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旻文
記者崔引攝
當下最熱門的字眼,非「舌尖2」莫屬。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前兩集播出之後,該節目的收視率已飆升至同時段第一。網上的各種傳言也越來越神,比如在本周五播出的第三集《時節》中將有寧波湯圓、杭州小籠包、西湖醋魚……等美食露面。「恐怕大家要失望了,《舌尖2》肯定是沒有寧波湯圓的。」
寧波小夥陳碩,八零後,語速極快,髮型和笑容都很像韓寒,也都是追求完美的天秤座。從四川大學哲學系畢業後飛去法國學電影。回國後在上海做導演,拍紀錄片,或者微電影。現在他身上最耀眼的標籤是:《舌尖2》分集《相逢》的導演。
5月16日晚上9點,《相逢》將在央視一套首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故事,來自陳碩的老家象山。
【對話陳碩】
記者:對你來說,什麼才是最美的相逢?
陳碩:經過歲月沉澱之後,久別重逢就是最美的相逢。食物也是一樣,經過時間沉澱的東西才顯得美好。
記者:在拍攝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食材,對它的認識完全與以往的認知不同?
陳碩:哈薩克斯坦的羊肉很好吃,也許南方人本來會覺得羊肉很羶,我以前也這麼想。但當地的羊肉不一樣,有一種鮮甜的口感。
記者:為《相逢》寫的解說詞中,你最滿意的一句是什麼?
陳碩:歷史對於旁觀者是一段故事,對於親歷者是切身的喜悅和感傷。
忍痛捨棄象山小吃意外遇見歷史命題
「很遺憾最後因為篇幅的問題,不能都剪到節目中去,也做了很多不得已的捨棄。」陳碩說。最終呈現在《相逢》中的,將有象山、重慶、杭州、開封、深圳、張家口、自貢等地的美食或食材。
陳碩最不願捨棄的是香港部分,因為幾乎所有的導演都在第一時間想到了這個匯聚了中西方美食的口福之地。同樣被捨棄的還有汕頭,「汕頭我拍了很多,但只用了很小一部分。汕頭有一種牛肉火鍋非常好吃。全世界對牛的處理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唯有汕頭的方法是自成一套的。」而《舌尖2》宣傳圖片裡的那張紅膏熗蟹同樣出自汕頭的某家餐廳,「當時剪片子的時候同事覺得畫面誘人就放進去了。其實是我在汕頭拍的,覺得很親切,因為寧波也有這道菜。」為何沒有寧波湯圓?陳碩說,湯圓有比較強的地域性,受眾群體過於狹窄了,「有機會的話還是願意來拍寧波湯圓的,在《舌尖2》中,我們不得已做了捨棄。」
《心傳》導演陳磊是上海人,第二集中呈現了眾多上海本幫菜。那麼生長於象山的陳碩會偏愛哪些象山美食?
「我最初到象山是想拍石浦的小吃麥餅筒,已經都聯繫好了,從北京出發來寧波的前一天出現了變故。」陳碩之前選定了象山鶴浦鎮上的一戶人家,條件非常理想,不想開拍前一天那戶人家家裡的爺爺突然中風,為了不打擾對方,只好放棄了這個方案,改由第一集《腳步》的導演李勇在台州拍攝食餅筒,「你知道石浦的老漁民會講閩南話嗎?因為過去石浦和福建的海外貿易往來頻繁。」陳碩坦言寧波美食對他的影響主要是尊重原味,「就像海鮮的做法,更注重食材本身。我在拍攝羊肉的時候也想到了這個問題,堅持食物的原味就好。」
「相逢必須是有時間沉澱的。」在層出不窮的意外之後,陳碩強迫自己重新回到「相逢」的命題。巧合的是,在一次回鄉途中,他聽象山當地的宣傳幹事講了一個關於石浦鎮和臺灣小石浦鎮的故事。「我之前並不知道這個故事。去年夏天我在石浦找到一個老爺爺,他八十多歲了身體特別好,見面那天很熱,他敞著襯衣,帶我去陽臺聊天,一下子就躍上陽臺。對著大海跟我講過去他們打魚的故事。那種爽朗的個性大概是老漁民獨有的,特別吸引我。」1955年國民黨軍帶走漁山島上的漁民,全家只留下他一個人。這次他又打算去臺灣探親,親手準備那些家鄉特產。這一拍,陳碩跟著他從石浦到了臺灣。不能錯過的自然還有臺灣美食。
人物和故事都有了,既然是舌尖,究竟拍了象山本地的何種美食?陳碩還是堅持保密路線:「我那集播出時間還早,先忍一忍,劇透太多就沒意思了。」
從食材的相逢到人情的相逢
和第一季不同的是,「舌尖2班」的年輕導演們借鑑了電影類型片的創作手法,有些像家庭倫理片,有些是公路片,有些甚至有武俠片的影子。例如《心傳》中關於上海本幫菜泰鬥李伯容及其師承的特寫,最後的配樂、鏡頭切換和氛圍,充滿了《一代宗師》的即視感。如果說《心傳》是一部武俠片,陳碩稱自己的《相逢》更像一部歷史劇。
《舌尖2》在深夜播出,折磨著全國觀眾的胃口。播出前,編導們也要備受煎熬。從拍攝到剪輯,通宵達旦的工作幾乎佔據了他們的全部生活。有時候半夜給片子配音的場面更是活色生香。
在電視上看起來極其誘人的畫面,拍攝起來常常混亂不堪。原以為拍紀錄片出身的陳碩可以冷靜地控制住絕大多數的拍攝,但面對重慶漢子的熱淚還是慌了陣腳,「開始拍得都特別順利,當我們問到老闆的創業過程的時候,這個四十多歲的漢子突然就淚流滿面了,應該是想起了當年的艱辛,整個拍攝過程中他哭了三次。」火鍋被陳碩看作是食材相逢的最大化,「火鍋這種形式和團圓有關,它要大家一起坐下來,將烹飪和吃的過程融為一體。從食材的相逢到人情的相逢。」從火鍋使用的辣椒、花椒拍到下火鍋的食材,「當地人處理下水(一般指動物內臟)的過程我是第一次看到,鮮毛肚被當地人奉為火鍋之王,一定要保證新鮮程度。老闆聯繫了武漢的一個屠宰場定點供應食材,最厲害的工人一天要撕1000條黃喉。」
在內蒙古草原拍攝時,陳碩被驚呆了:「在內蒙古和張家口交接地區的草場裡,長著一種口蘑,我去之前別人跟我描述草場上的情況,其實有點難以想像。直到時機成熟親眼看見,我被驚呆了!具體你只能等播出的時候看了。」草場上的蘑菇和南方的筍片同炒,這道被叫做「燴南北」的菜是陳碩整個「相逢」命題的起點,「很多原本扯不上關係的食材,會因為人類活動或者歷史的原因聯繫在一起。」
【關於導演】
「再不放假老婆都要跑了」
這兩天,陳碩帶著太太從上海回寧波探親,在寧波市區和同學、兄妹小聚之後,又去了象山老家看望長輩。「拍《舌尖2》一年半了,幾乎沒有好好休息過。再不放假老婆都要跑了。」雖然是玩笑話,但拍攝的艱辛是實實在在的。從2012年底被選中拍攝《舌尖2》至今,陳碩沒有停下過腳步,可是要想徹底放個假,估計得等到全部播出後一周。
陳碩從小在象山長大,在象山中學畢業之後考入四川大學哲學系。現在依然能在象山話和普通話之間切換自如。「2004年從川大哲學系畢業之後,我發現自己對電影很感興趣,想從專業開始學習,就去了法國,學了兩年電影。」2006年至2008年,陳碩在法國自由電影學院導演系深造,回國後為了離父母更近一些,他放棄了有更多機遇的北京回到上海,加入了上海一家影視公司成為一名編導。兩年之後,就和搭檔一起成立了上海自在映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拍紀錄片,做微電影,有空的時候也會和電視臺合作。
拍攝《舌尖2》,陳碩遇到了怎樣的機緣?「《舌尖2》拍攝之前,製片人朱樂賢老師去了上海電視臺,找到一個紀錄片前輩,讓他推薦幾個年輕導演。正好那個老師看過我的紀錄片作品,就把我推薦了過去。」同時被推薦的還有《心傳》的導演陳磊和《三餐》的導演丁正,《家常》的導演鄧潔是陳磊的太太,兩口子都供職於上海電視臺。
【為何選擇《相逢》?】
「我覺得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
作品送到總導演陳曉卿手裡之後,很快就確定了人選。2013年初,陳碩去北京參加《舌尖2》的第一次工作會議,這就算正式進了組,「劇組在央視旁邊租了兩個三室一廳,樓上樓下,我們每人一間。之後所有的會議和剪輯工作全部在那裡進行。一住就是一年多。」
第二次全體大會就是領選題。《腳步》、《心傳》、《時節》、《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等七個選題是總導演陳曉卿和總顧問沈宏非、蔡瀾一起定下的,分集導演要做的就是接受命題作文,「真的特別有緣,我們8個分集導演根本沒重複,不用掐架,正好七組導演一組一個領走,我喜歡『相逢』這個詞,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
從前期準備到拍攝、剪輯、解說詞,全部由分集導演一手包辦,最後會由總導演陳曉卿和總顧問沈宏非進行適度潤色。
主題確定了,要做的準備工作實在有點多。在總導演陳曉卿看來,要拍出好的美食紀錄片,必定要先修煉成一個美食家。
陳曉卿給8個年輕導演開了一張巨大的書單,「什麼書都有,從講述食材歷史的專業書,到一百元吃遍上海這種口水書。看專業書是為了保證基礎知識不出錯。」除了看書,美食家沈宏非給大家安排了美食講座,也提供了很多專業的建議。
陪同採訪的陳太太忍不住揭發,「他最喜歡買書了。家裡本來就有上萬本書。我們的孩子就像睡在書堆裡一樣。確定加入《舌尖2》拍攝團隊之後,就開始變本加厲地買。我每天幫他收快遞。」
拍攝前,陳碩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調研工作。把自己當作一個陌生的食客,有針對性地去嘗試各地美食。「調研期間我去請教了很多美食方面的專家,比如杭州的一個老教授,他說很多東西都承載著相逢的使命,不單是食物,就看你怎麼去呈現了。」
《舌尖2》今天上映第三集《時節》
應觀眾要求緊急增加美食內容
在連續兩周被觀眾抱怨「人文太多美食太少」後,今日央視將繼續放送的《舌尖上的中國2》第三集《時節》,根據觀眾的要求節目在播出前進行了緊急調整,增加了不少美食的內容。總導演陳曉卿表示,導演組一直很留意觀眾的反響,「既然觀眾覺得人的故事不好玩兒,那這集我們就多加一些美食。」第三集分集導演胡博介紹,修改是從第一集播出後開始的,時間十分倉促。《時節》反映食物與自然、時間的關係,按照四季輪迴拍攝而成,是第二季中拍攝時間最長、使用設備最複雜的一集。
浙江在線-寧波在線微博 | 浙江在線-寧波在線微信公眾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