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期《奇葩說》,做出了一個至關重大的改動,而這個改動,早在三年前就應該實施了。
最近幾季的《奇葩說》節目,有一個問題,一直被廣泛吐槽,就是現場觀眾搖擺不定、非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對比賽勝負,做出了負面的影響。
這就要從《奇葩說》這個節目的賽制說起,每一次辯論的勝負結果,由現場觀眾直接給出,沒有專家,沒有評委。
想必最開始,馬東老師設定這個規則的初衷,就是為了無條件地迎合觀眾的喜好,讓《奇葩說》不至於變成專業的辯論比賽。
在最初兩季,《奇葩說》這個賽季的制定,確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不論是現場觀眾,還是網絡觀眾,對選手的表現和比賽結果,都稱讚有加。
但是從第四季《奇葩說》開始,現場觀眾的審美和價值標準,明顯與網絡觀眾出現了較大偏差。那些講道理、講邏輯的選手,明顯不如煽情,講段子的搞笑咖,更受現場觀眾的青睞。
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現象,就出在現場觀眾身上。來參加綜藝節目的觀眾,相當大的比例都是女性。而且她們能放下自己的工作和學業,花上十幾個小時,參與一期綜藝節目的錄製,可想而知,這部分人,從性格上本來就是好熱鬧、好表現、缺乏理性思維能力,容易受到情緒煽動,喜歡跟風,愛起鬨的人群。
這種情況的最大弊端,還不是影響某一場比賽的勝負,而是選手們,逐漸開始迎合現場觀眾的口味,放棄有營養、有價值、有邏輯的發言,反而去追求段子、噱頭,讓觀眾發笑。
這也讓《奇葩說》最近幾季的節目口碑大幅下降,現場觀眾依舊群情踴躍,畢竟100個人,無論如何都找得出來,但是網絡觀眾們,卻逐漸失望退出。
在最近兩期《奇葩說》的節目中,節目組有意改變了現場觀眾的成分,上一期節目,安排50名男觀眾和50名女觀眾,共同作為現場評委。
而在最新一期的節目裡,更是找來了50名中老年觀眾。如此的做法,自然是為了平衡現場觀眾,讓選手們重新回到一個講理性、講道理的價值模式之下。
這種安排,也確實得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在最新一期節目裡,50名成年觀眾,始終堅定立場,面對反方怎樣的耍寶、搞笑、煽動情緒,觀眾們該鼓掌鼓掌,該笑也笑,但是立場卻是巍然不動。因為反方從始至終,並沒有講出能夠改變人立場的觀點和道理。
《奇葩說》最近的兩季,已經陷入低谷,如果想繼續辦下去,必須要回歸到頭兩季,回歸以思想為核心價值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