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屬於寧波市的奉化區,位於浙江省東部沿海,寧波市南部,東瀕象山港、隔港與象山縣相望,南連寧海縣,西交紹興市新昌縣、嵊州市和餘姚市,北接海曙區、鄞州區。陸域面積1277平方千米,海域面積91平方千米,海岸線長63千米,島嶼24個。區境內溪口(雪竇山風景區,蔣氏故居)和滕頭村生態旅遊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奉化區歷年榮獲獎譽有:
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最佳生態文化旅遊城市;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浙江省生態市和省環保模範城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中國水蜜桃之鄉;中國芋艿頭之鄉;中國草莓之鄉;中國青梅之鄉;
入選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同年11月,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2019年10月,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2020年3月,入選「2019年度浙江省善治示範村」。2020年2月,在「2020中國美食百佳縣市」榜單中,奉化區排名第60位。2020年7月,入選「2020中國人際信用百佳縣市」。
奉化區建置沿革
早在五六千年前,奉化所在區域就創建了茗山後文化;距今4200年前後,以白杜為中心建立名震中原的堇子國,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是寧波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戰國時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屬會稽郡鄞縣,縣治設白杜裡(今奉化白杜村)。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鄞為謹;東漢建武初年復改為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並餘姚、鄞、鄮三縣入句章,治小溪,奉化屬句章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句章為鄞、姚兩州,下不設縣。奉化屬鄞州,州治三江口(今屬寧波海曙區)。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廢鄞州為鄮縣,治小溪,隸越州。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江南東道採訪使齊浣奏請朝廷析越州鄮縣地,置鄮、慈谿、奉化、翁山四縣;並置明州;奉化屬明州,為上縣,治所今市區錦屏街道,境域範圍大致與今同;宋時,奉化為望縣;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為縣,屬明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州府改稱寧波府;清沿明制,奉化屬寧波府;民國二年(1913年)屬浙江省第四地方。民國三年屬會稽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浙江省。民國十七年屬鄞縣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23日,奉化解放。1970年,專區改稱地區。1983年,寧波地區撤銷,奉化改為寧波市屬。1988年10月13日,奉化撤縣設市,以原縣行政境域為市行政境域。2016年,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縣級奉化市,設立寧波市奉化區,以原縣級奉化市的行政區域為奉化區的行政區域。
「武嶺門下過,溪口史中行」
奉化區歷史文化與文藝
「唱新聞」是浙東地區流行的一個曲種,在奉化、北侖、鎮海、鄞州、象山一帶尤為普遍。唱新聞的歷史悠久,距今約有百餘年歷史。南宋時期已有盲人唱「朝報」(官方新聞),後來演變為唱社會新聞。新聞的內容多是當地街頭巷尾流傳的古今故事和流行小調,用鄉音俚語進行演唱。藝人在演唱時,右手挾一根鼓杆及打鑼木片,左手提一面小鑼,兩膝膝蓋上按著一隻小鼓,邊唱邊用鼓槌或鑼片有節奏地叩打鼓殼或小鑼。其演唱形式有:一、唱門頭,即沿門唱幾個小曲,類似乞討;二、邏便場,在民眾天井、明堂之中,唱一段或一場,兜幾個錢;三、唱航船,這在水網地帶較為流行,在日夜航船裡賣唱;四、唱燈頭,逢到廟會、集市進行演唱;五、唱場子,這是能唱大書、相對水平較高的民間藝人,進書場演唱,但為數不多。新聞多是一人進行演唱,也有兩人對唱的。其伴奏的樂器有鼓、小鑼,也有用竹板敲打的。新聞書目可分兩類:一種是小書目,也叫開場書,如《光棍調》、《打養生》、《遊碼頭》等,也有用小調唱社會新聞的。另一種是大書目,也叫當家書,有《三縣並審》、《拆鴛鴦》、《釘鞋記》等。
「奉化吹打」是根據民間藝人的口碑材料及明代文人餘懷的《板橋雜記》、張岱的《陶庵夢憶》等著作所載,可以推斷奉化吹打盛行於明代中葉。奉化市位於浙江東部沿海,東面海、西枕山、北接寧紹平原。農、林、牧、漁、手工業發展較為全面,為「奉化吹打」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條件和經濟基礎。
「寧波走書」又名蓮花文書、犁鏵文書,流傳於寧波、舟山、台州一帶,深受當地群眾歡迎,寧波走書約誕生於清同(治)光(緒)年間。據藝人傳,最早從上虞流入。當時,曾有佃工在農作中你唱我和,自我娛樂,藉以消除疲勞。後由唱小曲發展到唱有故事情節的片段,當時伴奏只用一副竹板和一隻毛竹根頭敲打節拍,曲調也十分簡單。
寧波走書
奉化區名人(一)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蔣中正受孫中山賞識而崛起於民國政壇,在孫去世後長期領導中國國民黨達半世紀。國民政府時代一直居軍政核心,領導中國渡過對日抗戰與二次大戰,行憲後又連續擔任第一至五任中華民國總統長達27年,但其政治手腕與獨裁統治亦飽受詬病。其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臺灣及東西方冷戰,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75年4月5日,在臺北士林官邸逝世。蔣介石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關鍵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對中國近現代史的進程產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父蔣肅庵,母王採玉(奉化葛竹村人,先祖有明代工部尚書王鍅)。原配毛福梅,蔣經國母,抗戰時期遭遇日軍轟炸斃命。妾姚冶誠(蘇州籍)、繼妻陳潔如(祖籍寧波,生於上海)和宋美齡(祖籍海南文昌,生於上海浦東)。長子蔣經國,次子蔣緯國(非親生)。
「重慶談判」中的蔣介石和毛澤東
晚年恩愛有加的蔣介石、宋美齡夫婦
布袋和尚,俗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後梁時期明州(今寧波)奉化高僧,號長汀子。 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應化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這和尚又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嶽林寺出家,最愛遊化雪竇,在雪竇寺弘法,雪竇山由此被尊為「彌勒聖地」。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由於契此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意味,而受民間信仰者視為財神供奉。在日本,日本人把布袋和尚作為七福神之一。「布袋和尚傳說」先後列入寧波市和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且於2010年被國家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雪竇山彌勒大佛
佛教「彌勒道場」之說眾說紛紜,「四大」之論亦存歧見。目前,奉化雪竇山和貴州省銅仁市三縣(江口、印江、松桃)交界處的梵淨山是多數接受的「二大」道場。彌勒佛像矗立華夏各地。
蔣經國(1910年—1988年)。蔣介石長子。母為蔣介石原配毛福梅。字建豐,譜名經國,又名尼古拉。1916年入奉化武嶺小學,1922年入上海萬竹高等小學,1924年就讀於上海浦東中學。1975年蔣介石逝後接掌中國國民黨,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1978年—1988年)。一級上將軍銜。在逝世前一年,結束對臺灣的戒嚴。妻子為俄羅斯人蔣方良,生有三子一女(孝文、女兒孝章、孝武、孝勇),目前三子已過世多年,女兒蔣孝章(丈夫乃俞大維兒子俞揚和)也已是年過八十老嫗。大陸時期在江西工作期間與婚外戀人章亞若生有雙胞胎兩子孝嚴與孝慈,其中章孝慈也已過世多年。
蔣介石、蔣經國父子
蔣緯國(1916年—1997年),幼名建鎬,號念堂,蔣介石次子。歷任國民黨裝甲兵部隊處長、戰車團團長、裝甲兵司令部參謀長、副司令、司令,陸軍指揮參謀大學副校長,「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對於軍事戰略研究頗有成果,被臺灣軍方奉為「軍事戰略學家」。著有《軍事基本原理》等多部軍事著作。敘任二級上將。蔣緯國早年曾否認自己為蔣介石的養子,晚年時在自傳《千山獨行—蔣緯國的人生之旅》中表示:生父乃戴季陶,生母為日本護士重松金子(津淵美智子其實是其長兄戴安國之母,重松金子的名字出自蔣介石日記)。但還有一種來自戴季陶的說法,是蔣介石的親生子。大陸時期與西北棉紗大王石鳳翔(湖北省孝感市孝昌籍)女兒石靜宜婚配,石氏未留有子嗣,逝於難產。次任妻子邱愛倫是中德混血,祖籍廣東梅縣,有一子名蔣孝剛。
「蔣家世系表」
王世和(1899年—1960年)黃埔一期和陸大特別班第六期畢業。蔣介石第一任侍衛長。在調和處理蔣與家庭各方關係方面做出了旁人很難代替的工作。曾任第七十六軍副軍長、第三集團軍副總司令、西北軍政長官公署河西警備總司令部中將副總司令、國民政府參軍處中將參軍等職。去臺。
陳焯(1898年—1950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與白崇禧同學。曾任黃埔軍校軍事學科教官,參加了兩次東徵。任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參謀長(軍長為蔣介石)、總司令部參謀處長、第26軍代理軍長和軍長、第一集團軍第八師師長、第六師師長、首都警察廳廳長、軍統局副局長、新聞檢查局局長、國民黨第六屆和第七屆候補中央監委、北京市警察局局長等。準備去臺時,被誘捕扣押,隨即被處決。
王震南(1892年—1963年)蔣介石表弟。曾任陸軍總司令部軍法處長、軍政部陸軍署軍法司中將司長。去臺。
戴德彝,明初進士。初授翰林院編修,官至監察御史。朱棣發起「靖難」,被列為奸黨。逮捕後,不屈而死。官至監察御史。戴的祖輩自宋南渡時遷居寶化山北麓,到七世祖時,又遷至鳳麓官山東北側居住。1402年(明建文四年),明皇族爭權,燕王朱棣篡位,史稱「靖難之變」。朱棣要「天下讀書人種子」方孝孺起草登位詔書,遭拒絕。方孝孺被誅殺十族。戴德彝也牽連其中,但他同樣忠貞不二,寧死不屈,最後被殺。家嫂項氏聞訊,「度禍且族,令闔舍逃去。」將戴德彝兩子安頓於山間,毀掉家譜,靜「待」朝廷捕者到來,保全了全族。明仁宗時被平反。清史學家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的《靖難之變》中讚揚他「生而忠貞,死而英靈,在地為河嶽,在天為日月」。史載「靖難之變」時,還有不少忠將良臣。建文帝朝中御史不屈死者,有山東諸城人謝升、聊城丁志方,而安徽懷寧人甘霖從容就戮,子孫相戒不復仕。戴德彝原籍福建莆田,寄籍浙江奉化。與其胞兄,戴秉彝同為與其胞兄同為明洪武二十七年進士,其兄為「明宏文館纂修」。人們敬仰戴德彝。因為他世代居住於官山,1533年(嘉靖十二年),當時的縣令錢璠在官山腳下、戴家附近立了顯忠祠,以紀念戴德彝;到明宣德年間,縣令周銓建明德坊,舊縣誌記載:「明德坊距縣衙十步,縣令周銓為戴德彝建」。如今官山南麓還有一條叫「明德坊」的弄堂,以坊名名弄。
「景觀人物大事件,美食特產全薈萃」。下期咱們接著聊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下)。
謝謝朋友們的關注,下期再見!
(部分圖片下載自網絡,如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本文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