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骨子裡的大海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

  東門島媽祖廟上的雕塑。

  石浦鎮上製作古船的老師傅。

  當地民俗活動魚燈舞。

  海鹽製作古法中用石蓮來測試滷水的鹹度。

  當地人喜歡用海螺殼做花盆。

    6月10日,以尋找山海相連的精神家園為主題的寶馬文化之旅抵達首站——千年漁鄉浙江象山。三天後,傳來象山獲批設立國家級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消息。這個數千年來靠海為生的小城裡,勤勞的人們遵照大海的作息重複著潮漲潮落的每一天,對大海的敬畏與堅守,讓他們以僅有的800公里海岸線,成為全中國3.2萬公里海岸線上海洋文化生態最活躍的地方。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鄭長鈴表示:「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但是海洋和漁業文明保持得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就是象山。」     

  六千年耕海牧漁

  從上世紀40、50年代的「綠眉毛」,70、80年代的木殼機帆船,到90年代的大馬力鋼質漁輪;從圍網、板罾、九龍網,到單拖、雙拖……

  66歲的陳瑞春經歷了半個多世紀來捕魚工具的一場演變史。陳瑞春出生在象山石浦東門島的一個漁民家庭,家裡三代都是漁民。生於海島長於海島的他,16歲開始就在東門船廠學習造船技藝,20歲開始便下海從事打魚,如今在一家古船製作坊做船模。

  像陳瑞春這樣大半輩子都與大海打交道的人,在象山實在太多了,幾年前有個統計數據顯示,在象山,直接或間接從事漁業生產的人口佔總人口的1/6,而這還只是漁業生產而已,事實上,從古至今,象山人的生活都與大海息息相關。

  據象山縣文廣局提供的資料,在距今6000多年的塔山新石器遺址上,就出土了陶魚鰭形鼎足燈。在商周文化層,還出土了青銅魚釣鉤。這些出土的歷史遺物,都說明了象山海洋漁文化發端歷史的久遠。

  保留了明代古街與各式建築的石浦古鎮更是歷史最好的註腳。掛著「威震浙洋」牌匾的城樓外,港口裡依舊停泊著密密麻麻的船舶,城樓上老人們在唱戲,下面幾位老師傅在製作木船。往裡走,便是青石板鋪就的街道,每隔50米左右建有一座月洞式的封火牆,牆沿巷,高出民居屋脊,門跨街,小於街寬。月洞門的名字大多與海有關,比如「固若金湯」、「澤通贏海」、「河山並壽」等。街道兩旁至今仍能找到「源生錢莊」、「大皆春藥店」、「栽興煙莊」等在海上貿易繁華時代的老字號的蹤跡。

  比漁光曲更久遠的漁民號子

  「雲兒飄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早晨太陽裡曬魚網,迎面吹過來大海風。潮水升,浪花湧,魚船兒飄飄各西東。輕撒網,緊拉繩,煙霧裡辛苦等魚蹤。魚兒難捕船租重,捕魚人兒世世窮。爺爺留下的破魚網,小心再靠它過一冬。」

  這是上世紀30年代著名電影《漁光曲》的主題歌。看過電影的人大多熟悉舊中國漁民的苦難生活以及漁村的破敗悽涼,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漁光曲》就是在象山的多處海島取的景。那時候,陳瑞春還沒有出生,不過,對於漁民的艱辛,他一點都不陌生。

  他的祖上流傳著比《漁光曲》更為樸素而久遠的曲子,那就是漁民號子。象山漁民號子具體何時起源,現在已難考證。但從勞動號子與生產勞動緊密相連來看,大致可以確定,象山漁民號子約在唐宋時期已經初步形成,由於條件比較落後,漁民們在海上和岸邊勞動時,需要齊心協力,特別是需要表達勞動過程中的心聲和體驗,於是自然產生了許多或高昂悠遠,或歡快優美的漁民號子。

  「噯囉吼,合家囉,合家囉啊,啊家囉……」陳瑞春隨口就唱了起來,嗓音嘹亮。他告訴記者,這是漁民號子中的搖櫓號子,由一系列富有節奏感的象聲詞組成。唱這些號子,可以讓大家的勁往一處使,眾力歸一,更令緊張的勞動氣氛活躍起來,消除大家的疲勞。

  據陳瑞春介紹,船上或岸上有多少生產操作程序,就有多少號子,十分豐富。每種號子,由於各漁村地域不同,漁民習慣不同,作業類型不同,又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不過按工序大致可以分為五類:手拔類、手搖類、牽拉類、抬物類和吊貨類。每類下面還可以再細分,不過各類號子之間可以靈活通用。

  「象山漁民號子,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徵,是象山民間千百年來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許多號子的內容包含了漁民生產生活的風俗習慣,還有漁民勇敢、豪邁、樂觀的內在精神,與大陸勞動號子相比,曲調較為優美。」民俗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祁慶富教授解讀道。

  祁慶富教授表示,中國許多沿海地區以前都有漁民號子,但在機械捕魚取代人工作業後,生存空間不斷萎縮,甚至徹底消失,象山漁民號子之所以還能保存下來,關鍵在於地方政府和當地人民的文化自覺性,注重挖掘和整理。陳瑞春老人自己就整理了26種號子,並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傳承人。

  象山文化館有支號子隊,由十幾個人組成,平時經常做舞臺表演,許多迎親和划船比賽也喜歡請他們表演。從漁船轉移到舞臺,從勞動轉化為藝術,正在成為漁民號子傳承下去的一種嘗試。 

  依舊存活的海鹽古法

  「氣蒸水化煮海事業,鼎調美和維生功夫」,象山縣杉木洋村徐公祠門口的一副對聯,形象地將海鹽製作稱為「煮海事業」。

  徐公祠供奉的是象山首任縣令徐旃,因對象山有感情,居官幾年後,他便寓居於大徐鎮大徐村,後又移居杉木洋村,成為象山一支徐氏的先祖。徐旃的後裔定居於杉木洋村並設鹽場,「鹽文化」也因此盛名。

  在歷史上,鹽的發現經歷過漫長的歲月。中國關於食鹽製作的最早記載便是關於海鹽製作的記載。古籍記載,炎帝時的諸侯宿沙氏首創用海水煮製海鹽,即所謂「宿沙作煮鹽」。實際上,用海水煮鹽,不是宿沙氏一人之所為,而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了海鹽製作工藝。

  在杉木洋村,記者就看到了前所未見的海鹽製作古法:煎鹽、測滷、制滷、結晶等多道工序。結晶是在灘涂邊的一座茅屋,三位老人支起一口大鍋,置於泥灶之上,注入制好的滷水加熱,將皂角末和米糠攪沸滷中,頃刻成鹽。製成的鹽,正立方體有楞有角,透明潔白,手捻後粉碎而不粘手。

  海鹽古法有10餘道工序,純手工操作,看似簡單卻又體現出智慧。加工工藝與氣候、季節等因素相關,又與懸沙、潮汐相關,不確定性較明顯,需要有經驗的人把握潮汛、季節等變化,完成曬鹽全過程,蘊涵著豐富的天文、海洋、自然科技知識和人文價值。

  與製鹽有關的民間傳說,在象山半島上流傳甚廣,其中最深入人心的便是「鹽熬菩薩」徐景灝,他在滾燙的鹽滷中撈秤砣以解決族人紛爭,被後人稱為「滷護賭臂撈回祖宗萬頃基業,肉骨殞身贏得子孫百代廟食」,並因此敬奉為「鹽熬菩薩」,可見製鹽技藝在象山歷史中的重要地位。

  活躍兩岸的民間信仰

  鹽熬菩薩被供奉在杉木洋村的常濟廟。這個廟至今香火旺盛。

  以產鹽為生的象山鹽民世代崇拜自己的「鹽宗」,直至今天,象山鹽區中還保留了六座廟宇,祭祀著獨具特色三個鹽業神主。祁慶富教授認為,無論從建廟年代、供奉神主地位、特色和流傳久遠上,在浙江省乃至全國鹽業史上,都堪稱一絕。

  「是民間信仰,讓象山將海洋文化留在了骨子裡。」祁慶富說。儘管民間信仰內有迷信的成分,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民間信仰帶來了歌、舞、曲藝等各種藝術形式,它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社會價值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 

  在象山東門島,僅僅2.8平方公裡的地方,就有14座廟庵,平均0.2平方公裡就有一個廟,不論是按面積,還是按人口,其分布密度都是罕見的。有廟宇就有人信奉,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媽祖廟。

  東門島媽祖廟現在由韓素蓮主持。年近花甲的韓素蓮被當地人稱為「活娘娘」。1952年出生在東門島普通漁民家,1972年嫁到夫家後,在婆婆顏妙福(東門天妃宮護法,多年主持東門島開洋節、謝洋節等各種祭祀活動)影響下,學得整套祭海活動組織程序和祭祀方法。1992年開始主持東門島開洋節、謝洋節和東門島媽祖廟所有祭祀活動事務,無償為島上漁民服務。

  韓素蓮告訴記者,東門島、象山乃至浙東地區的媽祖信仰還包括如意娘娘的信仰。如意娘娘是象山本地的神明,其產生、發展與傳承,均為民間自行推進,目前尚無史料記載。據象山當地傳說,如意娘娘是媽祖娘娘的妹妹,為象山漁山島上的漁家少女,為殉出海遇難的父兄而投海,後來成為當地漁民戰勝驚濤駭浪的精神力量。

  碰巧的是,在東門島媽祖廟參觀的當天,記者一行遇見了來自臺灣的柯受雄先生,也就是「中國第一飛人」柯受良的弟弟。1955年,國民黨軍隊退居臺灣時,將當時石浦鎮漁山島的男女老幼共487人全部帶走,安置在與石浦極為相似的臺東縣富岡新村。臨走,虔誠的漁山島人帶走了娘娘廟的如意娘娘。

  柯受良的父親柯位林就是被帶往臺灣的其中一人。1960年,他在富岡新村創建了海神廟,供奉從家鄉帶來的如意娘娘。在過去的20餘年間,他及其家人多次率人從臺灣返回家鄉祭祖、祭廟,後來逐漸形成了「石浦——富岡如意信俗」。柯受雄先生此行便是為今年的如意娘娘省親迎親儀式做準備。

  「在臺灣,我們把富岡新村稱為小石浦,離開家鄉的石浦人思鄉心切,多年來始終堅持講石浦話,延續石浦的鄉風民俗。」柯受雄說。即使遠隔海峽,兩岸人的精神家園從來不曾改變過。

本報記者 鄭娜 文/圖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王佳

相關焦點

  •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探尋象山最美民宿
    精選 X 象山民宿今日,寧波市飯店業協會客棧民宿委員會組織了象山民宿的走訪學習活動,四十多位客棧民宿委員會單位積極參加了這次走訪。一面是浩渺的大海一面是蒼翠的青山入夜聽海浪,清晨看日出海邊的時光緩慢而閒適海防巢營共有5棟別墅和8個獨立親子房均以各種海洋元素命名房間內的家具、牆面和屋頂
  • 小夥旅行來到象山,看到大海感慨萬千,回憶過去的經歷
    今天我來到了寧波象山,感覺這裡可是個好地方,聽我慢慢說吧。雖然說象山的面積只有1382平方公裡,但它的海域面積卻有6618平方公裡,差不多是陸地面積的5倍,海岸線長925公裡繼續沿著海岸線走,象山是颱風的高發地,所以很多地方的岸邊都會高高築起,防止海嘯等自然災害的發生。
  • 知識要像大海一樣淵博 漁文化走進象山校園
    知識要像大海一樣淵博 漁文化走進象山校園www.zjol.com.cn 2005年12月28日 09:02:47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豐富的漁區生活場景、開放的教學模式,激發了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寫作潛能,一篇篇飽含著大海氣息的佳作出現在他們的手中。  象山是全國著名的海洋大縣,漁文化底蘊深厚。如何把傳統的漁文化知識傳承下去,如何建立起漁區孩子的大海情感?延昌小學、石浦小學等學校將「海洋文化」引入到校園文化中,利用海洋文化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象山承擔的《漁文化與學校教育的整合》課題已被列為「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寧波象山·華翔度假別墅-面朝大海,背靠山巒,走近愜意的山川海邊
    寧波象山·華翔度假別墅走近面朝大海,背靠山巒的「寧波象山·華翔度假別墅」向山川大海走去聽那天然純粹的聲音「 民宿介紹 」走近面朝大海,背靠山巒的「寧波象山·華翔度假別墅」,一同在此漫度天清遠闊、海風輕拂的日子。
  • 象山北緯30°最美海岸線 | 旅見新鮮,一口吃掉一片大海~
    快來象山!象山北緯30°最美海岸線,鹹鹹的海風把小夥伴們吹到象山石浦的這一個漁村,體驗海邊人家的生活。於是乎,一行人包了一艘遊艇,帶著出海的興奮,吹著微醺的海風,隨捕魚船漸漸駛離碼頭,往大海深處駛去。在海裡浮沉許久,在藍色裡沉醉,在風浪裡前進,現在,便可以品嘗大海的滋味啦!
  •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你還不去寧波象山看海吃美食嗎
    春暖花開,最美的時光裡,讓自己面朝大海,展望全新而美好的一年,是非常愜意的,再加上海陸相會的鮮味美食,那就更棒了。今天,為大家推薦寧波的象山美食,趕緊趁著春暖花開,去美麗的象山嘗嘗鮮吧!3、象山鹹包蟹鹹包蟹其實就是非常著名的紅膏嗆蟹。用東海紅膏梭子蟹用鹽醃製後的極致美味。鮮香潤滑,鹹味適中,顏色紅潤,寧波地區非常受歡迎的海鮮冷菜。
  • 象山的特色小吃不容錯過的小吃,經過了就停下來歇歇腳
    象山的特色小吃不容錯過的小吃,經過了就停下來歇歇腳象山是寧波著名的海鮮勝地。但除了海鮮,象山特色小吃也很有名。象山特色小吃有哪些?象山特色小吃都有怎樣迷人的魅力呢?實際上象山特色小吃包括海鮮面、米饅頭、麥餅筒、蘿蔔團、夾沙糕、麻餈、紅頭團、象山糯米粽子、米大糕、炒米麵等等,象山特色小吃在象山縣大街小巷遍布,只要見著就可以隨時品嘗。我來給大家介紹幾款吧。米饅頭寧波美食米饅頭的歷史起於南宋,是宋孝宗的恩師史浩為老娘供奉觀音菩薩的特製供品。
  • 寧波·象山石浦|中篇·大海,大海
    前文回顧:寧波·象山石浦|上篇·出發&花岙島整個包船時間大概一個小時,上岸後已經兩點多。她一會兒背對著大海躺下來,讓一層層海浪將自己推到沙灘上,再站起來奔回去重新來過;一會兒牽著我們的手,在海浪湧來時歡呼著跳起,銀鈴般的笑聲在浪尖上高興地跳舞。哆啦也玩了會兒水,但是在某一次大浪打來濺了她一臉時,嚇得拉著我的手沒命地往沙灘上跑回去,從此就一心一意玩沙,說什麼都不肯再深入海水了。
  • 象山最美的夜景,都在這裡了!
    不論是工作了一天還是已經享受了一天的假期到了夜晚不去體會一下象山夜景之美那就太可惜了!▲周永堅 攝而另一邊象山港大橋的夜色更是象山不容錯過的一景橫臥靜水,長龍行車▲鄭振成 攝不過,文化禮堂裡、古老的村樹下村民們自發的傳統表演總能引起熱烈的反響這是象山人骨子裡的懷舊情懷
  • 舌尖上的象山——象山十六碗,不辜負大海的饋贈,不忘初心的美食
    三面環海的象山,走到哪兒隨手一拍都是海天一色的大片,在象山的一天,應該這樣度過,走走停停停停……問我為什麼不繼續走?在這個海鮮肥美的秋天,你能忍住那充滿膏肉厚的梭子蟹、鮮美十足的海魚海蝦,還是秋風中各種飄來香味的象山小吃嗎?答案是都不能,那就跟著我一起用吃來表達對這個季節的象山的喜愛吧!
  • 面朝大海,尋味新鮮,去象山半島領略小聖託裡尼的藍
    就像是被大海眷顧的美好,豐富的海洋資源賦予了此處一片月淡風輕的靜謐美好。久居在此處的村民,幾乎每家都有一艘自己的小船,在海潮和灘涂不斷碰撞的激蕩下,乘著自家的小木船緩緩駛向遠處,帶著自家編織的漁網,捕撈大海的饋贈——小海鮮。在這裡還保留的最古老的捕魚方式——岙罾。
  • 象山漁家古老典禮再現!
    象山漁家古老典禮再現!▲上三牲、五穀、五果▲象山漁民代表、東南沿海漁民代表敬上高香漁家漢子雙手託起一隻大海碗,面對著廣闊的大海,高聲喊誦:「一敬酒,風平浪靜;再敬酒,出入平安;三敬酒:魚蝦滿倉。」「獲海之恩,敢不圖報!
  • 象山退出百強縣的原因!
    可以對於老寧波人而言:以前的象山實力渾厚,在南三縣裡那是工業相當發發達,外加建築行業的發達,那時候象山在寧波地區裡也是小有名氣的工業重鎮。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象山開始變味了,搞起了旅遊業為主了,那些在寧波裡面執牛耳的產業漸漸沒落。如今,象山已經和海南很像,就是一個旅遊城市了。
  • 象山傳承「活態」漁文化
    象山「海洋漁文化」象山傳承「活態」漁文化人民網記者孫曉青 賴睿初到寧波象山石浦鎮,夾雜著鹹味的海風撲面而來,這個依海而建的古鎮,漁文化已成為當地人骨子裡的基因:吃的是地道海鮮,住的是臨海民居,坐的是出海漁船……耕海牧魚,與海共舞。
  • 家在象山,幸福就像日出與海~
    地球北緯30°是一條神奇的維度在這條緯度上橫臥著一個絕美的仙境——象山在這個「長三角濱海後花園」你可以攜風奔向大海看黃昏追逐黎明聆聽機帆馬達的交響樂品久食不厭的海鮮盛宴隨心歸屬到圖片來源:象山旅遊 錢筱安/攝 在象山,有最美的景綿延不絕的海岸線上象山港與三門灣之間散布著象山縣之所以說「散布」是因為它由象山半島和656個島礁組成圖片來源:象山旅遊 周科/攝
  • 象山,憑什麼不火?
    這樣的「寶藏象山這裡碧海奇礁、風光秀美整座島嶼與蔚藍色的大海相互依偎圖片來源:象山旅遊圖片來源:象山旅遊/象山影視城/
  • 象山有座山,在海天之間,雲霧繚繞著群山,星空映襯著大海,美不勝收!
    初冬的午後,陽光在海風的吹拂下越過大海,越過群山,越過人群,落在年輕的我們身上,顯得分外活潑而充滿力量。珠山與大海彼此牽連,臥躺在象山港畔,仿佛沉睡的巨龍,保護著山間的子民。明代詩人周希程曾寫過《珠山》:揚鞭海外恣閒遊,俯仰空寰豁遠眸。萬仞嵐光槎嶺暗,百在香氣錦衣收。長虹駕彩丹霄落,元豹呈文瑞靄浮。
  • 象山中國漁村「綻放」漁家民俗盛典
    第二十三屆中國(寧波象山)開漁節祭海儀式現場。(徐能陳光曙攝)  金風送爽,雲旗招展,一條紅毯伸向海邊,激昂的號角衝破雲霄,數百漁民把酒祈告滄海,以表保護海洋、感恩海洋之心……昨天上午,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第二十三屆中國(寧波象山)開漁節祭海儀式在中國漁村舉行,漁家子弟用一場古老的民俗盛典喜慶開漁。  祭海儀式已成為開漁節最具特色的活動之一。
  • 象山10大必玩景點
    作者:氫氣球好貨君象山影視城:穿越《神鵰俠侶》象山影視城是《琅琊榜》、《神鵰俠侶》、《碧血劍》等熱門古裝劇的取景地。中國漁村:高空俯瞰遼闊的大海中國漁村位於石浦北側,是一個十分成熟的度假海灘。這裡不僅有皇城海灘的自然風情,沙灘邊還有遊樂場、歐美風情小鎮等。常有新人來此取景拍婚紗照,也有許多周邊遊客來此吹海風吃海鮮,休閒度假感覺不錯。
  • 視頻丨祭海:再現象山漁家古老典禮
    9月16日上午,第二十三屆中國(寧波象山)開漁節祭海儀式在中國漁村舉行,向世人再現了一場象山漁家古老而又隆重的典禮。祭海儀式源自悠久的民俗傳統,千百年來,漁民們在出海前總要去敬拜媽祖,祭奠大海,祈求平安、豐收。休漁制度實施以來,這些風俗愈加被漁民看重。如今,祭海典禮已成為中國(寧波象山)開漁節最具特色的活動之一。