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中)

2020-11-16 老郭說老家

臨海市名勝古蹟

臨海古城牆,又稱台州府城牆、「江南長城」等多種稱謂。全長六千餘米,現存五千餘米。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至煙霞閣,於山巖陡峭間直抵靈江東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勢,俯視大江,城北部最為險峻,逶迤曲折,氣勢恢宏,人稱「江南八達嶺」。城牆始建於東晉,歷史上曾多次拆毀、重建及修繕。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甕城,是一座具有軍事防禦與防洪雙重功能的府城城牆。2001年6月,台州府城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由臨海古城牆等組成的「中國明清城牆」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曾被譽為「萬裡長城第一人」的古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讚譽為北京八達嶺等處長城的「師範」和「藍本」。目前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臨海古城牆

臨海古城為千年府治,融儒、佛、道三教文化為一體。位於臨海市區,始建於晉,擴建於隋唐。城牆除禦敵功能外,還兼防洪功能,四個城門及甕城結構都別具一格。主要有江南長城、大成殿、龍興古寺,紫陽古街、巾山群塔、東湖琉秀、華胥洞等景點。古城內,人文景觀眾多。巾山塔影,東湖毓秀,唐代古剎,明清街衢綴布其間。

臨海古城

桃渚抗倭城,位於桃渚鎮城裡村。始建於明初洪武年間,正統八年(1443年)遷建。桃渚城是專門為抗倭而設置的千戶所所城,周長1366米,城高4.5米,現除垛口外,城牆主體及三個城門(包括甕城)均保持完好。特別是城內街巷至今仍保持著明清風貌,城內民居絕大部分為清代建築,尤以郎家裡、郎德豐、吳宅、柳宅、宗祠、關帝廟等最具代表性。戚繼光曾在此屢敗倭寇,是一座英雄城,也是東南沿海保存最完好的抗倭所城。對研究明代衛所制度與沿海防禦體系,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桃渚抗倭城

龍灣海濱景區位於風景秀麗的東部海岸線上,距台州市區20千米。是臨海桃渚國家地質公園和桃渚省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台州市唯一的海濱浴場。景區佔地約15平方千米,三面青山疊翠,300多畝海濱浴場、52萬畝灘涂波光浩渺。是一處環境優美的生態景區。目前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

龍灣海濱景區

江南大峽谷地處臨海市西南的尤溪鎮。峽谷縱深35千米。海拔呈階梯上升,最高達千米以上。山美林密,巧巖叢生,氣候宜人。秀瀑、絕壁、溶洞比比皆是,竹海和果園遍布山谷,整個景區集清、幽、奇於一體,匯瀑、溪、林於一域。江南大峽谷軍事探險漂流項目是「長三角」地區首例以軍事為主題的探險漂流項目。目前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

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紫陽古街,因道教南宗始祖紫陽真人張伯端而得名。全長一千餘米,寬四至5米,南北走向,貫穿古城區,是目前國內最長、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條歷史古街區,沿街兩側商鋪林立,染布坊、茶館、藥鋪、酒樓等百年老店鱗次櫛比。

紫陽古街

還有九臺溝和桃渚風景區以及被稱為台州中日佛教文化交流重要場所的臨海龍興寺、羊巖山茶文化園等旅遊景區同樣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

臨海市著名人物(二)

謝深甫,南宋中期著名宰相。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進士。歷任嵊縣尉,崑山縣丞,浙漕考官,青田知縣,後調大理寺丞。江東大旱,任常平提舉,制訂並推行救荒措施,緩和災情。後升右正言,調起居郎,臨安府尹。宋光宗稱施政寬猛得中,升吏部侍郎,兼給事中。慶元六年(1200年)拜右丞相,封魯國公。為相穩健,以少傅致仕。卒後因孫女謝道清為宋理宗皇后,追封信王,又改封衛王、魯王,諡「惠正」。著有《東江集》。

謝道清,謝深甫孫女,南宋理宗的皇后,寶慶三年(1227年)九月,進封為貴妃,十二月,冊封為皇后。德祐二年二月,元軍進駐錢塘,為保全臨安城,道清派左丞相吳堅等,赴元大都將降表進呈給元世祖忽必烈,南宋至此基本告亡。謝道清74歲離開人世,歸葬於家鄉。

楊哲商(1883年—1911年)近代民主革命家。滬上起義時,楊哲商等主要負責炸彈製造部工作。親自參與攻打上海江南製造總局的戰鬥。其後杭州、南京相繼起義,炸彈的需求量劇增,楊哲商於是指揮同事日夜製作,因過度困累,誤觸炸彈,引起爆炸,當場犧牲,年僅28歲。

楊哲商志士

秦鳴雷,明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仕南京吏部左侍郎,總校《永樂大典》。後歷任南京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等職。

朱虛之(1912年—2000年)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後加入中共。歷任通信營營長、組織科科長、通信處處長、空軍幹部部部長、空軍高射炮兵指揮部政委等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朱虛之將軍

一山,元代高僧。搭乘日本商船,出使日本通好,重建元初中斷的中日邦交。留居日本二十年,開創了日本禪宗二十四派之一的「一山派」。圓寂後,日皇諡「國師」。

李伯照(1944年—1989年)被譽為新時期「雷鋒式的好幹部」。曾率所屬部隊在安徽涇縣撲滅森林大火、大戰河北特大洪水以及自衛反擊戰中因功屢獲獎勵。

徐中行,北宋著名學者、理學家、教育家。畢生精研典籍,人稱「八行先生」。被譽為「臺學源流,以中行為首」。其第三子庭筠,深得其父之風,拒官樂教。與父合稱為「二徐先生」。

屈映光(1883年—1973年)民國時期臨海著名人物,被譽為「臨海辛亥第一人」。青年時在臨海縣城求學,結識楊鎮毅、楊哲商、王文慶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赴杭州就讀於赤城公學,加入光復會。兩年後,隨楊鎮毅回臨海創辦耀梓學堂,以響應紹興大通學堂光復活動。不久,大通事敗,先後充安徽督練公所書記、台州印山商業學校監督、安徽陸軍測繪學堂教習。宣統元年(1909年)至上海,創辦《風雨報》。後江浙聯軍會攻南京,任浙軍兵站總參議。復以浙軍代表身份赴武昌援鄂。旋任浙江代表,與十六省代表齊集南京,籌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任浙江都督府民政司司長。1913年,改任內務司司長,署浙江民政長。1914年,任浙江巡按使。1915年12月,支持袁世凱,受封為一等伯爵。次年4月,童保暄、夏超等謀獨立反袁,驅走附袁的朱瑞,宣布浙江獨立,屈映光任都督,但又暗中密電袁表示效忠,袁授以將軍銜。5月,因各界不滿而辭職。1917年,居滬學佛。1918年,任北洋軍閥政府國務院顧問。1919年,任山東省省長,注重修治黃河,著有《治河說略》。次年,辭省長職,居北京學佛。1923年10月,與蔣尊簋(紹興市諸暨籍)、呂公望(金華市永康籍)等於寧波組織浙江自治委員會,宣布獨立,旋即失敗。1925年5月,被段祺瑞任命為臨時參政院參政,又任善後會代表。1926年3月,任北洋軍閥政府賈德耀內閣內務總長兼賑務督辦。5月辭職後環遊歐美等國。同年回家鄉後,創立振華中學於臨海城內。1929年,受佛教密宗灌頂法,稱「法賢上師」。曾集資修訂《大藏經》。抗戰開始,在上海拒敵偽籠絡,入內地,遷重慶。1948年,任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副委員長。去臺後任「國大」代表等職。

「臨海辛亥第一人」屈映光

陳孚,元代官吏。歷仕翰林國史院編修、禮部郎中等職。

王世芳,清代著名人瑞。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40歲時中秀才。乾隆十三年(1748年)80歲為貢生。乾隆二十九年,96歲時官至遂昌訓導。任滿,乾隆接見特賞六品銜。乾隆二十六年,為皇太后70壽,設「九老會」,召王世芳赴會。次年,賜「序耆頤」匾額。乾隆三十三年,百歲時,賜建「昇平人瑞」牌坊於嶺根村口。後再授國子監司丞銜。在世時七世同堂,曠代罕見。嘉慶十三年(1808年)去世,年140歲。

梁安世,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官至廣南西路轉運判官。是著名的賞石家,在桂林「桂海碑林」內有梁安世《乳床賦》、《元祐黨籍》等石刻。

何寬,明代重臣。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授南京刑部湖廣司主事、浙江司員外郎、廣東司郎中、成都知府、湖廣按察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大理寺卿、工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尚書、南京吏部尚書。

朱洗(1900年—1962年)著名細胞學家。195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洪坤煊,清乾隆年間著名學者。與蕭山王紹蘭、東陽王上層並稱「浙東三傑」。與弟洪頤煊、洪震煊,同喜藏書,博古通今,著述豐碩。

章傑(1909年—1958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六期,後進入國民黨中央航空學校學習。先後經歷過中原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一直在國民黨空軍系統中任職。去臺後在1958年8月「金門炮戰」中,擔任國民黨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官。此役與其他兩位副司令趙家驤(汲縣,今河南省新鄉市衛輝籍)與吉星文(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籍)同時被炸身亡,終年49歲,後被追贈為空軍中將。

石墪(音噸),南宋著名教育家。生於動蕩的北南宋交替時期。與大儒朱熹交好。

劉璈,清代名臣。湖南省嶽陽籍。早期追隨駱秉章和左宗棠東徵西討。後期任職台州知府期間,大興文教(廣建書院和設立義塾),使因兵燹(音顯)等滯後的台州文教跟上時代步伐,至清末,台州共有書院一百四十餘所,可謂「功於當代利在千秋」。

王倫(1892年—1935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陸軍大學第六期。歷任北伐軍第一軍參謀長、第一集團軍參謀長、參謀總部第一廳中將廳長。是民國時期東塍鎮十八位將軍之一。

宋世犖(音盈),清乾隆時期官吏,曾任職福建大田知縣和陝西扶風知縣等。才學卓越,年少時被譽為「神童」。

王少樓,著名越劇女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任旭,晉代隱士。《晉書》有其傳。是第一個寫入正史的台州人物。

陳良翰,南宋著名官吏。紹興五年(1135年)進士。精於吏治。歷任會稽主簿、慈谿知縣、瑞安知縣、衢州教授、檢法官、監察御史、右正言、左司諫,建寧知府、福建轉運副使、提點江東刑獄、提點浙西刑獄,兵部侍郎、右諫議大夫、給事中、太子詹事兼侍講等。卒贈大中大夫,光宗即位後賜諡號為「獻肅」,壽六十有五。入祀鄉賢祠。

泰不華,元代西域色目人,入籍臨海。歷仕奎章閣典籤、禮部侍郎、禮部尚書、浙東宣慰使都元帥。善書法。卒後追贈魏國公,諡「忠介」。

王士性,明代著名官吏、人文地理學者。萬曆五年(1577年)進士,初授確山知縣,歷禮科給事中、廣西參議、雲南瀾滄兵備副使、河南提學、山東參政、太僕少卿、南鴻臚寺卿等職。一生著述極為豐富。是與徐霞客齊名的地理學家。

許紹棣(1900年—1980年)民國時期政治與教育界名人。畢業於復旦大學。先後任浙江省立高級商業學校校長和國民政府浙江省黨部執委兼宣傳部長,是CC派的核心人物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奉命赴歐洲考察,回國後於1934年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主持教育廳工作。1946年離職,後任國民黨中央執委和立法委員,《東南日報》杭州分社社長。1949年去臺。第二任夫人為孫多慈(民國時期女畫家,曾與徐悲鴻先生產生「師生戀」)。

郭鳳韶(1911年—1930年)女革命先烈。積極參加上海反帝愛國運動,被捕後英勇就義,年僅十九歲。

王文慶(1882年—1925年)近代民主革命運動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早年就讀於東湖書院。後留學日本,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留學期間,結識陶成章(紹興籍)、龔寶銓(秀水,今嘉興籍)、魏蘭(麗水市雲和籍)等,加入光復會,數度返國從事反清革命活動。奔走於紹、金、衢、處諸府,秘密聯絡會黨。同年冬,與秋瑾一起前往金華、蘭溪,與「龍華會」首領張恭(金華籍)、蔣六山(金華市蘭溪籍)等籌劃響應湖南地區起義。十二月底,起義失敗,出走日本。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回國,在上海主辦啟東學校,與紹興大通學堂及安徽的巡警學校等互相呼應,共同策動皖浙起義。失敗後,出走南洋。與李燮和(湖南省婁底市漣源籍)等革命黨人在網甲島中學任教,創辦報刊,宣傳光復會宗旨,在僑胞中募得巨款交香港同盟會革命軍統籌部,充作起義經費。清宣統三年(1911年)春,應黃興電召赴廣州共襄大舉,率泗水華僑革命青年回國,及抵廣州,黃花崗起義已失敗,冒險營救同志。後至杭州運動新軍加入光復會。是年夏末,曾返回臨海縣籌建革命聯絡機關「台州國民尚武會」。武昌起義成功後,策劃杭州新軍起義,親率部分敢死隊員投入戰鬥,為杭州起義主要組織者之一。杭州光復,浙江軍政府成立,為省臨時參議會議員。十一月,參加南京戰役,率尹銳志(紹興市嵊州籍)敢死隊三百人及來自台州的光復軍五百人,衝鋒肉搏,血戰馬群,奮攻天保城、雨花臺。南京光復後,參加臨時政府籌備工作。1912年1月,當選為臨時參議院議員。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後,授南洋宣慰使,辭不受職。袁世凱稱帝,王文慶與革命黨人積極反袁。1916年4月,浙江獨立,被公舉為省臨時參議會議長。後改任民政長。1917年,響應孫中山號召赴廣州,被選為護法國會議員。次年,奉命赴閩,策反侵擾粵邊浙軍,任援閩浙軍副司令。1922年,黎元洪任總統,文慶拒不合作,居上海。次年,曹錕賄選,又發電申討。病逝上海後,章太炎起草《發起開會追悼王文慶通知》,高度評價王文慶一生。墓在臨海嶺根村西。臨海城內有文慶街(街名始於抗戰時期,位於老城區)。

陳騤(音奎),南宋進士。歷仕吏部侍郎、禮部尚書等職。逝後追贈少傅,諡「文簡」。

「景觀人物大事件,美食特產全薈萃」。下期咱們接著聊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下)。

謝謝朋友們的關注,下期再見!

(部分圖片下載自網絡,如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本文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上)
    隸屬於台州市的天台縣,位於浙江省中東部,東連三門縣、寧波市寧海縣,南鄰臨海市、仙居縣,西接金華市磐安縣,北界紹興市新昌縣。縣名以山譽名。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吳越歸宋,天台亦歸宋,屬台州;元代,實行「行省」制度,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台州為台州路。天台屬江浙行省東道台州路;明代,襲元朝,改台州路為台州府。天台屬浙江布政使司台州府;清代,承襲明制,天台仍屬浙江布政使司台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制為道制。天台改屬公稽道。後屬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再屬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此後歸屬變化紛繁。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
    隸屬於台州市的仙居縣,地處浙江東南、台州市西部,是中國「國家公園」試點縣,台州市母親河(永安溪—靈江—椒江)的源頭。自東北分別與天台縣、臨海市、黃巖區、溫州市永嘉縣、麗水市縉雲縣和金華市磐安縣接壤。下湯遺址與河姆渡、良渚文化的遺址同一時期,為台州文明發源地。戰國時,仙居為越地;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鄞縣回浦鄉;東漢時,是國內高僧名道涉足之地,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建造的「石頭禪院」(即石牛「大興寺」),比國清寺建寺還要早四百多餘年;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仙居立縣,名樂安;隋、唐間幾經廢置,至五代吳越,寶正五年(公元930年),改名永安。宋時是國內著名的宗教聖地之一。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上)
    寧波市轄縣寧海縣,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位於浙江省東部、寧波市南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門灣之間,天台山和四明山山脈交匯之處。東臨象山縣,南界台州市三門縣,西靠台州市天台縣、紹興市新昌縣,北接奉化區。面積1931平方千米,其中陸域面積1843平方千米,是寧波市所轄行政區面積最大縣。 海域面積88平方千米,地貌呈現「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中)
    蔣介石在1927年第一次下野時,回到老家溪口,拆掉了此處的棲雲庵,改建了自己的這個別墅。整座別墅,分為二層,上下平房共六間,用西式平臺連成一體,總建築面積436平方米。二樓中間懸掛著白底黑字的「妙高臺」橫匾,系蔣介石親筆題寫。清初,妙高臺北首,建棲雲庵。清順治八年(1651年)石奇禪師重建雪竇寺,使雪竇寺佛光重開,他去世後,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於雍正四年(1726年)建造了這座石塔,以志懷念。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上)
    春秋時,象山為越國鄞地。漢為鄞縣、回浦(後改章安)兩縣地。唐初分屬寧海及鄮縣。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象山立縣,治彭姥村,屬台州,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改隸明州(明代改稱寧波)。 民國元年(1912年),南田立縣,治樊岙,同年4月,劃象山東溪嶺以南地入南田縣,遂遷治石浦。翌年取消劃並,南田還治樊岙。1940年,撤南田縣,另置三門縣,南田為其轄地。1949年7月8日,象山解放。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下)
    歷次抗擊外敵入侵中,留下諸如戚家山營壘、金雞山瞭臺、靖遠等炮臺遺蹟。以「商舶所經,百珍交集」,命名的招寶山上現存威遠城、月城、安遠炮臺等古蹟,既是抗禦外侮的海防歷史博物館,又是旅遊之地。鎮海樓位於鎮海城區中心,始建於南宋,重建於明洪武年間。樓臺用條石砌成,長32.8米,高5.9米,是當地海防的歷史見證。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上)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江南東道採訪使齊浣奏請朝廷析越州鄮縣地,置鄮、慈谿、奉化、翁山四縣;並置明州;奉化屬明州,為上縣,治所今市區錦屏街道,境域範圍大致與今同;宋時,奉化為望縣;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為縣,屬明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州府改稱寧波府;清沿明制,奉化屬寧波府;民國二年(1913年)屬浙江省第四地方。民國三年屬會稽道。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下)
    據《浙江通志》記「海中十洲,此為第一,東仙原海中福地」。景區內有烽火臺遺址、清坑瀑布、白龍洞、朝陽洞、獅背觀日、望海閣、戚氏紀祠、松濤林海、烏龍入海等二十餘處景點。靈巖山風景區位於泗洲頭鎮中部,海拔388米,可遠眺至三門灣,有彩虹飛瀑景區、妙峰駱駝景區、雲帆濟海景區、靈巖仙境景區和靈佛石窟五大景區。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
    削平異姓諸侯王、分封同姓諸侯王后,嵊泗地域,先為荊王劉賈荊國之地,後為吳王劉濞(音醒)吳國之地,均屬會稽郡貿縣。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吳王劉濞受誅,遂屬江都王劉非封地之會稽郡貿縣。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天下為十三州刺史部。嵊泗地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貿縣;據《漢書。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下)
    1930年奉命在杭州筧橋(在今江幹區)籌建航空學校,次年任校長,1933年7月17日任中航空學校副校長。是最早與周至柔、宋美齡、王叔銘等一起組創國民黨空軍的人。1934年出國考察,率部分畢業學員赴義大利深造。1936年12月任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委員,1937年1月1日獲頒五等雲麾勳章。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下)
    鎮)牡蠣、一品土豆、深甽(因鎮)烤鴨、寧海白枇杷、前童「三寶」(前童豆腐、前童香乾、前童空心腐)等。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其孫朱允炆即位後,即明惠帝。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 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上)
    1987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舟山地區,成立舟山市(地級市)。3月14日,定海縣改稱定海區(縣級),隸屬舟山市至今。 定海區特產美食特產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舟山金塘(島)李子、舟山大黃魚、舟山鯧魚和登步(島)黃金瓜。以及皋洩(地名)香柚、金塘螺杆、三礬海蜇、螞蟻蝦皮、皋洩晚稻楊梅、倭井潭硬糕、槍蟹、瑞和(店名)條子糕等。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下)
    第二次定海之戰,發生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9月26日。是英國東方遠徵軍第二次北上舟山群島與清軍發生的一場激烈的戰鬥。這起戰事最終以清軍失利告終,總兵王錫朋(今天津市寧河籍)、鄭國鴻(湖南省湘西州鳳凰籍)、葛雲飛(今杭州市蕭山籍)等先後在戰鬥中陣亡。
  • 「百千桑梓地 億萬老家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
    岱山地處海島,古時物業凋蔽,人民定居少,加之戎邊不易,置縣歷史較短;民國38年(1949年),國民黨軍政人員3萬餘人從大陸潰退至岱山諸島。7月,國民黨浙江省政府迫於時勢與環境,設立翁洲縣(從定海縣析出),縣政府駐高亭鎮東高顯廟,岱山始置縣;1950年,岱山解放,翁洲縣廢,復歸定海縣。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
    普陀區歷史沿革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舟山開始設置翁山縣,現在普陀縣境內。大曆六年(公元771年)廢翁山縣,設鄧縣;宋熙寧六年(1073年)舟山設置昌國縣;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二月,昌國縣升昌國州。至元十七年(1280年),又設昌國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並為昌國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昌國州降為昌國縣。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河北省___保定市___定州市(中)
    北宋真宗於鹹平四年(1001年)下詔建塔,至和二年(1055年)始成。八角十一層,高84米。塔身內外兩重,兩重之間有遊廊,有磚階直達頂層。塔內兩壁有佛龕,第二、三層遊廊頂部天花由雕花磚砌成,並以彩色相飾,十分精美。各層廊壁多歷代碑刻和名人題詠。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下)
    1934年蔣介石宋美齡夫婦以看望病中閻父名義到訪閻府,蔣閻若干次的分分合合形成近代中國的一幅剪影。閻錫山故居中的院落閻錫山(1883__1960),字伯川、百川。民國時期,歷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太原綏屬主任、抗戰中的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大學校長、行政院長、國防部長、一級陸軍上將等。大陸失敗後退往臺灣,終死海島。
  •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省臨海市、溫嶺市、三門縣、天台縣分...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省臨海市、溫嶺市、三門縣、天台縣分公司汽車定點維修服務入圍採購項目(包4)公開招標流標公告作者:時間:2020-11-24     來源:中國郵政網  1、項目名稱: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省臨海市、溫嶺市、三門縣、天台縣分公司汽車定點維修服務入圍採購項目(包4)  2、項目編號:NO.TZPOST-FW-20040;  3、發布招標公告日期:2020年11月2日至2020
  •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省臨海市分公司支局所保潔服務外包項目...
    1、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台州市分公司(以下簡稱「採購人」)擬就「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省臨海市分公司支局所保潔服務外包項目(採購編號:NO.TZPOST-FW-20068)以公開競爭性磋商方式對有能力為本項目提供服務的供應商進行採購,現歡迎合格供應商提交響應文件並參與競爭性磋商。
  • 「百千桑梓地,億萬老家人」。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
    春秋時,縣境屬晉地,築有臨邑。《左傳·哀公四年》中「趙稷奔臨」即此。戰國初,北部屬中山國房子轄域,南部為趙國屬地。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後,遂盡為趙地;秦代屬鉅鹿郡;漢時為房子縣地(治高邑縣倉房村),屬恆山郡(高后元年封國,八年國除為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