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綿陽到中江,必經涪城區楊家鎮。每到逢雙趕集日,楊家街上便人流熙熙攘攘。記者在農貿市場看到,這裡銷售的蔬菜水果與綿陽城裡基本沒什麼區別,街道不多但商家很多,楊家也由此成為了周圍十裡八鄉的交易中心。
■記者胥江文/圖(部分圖片由楊家鎮提供)
楊家鎮名字的由來
楊家原來是綿陽縣到中江途中的么店子。相傳,三國末期有一位大將嚴斯凡帶兵入駐此地。一位姓楊的農戶接納了他們。嚴斯凡住在他家,他幫嚴將軍打理生活。久而久之,姓楊的農戶有了一部分結餘,於是產生了一個想法,每天出門為嚴將軍他們買生活用品,何不自己開一個店呢?他便把想法告訴了嚴斯凡,嚴將軍很支持他,給他取了店名楊家店。後來,農戶生意越做越好,此地也因此聚集了更多的商家,成為了集市。
民國時期,這裡開始設立楊家鄉,直到1985年改為楊家鎮。去年底,同在綿中路的玉皇鎮併入。近年來,楊家鎮立足農旅融合和循環經濟產業布局,紮實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園核心區及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形成了循環經濟、現代農業、康旅產業三核聯動互促的良好發展局面,先後獲評國家級衛生鎮、省環境優美示範鎮、省鄉村旅遊示範鎮、省百鎮建設試點鎮、省第三批特色小城鎮、市鄉村振興先進鎮等多項殊榮,被列為國家第七批農業科技園核心區。
這裡出產最好的蠶絲
記者在回龍寺村看到,這裡種植著大片桑樹,成為千鶴桑田觀光帶。幾位正在桑園裡勞作的村民說,這裡的桑園由天虹公司流轉後,再以50畝一個單元建設標準化養蠶大棚承包給經營戶。據了解,該村村民土地流轉給天虹公司,每畝每年可獲得750元租金。村民從事摘桑、養蠶等工作,每戶每年可獲得約1.66萬元收入。村民可以在原來的土地上勞作,但收益比過去高了很多。目前,該村三分之一的土地已形成規模化桑樹種植基地,面積達1500畝,成為我市規模化桑樹種植面積最大的村。天虹公司收購蠶繭用於生產6A級真絲及絲綢
產品,實現更大經濟效益,實現互利共贏。
楊家鎮建設了5000餘畝標準化桑園,且境內企業已輻射周邊鄉鎮,共建成3.5萬畝桑園,楊家鎮「涪城蠶繭」也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七彩之虹」6A級生絲享譽海內外,各項質量指標均居全國第一,成為愛瑪仕、古馳、香奈兒、LV等奢侈品牌絲巾的上品原料絲,楊家鎮也成為了中國優質繭絲生產基地。鎮政府工作人員說,楊家鎮以完整的蠶桑產業鏈和高品質的生絲為產業載體,緊扣蠶桑主題,正打造集蠶桑種養殖、絲織品加工、現代銷售、創意文化旅遊為一體的「國際蠶桑小鎮」。
生活垃圾在這裡變身寶藏
每天,從綿陽城裡都要用箱式貨車運出一車車的生活垃圾到玉皇垃圾發電廠,經過幾年建設,這裡已經成為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據介紹,2017年7月,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一期正式點火發電,年處理生活垃圾約36.5萬噸,年發電量約1.25億度,滿足5萬多個家庭的用電需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00噸,減少氮化物排放量260噸,綿陽城區生活垃圾100%焚燒處理。
記者在循環經濟產業園看到,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置項目、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項目、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置中心項目、滲濾液處理項目……有的已經建成,有的正在建設中。東江環保公司正在建設工業固廢處置中心,建成後將從事工業和市政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理,預計年處理工業固廢2.5萬噸,帶動當地近千人就業。
鄉村旅遊吸引眾多遊人
在楊關大道旁,幾位村民在一片種著李子和葡萄等水果的田間除草。正在忙碌的陳大爺說,雅然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看好這裡距離綿陽城近和良好的創業氛圍,承包了一百多畝土地,採用有機生產方式種植經濟價值高的青脆李、蜂糖李、藍寶石葡萄等新品種水果,今年李子已開始結果。對於在這片土地上創業,他非常樂觀。在綿中公路和楊關大道沿線,可以見到許多規模開發的農業產業園,許多農業公司入駐這裡並見到了成效。
幾年前建設的楊家香草園吸引了眾多遊人。人們在這裡觀賞香草和多種花卉,盡享田園風光。這片兩千多畝的景區建設了香草度假園區、紫海原香度假村、民俗特色商業街和新型農村社區,從過去普通的田園變身為成熟的旅遊區,全方位為遊客提供旅遊服務。
除了香草園,楊家鎮境內還建成了一灣荷塘、歡樂碗、團陽香舍、萬福園等鄉村旅遊點和民居。產業發展帶動特色小鎮建設,楊家鎮充分挖掘「楊家么店子」「吃清明會」等民俗文化,培育出「孝德文化」「和文化」等文化品牌。
來源:綿陽晚報數字報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