬元的太平山古渡口項目,在古渡周邊進行了綠化美化,並安排專人進行看護,維護古渡的衛生環境。
  • 泉州石獅千年古渡口,以航海家林鑾命名,現成海絲旅遊小眾景點
    唐宋時代建有林鑾渡、前垵渡、後垵渡等數座古渡、碼頭,仍存林鑾渡、前垵渡、後垵渡3座,現在漁港小鎮旅遊也是石獅海絲之旅的一部分。我們今天說的林鑾渡,屹立在蚶江石湖村西北邊已一千多年,它現在是海絲盛景重要的組成部分,曾吸引無數專家前來考察。這個渡口是以晉江東石的航海家林鑾命名,在鼎盛時期,他擁有大商船數十艘,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與東南亞商貿交往的王者。
  • 遼河生態景觀建設:太平山古渡口——綠化自然環境 展現歷史韻味
    在鐵嶺市昌圖縣後窯鎮牌樓村,有一個始建於遼金時期的太平山渡口。渡口歷經百年滄桑,幾經戰亂,在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期間人車雲集、商賈輻輳,既溝通繁榮了兩岸經濟,也方便了人民生活。近年來,為恢復太平山古渡口的歷史文化韻味,打造遼河沿岸重要的景觀節點,昌圖縣實施了總投資80萬元的太平山古渡口項目,在古渡周邊進行了綠化美化,並安排專人進行看護,維護古渡的衛生環境。2020年,為全面暢通河道生態廊道,太平山古渡實施了「十裡畫廊」河道綠化項目,既綠化美化了太平山古渡周邊自然環境,也形成了一道風沙防護林。
  • 遼河生態景觀建設:太平山古渡口——綠化自然環境 展現歷史韻味
    在鐵嶺市昌圖縣後窯鎮牌樓村,有一個始建於遼金時期的太平山渡口。渡口歷經百年滄桑,幾經戰亂,在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期間人車雲集、商賈輻輳,既溝通繁榮了兩岸經濟,也方便了人民生活。近年來,為恢復太平山古渡口的歷史文化韻味,打造遼河沿岸重要的景觀節點,昌圖縣實施了總投資80萬元的太平山古渡口項目,在古渡周邊進行了綠化美化,並安排專人進行看護,維護古渡的衛生環境。
  • 宜昌千年古渡孝子巖的美麗傳說
    宜昌江南岸的孝子巖古渡,有記載的歷史長達1500年。隨著長江天塹不斷被徵服,2015年,孝子巖古渡完成了它最後的使命。但作為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聚散碼頭,這裡刻錄著這座城市的光陰變遷。在宋代,孝子巖和姜孝祠(甘泉寺)便成為古夷陵的名勝,吸引著眾多遊人慕名前來憑弔,並賦詩讚頌。最為著名的有歐陽修、蘇軾和陸遊三大文豪,均留下遊覽孝子巖、甘泉寺的詩文。到了近代,孝子巖依舊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例如1884年,浙江錢塘人陸維祺等人來宜昌遊覽三遊洞,題「鬲凡」二字作摩崖石刻,隨後又在孝子巖遊覽並留詩。
  • 探尋東莞渡口文化的歷史變遷
    能夠存放自己船艇的地方就是渡口。」年過六旬的鄧伯是東城大王洲島居民,除了颱風天,鄧伯仍然堅持著每天從樟村渡口乘坐渡輪到大王洲島,「如今還在營運的渡口已經不多了,但在過去,基本上有河的地方就會有渡口,起碼有上百個。」  據《東莞市交通志》介紹,東莞市(縣)地處東江下遊,西瀕珠江口,境內河湧縱橫,自古橫水渡口眾多。
  • 鎮江西津古渡,宛若一幅千年畫卷,在江濤帆影的映襯下風韻依舊
    此情此景,不由人感慨百端:現今眼目下,滾滾紅塵早已經吹進了清靜的千年佛門。  西津渡到了,原先滾滾江水就從這塊巨石旁流過。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下移。當年的西津古渡,距現在的長江江岸已有300 多米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