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國(右)與老漁民林正發熱情交談 攝影:人民網記者 鄭娜
7月9日,臺灣基隆的八鬥子漁港,豔陽當空,大大小小的漁船往來頻繁。港邊的基隆區漁會大樓二層會議室也同樣「熱」情洋溢,數十名當地老船員、船東和漁會代表人士聚集於此,歡迎他們20多年前結識的「老朋友」――天津市市長黃興國。
作為浙江象山人,1981年至1987年在浙江象山縣擔任領導時,黃興國與基隆漁民接下了深厚的感情。
基隆漁民到浙江沿海及舟山群島附近捕撈的歷史很長,如果遇上天氣惡劣、颱風侵襲、海難事件、船員受傷或者是漁船故障等情況,都會就近進入象山縣石浦港避風、需求支援。有些漁民因為長年到象山,甚至學會了本地話。
1984年,當時兩岸未正式開放交流,黃興國看到每年都有這麼多漁船和漁民進港避風,就先後向上級領導打報告,最後中央臺辦撥了1000萬元人民幣給象山縣,專門為臺灣漁民建了碼頭、醫院和招待所。在1984年到1988年期間,象山縣共計接待了4.2萬基隆區漁民進港。
黃興國珍藏的當年的照片 攝影:人民網記者 鄭娜
7月9日,臺灣基隆的八鬥子漁港,豔陽當空,大大小小的漁船往來頻繁。港邊的基隆區漁會大樓二層會議室也同樣「熱」情洋溢,數十名當地老船員、船東和漁會代表人士聚集於此,歡迎他們20多年前結識的「老朋友」――天津市市長黃興國。
作為浙江象山人,1981年至1987年在浙江象山縣擔任領導時,黃興國與基隆漁民接下了深厚的感情。
基隆漁民到浙江沿海及舟山群島附近捕撈的歷史很長,如果遇上天氣惡劣、颱風侵襲、海難事件、船員受傷或者是漁船故障等情況,都會就近進入象山縣石浦港避風、需求支援。有些漁民因為長年到象山,甚至學會了本地話。
1984年,當時兩岸未正式開放交流,黃興國看到每年都有這麼多漁船和漁民進港避風,就先後向上級領導打報告,最後中央臺辦撥了1000萬元人民幣給象山縣,專門為臺灣漁民建了碼頭、醫院和招待所。在1984年到1988年期間,象山縣共計接待了4.2萬基隆區漁民進港。
老漁民們翻閱當年的照片,心中感慨萬千。 攝影:人民網記者 鄭娜
7月9日,臺灣基隆的八鬥子漁港,豔陽當空,大大小小的漁船往來頻繁。港邊的基隆區漁會大樓二層會議室也同樣「熱」情洋溢,數十名當地老船員、船東和漁會代表人士聚集於此,歡迎他們20多年前結識的「老朋友」――天津市市長黃興國。
作為浙江象山人,1981年至1987年在浙江象山縣擔任領導時,黃興國與基隆漁民接下了深厚的感情。
基隆漁民到浙江沿海及舟山群島附近捕撈的歷史很長,如果遇上天氣惡劣、颱風侵襲、海難事件、船員受傷或者是漁船故障等情況,都會就近進入象山縣石浦港避風、需求支援。有些漁民因為長年到象山,甚至學會了本地話。
1984年,當時兩岸未正式開放交流,黃興國看到每年都有這麼多漁船和漁民進港避風,就先後向上級領導打報告,最後中央臺辦撥了1000萬元人民幣給象山縣,專門為臺灣漁民建了碼頭、醫院和招待所。在1984年到1988年期間,象山縣共計接待了4.2萬基隆區漁民進港。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