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小石浦村」到象山,整整花了60年,相逢是別離之後的喜悅~

2021-02-14 象山旅遊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其實,在臺東的石浦村的名字是「富岡新村」。但是,村民們更願意將它稱為「小石浦村」。那是因為,在這裡居住的他們都來自於大陸浙江象山縣的石浦鎮漁山島。


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石浦人,根在石浦。

象山紅葉/攝

中國有兩個石浦村,

一個在象山,一個在臺東。

浙江中部沿海有一半島,名為「象山」,三面環海,兩港相擁。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立縣,因縣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而得名。在象山半島南端,石浦東南方向25海裡處,有一個遠離塵囂的海島漁村——漁山島。碧海奇礁,金沙漁火,如是美景在這片海水透明度達10米以上的地域,如畫鋪展。

象山石浦的漁山島的標誌——有」遠東第一大燈塔「之譽的北漁山燈塔

據資料顯示,漁山島是中國領海線基點,自古便是海上空中要道,兵家必爭之島。二戰期間,被日軍侵佔,日寇投降後又被國民黨部隊佔領,直到1955年2月才得以解放。

臺灣的「小石浦村」臺東富岡新村

而臺灣的「小石浦村」臺東富岡新村依山瀕海,村前的富岡漁港是臺東縣兩大漁港之一,港外就是浩瀚的太平洋。百來戶人家居於期間,以捕魚為業。

兩個原本看似毫不相干的地方,卻因為一種奇妙的緣分維繫到了一起。

象山石浦是長三角地區距離臺灣最近的港口,距基隆港(臺灣島北端)約200海裡,歷來是對臺工作的一扇窗口。石浦港設立了臺灣漁輪專用碼頭,為臺灣漁民提供搶修、補給、醫療等多方面服務,得到臺灣漁民的好評,稱讚石浦為」臺胞之家「。

楊忠華/攝

象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感人故事不少。

1990年3月19日上午,正在石浦港內修理主機故障的臺輪「金富勝11號」船長林木火,突然接到臺灣漁會通用求救信號稱,基隆港世暉漁業底下的臺灣「嘉洋號」船員王文和,在海上作業小腿被絞網機卷斷,血流如注,生命垂危,大陸官方立刻指示臺灣醫院、邊防以及臺胞站,立刻成立搶救小組,隨海軍5318高速炮艇趕往出事海域順利救回,王文和被及時送往醫院,脫離生命危險。

臺東「石浦」

一個從大陸複製到臺灣的村莊

臺東縣與象山縣的自然環境、產業特點十分相似。而「小石浦島」的存在更是將海峽兩岸的兩個濱海縣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小石浦村」就是臺東縣的富崗新村,依山瀕海,村前的富岡漁港是臺東縣的兩大漁港之一,港外就是浩瀚的太平洋。村內有一座「海神廟」,供奉著一位特別的神靈「如意娘娘」,只有在海峽兩岸的兩個地方才有供奉,除了臺東的富崗新村,就是象山縣的石浦。

魚滋面

半個世紀以來,石浦漁山島人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已發展到第五代了。然而他們的傳統信仰和習俗始終沒有改變: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池府王爺生日)、七月初六(如意娘娘生日)、正月十五元宵節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包麥餅筒、做魚滋面、魚丸、八寶飯、春卷。除夕之夜,出門再遠也要回家吃團圓飯.這些習俗和大陸的石浦一模一樣。

相逢是別離之後的喜悅

美食是喜悅的開始

2014年,央視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國2——相逢》,講述的就是這件往事。

村民赴臺之際,還請去了島上的保護神——如意娘娘,並為如意娘娘建了「海神廟」,以故鄉舊民俗的方式,在臺灣祈禱如意娘娘保佑百姓討海平安,生活安康。這也成為村民們共同的精神寄託。

(點擊觀看舌尖上的中國2-相逢片段)

石浦、富崗兩岸同胞

一脈相承的「如意信俗」

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堅冰漸融,漁山島原住漁民從1989年起從臺灣返漁山島祭祖、祭廟,捐款6萬元修復被廢的漁山娘娘廟。

2007年7月27日,漁山島的原住居民與後代54人組團首次奉臺灣如意娘娘(佛像)經空運赴故土漁山島祈福祭祖。2007年9月第十屆中國開漁節期間,富崗新村海神廟如意娘娘(佛像)再次應邀前來參加石浦漁港「媽祖祈福巡遊」活動。2008年6月,石浦、富崗兩岸一脈相承的如意信俗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漁山島村民去臺60周年暨「如意往來」揭碑儀式

2014年7月18日,來自兩岸的石浦人相約漁山島,隆重舉行漁山島村民去臺60周年暨「如意往來」揭碑儀式,以紀念60年前漁山島人去臺往事,見證兩岸血緣深情。

相逢,

在這座離家幾十年的

故鄉小島。

讓人心動的是這裡依舊風光旖旎,

依舊是離去時的那個熟悉畫面。

楊忠華/攝

素材來源:鳳凰寧波

微信:xstour👉  識別圖中二維碼 👉 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臺灣「小石浦村」的前世今生
    原來,富岡新村的第一批居民都是半個多世紀前從象山石浦漁山島整村遷移過去的,有一位中新社的記者採訪過這個村莊的歷史,稱其為「一個從大陸複製到臺灣的村莊」。這樣的村莊,恐怕在全國也是非常罕有,撥開歷史的煙雲,我們會發現一段挾裹著滾滾熱淚和無盡感慨的「前世因緣」——1949年,國民黨失去中國大陸的統治,敗退到西南邊陲與東南沿海的島嶼一帶,繼續進行作戰。
  • 寧波《舌尖2》講述象山漁民和臺灣親人相逢的故事
    5月16日晚,《舌尖上的中國2》第五集《相逢》播出,象山老漁民張士忠的故事佔了整整8分鐘的篇幅。前日,記者前往石浦延昌,聽張士忠老人講述幕後的故事。拍完在石浦的鏡頭後,張士忠和李玉女將淡菜、紫菜、海蜒乾等物品打包,準備前往臺灣看望親人。  張士忠說,攝製組一路跟著他們到寧波機場,到達臺灣後,他們先在臺北外甥女家住了一晚,隨後又到高雄、臺東,五六天的時間裡,都是由臺灣大愛電視臺的人負責拍攝。
  • 浙江象山漁文化巡展 臺灣「如意娘娘」回鄉「省親」
    原標題:浙江象山漁文化巡展 臺灣「如意娘娘」回鄉「省親」而佩戴青紅藍三色臉譜,手持虎牌、三叉戟、手銬等古代刑具,由臺灣臺東富岡新村帶來的「官將首」表演,則蘊含著臺灣漁家祭祀的押煞保駕的寓意,也拉開了媽祖如意省親迎親儀式。   據悉,媽祖被譽為海上保護神,但在象山東南漁山洋中有一座海島,名叫漁山島,當地漁民虔誠供奉的是他們自己的海神——如意娘娘。
  • 從大陸到臺灣 兩岸石浦人緊緊相依
    而「小石浦島」的存在更是將海峽兩岸的兩個濱海縣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小石浦村」就是臺東縣的富崗新村,依山瀕海,村前的富岡漁港是臺東縣的兩大漁港之一,港外就是浩瀚的太平洋。村內有一座「海神廟」,供奉著一位特別的神靈「如意娘娘」,只有在海峽兩岸的兩個地方才有供奉,除了臺東的富崗新村,就是象山縣的石浦。
  • 象山「如意娘娘」從臺灣回歸故裡
    圖為村口接駕,步行進村,村中路祭。王健攝 圖片來源:浙江省臺辦 王健攝 圖片來源:浙江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9月15日寧波消息 9月14日,在浙江省象山縣石浦鎮東門媽祖廟裡,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媽祖—如意娘娘省親迎親儀式。時隔半個多世紀之後,遷往臺灣的如意娘娘終於正式回歸故裡。
  • 象山"如意娘娘"從臺灣回故裡 迎親活動東門島舉行
    (周建平 攝)   浙江在線09月15日訊 上世紀50年代遷居臺灣的象山「如意娘娘」正式回歸故裡!14日下午,海峽兩岸漁民在象山石浦鎮東門島媽祖廟內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如意娘娘」省親迎親儀式。省親迎親儀式按傳統方式進行:村口接駕,步行進村,村中路祭,列隊進入東門島天后宮。此時,天空飄起陣陣細雨,將「如意娘娘」順利「請」入大殿神座後,廟祭開始了,兩岸漁民代表互贈禮匾和旌旗,司儀念唱,眾人祭拜……  據石浦當地傳說,「如意娘娘」是「媽祖娘娘」的妹妹,為漁山島上的漁家少女,當她得知出海捕魚的父兄和鄉親海上遇難的噩耗後,奮不顧身衝向大海。
  • 象山石浦又迎富岡如意娘娘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訊 (記者  陳愛紅 通訊員  陳光曙 文/攝)  半個多世紀前,象山石浦漁山島的一批漁民遷往了臺灣臺東縣富岡新村,漁民們在那裡仍說家鄉話,沿用家鄉習俗,富岡新村因此有「小石浦村」之稱。昨天,象山民間舉行了石浦富岡如意媽祖省親迎親十周年活動,迎接遠道而來的40多位「小石浦村」的親人。
  • 46名臺灣臺東富岡「石浦人」回鄉省親啦!
    昨日上午,臺灣臺東富岡代表團一行46人重歸象山石浦故土,與當地民間隆重舉行了石浦—富岡媽祖·如意省親迎親十周年活動。▲記者 周科/攝1955年2月,象山石浦漁山島487位村民遷往臺東縣富岡新村,並把代表石浦海洋民間信俗文化的「如意娘娘」像「請」了過去,富岡新村也因此稱為「小石浦村」。
  • 象山:骨子裡的大海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鄭長鈴表示:「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但是海洋和漁業文明保持得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就是象山。」       六千年耕海牧漁  從上世紀40、50年代的「綠眉毛」,70、80年代的木殼機帆船,到90年代的大馬力鋼質漁輪;從圍網、板罾、九龍網,到單拖、雙拖……  66歲的陳瑞春經歷了半個多世紀來捕魚工具的一場演變史。
  • 象山:山不在高 妙在恰好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四面環山,民眾看花、泡溫泉常去陽明山,但如果是只有半日偷閒或是背包遊客,大多數人會推薦象山。象山交通方便,俯瞰臺北景色不輸陽明。  一站自繁華街區到蔥蘢山路  到象山,堪稱是自喧鬧抵幽靜最快的旅程。自臺北101大樓乘捷運一站即到象山站。
  • 寧波小夥導演《舌尖上的中國2》第六集《相逢》
    現在他身上最耀眼的標籤是:《舌尖2》分集《相逢》的導演。  5月16日晚上9點,《相逢》將在央視一套首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故事,來自陳碩的老家象山。  【對話陳碩】  記者:對你來說,什麼才是最美的相逢?  陳碩:經過歲月沉澱之後,久別重逢就是最美的相逢。食物也是一樣,經過時間沉澱的東西才顯得美好。
  • 遷往臺東的浙江象山媽祖如意像中秋返鄉認親
    新華網寧波9月14日電(記者 胡一敏)上世紀50年代遷居臺灣臺東縣富岡新村的部分浙江象山石浦鎮漁山村村民,14日護送媽祖「如意娘娘」像回到象山,在石浦鎮東門島媽祖廟內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如意娘娘」省親迎親儀式。
  • 28年基隆港再相逢
    28年基隆港再相逢 2012年07月10日 13:27:00來源:人民網 攝影:人民網記者 鄭娜   7月9日,臺灣基隆的八鬥子漁港,豔陽當空,大大小小的漁船往來頻繁。港邊的基隆區漁會大樓二層會議室也同樣「熱」情洋溢,數十名當地老船員、船東和漁會代表人士聚集於此,歡迎他們20多年前結識的「老朋友」――天津市市長黃興國。   作為浙江象山人,1981年至1987年在浙江象山縣擔任領導時,黃興國與基隆漁民接下了深厚的感情。
  • 「與鮮相逢」——尋味象山海鮮面
    從晨光熹微裡延續到燈火闌珊,一碗海鮮面的鮮氣是象山人三時四餐的滿足。 從尋常餐桌到聚會宴請,象山海鮮面將漁港的日常生活與富足好客組合在了一起,尋味象山之旅,我們從象山海鮮面開始,尋覓這碗隱匿在象山街頭巷尾,觸動舌尖鮮意的好滋味。
  • 28年基隆港再相逢——天津市長黃興國與臺灣漁民的一段緣
    28年基隆港再相逢——天津市長黃興國與臺灣漁民的一段緣 2012年07月10日 13:54:00來源:人民網 作為浙江象山人,1981年至1987年在象山縣擔任領導時,黃興國與基隆漁民接下了深厚的感情。雖然是第一次到基隆,但用他的話來說,到這裡是拜會「老朋友」。   「28年來,我常常想,如果到臺灣,第一站就要到基隆來看望大家。」黃興國說。真誠的話語引得身邊老漁民報以熱烈的掌聲。
  • 象山花牆村丟了「花牆」?沒想到商標註冊如此重要
    象山西周儒雅洋村在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幫助下,申請的「儒雅山居」集體商標註冊成功,符合條件的民宿第一時間打上了這一商標品牌。(王嵐王銘捷攝) 記者 王嵐 通訊員謝彩程 花牆村丟了「花牆」 象山作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經過多年努力,新鄉村、新民宿、新休閒不斷湧現。這些成果,都亟須通過個性鮮明的品牌形象增加辨識度、提高知名度。
  • 【開漁回眸】象山石浦、臺灣富崗 兩岸同胞一脈相承的「如意信俗」
    象山石浦、臺灣富崗兩岸同胞一脈相承的古俗——如意信俗,以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印證了海峽兩岸人民同祖同宗、血脈相連的事實。象山縣漁山漁村的居民,八旬老人徐七壽說,他小時候聽爺爺講過如意娘娘的傳說,漁山島幾百年前常有福建興化人來島捕魚,也常有台州、黃巖人來島鏟淡菜(也稱「殼菜」)。一日,有採貝人落崖身亡。後其女從家鄉趕到,問旁人其爹在何處身亡?
  • 下一站別離:秋陽前妻臨行前說了一句話,盛夏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在《下一站別離》劇情中秋陽前妻的到來,讓盛夏吃醋,傷心,向秋陽提出離婚,秋陽的前妻也是明白人,在臨行前主動找盛夏談話,消除他們之間的誤會。盛夏聽完前妻的一句話,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忍不住笑了起來,劇情開播以來,很少看見盛夏微笑,接下來兩人要發糖了!下一站別離:秋陽前妻臨行前說了一句話,盛夏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 周末去象山花牆村,看到很多海鮮乾貨,買40元一斤的蝦皮帶回家
    花牆村的民宿一定要提前預訂,不然沒有住宿,吃飯也不行。我們於是想自己過去探訪一下,留幾個電話,什麼時候有興趣就可以電話預訂。花牆村在象山茅洋鄉,我們就在那兒下高速。既然來了,就去這背山靠海的花牆村走一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