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小夥導演《舌尖上的中國2》第六集《相逢》

2020-12-16 寧波頻道

  記者林旻文

  記者崔引攝

  當下最熱門的字眼,非「舌尖2」莫屬。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前兩集播出之後,該節目的收視率已飆升至同時段第一。網上的各種傳言也越來越神,比如在本周五播出的第三集《時節》中將有寧波湯圓、杭州小籠包、西湖醋魚……等美食露面。「恐怕大家要失望了,《舌尖2》肯定是沒有寧波湯圓的。」

  寧波小夥陳碩,八零後,語速極快,髮型和笑容都很像韓寒,也都是追求完美的天秤座。從四川大學哲學系畢業後飛去法國學電影。回國後在上海做導演,拍紀錄片,或者微電影。現在他身上最耀眼的標籤是:《舌尖2》分集《相逢》的導演。

  5月16日晚上9點,《相逢》將在央視一套首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故事,來自陳碩的老家象山。

  【對話陳碩】

  記者:對你來說,什麼才是最美的相逢?

  陳碩:經過歲月沉澱之後,久別重逢就是最美的相逢。食物也是一樣,經過時間沉澱的東西才顯得美好。

  記者:在拍攝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食材,對它的認識完全與以往的認知不同?

  陳碩:哈薩克斯坦的羊肉很好吃,也許南方人本來會覺得羊肉很羶,我以前也這麼想。但當地的羊肉不一樣,有一種鮮甜的口感。

  記者:為《相逢》寫的解說詞中,你最滿意的一句是什麼?

  陳碩:歷史對於旁觀者是一段故事,對於親歷者是切身的喜悅和感傷。

  忍痛捨棄象山小吃意外遇見歷史命題

  「很遺憾最後因為篇幅的問題,不能都剪到節目中去,也做了很多不得已的捨棄。」陳碩說。最終呈現在《相逢》中的,將有象山、重慶、杭州、開封、深圳、張家口、自貢等地的美食或食材。

  陳碩最不願捨棄的是香港部分,因為幾乎所有的導演都在第一時間想到了這個匯聚了中西方美食的口福之地。同樣被捨棄的還有汕頭,「汕頭我拍了很多,但只用了很小一部分。汕頭有一種牛肉火鍋非常好吃。全世界對牛的處理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唯有汕頭的方法是自成一套的。」而《舌尖2》宣傳圖片裡的那張紅膏熗蟹同樣出自汕頭的某家餐廳,「當時剪片子的時候同事覺得畫面誘人就放進去了。其實是我在汕頭拍的,覺得很親切,因為寧波也有這道菜。」為何沒有寧波湯圓?陳碩說,湯圓有比較強的地域性,受眾群體過於狹窄了,「有機會的話還是願意來拍寧波湯圓的,在《舌尖2》中,我們不得已做了捨棄。」

  《心傳》導演陳磊是上海人,第二集中呈現了眾多上海本幫菜。那麼生長於象山的陳碩會偏愛哪些象山美食?

  「我最初到象山是想拍石浦的小吃麥餅筒,已經都聯繫好了,從北京出發來寧波的前一天出現了變故。」陳碩之前選定了象山鶴浦鎮上的一戶人家,條件非常理想,不想開拍前一天那戶人家家裡的爺爺突然中風,為了不打擾對方,只好放棄了這個方案,改由第一集《腳步》的導演李勇在台州拍攝食餅筒,「你知道石浦的老漁民會講閩南話嗎?因為過去石浦和福建的海外貿易往來頻繁。」陳碩坦言寧波美食對他的影響主要是尊重原味,「就像海鮮的做法,更注重食材本身。我在拍攝羊肉的時候也想到了這個問題,堅持食物的原味就好。」

  「相逢必須是有時間沉澱的。」在層出不窮的意外之後,陳碩強迫自己重新回到「相逢」的命題。巧合的是,在一次回鄉途中,他聽象山當地的宣傳幹事講了一個關於石浦鎮和臺灣小石浦鎮的故事。「我之前並不知道這個故事。去年夏天我在石浦找到一個老爺爺,他八十多歲了身體特別好,見面那天很熱,他敞著襯衣,帶我去陽臺聊天,一下子就躍上陽臺。對著大海跟我講過去他們打魚的故事。那種爽朗的個性大概是老漁民獨有的,特別吸引我。」1955年國民黨軍帶走漁山島上的漁民,全家只留下他一個人。這次他又打算去臺灣探親,親手準備那些家鄉特產。這一拍,陳碩跟著他從石浦到了臺灣。不能錯過的自然還有臺灣美食。

  人物和故事都有了,既然是舌尖,究竟拍了象山本地的何種美食?陳碩還是堅持保密路線:「我那集播出時間還早,先忍一忍,劇透太多就沒意思了。」

  從食材的相逢到人情的相逢

  和第一季不同的是,「舌尖2班」的年輕導演們借鑑了電影類型片的創作手法,有些像家庭倫理片,有些是公路片,有些甚至有武俠片的影子。例如《心傳》中關於上海本幫菜泰鬥李伯容及其師承的特寫,最後的配樂、鏡頭切換和氛圍,充滿了《一代宗師》的即視感。如果說《心傳》是一部武俠片,陳碩稱自己的《相逢》更像一部歷史劇。

  《舌尖2》在深夜播出,折磨著全國觀眾的胃口。播出前,編導們也要備受煎熬。從拍攝到剪輯,通宵達旦的工作幾乎佔據了他們的全部生活。有時候半夜給片子配音的場面更是活色生香。

  在電視上看起來極其誘人的畫面,拍攝起來常常混亂不堪。原以為拍紀錄片出身的陳碩可以冷靜地控制住絕大多數的拍攝,但面對重慶漢子的熱淚還是慌了陣腳,「開始拍得都特別順利,當我們問到老闆的創業過程的時候,這個四十多歲的漢子突然就淚流滿面了,應該是想起了當年的艱辛,整個拍攝過程中他哭了三次。」火鍋被陳碩看作是食材相逢的最大化,「火鍋這種形式和團圓有關,它要大家一起坐下來,將烹飪和吃的過程融為一體。從食材的相逢到人情的相逢。」從火鍋使用的辣椒、花椒拍到下火鍋的食材,「當地人處理下水(一般指動物內臟)的過程我是第一次看到,鮮毛肚被當地人奉為火鍋之王,一定要保證新鮮程度。老闆聯繫了武漢的一個屠宰場定點供應食材,最厲害的工人一天要撕1000條黃喉。」

  在內蒙古草原拍攝時,陳碩被驚呆了:「在內蒙古和張家口交接地區的草場裡,長著一種口蘑,我去之前別人跟我描述草場上的情況,其實有點難以想像。直到時機成熟親眼看見,我被驚呆了!具體你只能等播出的時候看了。」草場上的蘑菇和南方的筍片同炒,這道被叫做「燴南北」的菜是陳碩整個「相逢」命題的起點,「很多原本扯不上關係的食材,會因為人類活動或者歷史的原因聯繫在一起。」

  【關於導演】

  「再不放假老婆都要跑了」

  這兩天,陳碩帶著太太從上海回寧波探親,在寧波市區和同學、兄妹小聚之後,又去了象山老家看望長輩。「拍《舌尖2》一年半了,幾乎沒有好好休息過。再不放假老婆都要跑了。」雖然是玩笑話,但拍攝的艱辛是實實在在的。從2012年底被選中拍攝《舌尖2》至今,陳碩沒有停下過腳步,可是要想徹底放個假,估計得等到全部播出後一周。

  陳碩從小在象山長大,在象山中學畢業之後考入四川大學哲學系。現在依然能在象山話和普通話之間切換自如。「2004年從川大哲學系畢業之後,我發現自己對電影很感興趣,想從專業開始學習,就去了法國,學了兩年電影。」2006年至2008年,陳碩在法國自由電影學院導演系深造,回國後為了離父母更近一些,他放棄了有更多機遇的北京回到上海,加入了上海一家影視公司成為一名編導。兩年之後,就和搭檔一起成立了上海自在映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拍紀錄片,做微電影,有空的時候也會和電視臺合作。

  拍攝《舌尖2》,陳碩遇到了怎樣的機緣?「《舌尖2》拍攝之前,製片人朱樂賢老師去了上海電視臺,找到一個紀錄片前輩,讓他推薦幾個年輕導演。正好那個老師看過我的紀錄片作品,就把我推薦了過去。」同時被推薦的還有《心傳》的導演陳磊和《三餐》的導演丁正,《家常》的導演鄧潔是陳磊的太太,兩口子都供職於上海電視臺。

  【為何選擇《相逢》?】

  「我覺得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

  作品送到總導演陳曉卿手裡之後,很快就確定了人選。2013年初,陳碩去北京參加《舌尖2》的第一次工作會議,這就算正式進了組,「劇組在央視旁邊租了兩個三室一廳,樓上樓下,我們每人一間。之後所有的會議和剪輯工作全部在那裡進行。一住就是一年多。」

  第二次全體大會就是領選題。《腳步》、《心傳》、《時節》、《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等七個選題是總導演陳曉卿和總顧問沈宏非、蔡瀾一起定下的,分集導演要做的就是接受命題作文,「真的特別有緣,我們8個分集導演根本沒重複,不用掐架,正好七組導演一組一個領走,我喜歡『相逢』這個詞,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

  從前期準備到拍攝、剪輯、解說詞,全部由分集導演一手包辦,最後會由總導演陳曉卿和總顧問沈宏非進行適度潤色。

  主題確定了,要做的準備工作實在有點多。在總導演陳曉卿看來,要拍出好的美食紀錄片,必定要先修煉成一個美食家。

  陳曉卿給8個年輕導演開了一張巨大的書單,「什麼書都有,從講述食材歷史的專業書,到一百元吃遍上海這種口水書。看專業書是為了保證基礎知識不出錯。」除了看書,美食家沈宏非給大家安排了美食講座,也提供了很多專業的建議。

  陪同採訪的陳太太忍不住揭發,「他最喜歡買書了。家裡本來就有上萬本書。我們的孩子就像睡在書堆裡一樣。確定加入《舌尖2》拍攝團隊之後,就開始變本加厲地買。我每天幫他收快遞。」

  拍攝前,陳碩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調研工作。把自己當作一個陌生的食客,有針對性地去嘗試各地美食。「調研期間我去請教了很多美食方面的專家,比如杭州的一個老教授,他說很多東西都承載著相逢的使命,不單是食物,就看你怎麼去呈現了。」

  《舌尖2》今天上映第三集《時節》

  應觀眾要求緊急增加美食內容

  在連續兩周被觀眾抱怨「人文太多美食太少」後,今日央視將繼續放送的《舌尖上的中國2》第三集《時節》,根據觀眾的要求節目在播出前進行了緊急調整,增加了不少美食的內容。總導演陳曉卿表示,導演組一直很留意觀眾的反響,「既然觀眾覺得人的故事不好玩兒,那這集我們就多加一些美食。」第三集分集導演胡博介紹,修改是從第一集播出後開始的,時間十分倉促。《時節》反映食物與自然、時間的關係,按照四季輪迴拍攝而成,是第二季中拍攝時間最長、使用設備最複雜的一集。  

浙江在線-寧波在線微博

   浙江在線-寧波在線微信公眾平臺

相關焦點

  • 寧波《舌尖2》講述象山漁民和臺灣親人相逢的故事
    5月16日晚,《舌尖上的中國2》第五集《相逢》播出,象山老漁民張士忠的故事佔了整整8分鐘的篇幅。前日,記者前往石浦延昌,聽張士忠老人講述幕後的故事。  張士忠說,攝製組一路跟著他們到寧波機場,到達臺灣後,他們先在臺北外甥女家住了一晚,隨後又到高雄、臺東,五六天的時間裡,都是由臺灣大愛電視臺的人負責拍攝。  父母哥姐都去了臺灣  今年76歲的張士忠,回憶起和親人分別的一幕,至今感慨萬千。
  • 泉州面線糊、潤餅或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兩年前,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牽動著無數人的味蕾與鄉愁。經過一年多的拍攝製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第二季)將於本周五晚開播。據透露,泉州名小吃等元素有望在第二季的第一集和第七集中得以呈現。面線糊潤餅牛肉羹泉州名小吃入選《舌尖》第一季的熱播,在全國各地掀起一股風潮。此後,一群熱愛泉州的網友隔三差五@CCTV9舌尖,特別是@刺桐會 輪番推薦泉州傳統小吃和美食,時隔半年終於引起《舌尖》第二季導演組的關注。
  • 面線糊等泉州小吃有望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泉州小吃有望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包括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本周五晚CCTV-1、CCTV-9開播 經過一年多的拍攝製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第二季)將於本周五晚開播。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將呈現更多地域的美食,其中包括攝製組來泉拍攝的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泉州名小吃。據透露,泉州名小吃等元素有望在第二季的第一集和第七集中得以呈現。
  • 《舌尖2》被指模仿BBC紀錄片 導演否認抄襲
    18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播出了第一集《腳步》,在《腳步》中,50多分鐘的片子,美食數量超過20種,從川渝豆花、秦嶺蜂蜜、山東煎餅,再到湖北房縣小花菇、浙江紅燒望潮等,隨著節目的播出,有觀眾評價說,這一季的「舌尖」味道好像變了,不像第一季那麼瘋狂衝擊你的味蕾,《舌尖2》的美食裡面
  • 蕪湖美食走進《舌尖上的中國》
    原標題:蕪湖美食走進《舌尖上的中國》   蕪湖美食再次走進央視。記者4月15日從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首映式現場獲悉,江城著名小吃蝦籽面被主創團隊選中,將出現在第三集,時長約5分鐘,播出時間在5月2日。  2011年,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國人「眼淚與口水齊飛」,在螢屏和網絡上創造了空前的收視奇蹟。
  • 《舌尖上的中國3》震撼開播!換導演後,你還能既含著淚水又流著口水...
    不打緊,時隔四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今晚暖心回歸啦:CCTV-1與CCTV-9於2月19日(正月初四)20:00同步播出,每天一集。 第二季第4集《家常》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簷下,他們生火、做飯,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裡,盛滿了中國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國式倫理。人們成長、相愛、別離、團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第二季第5集《相逢》大多數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組合碰撞產生的裂變性奇觀。
  • "舌尖2"第2集"心傳"幕後:找一個做面高手用8個月
    投資3000萬,收益一個億,雖然才播了一集,《舌尖2》已經註定是筆好生意。從上周播出的第一集來看,網友普遍反映,相對第一季來說,第二季的風格有所變化,人文氣息比美食的誘惑更深。例如今晚播出的第二集《心傳》,更注重美食的傳承。而這,也跟幕後的80後攝製團隊有關。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舌尖上的中國2》胃口變大
    ———編者  本報訊  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簡稱《舌尖上的中國2》)將於晚9點檔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對於是否能在深夜「解饞」———滿足觀眾的「食慾」,該片總導演陳曉卿說,美食是一個特別私人的東西,你覺得解饞的,別人不一定能夠解饞。儘管如此,劇組還是秉承「在四季變化中,中國人尋找美食的秘密。
  • 《舌尖2》第6集北京計程車美食被換成香港大排檔
    《舌尖2》第6集北京計程車美食被換成香港大排檔 2014-05-26 10:15:24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2》)第六集《秘境》上周五晚上播出。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舌尖上的中國2》央視開播
    本報訊  幾經推遲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2》)終於在4月18日晚9時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
  • 風味人間收官,風味人間簡介,導演陳曉卿簡介,舌尖上的中國簡介
    據百家號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網官方帳號)消息。中新網6月14日電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收官期「根莖春秋志」,將於今晚21:20在浙江衛視播出。出生地: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出生日期:1965年11月職 業:導演畢業院校: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系攝影專業(碩士)代表作品:龍脊、森林之歌、舌尖上的中國職 務:
  • 舌尖上的泡麵導演:泡麵是大學飲食文化(組圖)
    舌尖上的泡麵導演:泡麵是大學飲食文化(組圖) 2014-05-27 11:28:20熟悉的「舌尖」音樂,熟悉的「舌尖」臺詞,《泡麵篇》主人公「尼瑪坤爺」早早起床為室友準備一份豐富的早餐——泡麵。  炮製泡麵時,主人公恨不得做出「滿漢全席」的味道:先加入枸杞、甘草、玫瑰三種香料熬製美味「頭湯」,浸泡麵餅3分鐘後,再加上皮蛋和少量的葡萄酒。「方便麵好咯!」喊上一句地道的四川話,一鍋美味絕倫的面就製成了。  近日,一段模仿「舌尖」的《泡麵篇》在網絡躥紅。
  •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蘇州談美食
    5月28日下午,帶著自己十年談吃文章首度集結《至味在人間》,吃貨總舵主---《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做客蘇州,與蘇州讀者進行互動交流,暢談對蘇州美食的感悟,期間還透露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最新籌備情況。有沒有蘇州美食要看緣份28日下午,雖然室外下著瓢潑大雨,但是絲毫沒有影響熱心讀者對於《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的追捧。
  • 《舌尖2》被指"狗血" 股民掀"舌尖體"造句大賽
    《舌尖2》被指情節「狗血」成「故事會」 股民推「舌尖上的股市」造句大賽自嘲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自播出以來備受關注。但與此同時,這部曾風靡全國的品牌佳作,也因內容淡化美食、側重人物故事令一些觀眾感到失望。
  • 石花膏、土筍凍、面線糊等亮相《舌尖上的中國》
    四果湯  泉州網2月22日訊 (記者 李菁)石花膏、面線糊、海蠣煎、土筍凍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啦!前晚,泉州人的朋友圈被《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裡的泉州片段刷屏了。前晚,《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剛剛播完,就有來泉過年的遊客打電話到丁秉正的店裡,想要吃上一份清涼可口的石花膏。丁秉正告訴記者,有不少遊客慕名前來,有些遊客還要求和他合影留念。去年國慶前,《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劇組來到泉州,經過挑選後「看上」了石花膏、海蠣煎和面線糊。「在店裡拍攝了一周,正好是泉州最熱的一陣子。」他說。
  • 舌尖上的中國2:上海本幫菜「俠氣」登場
    4月26日消息:繼第一集《腳步》創下1.57%收視率後,一周一集的《舌尖上的中國2》昨日再度與觀眾見面。  東方網4月26日消息:  上海本幫菜一夜間走紅  《舌尖2》上周五首播,全國網收視率高達1.57%,昨天播出的第二集《心傳》更引發眾多「吃貨」追看。本集中,除了交代菜籽油、餈粑、掛麵等古樸的中國傳統食物是如何根據最原始、最中國的方式被手工製作出來之外,更注重以廚師為主角,講述中國美食的傳承與流變。
  • 《舌尖2》第一集將飄出「石獅味道」
    令無數「吃貨」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於要在本周五晚登陸央視了!不過,令小編激動的不僅僅是時隔兩年味蕾又將再次被牽動,而是石獅「味道」終於從全國各具特色的美食文化中脫穎而出,亮相《舌尖2》了!  2013年10月,《舌尖2》攝製組在一星期內輾轉泉州及石獅,完成了對泉州美食以及歸僑故事的取景與拍攝,石獅美食隨之登上央視,向全球美食愛好者展示「石獅味道」以及歸國遊子濃濃的鄉情。
  • 《舌尖2》川菜再成煽情主角 分集導演夫妻檔常舌戰
    5月9日晚的舌尖2第四集播出後,分集導演鄧潔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說,雖然自己是上海人,不過對川菜卻情有獨鍾,「泡菜是我們開始籌備就想好的,我們不煽情,只希望加快遊子們回家的步伐。」而泡菜主角吳童也在節目播出後接受了華西都市報的採訪。@華西都市報:一壇再普通不過的四川泡菜,卻勾起在外的四川遊子們濃濃的鄉愁。
  • 泉州美食亮相《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吃貨街頭尋味
    石花膏、面線糊、海蠣煎、土筍凍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啦。2月21日晚,泉州人的朋友圈被《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裡的泉州片段刷屏了。  片段剛剛播完 遊客連夜尋泉州味道  「你們店還在營業嗎?」《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剛剛播完,就有來泉過年的遊客打電話到丁秉正的店裡,想要吃上一份清涼可口的石花膏。丁秉正告訴記者,有不少遊客慕名前來,有些遊客還要求和他合影留念。
  • 「舌尖上的中東歐」來了 就在寧波老外灘
    「舌尖上的中東歐」來了 就在寧波老外灘 2017-06-07 19:55:00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