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文字↑↑↑訂閱我們!
搜索微信號:dili360或中國國家地理
50多年前,新中國第一座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建成蓄水,造就了今日蜚聲中外的浙江千島湖風景區。但這千島之湖也淹沒了數百個歷史悠久的繁盛市鎮和村落。現如今,曾經的「錦山秀水、文獻名邦」僅殘存在水底幾處堅守的遺址上,留駐在老人們的記憶裡。《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派遣水下攝影師和文字記者多次前往千島湖考察,試圖用水下和陸上的大量採訪還原老人們的記憶。千島湖就是新安江水庫,最寬處達十餘公裡,最深處達100餘米,在正常水位情況下,面積約580平方公裡,比杭州西湖大104倍,蓄水量可達178億立方米,比西湖大3000多倍。水庫內島嶼星羅棋布,大小島嶼共1078個,因此被稱為「千島湖」。 攝影/王諫正
與熱帶海域成熟的潛水度假地不同,千島湖沒有潛水俱樂部可以提供專用船隻、潛水器材、潛水嚮導等服務,沒有十幾米以上的水下能見度,甚至相對較低的水溫也增加了潛水的難度。2004年,我們特地從英國定製了乾式潛水服,並學完了乾式潛水服的課程。但終因不熟悉潛點、缺乏當地支持、路途遙遠無法調配器材等原因一直未能成行。2009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組隊去千島湖水下尋找古城,我們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當我們上下左右仔細拍攝這座屹立在水下的牌坊時,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攝影/吳立新
2009年11月末,千島湖水在深綠色中泛著些許的藍,隨著下潛深度加大,周圍漸漸暗下來。28米深的水底幾乎全黑,藉助手中的潛水燈才只有2米左右的能見度,只能參照指北針和水底地形向前摸索。進到城內,右側出現房屋,沒有屋頂。向東南方向遊去,黑暗中漸漸出現一座磚結構建築,潛水燈的光線所及之處,滿是精美的雕刻,這就是獅城那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磚結構「節孝坊」。我幾乎在水下叫出聲來。 攝影/吳立新
攝影師終於來到了獅城所在的水域。不久巨大石塊砌成的城牆底部出現在眼前,順著城牆他們很快找到了北城門的位置,門洞裡還留有一扇木製的城門,半開半掩。圖中顯示的是北城門的內側,門楣上的花紋清晰可辨。北城門不朝北而朝西,自北門開始的北大街為城之西軸,是全城最繁華的地段,各類商店鱗次櫛比,攝影師集中探察的也是這裡,城門近旁就是那塊節孝牌坊。 攝影/吳立新
節孝坊頂上有一棵小樹,它應該是被淹前就長在了牌坊上的。如今牌坊頂部的磚石鬆動得厲害,尚未危及這棵小樹,但是它已生機不再,立在那裡仿佛在講述從前的故事。 攝影/吳立新
這座象徵著中國傳統婦道的牌坊經受過拆房隊的努力拆除卻沒倒,說明當年的建築果然質量上佳。半個世紀過去了,陸地上的牌坊越來越少,這座水中的遺蹟顯得彌足珍貴。 攝影/吳立新
據記載,千島湖蓄水後淹沒了265座牌坊。攝影師潛入水底,燈光所到,湖底隱藏的牌坊漸漸顯形。這座聖旨恩準建造的磚石坊,匾頂的盤龍圖案極其精美。它與它的故事,默然於水底已將近60年了。 攝影/吳立新
「獅城」姚王氏節孝坊上有一塊刻有「聖旨」字樣的匾,匾頂的盤龍圖案極其精美豪華,是這座牌坊上眾多磚雕作品的代表。 攝影/吳立新
東大街為城之東軸,自縣治門前至興文門(東門)。府廳路口以上,商號集聚;府廳路以下,多為城中望族的祠堂和宅院,街道兩邊牌坊林立,從西向東依次建有柱史坊(已圮)及「父子傳芳」、「科甲聯登」、「禹門三級」、「盱江循良」等功德牌坊。在這裡,我們發現了多處帶著天井的宅院,一如我們在千島湖畔見到的那些明清古宅。水下的世界儼然是陸上世界的瞬間定格,只有半開的城洞門和掉在地上的窗框告訴我們,水下那個世界經歷過巨變。 攝影/吳立新
2010年春節過後,我們再次來到獅城,逐步擴大搜索範圍,以城牆為基準,先後找到東門、南門,由東門向內,找到了東大街上已經倒塌的4座牌坊、縣衙前的空地以及被堆放在一起的帶有「遂安縣」、「縣長張寶琛」等字樣的城磚,甚至在城外還找到了完整的帶有墓碑的墳墓。在北門進去的古城的西北部,我們發現了保存還算完好的大量建築,有些房子的窗欞完整無缺,徽派建築木門前的木質雕刻依舊完好,仍能看見當年精巧的工藝。 攝影/吳立新
2010年12月,我們第四次來到獅城,可能是由於降雨帶來了泥沙,水下的能見度很差,幾乎不能拍攝。但我們仍然繼續工作,我們重新定位了東門、功德牌坊,發現了以前忽略的許多細節,並對以前曾經找到過的現存建築物進行測量,根據局部拍攝的圖像繪製實景復原圖。圖為我們在獅城西北部靠近西廟的建築物房梁上找到的當年拆房隊倉促留下的繩索。 攝影/吳立新
很難說清楚這兩座有上千年歷史的古城被沉入水底究竟是對是錯。如果健在,它們也許與國內眾多古城一般,淪落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或改頭換面,或不倫不類。 攝影/吳立新
本文選摘於《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