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其實,在臺東的石浦村的名字是「富岡新村」。但是,村民們更願意將它稱為「小石浦村」。那是因為,在這裡居住的他們都來自於大陸浙江象山縣的石浦鎮漁山島。
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石浦人,根在石浦。
象山紅葉/攝
中國有兩個石浦村,
一個在象山,一個在臺東。
浙江中部沿海有一半島,名為「象山」,三面環海,兩港相擁。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立縣,因縣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而得名。在象山半島南端,石浦東南方向25海裡處,有一個遠離塵囂的海島漁村——漁山島。碧海奇礁,金沙漁火,如是美景在這片海水透明度達10米以上的地域,如畫鋪展。
象山石浦的漁山島的標誌——有」遠東第一大燈塔「之譽的北漁山燈塔
據資料顯示,漁山島是中國領海線基點,自古便是海上空中要道,兵家必爭之島。二戰期間,被日軍侵佔,日寇投降後又被國民黨部隊佔領,直到1955年2月才得以解放。
臺灣的「小石浦村」臺東富岡新村
而臺灣的「小石浦村」臺東富岡新村依山瀕海,村前的富岡漁港是臺東縣兩大漁港之一,港外就是浩瀚的太平洋。百來戶人家居於期間,以捕魚為業。
兩個原本看似毫不相干的地方,卻因為一種奇妙的緣分維繫到了一起。
象山石浦是長三角地區距離臺灣最近的港口,距基隆港(臺灣島北端)約200海裡,歷來是對臺工作的一扇窗口。石浦港設立了臺灣漁輪專用碼頭,為臺灣漁民提供搶修、補給、醫療等多方面服務,得到臺灣漁民的好評,稱讚石浦為」臺胞之家「。
楊忠華/攝
象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感人故事不少。
1990年3月19日上午,正在石浦港內修理主機故障的臺輪「金富勝11號」船長林木火,突然接到臺灣漁會通用求救信號稱,基隆港世暉漁業底下的臺灣「嘉洋號」船員王文和,在海上作業小腿被絞網機卷斷,血流如注,生命垂危,大陸官方立刻指示臺灣醫院、邊防以及臺胞站,立刻成立搶救小組,隨海軍5318高速炮艇趕往出事海域順利救回,王文和被及時送往醫院,脫離生命危險。
臺東「石浦」
一個從大陸複製到臺灣的村莊
臺東縣與象山縣的自然環境、產業特點十分相似。而「小石浦島」的存在更是將海峽兩岸的兩個濱海縣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小石浦村」就是臺東縣的富崗新村,依山瀕海,村前的富岡漁港是臺東縣的兩大漁港之一,港外就是浩瀚的太平洋。村內有一座「海神廟」,供奉著一位特別的神靈「如意娘娘」,只有在海峽兩岸的兩個地方才有供奉,除了臺東的富崗新村,就是象山縣的石浦。
魚滋面
半個世紀以來,石浦漁山島人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已發展到第五代了。然而他們的傳統信仰和習俗始終沒有改變: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池府王爺生日)、七月初六(如意娘娘生日)、正月十五元宵節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包麥餅筒、做魚滋面、魚丸、八寶飯、春卷。除夕之夜,出門再遠也要回家吃團圓飯.這些習俗和大陸的石浦一模一樣。
相逢是別離之後的喜悅
美食是喜悅的開始
2014年,央視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國2——相逢》,講述的就是這件往事。
村民赴臺之際,還請去了島上的保護神——如意娘娘,並為如意娘娘建了「海神廟」,以故鄉舊民俗的方式,在臺灣祈禱如意娘娘保佑百姓討海平安,生活安康。這也成為村民們共同的精神寄託。
(點擊觀看舌尖上的中國2-相逢片段)
石浦、富崗兩岸同胞
一脈相承的「如意信俗」
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堅冰漸融,漁山島原住漁民從1989年起從臺灣返漁山島祭祖、祭廟,捐款6萬元修復被廢的漁山娘娘廟。
2007年7月27日,漁山島的原住居民與後代54人組團首次奉臺灣如意娘娘(佛像)經空運赴故土漁山島祈福祭祖。2007年9月第十屆中國開漁節期間,富崗新村海神廟如意娘娘(佛像)再次應邀前來參加石浦漁港「媽祖祈福巡遊」活動。2008年6月,石浦、富崗兩岸一脈相承的如意信俗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漁山島村民去臺60周年暨「如意往來」揭碑儀式
2014年7月18日,來自兩岸的石浦人相約漁山島,隆重舉行漁山島村民去臺60周年暨「如意往來」揭碑儀式,以紀念60年前漁山島人去臺往事,見證兩岸血緣深情。
相逢,
在這座離家幾十年的
故鄉小島。
讓人心動的是這裡依舊風光旖旎,
依舊是離去時的那個熟悉畫面。
楊忠華/攝
素材來源:鳳凰寧波
微信:xstour👉 識別圖中二維碼 👉 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