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假期攻略 | 饌食蘇味之「舌尖上的蘇州」

2021-02-13 蘇州愛心園

蘇州人在「吃」這件事上的名號很多

吃麵比北方人更兇」

啃起大閘蟹來仿佛家裡有礦」

上舌尖的頻次高得嚇人」

稻香村榮譽之戰連首都人民都驚動了」

…………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蘇州吃貨看似兇猛、「狀況」頻出,其實卻是最精細不過的。所謂以時易食,在什麼時間吃什麼樣的蘇州美食,絲毫馬虎不得。若是晚一步,大概只能眼睜睜看著商戶們朝你擺擺手:賣完咯,明年趕早吧。

為此,愛心園小編貼心地給大家整理了一份《蘇城美食攻略》。照著吃,各個季節的美味全部安排上~

蘇州人的一天,是從一碗蘇式面開始的。

著名作家,「蘇州美食文化宣傳大使」陸文夫寫《美食家》時寫道:「朱自冶(美食家)每天一睜眼,就要去朱鴻興吃頭湯麵。」

蘇州人為什麼喜歡早上吃麵?

其主要本質原因還是:好吃。

遇到繁忙的早晨,就是吃一碗麵:吃麵要快,慢的話面就會坨了。熱騰騰端上來,主食(麵條)、主菜(澆頭)、湯匯於一碗,5分鐘嗦完,一抹嘴跟旁邊朋友聊幾句今天的米價鹽價和新聞趣事,方面快捷。

一碗湯麵,就能代表蘇式生活的精髓。

陽春麵

說白了就是一碗光面,湯頭和面,撒上一把新鮮的蔥花就可以上桌了。但敢賣這一碗光面,也是要有底氣的,十分考驗湯頭和下面師傅的技巧。

推薦店面:韋復興

地址:齊門路11號

乾隆皇帝微服私訪的時候吃過奧灶面

被美味迷倒,因而起了這個名字,意為奧妙都在面灶裡。奧灶面講究碗熱、湯熱、油熱、面熱、澆頭熱,還要保證小料衝湯。澆頭有很多,鼎鼎有名的是兩種:紅油爆魚面和白汤滷鴨面。肥而不膩,齒有留香。

推薦店面:胥城大廈奧灶面

地址:三香路333號胥城大廈2樓

燜肉麵

屬於會讓你一見鍾情的那種,一大塊五花肉擱在面上,油光四溢,用筷子輕輕一戳,那一大塊肉慢慢彎折著浸沒到湯裡,一圈細細的油花漾了開來。肉需要燉得軟爛,又不能散開,極是考驗功夫,看起來肥吃起來卻一點不膩,一入舌尖便化掉了!

推薦店面:同德興精品麵館

地址:嘉餘坊6號

三蝦麵

「三蝦」用的是籽蝦,拆成蝦籽蝦腦蝦仁三部分。三蝦是老蘇州記憶裡的味道,過去文人墨客「會吃」,有道菜叫「炒三蝦」,肉質鮮美、營養豐富。

烹飪好的三蝦色澤鮮豔,香氣撲鼻,讓人饞涎欲滴。三蝦作為澆頭,有兩種吃法。一種是湯麵「過橋」,麵湯需用白湯,否則會蓋住三蝦澆頭的鮮美。

另一種是拌麵,直接拌著蔥油麵,吃起來一點兒也不浪費。三蝦麵時令性極強,一般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推薦店面:裕興記麵館

地址:人民路嘉餘坊25號

吃完面,就該開始正式的蘇幫菜之旅了。

蘇幫菜到底好吃在哪裡呢?

首先就是注重食材,講究時令,不時不食。

根據明代王鏊《姑蘇志》記載,早在明代,蘇州城的食材就達到了「率五日而更一品」的頻率,用普通話來說,就是每五天換一種時令食材。

這種習慣保持到現在,就形成了一個及其豐富的時令體系——說到蔬菜,春天吃「七頭一腦」,夏天吃各類瓜果,秋天吃水八仙,冬天則有白菜菠菜香青菜

說到大閘蟹,則又有「九雌十雄」之說,也就是說農曆九月吃雌蟹,農曆十月吃雄蟹。

最誇張的是,不止是蔬菜,蘇州人一年四季,豬肉都吃得不一樣。春天奼紫嫣紅,吃顏色最漂亮的櫻桃肉;夏天炎熱,吃打開味蕾的荷葉粉蒸肉;秋風起,吃扣肉;冬天南方寒氣刺骨,吃最結實的醬方

其次,蘇幫菜傳承有序,成席成宴,有些菜有文人的風雅,有些菜則極盡奢華。

比如色香味俱全的響油鱔糊,被端上桌後盤中的油還會噼啪作響。這道菜品需要取活的鱔經沸水燙泡後,劃出鱔絲,將炒鍋內熟豬油燒至七成熱,投入蔥花放入鱔絲炒透,最後淋上醋後把鱔魚倒入盤中撲上胡椒粉。一碗濃油赤醬的響油鱔糊,秒秒鐘讓人食指大動,口感在嘴裡像爆炸一般。

比如春日裡的一道醃篤鮮,口味鹹鮮,湯白汁濃,肉質酥肥,筍清香脆嫩,鮮味濃厚。雖看起來平淡無奇,卻將春筍的鮮、和五花肉的醇厚,通過小火慢熬釀在一起。一碗湯水,就把無限春光發揮到了淋漓盡致。

比如遠近聞名的松鼠桂魚,需要挑選兩斤左右的鮮活鱖魚,然後開花刀、醃製、拍粉、油淋、澆汁一氣呵成,出品嘴巴大張,尾巴挺豎,魚肉根根炸開,形態猶如松鼠。別致獨特的造型設計,藏不住的鮮香濃鬱,一口咬下去,魚肉外酥裡嫩,滿嘴都是香。

這些都是蘇幫菜的精髓,要是在菜單上看到這些菜,記得儘快下手~

吃完蘇式面和蘇幫菜,那麼就進入到了蘇州美食的進階階段——逛菜市場,吃小吃,自駕農家樂

要想了解一個城市的生活,最好的辦法就是去那裡的菜市場逛逛,這裡藏著這座城市的底色。

蘇州的菜場各有各的特色,首推必然是葑門菜市場,第一是因為這裡是全蘇州農副產品最全的菜市場,第二是因為這裡不僅非常好逛,而且非常好吃。

新鮮的、泛著微微紫色的莧菜、大個的茄子、水靈的茭白放得滿谷滿坑;活蹦亂跳的河蝦;隨手買兩個番茄,到隔壁水產攤用水龍頭一衝,一掰成二,濃烈的番茄香,微微沙的口感,酸甜可口,挑番茄就要遵循「我很醜但是我很好吃」的原理。

還有這個季節的時鮮貨——蠶豆,蘇州人要說第二,估計沒人敢稱第一。五月蠶豆青又青,立夏前,蘇州的「本地豆」才開始上市,每年短短十幾天,美味轉眼即逝。

如果說菜市場裡有一座城市的底色,那麼這座城市的記憶,則大都流傳在小吃之間。這裡沒什麼門道,按照推薦的小吃店一家家吃即可,都是有口皆碑的好味道。

比如蘇城招牌小吃生煎饅頭,每天排隊的確有他的道理,個大、湯足、半發麵。

脂肪融化在糯米裡的鮮肉粽子

完全鬆脆,充滿芝麻和豬油香的蔥油大餅

至於伴手禮,也已經準備好了:赤豆松糕、玫瑰豬油糕、五色大方糕、棗泥拉糕。豬油的香氣,糯米的香氣,豆沙棗泥松仁的香氣,甜、軟、糯,有種屬於江南的溫柔。

如果你不是第一次來蘇州,或者想嘗試點不一樣的行程,那麼你一定要到蘇州周邊吃吃看看,這裡藏著不少美食寶藏。

南邊吳江的鮮肉小燒麥紅燒羊肉;北邊常熟的蒸菜蕈油;崑山的奧灶面;張家港的螃蜞豆腐;太倉的江鮮等幾十種美食,皆不容錯過。

再說蘇州市內,西邊的太湖有三白:白魚白蝦、和銀魚;東邊的陽澄湖則是蝦蟹的天堂。

蘇州味道,也並不全是古早味,更自於看似平淡的日常之中。

認真本分、堅持傳統、擁抱現代,這些日常的細節就是蘇州生活的精髓。

趁著這個5.1黃金周出門逛吃逛吃,相信愛心園小編提供的這份《蘇城美食攻略》一定可以幫到你!

當然,蘇州的美食還有很多很多,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多多交流,跟觀眾們一起分享更多蘇式美味~


相關焦點

  • 尋鮮蘇州,品嘗舌尖上的蘇式美味,還有蘇州古運河美食專線
    所以呀,尋鮮蘇州,品嘗舌尖上的蘇式美味,還有蘇州古運河美食專線!由蘇州東方水城旅遊公司打造的「古運河美食專線」,將蘇州特色小吃美食、蘇州代表性茶飲碧螺春,以及蘇州評彈等諸多元素搬上蘇式畫舫船,讓遊客在享受水上之旅的過程中能同時品嘗到地道的蘇式美味,體會蘇式生活的雅致與浪漫。
  • 範仲淹後人私房菜 呈現「舌尖上的蘇州」(圖)
    □蘇報記者 施曉平  近日,蘇州民俗  學會飲食文化研究秘書長沙佩智爆料:範仲淹後人範福珍通過著作《閒趣拾味》,捧出百道"私房菜",按春夏秋冬四季呈現"舌尖上的蘇州"。  昨天記者採訪了範福珍,"見識"了那些無法忘卻的蘇州味道。
  • 蘇幫菜,除了好吃,還能滿足蘇州人的鄉愁
    蘇幫菜是中國傳統美食的一個代表,主要以清新平和為主。據傳說起源於公元前514年,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蘇幫菜用料上乘、鮮甜可口、講究火候、濃油赤醬,屬於「南甜」風味。經過油炸,肉粒翻開如毛,頭昂口張,魚尾微翹,成品栩栩如生,形如松鼠,極具美感,不負其「松鼠鱖魚」之名。銀魚炒蛋太湖銀魚,春季在太湖邊蘆葦和水草莖上產卵,產期主要集中於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時也是捕撈銀魚的汛期。蘇州東山有「五月枇杷黃,太湖銀魚肥」之說。
  • 舌尖上的蘇州第2更:超全蘇州旅遊美食攻略,徵服你的胃!
    蘇州的美食很多,其中以蘇氏面最具代表,畢竟是舌尖上的中國強烈推薦,名氣響徹大江南北。還有老字號的糕點、沁涼的綠豆湯、糯糯的糖粥……舌尖上的蘇州第二彈:蘇州美食大匯總——用最快的時間,吃到最地道的蘇州美食,come on!
  • 舌尖上的江蘇:如果你打算來蘇州走一走,這份美食攻略要收好
    蘇州,這個地方可以說是華東地區大家旅遊最先想到的一個城市之一。素有「園林之城」美譽的蘇州,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那的美景如煙如霧,如詩如畫。有溢翠流全的田野,寧靜安詳的水村,更有園林野臺樓閣 太湖 之美景。 蘇州總是有這麼一股子魅力,讓未曾謀面的人魂牽夢繞,也能讓去過的人流連忘返。蘇州除了有美景,還有很多的美食。
  • 舌尖上的蘇州 嘗遍蘇州夏天的味道
    涼拌餛飩  俗話說:「冬至餛飩夏至面」,但在蘇州,餛飩是全年無休的美味小吃,一年四季都有花樣。涼拌餛飩和糟油煎餛飩堪稱蘇州人夏令饌食妙品。夏天,涼拌餛飩特別受歡迎。蘇州百姓的這句打油詩正是對同德興麵館的真實寫照。該店針對夏季推出的「楓鎮白湯大肉麵」更是赫赫有名。其所不同之處就在於白湯之中加入了夏天獨有發酵的酒槽。夏季人們的口味變得清淡,來一碗清湯白面,粒粒米糟浮於湯上,小香蔥粒點綴其間,一碟大肉,一碟薑絲,喝一口湯,酒糟的香味唇齒間瀰漫,清新爽口,面細勁入味。
  • "蘇州一碗麵"有望壓軸第二季《舌尖上的中國》
    「同得興已經『觸電』多次了」,2001年,日本TBS電視臺「每日放送」攝製的《難忘你,蘇州湯麵王》,就慕名找到肖偉民,在蘇州拍攝7天後,又邀請肖偉民到日本,9天時間現場展示拍攝「蘇州一碗麵」製作技藝,臺灣、香港等不少電視臺也都找到肖偉民「上鏡」。昨天,肖偉民帶領店內蘇幫面大廚團隊,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集體出鏡「操刀」,面對攝像機顯得遊刃有餘,很有幾分「明星」風範。
  • 「蘇州園區香格裡拉」51假期豪華閣588/晚!全網最低, 僅此1次
    >)最適合假期出遊蘇州園區。自駕1.5h,高鐵26分鐘即達蘇州每天限量5間升級豪華閣、尊享客房~步行即至5A級景區金雞湖、誠品書店周邊還有博覽中心、新光天地等地標性建築緊靠地鐵1號線,輕鬆到達各景點帶上寶貝
  • 秋意盎然的姑蘇,「悅食東方」的潮菜秋宴吸引了這些嘉賓名流!
    無域·東方秋宴現場 《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沈宏非先生、潮汕菜美食作家張新民先生、「蠔味研究員」陳漢宗先生沈宏非,人稱沈爺,《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現為自由撰稿人,電視節目策劃人,製片人。著有《寫食主義》、《食相報告》、《飲食男女》等多部作品。
  •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蘇州談美食
    5月28日下午,帶著自己十年談吃文章首度集結《至味在人間》,吃貨總舵主---《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做客蘇州,與蘇州讀者進行互動交流,暢談對蘇州美食的感悟,期間還透露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最新籌備情況。有沒有蘇州美食要看緣份28日下午,雖然室外下著瓢潑大雨,但是絲毫沒有影響熱心讀者對於《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的追捧。
  • 蘇州這家上過舌尖2的麵館,招牌面只賣6個月,錯過只有等明年!
    說起大名鼎鼎的蘇幫面,很多人都好豎起大拇哥老蘇州人常說:「冷天吃紅湯麵,熱天要吃白湯麵。」可見蘇州的麵條有多講究蘇幫面蘇幫面從湯到麵條,再到澆頭,都是十分講究的首先是湯湯必須是高湯,清而不油,味鮮而食後口不幹製作麵湯稱為「吊湯
  • 舌尖上的蘇式美味:不時不食,來品一桌活色生香的冬令蘇幫菜
    鮮,是食物的鮮美之味,也是時令的新鮮初嘗。尋鮮,尋的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情懷。也許是一碗麵、一塊糕、一道家常菜、一家隱世小店、一個有故事的人……這就看舌尖上的蘇式美味:不時不食,來品一桌活色生香的冬令蘇幫菜!
  • 蘇州特色美食 蘇州名小吃
    適逢隱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路過,試嘗,覺其味獨特,歸家命其家人稍加調味如法炮製,更感鮮美。此後,遂成為名菜,並一直流傳至今。3、母油雞又稱熝鍋油雞,是常熟王四酒家的傳統名菜。油雞選用肥壯的「四黃」新母雞,用玉梁、桂皮、八角、小茴香、山奈、薑黃等配料,精細製作而成,食用時淋上油滷,用醬油蘸食。4、太湖銀魚春秋戰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
  • 舌尖上的中國年 | 珍饈美饌話神州五方
    秦烹惟羊羹,隴饌有熊臘神州大地五方五味迎新年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今夜我們以美食圍爐話歲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邀您共享中華珍饈與美饌八大菜系四在東味不相同情相同蘇浙徽閩狀玲瓏清香精緻年味濃東隅之味,在千差萬別中尋找共同。
  • 舌尖上的蘇州之《長發西餅》
    上回說到蘇州之眾多美食,今天我們來重點安利一些《長發西餅》——蘇式月餅糕點的典型。長發西餅算是蘇州的美食名店了,最著名的就是鮮肉月餅了,作為一個只吃過五仁月餅的北方人,第一次聽到鮮肉月餅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抗拒的,但是在舍友的引誘下吃了第一個鮮肉月餅後,我就深深地愛上了它……此後我就經常光顧長發西餅。
  • 蘇州名小吃,你有吃過幾種呢?
    適逢隱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路過,試嘗,覺其味獨特,歸家命其家人稍加調味如法炮製,更感鮮美。此後,遂成為名菜,並一直流傳至今。母油雞:又稱熝鍋油雞,是常熟王四酒家的傳統名菜。油雞選用肥壯的「四黃」新母雞,用玉梁、桂皮、八角、小茴香、山奈、薑黃等配料,精細製作而成,食用時淋上油滷,用醬油蘸食。
  • 舌尖上的美味:蘇州十大美食盤點,這些你都吃過了嗎?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是對蘇州和杭州兩地至高無上的評價,而我對蘇州的印象則是停留在葉聖陶老先生的《蘇州園林》,唯有園林之美。實際上蘇州是有近25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之一,風景的確宜人。但同時蘇州也是中國東部飲食文化中心之一,物產豐饒,飲食資源十分豐富。
  • 愛上蘇州,從這味「頭道菜」開始!
    從11月中下旬火熱上線,貫穿「雙12」、冬至、元旦、春節、元宵等重大節慶假期,不斷打造餐飲消費新亮點,掀起餐飲消費新高潮。看這架姿,品其味道都承載烹飪文化上的傳奇。迎賓之清溜鳳尾蝦玉蘇州人常用這道菜作頭菜,召待四方來客。在蘇州吃蝦仁真乃人間美味的享受。剛出鍋的蝦仁常帶著油溫,鮮香,軟綿在舌尖上相擁,咬嚼中沒有多餘一絲木感,只存下一個"鮮"了!那是江南水鄉的味道。
  • 舌尖上的旅行之江蘇蘇州篇-蘇州7個景點8種美食,你去過吃過幾個
    來蘇州的話可以品嘗一下。許多老蘇州酒樓或飲食店都還有這道菜,湯品。2,響油鱔肉這道菜具有開胃功效。菜裝盤後,要先淋上熱油,入桌還會發出「滋滋」的聲音,因此有「響油」之稱;每年六七月是品嘗黃鱔的黃金時期。得月樓,松鶴樓等傳統老店都保留有這種蘇式佳餚。
  • 身在天堂,食在蘇杭!你們對蘇州美食的力量,真的一無所知~
    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毗鄰煙波浩渺的太湖,蘇州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在歷史上很少有自然災難或饑荒,從而各類產業得以充分發展,使得這片土地富庶繁華。範成大《吳郡志》中便記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魚與稻,以漁獵為業。雖無蓄積之資,然而亦無飢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